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治愈奇病集成-十.腫瘤科

十.腫瘤科

眼睑基底細胞癌

鼻腔腺癌

上唇腫瘤

下唇血瘤

舌體血管瘤(一)

舌體血管瘤(二)

舌體囊腫(舌上痰核)

舌下粘液囊腫

舌根部血管瘤

舌癌(舌菌)

咽部腫瘤(喉瘤)

髓外(咽部)漿細胞瘤

右上颌窦粘液囊腫

上腭癌

右顴面部鱗狀上皮細胞癌

顱骨黃色瘤

右中顱凹皮樣囊腫

食道癌

先天性肺囊腫

肺癌

膽總管囊腫

肝癌(一)

肝癌(二)

肝癌(三)

腸胃脂肪瘤

大腸多發性腺瘤病

胰腺囊腺瘤

後腹腔脂肪肉瘤

外陰癌

巨肢症(靜脈性血管瘤)

濕疹樣乳頭癌(派傑氏病)

脊椎多發性神經纖維瘤

造釉細胞瘤

骨纖維瘤(骨槽風)

骨肉瘤

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症

針灸、推拿、氣功

握拳不開

夜遊症

發作性睡病

笑症

神經性厭食

悲啼不眠不食

呃逆

卒噎

呵欠不息

呼吸驟停

抽泣樣呼吸

面汗淋漓

無脈症(膠元類疾病)

腦發育不全

癡呆症

百日咳(頓咳)

螢星滿目症(神經性閃光)

電光性眼炎

全眼肌麻痹

突眼症

視物障礙

複視(結核性腦膜炎并發動眼神經麻痹)

視歧

暴發火眼

暴盲(一)

暴盲(二)

暴盲(三)

暴盲(四)

青盲(皮質盲)

視瞻昏眇(中心性視網膜炎)

阿托品過量緻雙目失明

左眼球外突(腦震蕩後遺症)

耳廓擺動症

蜂毒暴喑

麻疹後失語

暴瘖(一)

暴瘖(二)

暴瘖(三)

舌伸不縮症(一)

舌伸不縮症(二)

弄舌

咽痛語澀

舌尖海綿狀血管瘤

血管性頭痛

神經性頭痛

右下領痛(頑固性三叉神經痛)

頭痛(高山适應不全症)

氣厥

氣痹

癫痫

痙攣

手足抽搦症

嚴重面肌抽搐

拘症

痿症(丘腦綜合征)

癔病性癱瘓

震顫麻痹性癱瘓

下肢癱瘓(蛛網膜粘連)

“”農藥引起癱瘓

煤氣中毒後癡呆

雞爪風

夜間胭窩跳動

肢端紅痛症

紅斑性肢痛

陣發性循經灼痛症

小舞蹈病(一)

小舞蹈病(二)

小兒胸鎖乳頭肌腫塊

胃扭轉

嬰兒腸絞痛(盤腸氣)

膀胱術後傷口溢尿

大小便失約

見水尿失約

夜尿症(遺尿)

尿閉症

強中症

不射精症

無精蟲症

縮陰症(一)

縮陰症(二)

縮陰症(三)

入夜膚癢

皮膚瘙癢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

脫發(斑秃)

沿腎經出現丘疹

乳疱瘡

十指枯痿

血紅蛋白E合并β地中海貧血症

雙足内翻

雷諾氏症(肢端動脈痙攣症)

多囊肝、多囊腎

眼睑基底細胞癌

[病案]唐某,男,44歲。1972年10月23日入院。入院前兩年右眼睑内眦部長一黑

痣,如米粒大,逐漸增大,繼則發生潰瘍,易出血。經某院病理切片報告為右下睑色素性

基底細胞癌。

[治則]拔毒化腐,清熱解毒活血。

[方藥]内服:生地12克,紅花9克,黃芩9克,金銀花9克,天花粉12克,黃柏9克,

甘草6克,夏枯草9克,九裡光9克。共服21劑。外治(方藥組成見附方):分别于10

月24日、28日在新生物上插上拔毒釘半小枝,嗣後新生物迅速脫落。創面每兩天換藥

1次,先上紅升丹,後上提膿丹。創面完全愈合,光滑平整,切片複查未發現癌變。住院五

十八天,臨床痊愈出院。追蹤多次,至今未見複發。(見《雲南中醫雜志》1982年第3期)

附方:1.拔毒釘:五虎丹1.3克,洋金花粉1克,以米飯1.3克,共搗爛,搓成每支

長4厘米,直徑0.3厘米的梭狀藥釘5支,陰幹後備用。2.紅升丹:水銀30克,白礬24

克,火硝21克。按升丹法煉制,研末待用。3.提膿丹:紅升丹2克,熱石膏粉2克,冰片

0.5克,混合研細末待用。

[評析]本病為皮膚惡性腫瘤中的一種,用此方此藥此法先後治療8例,均獲良效。

其治療特點;一是外治為主,用拔毒釘是以毒攻毒,化腐拔毒,插入腫瘤組織後,約4~12

天,癌瘤壞死脫落,後上紅升丹及提膿丹是化腐拔膿生肌,以促使創面愈合;二是内服藥

為輔,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内外夾攻合治,以取得效果。(黃宣能)

鼻腔腺癌

[病案]魏某,男,44歲。1958年2月就診。右鼻不通氣,有膿性和粘液性分泌物,鼻

衄,嗅覺差,頭痛,已四個月。檢查:右鼻為腫塊阻塞不通氣(+++):腫塊呈灰黑色,咽粘

膜充血,右颌下淋巴腺腫大約橄榄大小,活動,無壓痛,腫塊病理切片及x光撮片示:“均

符合右鼻腔腺癌。”

[治則]清熱解毒。

[方藥]金銀花粉,從右鼻腔吸入,每晚吸1次。3次用藥後鼻塞消失,黃色膿性分泌

物及血水遂告停止,同時右颌下淋巴腺腫大也消失。同年8月去某醫院複查:右鼻腔無

腫塊發現,中鼻甲及下鼻甲稍為萎縮,粘膜尚光澤,局部無膿性及血性分泌物,通氣好。

同年10月再複查;兩側鼻粘膜正常,鼻鏡及間接喉鏡檢查均正常,顱下淋巴結無摸到,

情況良好。x光攝片:兩側上須窦粘膜肥厚,右頹窦破壞區境界吸收清楚,其他無異常發

現。診斷為“右鼻腔腺癌恢複期”。(見《福建中醫藥》1959年第6期)

[評析]金銀花為清熱解毒之品,研粉直接吸入患處,其效較口服者更佳。此系單驗

方,用于治療鼻腔腺癌多能取得療效。(黃宣能)

上唇腫瘤

[病案]郭某,男,8歲。1966年6月15日初診。上唇正中長一腫物,狀若黑棗,堅硬

而幹呈暗褐色,說話進食不能自如,舌脈正常,經某醫院診斷為上唇腫瘤(唇癌)。

[治則]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方藥]銀花15克,藿香9克,生石膏18克,栀子9克,莪術3克,川貝母9克,防風9

克,蟬蛻9克,甘草3克,牛蒡子6克。服6劑,患處稍有松軟,時有黑色幹皮剝落。又改

用消瘰丸加味;夏枯草18克,川貝母6克,煅牡蛎12克,玄參12克,蟬蛻6克。服16

劑後,黑色硬皮層層剝落,腫瘤逐漸平整,上唇漸趨柔軟,說話進食均自如。十二年後随

訪,上唇正常,未複發。(見《新中醫》1981年第6期)

[評析]唇為腫之外候,唇上之疾多屬脾胃,脾胃伏火,熱在肌肉,則口燥唇幹,日久

成積。方中栀子、生石膏瀉火以清脾胃:藿香理氣以調脾胃,防風、蟬蛻、牛蒡子清熱

散風去脾胃伏火,川貝,瓜蒌活絡散結。複診用消瘰丸加夏枯草、蟬蛻以清火化痰,軟堅

散結,前後呼應,迅速收效。(李祥雲)

下唇血瘤

[病案]戴某,女,15歲。1964年3月就診。一個多月前于下唇中部出現一贅生物,

漸大,不時出血。目前血瘤頭大蒂小,狀如楊梅,色紫黯紅,觸之流血,有污液,甚臭。

[治則]先行結紮術,繼則清解生肌。

[方藥]行結紮術。術前常規消毒,在血瘤的基底部用絲線雙套結扣住,收緊,結紮後,

用膠布将絲線頭固定于面頰部,瘡面用青吹口散油膏(見《中醫外科學講義》上海中醫

學院主編)摻雲南白藥外敷。二天後血瘤由紫紅轉為裸紫帶黑,惡臭,無出血。再将絲線

收緊一次,局部外敷同上。結紮後第四天,血瘤枯萎脫落,無出血。唯留下米粒樣大小的

瘡面,外敷青吹口散油膏,二天後瘡面漸斂。後用青吹口散油膏接生肌散外敷,又三天後

瘡面收斂痊愈。(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3期)

[評析]對本病的治療方法,曆代文獻記載甚多,有内治,有藥物枯瘤和藥線擊瘤等

方法。然本患者的血瘤在下唇,若内服湯劑,恐效不顯,外敷枯瘤膏,口唇部位亦不相宜,

因容易将藥物帶進口内而發生藥物中毒,用切開術,可緻出血不止。故采取絲線結紮治

療為最佳,且方法簡便,患者痛苦少。(黃宣能)

舌體血管瘤(一)

[病案]李某,女,4歲。1981年41月10日就診。患兒一年前因右舌邊起一腫塊,逐

漸增大,經某醫院口腔科診斷為舌體血管瘤。1980年10月,曾轉至上海菜醫院行激光手

術治療,術後半年,腫塊複發。診其右舌邊腫塊色略紫,約如白果大小,質堅作痛,舌面高

凸不平,猶如蕈狀,舌體不能轉動,流涎難語,飲食難進,哭鬧不安。

[治則]清洩化睥,化痰祛瘀。

[方藥]大生地10克,黑山栀5克,淨連翹10克,涼赤芍5克,粉丹皮5克,仙半夏5

克,化橘紅5克,雲茯苓10克,紫丹參10克,甘草梢3克,鮮蘆根去節30克,服藥5劑後

舌部腫塊變軟,已能咀嚼進食。原方繼服5劑,腫塊已見明顯縮小。再從原方加川芎5

克,繼服10劑,舌邊腫塊已縮小如黃豆大小。再服10劑,藥後腫塊己消,舌軟活動靈活,

說活清楚,進食如常,症已痊愈。原方7劑鞏固療效。随訪至今未見複發。(見《江蘇中醫雜

志》1982年第6期)

[評析]舌體部血管瘤,現代醫學以冷凍,及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後複發及術後疤痕

攣縮,殊感棘手。而中醫從其形狀、色澤命名,稱之舌菌或紫舌脹。因舌為心之苗,脾脈

系于舌本,辨證與心,胂二經有關,由于心脾積熱諸經上沖其竅,複因手術,血絡受損,瘀

血與痰濁互相蘊結而成。故用生地,山栀,連翹、蘆根清洩心脾積熱,半夏、橘紅、茯苓

消痰化濁,丹參、川芎、赤芍、丹皮活血化瘀,散堅消腫,甘草梢和中解毒,調和諸藥。

全方配伍,共奏清洩心脾,化瘀散結,祛瘀消腫之功。藥症相對,所以奏效,其功在臨症之

時,詳審其因,細辨證機,方能藥到病除。(馬蔭笃)

舌體血管瘤(二)

[病案]姚某,男,67歲。1981年3月17日初診。舌體前部偏右側有一腫塊已一月,

其直徑約1厘米,隆起呈核狀,按之堅硬不移,稍有壓痛,表面色澤正常。經某醫院口腔

科檢查診斷為舌體血管瘤,用普青等抗生素無效,作腫塊穿刺有空腔感,未吸出任何液

體,但退針時帶少許血液,腫物明顯縮小,片刻又恢複原狀。常感頭暈目糊,口幹腹脹。

舌苔黃膩、邊有紫點,脈弦。

[治則]先拟化痰軟堅,兼清瘀熱。

[方藥]生白術9克,制半夏9克,夏枯草9克,丹參9克,丹皮9克,連翹9克,炒楂

曲9克,赤芍15克,八月紮15克,煅瓦楞15克,白英15克,海藻12克,生苡仁30克,白

花蛇舌草30克。服7劑後舌部腫塊依然,餘症如上。原方去八月紮、炒楂曲,加沙氏鹿

茸草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炒黃芩9克,紫草9克。服藥一月餘後,腫塊已見縮小,但

根底仍硬,仍感目糊,口幹、脘腹脹滿。脈弦,苔薄黃膩。肝脾未和,再宗效法:生白術9

克,制半夏5克,炒陳皮5克,丹參9克,丹皮9克,紫草9克,連翹9克,夏枯草9克,炒

赤芍15克,煅瓦楞15克,八月紮15克,沙氏鹿茸草15克,生苡仁30克,生牡蛎30克(先

煎),海藻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又眼藥一月,舌體腫塊明顯縮小至綠豆大,時或升火

面紅,目糊,脘腹已舒,脈舌如前。再守前法,原方去連翹,加生石塊15克(先煎),嫩鈎藤9

克(後下)。上方加減,連續進服,舌體腫塊平複,根底亦軟化,随訪一年穩定。(見《上海中醫藥

雜志》1982年第12期)

[評析]本病的形成是肝郁化熱,灼津成痰,痰熱循心脾二經上沖舌本,絡脈瘀阻,發

為痰核。本病頗似中醫學中的“痰核”。其病之标在痰熱挾瘀,病之本在脾與肝。故以

标本同治,治标者連翹,白英,白花蛇舌草以清熱解毒,丹參、赤芍、丹皮涼血祛瘀,半夏、

陳皮、煅瓦楞,夏枯草,海藻、生牡蛎化痰軟堅。治本者用白術健脾運濕,八月紮疏肝理

氣。沙氏鹿茸草、紫草二藥相伍,以提高清熱涼血的功效,促使血管炎症性增生物消退。

服藥數月,果獲桴應。(黃宣能)

舌體囊腫(舌上痰核)

[病案]趙某,女,24歲。自感吃飯時咀嚼不便,說話欠利,右側舌尖麻脹感半年餘,

并伴胸悶納呆,肢體困倦等症。曾去某醫院檢查:發現舌右側前緣有一花生米大小之腫

塊,診斷為“舌體囊腫”,并給予硬化劑治療,初時腫塊略見縮小,半月後反見增大,要求

服中藥治療。來就診時見舌右側前緣1/3處舌體隆起增大,有如荔枝核大小之腫塊,表

面呈淺紫紅色,腫塊無觸痛、質軟光滑,舌質紅潤,苔白膩,脈沉弦滑。

[治則]健脾消痰散結;疏肝行氣軟堅。

[方藥]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12克,白術14克,甘草6克,柴胡12克,桔梗12

克,生牡蛎30克。連服20餘劑,舌上腫塊消失,諸症皆愈,随訪半年未複發。(見《新中醫》

1981年第5期)

[評析]祖國醫學有肝脈絡于舌本,脾脈絡于舌旁的理論,七情氣郁則舌腫不能語,

又有“怪病多生于痰”之說。今患者胸悶納呆,肢體困倦,為脾虛濕阻之症。因盱膽氣

逆,脾虛不運,水濕内停,凝聚為痰,痰濁互結流注經絡,循經上結于舌,聚而成為痰核。

法用琉肝行氣,軟堅、健脾,燥濕,散結之藥,二陳湯健脾燥濕化痰,白術健睥祛痰,柴胡

疏肝行氣解郁,生牡蛎軟堅散結,桔梗辛散苦洩,載藥上行達病所。諸藥合用,使脾健肝

疏,痰行結散,故而病愈。(李祥雲)

舌下粘液囊腫

[病案]王某,女,18歲。1973年3月25日初診。主訴:舌下泡疹堅硬,言語障礙,

咀嚼困難已五年。舌下初時為一小泡,用針挑破後逐漸增大。在常州勞保醫院施行手術

六次,病理報告為粘液性囊腫。術後囊腫仍然增殖加重,來上海經某醫院作第七次手術,

第三天仍生長增大。後找中醫診治。檢查:舌下手術區創口疤痕4條,新創口1條,部

分組織呈乳白色,基底堅硬,舌前已撐擡不能平放,又不能伸出,活動困難,觸痛明顯,組

織堅硬範圍約3×3厘米,口腔别處無異常發現。

[治則]祛風活血,化瘀通絡,化痰軟堅。

[方藥]苦參9克,僵蠶9克,浙貝母9克,威靈仙9克,葶苈子9克,急性子9克,補

骨脂9克,當歸9克,花蕊石9克。局部囊腫處點塗門德而氏碘甘油(門?德而氏碘甘油:

碘0.5克,碘化鉀1.0克,甘油30毫升,混合配制而成)。服6劑後,自感舌下松軟,囊泡

處較平,舌活動良好。原方又服3劑,病情又較前好轉,檢查:舌下囊泡處呈黃色點,觸

及尖頂有硬度。原方去當歸,僵蠶,加昆布9克,玄參9克。3劑後舌下尖形顆粒明顯平

坦,手術疤痕平坦,觸及微硬。再服5劑,回常州工作。1981年6月随訪,舌功能良好,

痊愈後未複發。(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3年第9期)

[評析]本案用化痰軟堅,祛風活血通絡之法,加用門德而氏碘甘油點塗!治愈舌下

粘液囊腫取得較好療效。(黃宣能)

舌根部血管瘤

[病案]蔡某,男,36歲。1978年5月15日就診。舌根部腫塊已半年,多次治療無效,

經活體組織檢查,确診為血管瘤。見舌根部與會厭之間有一黃豆大腫塊,其色鮮紅。自

覺咽喉部幹痛,說話聲音嘶啞,舌咽有阻塞感,失眠多夢,舌質紫黯。

[治則]活血祛瘀,滋陰清熱。

[方藥]桃仁6克,紅花6克,柴胡6克,桔梗6克,枳殼6克,甘草6克,大生地9克,

當歸9克,玄參9克,赤芍9克,麥冬12克,北沙參12克,竹石斛12克,烏梅12克,懷牛

膝30克,紫丹參18克。連服15劑,腫塊消失,餘症盡除而愈。(見《新中醫》1981年第5期)

[評析]本案患者為心肺腎三經蘊熱,熱邪循經上蒸,熱郁血絡,氣血凝滞所緻。熱擾

神明,故失眠多夢:咽喉為呼吸之門,肺陰虛,虛火上炎,故咽喉幹痛,聲音出于肺而根于

腎,肺腎陰虛,氣津兩傷,故聲音嘶啞,心開竅于舌,心血瘀阻則舌質紫黯。故當以活血逐

瘀佐滋陰清熱,方用會厭逐瘀湯加麥冬、北沙參、竹石斛、烏梅歸心肺腎經,以助滋陰

清熱,益氣扶正而解除蘊熱之邪,懷牛膝,紫丹參通血脈,加強活血逐瘀之力,以消腫塊,

故獲捷效。(李祥雲)

舌癌(舌菌)

[病案]王某,男,34歲。1971年12月7日診。舌右半側潰爛已五月餘,經病理切片,

為鱗狀細胞癌,放療十四次未見好轉;張口困難,運動障礙,面黃,脈弦緩。

[治則]清熱解毒。

[方藥]佛甲草60克,葎草60克,三葉青15克,沒藥15克,五香草(蘇州荠苧)15克,

生山栀2克。5劑後,舌腫消退,潰爛已愈,無礙無痛。續服5劑,舌面完好,後去腫瘤醫

院上鐳四次,舌複潰爛,仍服原方10劑又愈。随訪七年健在。(見《浙江中醫藥》1978年第6期)

[評析]本案證屬舌菌。《醫宗金鑒》謂;“舌菌狀如雞冠,舌本短縮,不能伸舒,妨礙

飲食言語,……崩裂出血不止,”此惡症也,初起如豆,漸大如菌,疼痛潰爛,朝輕暮重,皆

心脾熱毒所緻。佛甲草治一切六毒,《荷蘭藥鏡》載“清咽喉口舌之焮腫……苦患如癌

之惡毒潰瘍,以加沒藥或沒藥酊劑,研和外敷為佳。”三葉青,栀子消炎解毒,葎草解毒防

腐,用此祛舌面之腐毒,五香草其氣芳香,為祛口舌腐臭之氣。随訪七年無殊。推測癌細

胞已失去活力或被消滅。(呂志連)

咽部腫瘤(喉瘤)

[病案]徐某,男,34歲。1964年5月18掃就診。患者于四年前開始發現咽部左側

長出一贅生物,緩慢長大,無疼痛感,曾經本市某醫院耳鼻咽喉科檢查,診為口咽部良性

腫瘤,并建議手術切除:當時患者因無任何不适,拒絕手術:現因吞咽稍有異物感來就

診,咽部檢查,右側扁桃休窩内5×3厘米之包塊,不充血,不帶蒂,表面光滑,無觸痛,硬度

中等。患者有肺結核病史多年,無扁桃體炎屢發史,其他無異常。

[治則]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方藥]西月石3克,風化元明粉0.6克,腰黃0.6克,薄荷0.6克,白芷0.6克,射幹

0.6克,梅片1.2克,共研細面,每2小時吹患處1次。6月13日複診,檢查包塊有縮小

趨勢,仍用上藥繼續吹喉。7月23日複診,包塊顯著縮小,僅如黃豆大,患者異物感自覺

消失,精神舒暢。以後曾以該藥吹喉鞏固。随訪九個月未複發。(見《中醫雜志》1965年第12

期)

[評析]有關喉瘤的記載,《醫宗金鑒》對此已早有認識:“喉瘤郁熱于肺經,多語損

氣相蒸成,形如元眼紅絲裹,或單或雙喉旁生。”并提出了治療的方藥,“宜服益氣清金

瀝以消瘤,碧玉散點之即斂。”《中國醫學大辭典雲:“……多由怒傷肝,或迎風高叫,或

元氣素虛,或誦讀太急所緻。”總而言之,腫瘤的發病機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由各種内

外因素作用,引起髒腑失調,經絡痞塞,氣血不合,正邪搏結而生。本例患者臨床局部病

變的表現和經絡的循行路線,與肺胃兩經之關系最大。患者有肺結核數年,說明肺之氣

陰已虛,這就構成了“元氣素虛”的重要内因,遇有客邪外來,痰氣郁結,久而成病。在

治療上中醫特别強調。以消為貴”的精神,根據前人經驗,對單用吹藥治療口咽部良性

腫瘤作了大膽嘗試,用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中藥竟獲顯效。(馬蔭笃)

髓外(咽部)漿細胞瘤

[病案]鄭某。男,62歲。1973年11月19日就診。患者于1973年8月上旬感咽部

不适,經某醫院注射青黴素及加服中藥治療三周無效。以後到某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

經x線檢查,頸部側位片示1~2頸椎前隆起,有感光度低之改變,4~6頸椎前後緣示骨

質增生,呈刺狀突出。5~6頸椎及6~7頸椎椎間隙變窄。鼻咽部側位片示咽部軟組織

明顯增厚,向前呈弧形突出。10月16日收入住院。先後取咽部腫物紹織作病理切片三

次,均見有幼稚的漿細胞和網織細胞。骨髓塗片檢查未發現特殊細胞及瘤細胞,骨髓相

大緻正常。診斷為咽部漿細胞瘤。由于患者體弱,不宜手術,遂請中醫診治。自訴咽部

持續疼痛,且向枕部放射,準以入睡,咽幹燥,進食有滞留感,說話帶鼻音,頸部活動受阻,

頸後平下颔處有繩牽掣拉樣持續疼痛,咳嗽時兩鎖骨上凹疼痛。頭昏乏力,視物模糊,五

心煩熱。檢查;神精萎靡,體溫36℃,血壓18.9/2.0kPa(142/90毫米汞柱)。頭對稱,

無腫塊,頸部對稱,略向前彎,活動受限,頭左右轉動各為50°,轉動時疼痛加重。第4~

7頸椎壓痛明顯,氣管居中,甲狀腺不大,頸左側淋巴結腫大(0.8×1.2厘米),質硬,可移

動,無壓痛。颔下、鎖骨上及腋窩淋巴結未觸及。口咽部後壁隆起一菌傘狀(丘狀)腫物

(4.2×4.2厘米),腫物表面粘膜呈灰白色,光滑,觸之堅韌,不易推動,觸之易出血,咽腭

弓向前推。鼻腔呼吸通暢,鼻中膈向左偏曲,耳未見異常。脈芤兼濇,舌紅,苔薄白。實

驗室檢查;血、尿常規無異常,尿本一周(Benc-Jones)蛋白檢查陰性。診斷為體外(咽

部)漿細胞瘤,頸椎椎間盤病變。

[治則]養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當歸30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熟地60克,藏紅花1.5克,延胡9克,阿膠

12克,陳皮9克,木香3克。3劑後,咽後壁腫塊縮小為3.2×3.2厘米,咽部疼痛改變為

間歇性,已不向枕部放射。頭左右轉動範圍加大達65°,疼痛減輕。頭昏乏力,五心煩熱

等症狀均有好轉。繼服4劑,咽後壁腫物退縮為2.1×2.1厘米,咽部疼痛,幹燥感及進食

時滞留感等均消失,咳嗽時兩鎖骨上凹亦不覺疼痛。頭已可轉動自如,五心煩熱等感覺

消失,脈濇。上方加雞血藤30克,服9劑,咽後壁腫塊縮小為0.5×0.5厘米,切診脈弦。

上方加穿山甲9克,間日服l劑,治療三十一天,服藥24劑,未予其他輔助治療,咽部隆

起之腫塊消失,于1973年12月21日赴原某醫學院附屬醫院複查:頸側位片示咽喉軟

組織影正常。随訪三個月,療效鞏固。(見《新醫藥學雜志》1974年第11期)

[評析]患者三次取咽腫物切片檢查,均見幼稚的漿細胞和網織細胞,而骨體相大緻

正常,尿本一周蛋白檢查陰性,可知漿細胞瘤尚局限在咽部軟組織中,未見擴散及骨。本

例中醫辨證認為血虛夾瘀,以通補兼施的四物湯加味治療,使正氣恢複,氣血通,從而收

到腫塊消散的療效。(馬蔭笃)

右上颌窦粘液囊腫

[病案]周某,男,34歲。1976年10月4日初診。患者于1972年3月某日突然為患,

初起隻覺頭右側太陽穴悶脹,隐隐疼痛,漸至眉棱骨痛,随之右瞳充血,淚水盈眶,一時

間頭部呈深在鈍痛,曾幾次去醫院治療不愈,經x線攝片,診斷為右上颌窦粘液囊腫,準

備進行手術治療,患者顧慮,拒絕手術。以後逐年偏頭痛呈陣發性加劇,早期為發作性,

以後為持續性,頻頻發作,發作時需注射安痛定或穴位封閉療法。至今年9月痛勢更劇,

一日發作2~3次,用藥治療收效不顯,患者痛苦難忍,要求中醫治療。檢查患側不紅不

腫,右眼眶微紫,目有紅絲紅縷,舌質黯紫,脈沉澀。

[治則]活血化瘀。

[方藥]當歸12克,川芎9克,赤芍9克,丹參12克,三七末6支(沖服),鼈甲12克(先

煎),夏枯草30克,茯神12克,乳香9克,柴胡9克。煎服,1日服3次,酒少許為引。以後

在此方基礎上略有加減變化,或加紅花,或以穿山甲代鼈甲,或用昆布代夏枯草,前後共

服28劑,症狀消失。攝片:右上颌窦粘液囊腫明顯吸收。随訪一年未見複發。(見《新中

醫》1978年第3期)

[評析]本病屬中醫偏頭痛的範疇。其痛暴作,痛勢甚劇,痛解如常人,多屬肝經風火

所緻。患者經久不愈,久病入絡,久痛則瘀,不通更痛,故選用血府逐瘀湯化裁。方中當

歸、赤芍、丹參,三七,紅花活血化瘀,鼈甲,穿山甲,昆布,夏枯草軟堅散結;川芎、茯

神,乳香行氣止痛;柴胡、酒為引。全方功用散瘀血,化塊物,故不用手術,使四年宿疾

痊愈。(李祥雲)

上腭癌

[病案]李某,女,42歲。1970年10月17日初診;4月份曾于右側上腭處發現一腫

塊如綠豆大,略感疼痛,後漸消退。9月又出現腫塊,表面高低不平并有潰瘍,吞咽時有疼

痛感。于10月5日在某醫院作病理組織學檢查,确診為軟腭囊性腺樣癌。因患者不願

手術及化療而求中醫診治。診視右側咽上腭有一2×1.5厘米大小的腫塊,表面潰破,凹

凸不平,略有少量白色分泌物。苔薄,脈細弦。

[治則]清熱解毒,化痰軟堅。

[方藥]南沙參12克,蚤休15克,半枝蓮30克,紫草根30克,蛇舌草30克,桔梗6

克,甘草3克。另服:東風片,每次1片,1日3次。經治十二天,上腭部潰瘍有新鮮肉芽

組織生長。又加服消瘤丸,每次15粒,1日2次,潰瘍面逐漸縮至黃豆大小,吞咽時上腭

已無疼痛,唯咽部紅赤,自覺有異物梗阻感,有痰,舌質偏紅,苔薄黃,脈細弦。熱毒尚盛,

夾有痰濁,改用清化痰熱: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天花粉12克,桔梗5克,山

豆根15克,玄參12克,法半夏6克,瓜蒌皮12克,炒竹茹5克,甘草3克。并繼續服用

東風片和消瘤丸。經四個月的治療,上腭部潰瘍面縮小至米粒大,但周圍色白,時有跳痛

感,苔薄黃,脈細弦。痰熱郁結,改用:南沙參12克,玄參12克,夏枯草15克,蚤休15

克,蛤殼15克,山慈姑9克,川貝6克,天花粉12克。于1971年9月上腭部腫塊消失,

潰瘍完全愈合,一般情況較好。至1972年4月5日又在某醫院進行第二次活組織檢查,

病理報告:軟腭囊性腺樣癌。再以原法佐扶正固本藥物調治。于1973年改用丸劑和膏

劑,同時繼續服用東風片和消瘤丸(藥味組成見附方)以鞏固之。丸劑:南沙參90克,天

麥冬90克,半枝蓮240克,蚤休240克,半邊蓮240克,山豆根60克,玄參120克,全瓜

萎120克,甘草20克。上藥共研細末,以蒲公英240克,夏枯草240克煎水泛丸。每服6

克,每日2次。膏劑:黨參20克,滅麥冬20克,半枝蓮500克,蚤休500克,白芍120克,

山豆根120克,玄參120克,全瓜蒌240克,當歸120克,炙黃芪300克,制黃精240克,

制首烏240克,枸杞子500克,桑椹子240克,玉竹240克,補骨脂240克,甘草60克。

上藥濃煎3次,去渣濃縮,加白糖1000克收膏,每次服1匙,1日3次。以後又根據患者

病情變化,随症加減施治。十餘年來堅持服用中藥,目前情況良好,能參加正常工作,上

腭部病變處無恃殊不适,未見轉移征象。(見《江蘇中醫雜志》1982年第1期)附方:1.東風片:

制馬錢子、甘草。2.消瘤丸:紅娘、青娘,斑蝥,九香蟲.天龍、地龍、炮山甲、地鼈蟲、

蜈蚣、姜蠶、黨參、丹參;制鼈甲、水蛭。蜂房、鼠婦蟲、全蠍、白花蛇,上藥共研钿

末,另用煅牡蛎、海藻、昆布煎汁代水泛丸,如梧子大。

[評祈]癌腫一症多因熱毒蘊結而成,故初應清熱解毒散結,日久則熱耗陰液或熱結

成痰;此時應育陰化痰;應法治療,終久穩定。(馬蔭笃)

右顴面部鱗狀上皮細胞癌

[病案]李某,女,87歲。1978年11月7日初診。三個月前右顴面部發現黃豆大結

節贅生物,色紅,高出表皮,無痛癢感覺。兩周後破潰,并向四周浸潤,有膿血,邊緣隆起,

呈外翻,質硬。經上海腫瘤醫院病理切片:“右顴面部辚狀上皮細胞癌I級”。因對放射

治療有顧慮,來中醫診治。精神萎靡,面部菜花狀增殖性腫塊,約3×3×4厘米,堅硬固定,

壓痛不明顯,瘡色灰褐,有滲液物滲出,奇臭,右颌下淋巴結腫大如黃豆樣大小,納差,大

便不暢。舌質淡紅、苔白根黃膩,脈細數。

[治則]活血化瘀,利濕解毒,佐以散風。

[方藥]丹參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當歸9克,幹蟾皮9克,澤瀉9克,僵蠶9克;

川芎4.5克,蒲公英30克,茯苓皮12克,甘草4.5克,三七粉1.5克(吞)。外用:金黃

膏,桃花散。上方共服20劑後,菜花樣腫塊自行脫落2/3,但口幹,舌苔薄黃。原方去三

七粉,加元參30克,生地12克,石斛12克,焦米仁30克。上方出入共服藥二月餘,腫塊

基本消除,滲液已淨,基底部淡紅,為結痂和疤痕組成,颌下淋巴結消退,固守原法,以善

其後。外用桃化散。1979年1月瘡口愈合良好,病理舌檢報告;右顴部交皮無顯著病變,

其表皮層有炎性細胞浸潤,結締組織有透明性。(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年第7期)

[評析]本病類似祖國醫學文獻中“翻花瘡”、“翻花瘤”。方用丹參、當歸、赤芍、

蒲公英、幹蟾皮、銀花、茯苓皮,僵蠶等為主藥。後因病勢較重,出現傷陰之症,加用大

劑量生地、元參、石斛、天花粉等養陰之品,使祛邪不傷正,利濕不傷陰,結合外用金黃

膏解毒消炎,桃花散祛腐收澀,而愈。随訪年餘,患者安然。(黃宣能)

顱骨黃色瘤

[病案]朱某,女,5歲。1975年6月2日初診。患兒于1974年上半年起左側後頭部

疼痛,并發現患處有一花生米大腫塊。十個月後腫塊逐漸增大,約3×4厘米,按之較軟,

并在前額及頭頂部,相繼發現數個小腫塊,按之顱骨面有缺損感。先後經數十個醫院檢

查,均診斷為“顱骨黃色瘤”,1975年5月17日,某醫院x線攝片示:左枕部顱骨有一

7×2.2厘米地圖狀缺損區,右側頂部也有一2.5×0.9厘米透光區,缺損骨邊緣光整,無遊

離小骨片,前額部也可見一密度減低區,蝶鞍骨質正常,未見擴大,指壓紋稍增多。與前

五個月x線片對比示病情在發展。在此期間除服維生素類藥物外,未經任何特殊治療。

患兒平日易感冒,發熱,不思飲食,夜間盜汗,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指甲縫呈分離脫落

樣。苔白潤而胖,脈細弱。

[治則]扶正祛邪,益氣養營,培補肝腎。

[方藥]潞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雲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大當歸10克,炒白芍

10克,鹿角霜10克,補骨脂10克,骨碎補10克,桑寄生15克,制女貞15克,淮小麥30

克。經調治半年,正氣漸複,精神亦振,胃納已香,盜汗亦止,腫塊縮小。同年12月31日

複診,近日來患處腫塊又複增大,按之疼痛,脈弦滑,苔薄白,正氣漸升,邪氣未清,郁久

化熱,以緻腫痛。治拟和營活血、清熱解毒,佐以軟堅化痰。大當歸10克,赤芍10克,

白芍10克,丹皮10克,川芎6克,黃菊花6克,嫩鈎藤15克,土茯苓30克,蜀羊泉10克,

海藻10克,昆布10克,夏枯草10克,以上方為主,加補骨脂、骨碎補補腎生骨。連續服

藥近一年,頭部腫塊全部消失,手摸枕骨缺損區明顯縮小,其他缺損區已複平整。于1979

年2月19日随訪,小兒發育良好,經攝片對比,證實顱頂部,前額部病竈消失,枕骨外緣

骨質破壞較1975年5月17日攝片有明顯縮小。(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0年第5期)

[評析]“黃色瘤”是網狀内皮系統中較少見的疾病,可屬中醫的“瘿瘤”範疇。宋

《聖濟總錄》說;“瘤之為義,留滞而不去也,氣血流行不失其常,則形體和平,無或餘贅

及郁結壅塞,則乘虛投隙,瘤所以生。”幼兒形體未充,正氣不足,邪毒乘虛内襲,氣滞、

血凝,痰瘀結聚,絡脈阻隔,遂瘤生骨損,故初診以扶正祛邪為主,使正氣漸複,因邪毒留

戀,郁而化熱,以緻腫脹疼痛,繼用和營活血,清熱解毒,左以軟堅化痰攻邪之法而收功。

(黃宣能)

右中顱凹皮樣囊腫

[病案]譚某,男,34歲。患右中顱凹皮樣囊腫,由于部位關系未能全摘,術後仍顱内

壓高,終日呃逆,一般治療無效。

[治則]解痙緩急,調氣止逆。

[方藥]生半夏15克,生姜片9克,廣天仙子15克,鬼針草30克,白芍30克,生香附

15克,石打穿30克,生山楂15克,炒黨參15克。2劑後呃逆減輕,4劑即停止。(見《上海

中醫藥雜志》1979年第1期)

[評析]常由于急性顱内壓增高、腦溢血,急性顱腦外傷患者,當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時,可出現呃逆。如慢性進行性顱内壓增高影響延髓時或有延髓腫瘤,也常出現呃逆,本

方以生半夏為止逆之主藥,配廣天仙子一藥,經近代分析所知,該藥中含有東莨菪堿;白

芍、甘草緩急止逆,對膈肌痙攣有效,鬼針草,民間常用來治療呃逆和闌尾炎,生香附開

郁化氣,暢達氣機,黨參為久逆氣虛所投。(黃宣能)

食道癌

[病案]李某,女,54歲。1964年6月13日就診。患者于1964年2月起,吞咽時喉

部疼痛,嗳氣,一個多月後,吃粥時亦感疼痛。同年6月某壓院食道鋇劑x線攝片等檢查,

診斷為食道上段癌,左鎖骨上淋巴轉移。因不宜手術及放射治療,遂請中醫診治。治療

過程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共六周。吞咽困難已三個月,氣上逆,胸膺疼痛牽及肩背。

苔薄膩,脈弦細。

[治則]理氣降逆,滌痰祛瘀,佐以軟堅。

[方藥]生半夏4.5克(先煎),陳膽星4.5克,旋複花9克,丹參9克,桃仁9克,蜣螂9

克,急性子9克,代赭石15克(先煎),川貝6克,神農二丸20粒(2次吞)。第二階段:共二

十一周。吞咽已利,左頸部腫塊疼痛引及腋部,左手發麻,目糊足腫。舌紅少苔,脈細小。

[治則]滋陰健脾,軟堅和絡。

[方藥]生牡蛎30克(先煎),夏枯草12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生地12克,赤芍9

克,玄參9克,白術9克,黃芩4.5克,沒藥3克,絲瓜絡4.5克,神農二丸20粒(分2次

吞)。加減:茲陰清熱加地骨皮、天花粉、石斛;大便秘結加枳實、瓜蒌仁;痰粘濕阻

加竹瀝、半夏、生苡仁,和營通絡加丹參、白芍、沒藥、白毛藤.忍冬藤,絡石藤、當歸、

留行子、稀莶草。上方共服157劑,食道鋇餐X線攝片:無食道癌症見,食道鏡檢查:

未見明顯新生物組織,左側鎖骨上淋巴結已消失。(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9期)

[評析]本病在中醫學中屬“噎膈”範疇。噎膈之成因,大都認為由氣滞、血瘀、火

炎、痰凝等緻。在治療方面采用标本兼顧、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分為二個治療階段進

行。第一階段系氣結痰聚,血瘀交阻,故用理氣降逆,滌痰祛瘀之法,氣瘀已消,痰毒未解,

陰液耗傷,此時用滋陰健脾軟堅和絡之法,進行第二階段治療,終于取得顯著療效。(黃宣

能)

先天性肺囊腫

[病案]張某,男,24歲。患者咳嗽痰中帶血,胸痛低熱已一年餘。化驗:白紉胞8.6

×109/L(8600/立方毫米),中性56%,淋巴45%,血沉4毫米/小時。胸透:左中部肺結核。

痰培養5次(-)。經用鍊黴素、利福平等抗結核藥一年均乏效。複查胸片示:①肺結核

球?⑤先天性肺囊腫。建議手術治療,病人拒絕,故來要求中醫治療。刻見咳嗽痰中帶血

絲,左胸隐痛,體溫37.8℃,五心煩熱,形體消瘦,易怒,口唇黯紅,納谷不思,舌紅苔白,

脈細緩無力。

[治則]益氣健脾養陰。

[方藥]百合20克,沙參15克,五味子15克,天冬15克,玄參15克,知母15克,白

芨12克,淮山藥15克,陳皮10克,炒麥芽15克,甘草6克。12劑藥後,咳嗽好轉,精神

轉佳.納谷漸馨,但仍胸痛咳血,脈舌如前。仍原方出入:百合20克,生地15克,玄參15

克,白芨12克,天冬15克,當歸16克,桑葉10克,桑皮10克,旋複花9克(包),代赭石

20克(先煎),橘葉12克,淮山藥15克,雲茯芩15克,炙甘草6克,又連服12劑後,胸痛減

輕,咳血消失。複查胸片示:兩側肺紋增重,左側第3、4肋間陰影較前大部吸收。原方

去甘草,加魚腥草20克,生苡仁20克。9劑後,諸症消失,複查胸片(-),已痊愈,恢複工

作。四年後随訪,一切如常。(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90年第8期)

[評析]先天性肺囊腫,臨床少見,且易與肺結核球混淆而誤診,本病用百合固金湯

加減以養陰清熱,潤肺化痰,健脾,止血止咳而獲效。(黃宣能)

肺癌

[病案]楊某,男,69歲。1966年12月21日就診。1966年10月起始咳嗽,發熱39

℃,曾對症治療一個月,不見好轉,反逐漸加重,高燒不退,胸悶氣短,咳痰帶血,食欲不

振。經某醫院急診檢查,發現病人羸瘦,左側胸腔積液,懷疑結核或晚期腫瘤。先以青黴

素、鍊黴素治療二十天,體溫仍在38~39℃之間,症狀未見改善,胸水增多。于12月14

日進行胸腔穿刺,抽出胸水600毫升,呈淺紅色,病理科檢查找出癌細胞,經會診确定為

肺癌。現高燒煩熱,咳嗽白痰,偶爾帶血,胸痛氣短,咽幹口燥,不思飲食,二便不能控制,

舌紅,質暗,脈沉弦數。

[治則]益氣養陰清肺。

[方藥]南沙參30克,石斛30克,玉竹15克,元參15克,竹茄9克,瓜蒌9克,桃仁9

克,杏仁9克,佩蘭9克,苦桔梗9克,銀柴胡9克。每日1劑,煎湯頻服。連服7日,體

溫漸退,食欲浙增。原方又加地骨皮30克。服用30劑,病人燒退咳減,胸悶氣短随之改

善,飲食倍增,二便如常,并能起床活動。複查胸水未長,體溫不高。間斷服用本方加減,

共約服藥五十餘劑,病人無明顯不适,停藥觀察。1969年與1970年二次複查,均未見複

發。1974年6月28日追訪病人并請某醫院會診檢查,一切正常。自發病至今已八年,

病人健在。(見《新醫藥學雜志》1974年第11期)

[評析]中醫補法最早的理論依據是《内經》記載的“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提出了人體的陰陽氣血五髒六腑虛損當補的基本概念。中醫認為人體是陰

陽彼此對立統一,互相依存,互相消長,維持髒腑功能平衡。所以古人有善治者調陰陽,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方法。本例不用抗癌藥,純用中藥益氣養陰清肺之品,前後觀

察八年還健在,達到臨床治愈。可見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益氣扶正,是非常重要的。(馬蔭笃)

膽總管囊腫

[病案]郭某,男,31歲。1981年4月28日就診。患者于198l年2月28日起上腹

部疼痛,并逐漸加劇,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内容物及黃水,嘔吐後疼痛減輕,但不

能進食,大便十四天未解,鞏膜無黃染,無腹瀉。B型超聲波檢查:發現膽總管處有一液

性暗區,前後徑36毫米,左右徑35毫米,上下徑40毫米,膽囊大小約50×30毫米,靜脈

膽道造影發現膽總管呈囊狀擴張約4×1l厘米。診斷;膽總管囊腫。鑒于全身情況差,

不敢動手術,故求中醫治療。面蒼白,形瘦,精神甚差,口幹,舌苔厚膩,質紫黯,脈弦帶

細。

[治則]通腑降逆,疏肝利膽。

[方藥]生川軍9克(後入),玄明粉9克(沖),枳殼9克,蘇梗9克,竹茹9克,川樸6

克,青皮6克,陳皮6克,延胡索15克,山楂15克,半夏15克,白豆蔻3克,生姜3克,金

錢草30克,黃連4.5克。服藥17劑,嘔吐已止,上腹痛大減,稍能食,每餐約2兩粥。脈

弦小細,苔化,舌質紫黯,予生川軍9克,玄明粉9克,枳殼9克,三棱9克,莪術9克,川

樸4.5克,延胡索15克,水紅花子15克,石見穿20克,丹參12克。藥後于7月8日B

型超聲波複查:膽總管處液性暗區,前後徑24毫米,左右徑30毫米,靜脈膽道造影:脂

餐後總膽管未見擴張顯影。再予養陰祛瘀之品調理善後。現已參加正常工作。(見《上海

中醫藥雜志》1983年第1期)

[評析]本案為肝膽氣郁,腑氣不通,不通則痛。六腑以通為用,法當疏利肝膽,通腑

降逆為治;氣郁則血亦滞,當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使其肝膽疏洩,腑氣通利,血以流暢而

諸症得瘥。(黃宣能)

肝癌(一)

[病案]陳某,男,53歲。1962年9月18日就診。上腹脹痛已有二個月,食欲減,且

摸到腫塊(肝肋下9厘米,表面隆起,壓痛),腹水征;診斷為肝癌。用噻嗜哌治療,腫塊

增大至14厘米,且化療反應較劇,食少消瘦,乃停用化療,來中醫治療。症見肌膚枯槁,

脘腹脹痛,下肢浮腫,症塊隆起,堅硬不移,按之痛劇,苔薄白、質黯,脈濡細。

[治則]益氣化瘀散結。

[方藥]太子參9克,黃芪9克,丹參9克,郁金9克,淩霄花9克,八月紮9克,制香

附9克,桃仁9克,炙鼈甲12克,全蟲液劑4毫升。服4劑後,精神較振,諸症略減,納增。

原方去太子參,加朝鮮白參1.8克(另煎)。服24劑後,症塊縮小,納大增,能起床散步。

以上方随症加減治療年餘後,患者自覺症狀消失,癓塊縮小至7厘米,面色紅潤,精神振

作,體重增加30多斤,能操持較重家務勞動。于1963年10月18日起恢複工作,情況一

直良好。(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9期)

[評析]本患者系血瘀積聚中焦,病久正氣受損,氣機失暢,水濕不化,聛運失健,為

氣虛脾弱。癓塊又為血瘀氣滞,凝聚而成,故正虛邪實之症,治療當以扶正散瘀,攻補兼

施,獲顯效。(黃宣能)

肝癌(二)

[病案]馮某,女,55歲。據述有肝腫大史,曾懷疑慢性肝炎及膽囊炎。因反複發熱,

肝區作痛來就診。檢查,肝肋下8厘米,劍突下11厘米,質硬表面不光滑,左鎖骨上淋巴

結扪及。1978年7月同位素掃描;肝大,肝左右葉間占位病變。超聲波、甲胎蛋白火箭

電泳(>1000毫微克),鹼性磷酸酶(>51單位)等檢查都證實為原發性肝癌。轉氨酶76單

位,苔白膩,脈細弦。所以先予清利濕熱、疏肝理氣為治,以柴胡疏肝散加減,參入小薊

草,胡黃連、黃芩等治療一個月後,轉氨酶恢複正常。

[治則]行氣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

[方藥]丹參12克,鼈甲15克(先煎),生牡蛎12克(先煎),香附9克,川楝子9克,赤芍9

克,白芍9克,雞内金9克,木香6克,白花蛇舌草30~60克,紫花地丁30~60克,金錢

草30克,蜂蜜30克(沖服)。若發熱加銀花.連翹,便結加制大黃,脅痛加徐長卿,便血加

茅根,散結加三棱、莪術,神疲乏力加太子參、沙參。上方連服三月餘,症狀改善,病情

穩定。1979年1月,甲胎蛋白火箭電泳,定≤31毫微克/毫升。1978年至1981年三年間

基本上以上方加減,間或伍以一貫煎等方劑。目前患者一般情況尚可,偶有發熱,肝區隐

痛,癓塊依然。1981年6月B型超聲波檢查提示:膽囊癌,肝癌。已存活三年餘,現仍用

中藥治療,觀察中。(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2年第7期)

[評析]肝癌屬中醫的“癓瘕”範疇,是難治之疾。患者一則由于慢性肝炎、膽囊炎

之宿疾,一則山于數年前喪偶,長期抑郁所緻的氣滞血瘀而成症瘕。故随後辨證時抓住

兩點:一為巨大癓塊、堅硬如三石,推之不移,為氣滞血瘀成積;二為反複發熱,乃熱毒

内蘊之象;治療用行氣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之法。藥用劑量較大,療效較好。(黃宣

能)

肝癌(三)

[病案]費某,男,50歲。1975年春因持續高熱,右例腰部酸痛,入某院作風濕熱治療,

數天後,熱退出院。然血沉仍為108毫米/小時,此後一直低熱纏綿,右腰酸墜疼痛,四肢

關節無異常。旬日後再去某院檢查,腹診時發現肝髒明顯腫硬拒按。肝功能:鋅濁度18

單位,甲胎蛋白陽性。患者日漸萎頓,肝區及腰脹痛難忍。于同年4月21日去上海第一

人民醫院診治,超聲波檢查:肝上界第5肋,最大橫徑13.5厘米,上下徑17厘米,肋下

約厚10厘米,長9厘米:劍突下厚8厘米,長9.5厘米,肝區較密遲鈍微小波二級。提

示;肝髒明顯增厚。同位素掃描示;肝髒占位性病變。

[治則]軟堅散結,破瘀消癌。

[方藥]生鼈甲30克,丹參30克,幹蟾皮30克,生山楂30克,半枝蓮30克,炙全蠍5

克,三棱15克,莪術15克,庵茼子15克,水蛭10克,狼毒6克,2劑後,瀉下黑色大便,

肝區疼痛減輕。原方去狼毒,加生雞肉金、生牡蛎、黨參,炒白術,紅棗、當歸,郁金等。

續服20餘劑,肝腫逐漸變軟縮小,諸症陸續消退,繼以逍遙散、金匮鼈甲煎丸進退施治。

複檢甲胎蛋白陰性,體征消失。随訪四年無殊。(見《浙江中醫雜志》1980年第3期)

[評析]肝癌目前尚無較好的療效。本案确診後用性味猛烈之蟲類藥和破瘀活血之

藥軟堅散結;攻後,再以補脾扶正之品;最後以丸、散善後。方藥對症,步驟有序,故能

獲效,特錄之以镬參考。(呂志連)

腸胃脂肪瘤

[病案]李某,男,17歲。于1971年2月覺左腹部疼痛,初為陣發性,後轉為持續性疼

痛。轉南通市某醫院檢查,提示為多發性小腸息肉,建議手術治療。3月27日到上海某

大醫院檢查:左下腹扪及腫塊約6×8厘米,壓痛,右上腹壓痛,無反跳痛,腸鳴不亢進,嘔

吐,大便不通。腹部透視,見腹中部有少數飽液囊,可能為腹膜刺激現象.超聲波提示為

左下腹實質性腫塊。白細胞分類;自細胞17.5×109/L(17500克方毫米),中性84%,淋巴

球14%%,嗜酸性2%。血清,鉀20毫克%,鈉320.8毫克%,氯化物650毫克%。3月31日

白細胞4.2×109/L(4200克方毫米),中性57%,淋巴球33%,大單核1%,嗜酸性9%。4月6

日胃腸鋇餐檢查:胃及十二指腸顯著擴張,十二指腸遠端近屈氏曲處梗阻,雖經體位改

變,亦未見鋇劑進入空腸曲内。經6及24小時觀察,皆未見鋇劑進入小腸(部分已吐出),

提示為胃及十二指腸息肉樣病症。4月12日行剖腹探查,發現左下腹空腸套疊約14厘

米,腸腔中有許多黃豆至鴿蛋大的脂肪瘤,乃于距屈氏韌帶10厘米處切斷空腸(包括腸

腔内脂肪瘤)10厘米,還發現小腸腔内亦有散在的脂肪瘤,但無法切除。根據x線攝片及

乙狀結腸鏡檢查,在胃、結腸、乙狀結腸内均發現有“息肉”。病理報告:小腸脂肪瘤,

伴有粘膜潰破.出血及繼發感染。認為無特殊療法而出院。診見面容消瘦,體質羸弱,不

思飲食,食即嘔吐,頭昏腹脹,胸悶氣逆,口幹少飲,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澀。

[治則]破血消堅,消導行氣。

[方藥]川樸30克,炒萊菔子30克,枳殼9克,桃仁9克,芒硝9克(沖服),赤芍15

克,川軍15克(後下)。藥後無效。後考慮病患日久,正氣虛弱,不宜攻消,應先子扶正,培補

脾胃益氣。處方:黨參15克,生黃芪30克,土炒白術9克,山藥9克,當歸9克,姜半夏

9克,石斛9克,麥冬9克,陳皮6克,炙甘草4.5克。上藥連服12劑,轉機不大,乃因脾

胃受克多時,大隊峻補又不能受納,遂緩緩投藥,3日1劑,以養身息,冀藥力能達病所。6

月25日複診,病情大有好轉,精神漸振,納谷亦佳,體重增加3.5公斤,此氣液已複,形症

漸實,攻消條件已備,遂以消導行氣,破血化積、祛瘀止痛,處方:沉香6克,木香6克(後

下),乳香6克,沒藥6克,紅花6克,降香9克,桃仁9克,莪術9克,三棱9克,山楂9克,

地鼈蟲12克,炙甘草4.5克。上藥連服70餘劑,追訪六年,無任何不适。現身體健康,

已參加工作五年,經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四次鋇餐及灌腸X線複查,證實腸胃脂肪瘤已

全部消除。(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年第5期)

[評析]本病屬中醫的症瘕積聚範圍,系正氣衰竭,脾胃受克,氣滞血瘀,瘀積為塊,

郁于腸胃,“息肉”乃成:法當破癓消積,行氣活血化瘀為治。但由于病情複雜,患者一

則受手術之傷;二則納谷不下脾胃受克,三則病久正氣虛弱無疑。故采用先扶正,益氣

健脾,待正氣漸複,後予攻消行氣、活血化瘀、破症消積而收效。(黃宣能)

大腸多發性腺瘤病

[病案]張某,女,22歲。1969年起大便次數增多,伴有陣發性腹痛,1970年起經常有

粘液性血便。同年2月經x線鋇劑灌腸等檢查證實為“家族性大腸多發性腺瘤”,自橫

結腸、降結腸到直腸滿布大小不一且無法計數之腺瘤。4月作橫結腸至降、乙結腸切除

術,直腸部腺瘤用電灼術。術後一年又便血,直腸鏡檢查,又發現直腸腺瘤14隻,最大直

徑1厘米,最小為0.5厘米。應用中藥内服結合灌腸法治療。

[治則]内服方以解毒,活血,消堅。灌腸方以軟堅,散結,消痛。

[方藥]内服方:半枝蓮30克,山豆根12克,丹參10克,紅藤30克,炙甲片12克,

皂角刺10克。加減法:氣虛加黃芪12克,黨參12克,血虛加當歸9克,熱地12克;陰

虛加生地12克,北沙參12克,濕重加蒼術9克,生米仁15克,出血多加三七粉3克分吞,

阿膠珠9克。每日1劑。灌腸方:烏梅12克,貫衆15克,五倍子9克,夏枯草30克,半

枝蓮9克,槐角9克,牡蛎20克,海浮石15克。粘液多者加大黃6克,黃柏9克,黃芩9

克,明礬3克。濃煎150~2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用上述方法治療五個多月,多

次直腸鏡檢查,腺瘤全部消失。(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年第4期)

[評析]大腸多發性腺瘤病,由于癌變率高,一般均主張手術治療。但術後仍有複發

與癌變的可能。本案純用中醫藥治療。内服方中半枝蓮、山豆根解毒散結,丹參.紅藤

活血化瘀,炙甲片、皂角刺軟堅消瘤。灌腸方中貫衆、槐角止血:烏梅蝕惡瘡胬肉,五

倍子治久痢下血,夏枯草,海浮石、牡蛎化痰軟堅消瘦溜。灌腸可直達病所。(黃宣能)

胰腺囊腺瘤

[病案] 姜某,女,24歲,未婚。1979年9月20日就診。自3月份開始腹部脹滿,

食後加重,尤其食油膩物之後更劇。一月後檢查,發現右上腹有雞蛋大之腫塊,建議手術,

患者懼怕,k.762. f故服中藥健脾理氣、活血化瘀之劑,症狀雖減,但瘤日益增大。征得

同意在某醫院進行手術,術中發現瘤體約6×8厘米,在胰腺動脈上并與十二指腸粘連,因

無法手術而來我院就診。就診時訴脘腹脹滿,嗳氣吞酸,腸鳴辘辘,有氣體走竄感,上腹

疼痛可牽引後背.舌黯紅有瘀點,苔少而潤,脈沉細。

[治則]行氣開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藥]柴胡15克,清半夏15克,黃苓15克,桃仁15克,枳殼15克,香附15克,海

藻15克,昆布15克,紅花10克,桔梗10克,夏枯草20克,牡蛎35克。服12劑後,腹脹

好轉,嗳氣吞酸已除,包塊依然。原方去黃芩、香附,加鼈甲35克,莪術15克,丹參20

克,白芥子7克。服10餘劑症狀大減,但腫塊不小。故改用活血祛瘀,軟堅散結之劑,用

藥為黃芪5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三棱15克,莪術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鼈甲30克,紅花10克,烏藥10克,雞内金10克,牡蛎40克,海藻20克,昆布20克。服

20餘劑,腫塊已消一半,按之變軟。遂改丸劑緩治,處方為:白術50克,枳實50克,煅幹

漆50克,大黃50克,香附50克,穿山甲50克,三棱20克,莪術20克,木香30克,青皮

30克,陳皮30克,白芥子30克,幹姜30克,鼈甲80克。共研細末,六曲糊為丸,每次10

克,每日3次,約服半年,症狀消失,腫塊消失。三年後随訪,一切如常,并結婚生一女嬰,

腫瘤未見複發。(見《新中醫》1982年第12期)

[評析]患者胰腺囊腺瘤,系由瘀血挾痰搏結為病。病變屬少陽經脈所過,先用行氣

開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劑。方中小柴胡湯(去黨參、甘草)和解開郁,香附,枳殼調

暢氣機,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海藻,昆布、夏枯草、牡蛎軟堅散結。藥見效機,但腫塊不

減,加用活血祛瘀之劑。藥後腫塊消減約半,改用丸劑緩治,服藥半年治愈。(李祥雲)

後腹腔脂肪肉瘤

[病案]錢某,女,34歲。1980年6月2日入院。患者産後四十四天。入院前一天上

腹部疼痛加劇、高熱、嘔吐,入院後用大劑員抗生素治療,經靜脈尿路造影及鋇劑灌腸

檢查,拟診為後腹腔惡性腫瘤:剖腹探查:有一約14×20×10厘米大小腫塊,質實偏硬固

定,與脾、胰尾及腹主動脈均有浸潤。因切除有困難,取活檢病理報告:“脂肪肉瘤”。6

月25日中醫治療:身熱已退,藥疹遍布全身,瘙癢,精神萎頓,頭暈,心悸氣短,口渴欲飲,

納差便艱,後腹腫塊按之堅實,推之不移。苔少質紅绛,脈細弦。

[治則]養陰清營,消堅解毒。

[方藥]大生地12克,北沙參12克。大麥冬9克,丹皮6克,赤芍9克,嫩白薇12克,

夏枯草9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龍葵15克,白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蛇莓15克。

上方出入施治,服至10月,病情大有好轉。B型超聲波檢查:腫塊7×7×6厘米,陰液漸

複,舌質紅绛已退,但氣血未充,而無華色。上方去丹皮、赤芍、嫩白薇,加黨參12克,

炙黃芪北克,熟地12克,制首烏12克,黃精30克,以補益氣血而養肝腎。服藥至1981

年1月24日,胃腸鋇劑複查:胃及小腸無明顯推壓現象。原方續服,1981年6月20日

B型超聲波檢查:腫塊3×3×l厘米。随訪至今已有一年十個月,患者無自覺症狀,無腫

塊扪及,已恢複工作。(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2年第9期)

[評析]本病屬中醫的“症瘕”範疇。症屬病起産後,又發高熱,複經手術,氣血皆虛,

邪熱侵于營分,爍傷陰液,本案的治療,按照張潔古所雲;“治積者,當先養正積自除”的

觀點,采用标本同治,消補兼施,在用藥上力求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取得了較為滿

意的療效。(黃宣能)

外陰癌

[病案]馬某,女,45歲,1977年5月初診。1976年5月發現右側大陰唇一疣狀碣結,6

月潰破。甘肅省醫院檢查:大陰唇右側下1/3潰爛,會陰部潰瘍為5×4×l厘米,兩側腹

股溝淋巴結(+),11月4日病理報告:“外陰潰瘍,潰瘍邊緣複層鱗狀上皮早期癌”。臨床

診斷;“外陰癌晚期”。行5000倫琴放射治療,潰瘍收斂至2×1厘米。1977年2月潰瘍

又擴展,疼痛加劇,轉中醫治療。刻下外陰右側有10×12厘米之硬性腫塊如石,中央有一

潰瘍3×2×0.5厘米,邊緣突起,質硬,凹陷,底平,疼痛難忍。舌淡,無苔、皺裂,脈虛大浮

數。

[治則]祛濕解毒,活血和營,扶正祛邪。

[方藥]白花蛇舌草120克,生苡仁30克,僵蠶30克,生牡蛎30克,重樓15克,當歸

15克,黃芪15克,白術15克,沒藥9克,乳香3克,螟蚣10條,香附12克。每日1劑。

服藥五個月後,大使失禁,肛門流膿血,原有癌腫已部分變軟和消退。但已浸潤擴展至肛

周,距肛門3厘米之右側發生第二處潰瘍,約為4×3×2厘米,距肛門5厘米處之左側發生

第三處潰瘍,約2×2×l厘米。面色枯黯,不能起床,納食不進,脈虛浮,舌淡無苔,且有皺

裂:治以大補氣血,解毒消瘀之劑;黃芪120克,當歸30克,白術30克,生山藥30克,

生地30克,重樓30克,乳香9克,投藥9克,香附12克,僵蠶15克,蜈蚣3條。每日1

劑。服藥後,潰瘍逐漸收斂乃至愈合,納食漸增,面色紅潤,閉經兩年有餘,今已複潮。檢

查:瘡口愈合平整,陽性體征完全消失。1981年随訪,病愈四年無複發,己于1979年5

月恢複工作。(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2年第8期)

[評析]本案症屬邪盛正衰,氣血虧虛,肝脾兩傷,痰濕内蘊,毒邪熾盛。用扶正解毒

之法,中藥治療六個多月。服藥期間,未用任何西藥及其他療法。白花蛇舌草、黃芪用

量在120克,一為益氣扶正,一為清熱解毒,和營活血化瘀,蜈蚣走竄破瘀,解毒散結,每

劑最大用量達10條,未發生不良反應。(黃宣能)

巨肢症(靜脈性血管瘤)

[病案]王某,女,19歲。1976年5月12日就診。患者出生後,即發現左手背有一粒

芝麻樣大小的黑痣,至滿月後手背逐漸腫脹,并蔓延至手指、前臂,且日益增大。近年來

不僅腫脹迅速,并疼痛難忍,不能勞動。x片顯示:。左前臂及手背血管瘤,尺骨中下段增

粗,尺桡遠端關節脫位。”院外會診意見,認為已無法保留,拟予截肢治療。就診時見左

上肢血管瘤,左前臂周徑39厘米,左手背周徑為23厘米,青筋暴露,手指肥大一倍。患

肢疼痛,懸于胸前,伴頭昏乏力,自汗,舌紅,苔薄淨,脈細弦。

[治則)清熱化瘀,軟堅消瘤。

[方藥]紫丹參12克,生牡蛎30克,地龍9克,丹皮9克,赤芍12克,紅花6克,澤蘭

12克,王不留行12克,炮山甲4.5克,絲瓜絡6克,川芎6克,地鼈蟲4.5克。威靈仙12

克。1劑藥煎3次,頭2汁内服,3汁外熏。服藥後患肢有輕松感,局部腫脹好轉,脈舌同

前。持續前方加桃仁12克,水蛭粉1.5克汾吞)。續服42劑,患肢疼痛大減,活動亦較

靈活,能稍做家務。舌紅、苔薄淨,脈小弦。堅守前方治療。至1977年1月份起加用黃

藥子,2月份起水蛭粉用量加3克(分吞),生牡蛎加至60克。此後症狀繼續好轉,腫瘤漸

消,活動尚可。1978年1月份複查,左前臂周徑縮小至26厘米,左手背周徑縮小至24厘

米。先後服藥200餘劑,水蛭粉總量達2斤多,未發現任河副作用。患者避免了截肢,且

恢複了勞動力,療效滿意,現仍在随訪中。(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年第2期)

[評析]靜脈性血管瘤,多見于深層組織,緻使患肢腫脹,而發展成為巨肢症。目前對

此症尚無良好療效。考《靈樞》即有“筋瘤”記載,明代薛立齋《外科樞要》中又有“筋

瘤”、“血瘤”之說,其所述症狀與本病頗為相似。薛并指出,病因由血分有熱,氣血凝滞,

留而成瘤,治法可用涼血、活血之四物湯加丹皮等味:本病例以清熱、軟堅、化瘀而獲

效。水蛭功能破血逐瘀、散瘀破結,具有抗凝血作用,最好研粉口服,功較入煎為勝。(黃

宣能)

濕疹樣乳頭癌(派傑氏病)

[病案]馮某,女,30歲。1972年7月26日初診。一年前發現右乳頭部位瘙癢,灼痛,

有紫黑色血性分泌物溢出。約半年後,乳房變形,有一長形腫塊,且日漸增大,乳暈部出

現大小不一的點狀新生病變,乳頭内陷,萎縮,并有裂隙。最近腫塊增大明顯,身體顯著

消瘦,衰弱。某醫院鏡檢血性分泌物,發現大量紅細胞及少數中性白細胞和派傑氏細胞,

診為。濕疹樣乳頭癌(派傑氏病)”。因患者畏懼手術,要求中醫治療。刻見:精神萎靡,

消瘦,身困乏力,飲食二便尚調,舌質淡白無苔,脈細弱無力。右乳下垂,乳腺腫塊約21×

6×5.5厘米,質硬不堅,不光滑,尚可活動,乳房膚色頗似橘皮,乳頭内陷,萎縮,并有裂隙,

裂縫内可見紅色肉芽面,乳暈部微隆起,并見有大小點狀之新生病竈,輕加擠壓,可見乳

頭内溢出紫黑色血性分泌。

[治則]益氣活血,開郁軟堅。

[方藥]生黃芪30克,金銀花30克,全當歸30克,全瓜蒌50克,柴胡20克,炮山甲9

克,青皮9克,陳皮9克,粉甘草9克。5劑,每日1劑,煎3次,空腹服下。局部治療:大

蟾蜍1隻,搗泥敷貼患處,用紗布包紮1天,因易變臭,應注意及時更換,隔l~2天,繼用

此法外敷。服10劑藥後精神佳,面色紅潤,脈緩而有力,舌質淡紅無苔,食量大增,乳暈

部病竈消失,刺癢,灼捅消失,乳頭血性分泌物不再溢出,腫塊變軟,未見明顯縮小。處

方;生黃芪60克,全當歸30克,金銀花30克,全瓜蒌50克,生牡蛎45克,甲珠15克,

青皮12克,粉甘草9克。5劑,隔日1劑,并用藥同前。10天後複查,乳内腫塊消去大半,

乳頭裂隙愈合,脈、舌無異常。上方去全瓜蒌,再服5劑,外用藥同前。乳腺腫塊消失,

乳房基本複原,未見新生病竈,擠壓乳頭部不見紫黑色血性分泌物溢出。以後服五味異

功散3劑,以善其後。追蹤觀察至1979年,未見複發。(見《中醫雜志》1980年第4期)

[評析]乳癌多系氣血郁結而成,故應益氣活血,開郁軟堅。外用蟾蜍清熱解毒,消炎

軟堅。内外合醫,收效滿意。(馬蔭笃)

脊椎多發性神經纖維瘤

[病案]周某,女,16歲。1977年20日就診。自幼發現軀幹、頸部有多處褐色色素

斑,發育遲緩,智力較差。11歲時先後發現背部和右手掌有海綿狀軟性腫塊,重壓則痛,

腫塊内可摸、到大小不等的硬結節。近來脊柱兩側及左側面部常抽掣疼痛,每天約發作

4~5次,病況日漸加重。初潮未行、X線片示:腰脊生理彎度消失,前緣骨質明顯殘缺

畸形,頭顱骨回迹似見增加,蝶鞍床亦低平。右手掌片示:4~5掌骨遠端受壓變細,兩骨

闖隙增大,邊緣略呈弧形壓迹。診斷為脊柱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經用各種西藥治療,症

狀未得緩解。苔淡白邊緣有瘀斑,脈弦細。

[治則]拟行氣活血,佐以補腎,兼化頑痰。

[方藥]丹參15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茺蔚子10克,川芎6克,川斷

15克,制香附10克,玄胡索10克,澤蘭葉10克,制狗脊15克,控涎丹1.5克(分兩次飯

後吞服)。上方連服二月餘,掣痛減至每周3~4次,腫塊内小結節縮小,初潮己臨。藥已

中病,再宗前法,加重補腎之品,緩緩圖效。方藥:丹參l0克,當歸10克,炒白芍10克,

制香附10克,玄胡索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川芎6克,桑寄生15克,川斷15克,

制狗脊15克,控涎丹1.5克(分兩次飯後吞)。此方連服五個月,腰及左面部掣痛巳減至

每周1~2次,腫塊縮小,且未再發現新腫塊,月經能按時來。囑其間斷服藥以鞏固療效。

于1979年3月18日随訪,症狀穩定。(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年第3期)

[評析]本案症屬先天不足,邪氣乘虛襲之,氣血失和,緻血瘀氣滞,痰凝成症,瘤成

骨殘:任脈未通,沖脈不盛,故天癸不至,發育遲緩。氣行則血行,氣滞則血瘀,瘀滞不通,

不痛則痛,故面及腰背部抽掣作痛。根據《内經》“腎主骨”、“腎生骨髓”、“腰為腎府,

腦為髓海”的理論,該病之本在腎,其标在氣、血與痰。骨的病變,智力減退,皆責之于

腎,腫塊的形成,經絡的抽痛,皆責之于氣、血與痰。腎為先天之本,血海不滿,任脈不通,

則初潮不至。僅經七個月的治療,雖x線複查,骨質病變未獲改變,但臨床症狀明顯好轉。

(黃宣能)

造釉細胞瘤

[病案]周某,男,9歲,1977年7月10日初診。患者于一月饬被人撞倒,開始感左下

颌微痛,但未予重視及治療。後去醫院撿查,局部無紅腫熱痛,僅對症處理,家長不放心,

又到另外醫院去就診,經x線攝片,診斷左下颌骨造釉細胞瘤,并建議手術,家長不願手

術,請中醫診治,舌紅、苔微黃,脈細微數。

[治則]清熱養陰,解毒化瘀。

[方藥]元參15克,銀花15克,連翹9直,蛇皮9克,露蜂房9克,沙參15克,石斛15

克,紫地丁15克,當歸9克,紅花9克,甘草3克。并外用雄黃散(雄黃9克,生姜2片,

将生姜挖洞,放入雄黃,由黃焙焦後共為細粉),每次0.6~0.9克,貼敷患處。上方服20

劑後,左下颌微腫已完全消退,經X線攝片下颉骨骨質破壞已大為好轉。在滋陰清熱基

礎上加軟堅化瘀藥,方用生地15克,熟地15克,沙參15克,銀花15克,炒山甲9克,紫

地丁15克,當歸9克,紅花9克,白商陸9克。外用鮮鲫魚肉30克,鮮山藥30克,麝香

0.6克,共搗如泥貼患處。服藥30劑後即将上方去紅花加龜版,每3天服1劑,連服20

劑,并停用外用藥。此時X線攝片示左下颌骨骨質正常。為鞏固療效,給予補腎散結、

行瘀通絡以調理善後。(見《新中醫》1978年第6期)

[評析]造釉細胞瘤屬骨瘤的範疇,在我國少見,好發年齡為20~40歲,治療多以手

術為宜。本病為熱邪化火,火郁為毒損傷骨絡使氣滞血瘀,陰邪陽毒互結發為瘤核。初

起失治,瘤核侵蝕骨質,真陰随之被耗,真陽無以所存,久之陰陽俱虛,而陽為動力,陽氣

不足,動力不足,故雖瘀阻結聚而不發熱,不紅腫。因而在治療時清熱養陰,解毒化瘀,軟

堅散結,标本兼治而達到治愈的目的,(李祥雲)

骨纖維瘤(骨槽風)

[病案]蔡某,男,6歲。1965年5月19日就診。右側下颌,部腫脹四個多月,家長代

訴:1965年初發現右側下颌部腫脹,局部有腫塊如黑棗大小,不痛、不癢、不紅,質地堅

硬,同年4月去某口腔醫院檢查,病理報告為“骨小梁有新生,見類骨質及成骨細胞,骨

髓腔為纖維組織增生,細胞較規則。部分結締組織中有炎症細胞浸潤。”診為右下颌骨

骨纖維痼,建議手術。病家不願手術而求中醫診治。初診時,患兒右側面部腫脹,膚色正

常,可扪及一腫物約5×4.5厘米大小,質地堅硬,不活動,無壓痛。X線檢查:“右下颌骨

體部可見骨皮質呈局限性隆起,邊緣呈弧形,向右下方隆凸,其中骨質結構較紊亂,密度

稍低而不均勻,分隔顯示不清,該腫物陰影輪廓尚清楚。”患者消瘦,苔薄,脈細。

[治則]填補腎精。

[方藥]先服大龜丸:烏龜1個(約500克左右),雄黃15克胡椒9克,穿山甲9克。

上三藥共為細末,将藥末放入龜腹内,鹽泥嚴封,火煅存性後去泥,研細末,水泛丸如梧

桐子大,每次3~5丸,日服2次。繼服三膠丸:熟地240克,山藥120克,山萸肉120克,

茯苓90克,丹皮90克,澤瀉90克,鹿角膠30克,鼈甲膠30克,龜版膠30克,共為細末,

以蜜泛丸7克重,早晚各服1丸。服藥後,患兒體質逐漸強壯,舌苔薄,局部病變短期内

未見明顯變化。1966年5月x線複查:“骨質病變區明顯好轉,局限性骨隆起逐步消退,

骨皮質稍光整,骨紋理較前清楚、規則,密度較均勻。”仍繼續内服大龜丸及三膠丸。1968

年5月再次x線複查:“局限性骨質隆起已明顯消退,局部邊緣光滑,骨紋理清楚。”乃

停藥觀察。1975年X線複查正常,1980年9月8日患者又來複查一次,X線檢查未見明

顯異常。1991年身體健康,為壯勞動力.(見《中醫雜志》1981年第9期)

[評析]本案多為先天不足,骨失濡養所緻。方用大龜丸,該方為《外科啟玄》方。

方中烏龜為君,乃滋補腎陰佳品,穿山甲軟堅散結,胡椒既辛竄又可散寒溫通,雄黃解

毒。三膠丸為六味地黃丸加味而成,六味滋補腎陰,加上三膠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補髓。

患者堅持服藥,終于痊愈。(馬蔭笃)

骨肉瘤

[病案]許某,女,1l歲,1974年11月4日就診。患者在二個月前發現右大腿下部疼

痛并逐日加重,之後又摔了跤,從此活動受限,疼痛劇烈,不思飲食,尿清,下午發燒,經

用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經區醫院、縣醫院拍片診斷為“骨肉瘤”,建議截肢,因家屬

不同意手術,找中醫治療。檢查:重病容,面色蒼白,形體消瘦,體溫上午37.5℃,下午

38℃左右。頸、股部淋巴結稍大。右股骨下1/3處,漫腫無頭,堅硬如石,腫脹部周徑為

45厘米,莊膚潮紅,動則痛甚,不能轉側。心肺所見陰性,肝脾未觸及。血沉102毫米/

小時,舌質紅,少苔,脈沉細數。

[治則]益氣溫經,活血祛濕。

[方藥]生黃芪9克(鹽水拌抄),當歸9克,木瓜3克,連翅3克(去心),柴胡3克,羌

活1.5克,肉桂1.5克,生地9克,黃柏1.5克,牛蒡子3克,升麻1.5克,甘草1.5克,土

鼈蟲6克,血竭9克。服法;水煎服,加酒3克許為引,食前服。外用:荞面、生蔥各半,

搗粘敷患處,服藥至1975年1月9日就診時體質漸好,飲食增加,痛減,患處周徑縮小至

38厘米,能緩慢步行前來門診,舌正常,脈細。繼以前法治療。前方加乳香1.5克,陳皮

3克。1975年10月27日又診;經前診後每周間斷服用上方2劑。每敷外用荮後患部

常出現紅色小丘疹,微癢感,乃邪外出之象。現腫物基本消失,下方仍有一杏子大堅硬物,

無壓痛,患腿周徑為28厘米,與左腿同,血沉3毫米/小時,已能上學,并參加有關活動。

為鞏固療效,配丸劑緩以圖功。處方;生黃芪30克(鹽水拌炒),當歸24克,木瓜15克,

連翹9克(去心),羌活9克,肉桂9克,生地24克,丹參30克,黃柏6克,升麻6克,麥芽

18克,乳香9克,陳皮9克,海藻30克,生牡蛎30克,柴胡9克,土鼈蟲18克,血竭21克,

制成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一丸。1976年4月16日診:患者一切病情較前更好。

白細胞4.9×109/L(4900/立方毫米),血紅蛋白115克/L(11.5克%),血沉7毫米/小時。

經1975年觀察一年,腫瘤未見複發,一切活動正常。至1977年4月12日,經二年零五

個月的臨床觀察,患者精神良好,已正常上學并參加各種活動。(見《新醫藥學雜志》1977年第

7期)

[評析]本病寒多熱少,故以當歸補血湯益氣補血,佐以發散風寒溫通之品,少用苦

寒以清轉化之熱。寒邪凝滞經絡,其妙在以酒為引,酒乃大辛大熱之品,通行十二經絡,

病經同治,功效益彰。方中加用了活血破瘀藥,故收到效果。(馬蔭笃)

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症

[病案]沈某,男,22歲。1976年3月4日入院。病起冬季勞累過度及反複受涼淋雨,

嗣後發熱、咳嗽十二天,黑糞三天,隐血(++++)。入院檢查:體溫39.5℃,脈搏104次/

分,呼吸30次/分,血壓12.0/6.7kPa(90/50毫米汞柱),咯痰咖啡色,皮下瘀斑,兩肺滿

布幹啰音,肝肋下2厘米,劍突下4厘米,質偏硬,肝區叩擊痛(++),脾肋下2厘米,質偏

硬,實驗室:紅細胞1.8×1012/L(180萬/立方毫米),血紅蛋白55克/L(5.5克%),白細胞

1.1×109L(1100/立方毫米),中性58%,淋巴36%,大單核6%,血小闆30×109/l(3萬/立方

毫米)(輸血600毫升後),凝血時間5分鐘,血液濃縮塗片2次均找到異常組織細胞。骨

髓塗片:骨髓增生減低,片中見到較多異常細胞,并偶見多核巨細胞。尿、大便,肝功能。

腎功能,胸部X線攝片等均表現異常。診斷為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症。入院當晚即神志昏

迷,時有谵語,臀部大片瘀斑,鼻流鮮血,黑糞2次,腹部脹氣,呼吸急促,血壓

8.0/6.7kPa(60/50毫米汞柱)。即予輸鮮血,靜滴抗生素、止血劑、激素,次日病情進一

步惡化,連續大量出血,全身皮下廣泛瘀斑,因白細胞低,未用化療,乃以中藥為主治療,

抗生素,止血劑同前,激素逐步遞減,至16日全部停用。中醫根據發病季節,症狀表現,

舌紅绛光剝,脈滑數,診斷為“春溫症”。

[治則]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佐以益氣養陰。

[方藥]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30克(鮮生地缺貨),丹皮15克,白芍12克,生石膏30

克(先煎),知母9克,黃芩9克,象牙屑15克,側柏炭15克,地榆炭15克,北沙參24克,鮮

蘆根30克,鮮茅根30克生甘草3克,皮尾參12克(另煎代茶),上午灌服頭汁後,下午便

血、咯血即減少。次日再服1劑,便血明顯減少,咯血止,血壓14.6/8.0kPa(110/60毫

米汞柱),神志有時清醒,舌苔焦黃,脈滑數洪大,重按較有力,續前方加銀花24克,蚤休

24克。服2劑後,出血基本停止,血壓穩定,肺部啰音消失,肝脾縮小,唯體溫波動在38—40.1℃之間。3月8日因服消炎痛25毫克後,全身大汗,體溫驟降至37.4℃,但神志

又轉模糊,谵語,舌質淡白、苔焦黃乏津,脈滑數,重按無力,白細胞降至0.9×109/L(900/

立方毫米)。此乃服消炎痛強令其汗,陰液大傷,陽氣亦随之而洩,正不勝邪,邪毒乘虛内

遏,雖邪實稽留,但以正虛為主,故以大劑扶正達邪外,并停用消炎痛。用皮尾參30克(另

煎),黃精30克,北沙參30克,生地30克,水牛角30克,蚤休30克,麥冬15克,玉竹15

克,天花粉15克,仙靈脾20克,白芍9克,丹皮12克,銀花24充,生甘草6克,抗熱牛黃

散0.6克(吞)。另:再用鮮生地60克,鮮石斛60克,鮮蘆根30克,鮮茅根30克煎湯代

茶,及西瓜汁頻灌。連服3劑後,津液漸複,白細胞漸升,體溫漸降,神漸清,微汗出,胸腹

部見有大道白 。此乃正氣漸複,濕熱外透之佳象。唯大便幹結,一周未解,腹部服氣,

舌苔白腐,并找到白色念珠菌。此乃應用抗生素較久,雙重感染或過用養陰之品所緻。

濕熱未清,胃濁上擾,改用芳香化濁,兼清餘熱法:茵陳15克,藿香9克,佩蘭9克,陳皮

4.5克,制半夏6克,茯苓9克,枳殼9克,丹皮9克,炒六曲9克,白豆蔻24克,全瓜蒌

30克,生苡仁12克,通草4.5克。另七葉一枝花60克(煎湯漱口)。服後大便得通,白腐

漸化。繼而又出現舌苔光剝質紅,脈弦,自汗盜汗,腰膂酸楚。朋溫熱病後,肝腎陰虛,故

再以益氣養陰,調益肝腎之法,以真善其後。出院後中藥調治半年,肝脾均未扪及,多次

複查血液濃縮塗片,均未找到異常組織細胞,一年後恢複勞動。1980年3月及1982年3

月二次随訪,血象及骨髓象均正常,健康情況良好,生存至今已六年。(見《上海中醫藥雜志》

1982第9期)

[評析]患者因于冬季勞累過度,數次淋雨受寒,至春季發病,故符合内經“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論述。除采用大劑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外,始終

不離益氣養陰,而在氣陰回複之時,再參入辛涼宣透,使伏邪從汗 而洩。随着病情的好

轉,其骨髓及血象中惡性組織細胞也消失。但激素對出血、發熱等控制病情的演變,均

未見效,而本病主要是中醫辨證施治的作用。(黃宣能)

針灸、推拿、氣功

握拳不開

[病案]張某,女,26歲。1983年5月某日就診。患者因生氣後突然右手緊握拳不開,

五指僵硬而痛,他人将其手指強行分開,随即又緊握,日夜固拳,病已五十餘日,患者神

志清晰,時有心煩郁悶,食少脘脹,情緒緊張,苔黃膩,脈弦。

[治則]行氣疏風,能絡鎮痛。

[取穴]合谷穴行強刺激,手指當即分開,再用按摩手緩搖指節,半小時後手指屈伸

自如,病愈。随訪一年未複發。(見《山東中醫雜志》1984年第3期)

[評析]《内經》曰;“諸暴強直,皆屬于風。”患者情志不暢,氣機郁滞,肝生疏洩,

故筋詠強直而拘攣。今用合谷穴治之,行氣疏風,通絡鎮痛,肝水條達,筋脈得舒則病愈。

(李祥雲)

夜遊症

[病案]雷某,男,30歲。1975年10月15日就診。長期失眠,心煩不寐,全身脹痛,

納減。近三月來,每當熟睡後,起床跑到山上,而醒後一無所知。服藥無效,反緻頭暈胸

悶,口幹不思飲,小便黃。左脈沉細數、右滑大。

[治則]降火化痰兼益腎精。

[取穴]針治瀉膈俞,補三陰交,瀉豐隆,灸關元。針後頭暈減輕,舌面多津,全身舒适,

夢遊中止。再補大敦,針風市,灸關元,補足三裡。三診:睡佳,頭暈腰酸減輕,飲食尚可,

微腹滿,口中如粘,溲黃便幹。針瀉陰陵泉,補承山、少府,太白,瀉豐隆,支溝,補照海。

連續針6次而愈。随訪二年未發,(見《湖南醫藥雜志》1982年第5期)

[評析]因痰火上擾神明而緻夜遊症,取關元、三陰交益陰精,降虛火,膈俞活血化瘀,

配三陰交暢通血液,瀉豐隆去痰火,取穴得當,故效果明顯。(呂志連)

發作性睡病

[病案]關某,男,37歲。1973年就診,患者于1963年開始出現陣發性困睡,以後逐

漸加重,每感睡意來臨周身無力,常不擇地點而坐卧入睡,甚至睡倒在車間或機旁。曾多

方就醫均未效,診斷為“發作性睡病”。以後調換了工作,入食堂後常在售飯時病發睡倒,

甚至連續睡眠三晝夜不解困倦。

[治則]宣發心陽,調氣活血。

[取穴]針心俞穴,針尖斜向脊突根進針5~8分後得氣,再行右旋弧旋始針乏針感傳

導到前胸為宜,留針15一30分鐘,每日1次,6次為1療程,針6次後,睡病發作即停止,

工作時精力充沛。為鞏固療效,再針13次而告愈。随訪二年未見複發。(見《新中醫》1981

年第2期)

[評析]發作性睡病多用興奮劑治療,但僅能取效一時。今針刺心俞,療效滿意。《素

問.六節藏象論》雲:“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針刺心俞可使心陽

宣發,氣血通達,調整陰陽平衡。醫者用針刺治療12例發作性睡病,根據病情除選主穴

心俞外,配神堂、魄戶、三陰交,選1一2穴即可。神堂、魄戶能扶心陽宣發,三陰交能

健脾益腎舒肝,如此治療能興奮中樞神經,治愈困睡。(李祥雲)

笑症

[病案]張某,女,42歲。患者三日前突然發生嘻笑不休,每次發作約15~30分鐘,

笑止神倦,晝夜數發。經某醫給予注射鎮靜荊,雖能入睡,但醒後又發,來診時,适笑症嗤

嗤發作,頸脈怒張,頗有欲罷不能之勢,且有小便失禁之苦,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則]滋水養陰,甯心安神。

[取穴]大陵、人中施瀉法;列缺、湧泉施平補平瀉法,太溪施補法。5分鐘後笑聲

漸減。每隔15分鐘行針一次,三次後笑止。停針一小時,觀察四小時,笑聲未作,方才離

去。次日複診,訴昨夜入睡尚安,未見嘻笑。依前法再治療一次遂告愈。(見《中醫雜志》1982

年第10期)

[評析]少陰經統心腎而主水火。若心腎陰液兩虛,少陰熱化,陰不制陽,心陽獨亢,

易有“神憚散而不藏”,其嘻之志不蟄,外洩而為笑聲。列缺、人中、大陵均是治療嘻

笑不休之要穴,其中列缺又是四總穴和八脈交會穴之一,有宣洩肺熱,通利咽喉胸膈之

功,人中能協調腎督而清洩陽邪,以甯心定志,大陵善于養心安神,寬胸和胃,湧泉、太溪

兩穴滋水養陰,皆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如是水火既濟,故而獲效。(馬蔭笃)

神經性厭食

[病案]郭某,女,13歲。1977年11月30日就診。腹痛、食欲減退四個月,厭食七

天,不能進食和飲水,明顯消瘦,伴腹瀉稀水樣便,惡心嘔吐,已輸液七天無效,體檢未見

異常,診斷為神經性厭食。

[治則]健脾疏肝,通調腸胃,止嘔安神。

[取穴]針刺肝俞、脾俞、百會,膻中,中脘、天樞、足三裡、内關、章門、神門、

三陰交,用中等度刺激,留針20分鐘,初診時曾針刺四縫放血。經針刺四天後患者厭食

除,痊愈出院。(見《遼甯中醫雜志》1981年第7期)

[評祈]患者腹痛厭食為氣滞郁結,肝氣犯胃,寒邪内滞。治療采用背腹部俞募相配

之法,用脾俞配章門調補脾氣,脾俞配中脘可振脾胃之陽,中脘,足三裡、天樞通調胃腸

的功能,升清降濁,和胃止嘔止瀉,内關開胸脘之郁結,肝俞舒肝,調養陰氣,足三裡、三

陰交可扶脾胃後天之本,以資生化之源,百會升清陽,配足三裡調陽明之髒腑;神門鎮靜

安神,膻中寬胸降氣。如此配伍治療使肝疏氣調,腸胃功能恢複,脾陽得振,運化功能健

全故而厭食治愈。(李祥雲)

悲啼不眠不食

[病案]林某,女,16歲。素性抑郁,少言寡笑。1958年,11月間,由外地工作返家,

突然悲啼,不眠不食已三天,請中醫診治。見其形體羸瘦虛弱,面色不華,并常以手捧心,

問之不知所答,競自悲啼不已,脈微細。

[治則]安神甯心。

[取穴]刺神門、内關,次日複診雲:針刺當晚即無悲啼,且能進食稍許,入睡數時。

但終日癡坐不言,問之尚能對答數語,自訴心悸頭眩。繼取通裡、心俞兩穴以提神。針

後當日下午即知饑索食,意識亦清。繼剛取通裡、大鐘,加足三甩強壯,俱用興奮法。以

後精神恢複正常,不數日恢複正常工作。(見《福建中醫藥》1959年第2期)

[評析]經雲:“心之華在面。”今面無華色,可見為心氣虛弱也,心虛則神不内守,以

緻心神恍惚,意識不清,狀如癡呆,悲啼不眠不食等出現。取神門穴以提神,加内關穴以

甯心養神。正是辨證精當,取穴對症,效如神速。(黃宣能)

呃逆

[病案]馮某,男,34歲。1977年8月26日初診。十天前因突擊專業訓練(吹小号)

而發生呃逆,呃聲高亢、洪亮,每次大約持續一小時左右,間隔3~5分鐘發作一次。給

予針刺内關、中脘等穴及口服冬眠靈,安定、普魯本辛等藥均無效。三天前開始加劇,

呃逆呈連續狀态,發作時伸頸仰頭、面紅耳赤、大汗淋漓、全身抖動,并感呼吸困準,不

能進食和飲水,食則嘔吐,夜不能睡眠,以緻疲憊不堪。期間曾服旋複代赭湯,針刺内關、

天突、膻中,氣海、期門、神門等穴無效,肌注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後能勉強入睡,醒後又

作,患者甚為焦急痛苦。

[治則]寬陶理氣,和胃降逆。

[取穴]重力按壓翳風穴,呃逆立即停止。約20分鐘後全身顫抖,煩躁不安,遂肌注

冬眠靈25毫克,靜滴10%葡萄穗500毫升加50%葡萄糖60毫升,當天和次日呃逆未發

作,飲食睡眠均正常。間隔二十五小時以後患者因吃冰棒,呃逆又小發作一次,即中度按

壓翳風穴而愈,以後未再複發。(見《新中醫》1980年第4期)

[評析]呃逆常因過食生冷,突然吸入冷空氣或疲勞過度,肝火犯胃,胃失和降而緻。

《景嶽全書·呃逆篇》門:“緻呃之由,總由氣逆。”翳風為手少陽三焦經之輸穴,有疏

調三焦之氣的功能,使胃氣降逆而達到治愈的目的。(李祥雲)

卒噎

[病案]朱某,女,46歲。1968年4月18日就診。五天前,婚宴進餐時,被他人強喂

一小塊紅燒肉于口中,肉塊外涼内熱,咬後覺燙,心情緊張而欲吐反咽,咽後即覺肉塊梗

塞,自此滴水不能下咽。檢血象正常,體溫不高,注射青黴素等藥及支持療法四天無效。

診時神情焦慮,語言自如而聲低,飲食點滴不入,咽不紅腫,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薄,

脈細緩。

[治則]釋其疑慮,配合針刺宣遇陽明氣機,内服中藥調氣清咽利困。

[取穴]取關沖、合谷、人迎,用瀉法,留針20分鐘;同時給以支持療法。針後即能

徐徐呷咽半匙湯水,并咯出少許原食之豬肉細絲。第二口重複針一次,症雖好轉,但仍不

能咽下食物。4月23口,人迎穴改為普魯卡因青黴素穴位封閉,施後一小時,忽覺咽中暢

快欲食,即給稀米湯半碗順利飲盡。此後,即能進食,但覺咽、胸不适。予柴胡9克,橘

紅9克,桔梗9克,诃子9克,枳殼9克,白芍12克,全瓜蒌12克,薄荷6克,甘草5克。

6劑後痊愈。随訪一年半未複發。(見《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72年第1期)

[評析]一般噎症多為進食時梗噎不舒,咽下不暢,或僅有咽下少量飲食。而似此滴

水難下之重症,尚屬少見。本案屬食道突受刺激而引起局部痙攣,肉塊樁嵌頓于食道内,

再因患者緊張,複加異物持續刺激而使痙攣鹹力持續狀态。啟用針藥宣通氣機,解痙攣,

疏滞塞,而病愈。(呂志連)

呵欠不息

[病案]沙某,女,32歲。1976年10月5日就診。三日前因争吵,心中郁悶,呵欠不

息,連續二日不解。經西醫診為神經官能症,曾用針刺合谷、内關、少商等穴,并肌注魯

米那,效不佳。細觀其人,頭發散亂,頭向後傾,兩目微閉,眼淚雙挂,呵欠頹頻不息,形寒

肢冷,脈弦而不數。

[治則]活血通陽,疏運神機。

[取穴]取人中穴,快速撚轉約30分鐘,呵欠即止。針後雙目閉攏,進入睡鄉。随訪

至今未發。(見《江蘇中醫雜志》1982年第3期)

[評析]《金匮要略》:“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

主之。”本案系情懷郁結,氣血瘀滞,陽氣被郁,神機失運,周身疲憊所緻。督脈為陽脈之

海,人中穴為該經之要穴,臨床又常為急救之首選,針後能達陽氣蒸騰,氣血疏通,瘀化

滞消,神機得運之目的,故呵欠能迅即獲愈。(呂志連)

呼吸驟停

[病案]董某,女,20歲。1980年8月12日住院。患者于12日下午8時服滴滴畏約

50毫升,10分鐘後放發現而送來搶救。當時神清,面色蒼白,呼吸有大蒜樣臭味,兩瞳孔

等圓縮小,馬上給予洗胃,用解磷毒、阿托品、地塞米松、安茶鹼等搶救治療。但病情

在發展,晚9時40分出現煩躁,神志不清,晚10時許護理人員誤将硫酸鎂從靜脈注入,

則呼吸突然停止。即用葡萄糖酸鈣、人工呼吸、呼吸三聯、甘露醉等搶救未能恢複自

主呼吸,用同步呼吸器維持四小時亦無效,并用可拉明、回蘇靈、阿托品等治療無效。

次日晨1時55分急請中醫會診。

[治則]扶正、升陽,調氣血。

[取穴]内關、湧泉。内關行九陽(小角度撚轉)手法,湧泉行六陰(大角度強撚轉)手

法,患者已有動彈。2時正繼取關元穴,以模拟呼吸頻率而補瀉交替進行的手法,撚轉約

半分鐘,見患者腹部随着針身運動而有起伏,取下呼吸器插管,患者完全恢複了自主呼

吸,勻齊,呼吸24次/分。患者U真後神志漸清楚,後經二晝夜的醫療護理,搶救成功,痊

愈出院。(見《江西中醫藥》1981年第2期)

[評析]患者在滴滴畏中毒搶救情況下又誤用硫酸鎂緻呼吸驟停,用西藥搶救無效,

試用針刺。先針内關,有甯心寬胸之功,刺激該穴進行動物試驗,發現右調整心律的作

用。湧泉穴有醒腦甯神降逆之功,可用于昏迷患者。關元穴有扶正升陽,溫調氣血之功。

古代文獻有“口禁氣絕狀如死,……以取三陽五會。”該穴上聯“氣海”,下通“玉泉”,

氣功意守之聽,是呼吸之根,故而能興奮呼吸中樞,使呼吸自主。(李祥雲)

抽泣樣呼吸

[病案]張某,女,27歲。1987年7月13日診。七天前與人妙架後,遂出現抽泣樣呼

吸,終日不止,服中西藥不效。西醫檢查,心肺無異。

[治則]疏肝解郁,宣通肺氣。

[取穴]針灸治療:取肺俞、肝俞、膻中、内關、足三裡。進針得氣後,用電針儀密

波治療30分鐘,呼吸逐漸恢複正常。第二天複診,仍依上法,痊愈。(見《四川中醫》1989年第

5期)

[評析]本例頗為罕見。系起病于吵架後,緻肝氣不疏,影響到肺氣的肅降,故出現抽

泣樣呼吸。取肝俞,肺俞調兩髒之虛實,膻中為八會穴之一,氣機病變必取之,再配以内

關調陰經經氣,足三裡鼓舞正氣。配穴恰當,收效迅速。(呂志連)

面汗淋漓

[病案]林某,男,29歲。1962年6月15日就診,面部大汗己四年多,别無所苦,其他

部位無汗,曾服補虛藥無效。氣色光澤、舌色正常,談話聲宏,脈洪數有力,右寸更甚。

[治則]針刺瀉肺熱。

[取穴]針合谷,瀉法,留針5分鐘,面汗全收。複診一次而愈。(見《浙江中醫雜志》1964

年第6期)

[評析]自汗多屬陽虛,本病為實症,系肺氣壯實所緻。肺與大腸相表裡,合谷穴為手

陽明大腸原穴,瀉合谷即能清肺熱,故能獲效。(呂志連)

無脈症(膠元類疾病)

[病案]龐某,女,20歲,1961年3月1日下午在學習中突然感到頭痛,言語不清,右

面部抽搐,咀嚼費力,左頰留食,口角流涎,繼之感到右上肢抽搐,四肢無力,行走困難。

入院後右颞部疼痛,小便失禁。右側桡動脈不能觸及,血壓未能測到,鎖骨上動脈、颞動

脈均未觸及,頸動脈右側較左側為弱。上肢左側血壓,8.9/10.9kPa(142/82毫米汞柱),

下肢左側19.2/13.3kPa(144/100毫米汞柱),右側21.0/16.0kPa(158/120毫米汞柱),

左半身癱換狀。血液檢查:紅細胞4.45×1012/L(445萬/立方毫米),血紅蛋白139克從

(13.9克%),白細胞8.6×109/L(8600/立方毫米),中性83%,淋巴17%,血沉18毫米/小時,

康氏反應(-)。腦電波:兩側額葉有病竈,普遍不正常,尤以右半球為重。經方次藥物治

療無效。

[治則]複脈。

[取穴]取患側内關穴,留針法,當刺入有針感後右側脈搏即起動;另針尺澤、太淵。

内關留針三天後起針。以後又輪流刺内關、尺澤、合谷、曲池、外關、肩髃而愈。測

得上肢右側血壓10.6/l0.4KPa(80/78毫米汞柱),十二天後出院時測血壓

12.2/9.3kPa(92/70毫米汞柱)。(見《中醫雜志》1963年第8期)

[評析]内關穴屬手厥朋心包絡經,絡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治心悸、心絞

痛、心律不齊、心動過速或過緩、無脈症、癔病等症,對于休克起博有一定的搶救作用。

但應根據症狀采用不同針刺手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方能收到良好效果。(馬蔭笃)

腦發育不全

[病案]張某,女,9歲。1981年4月就診。自生下至今,智力差,呆滞,口流涎,不能

行走,不會說話,大小便不能自理,診為腦發育不全。

[治則]補腎氣,通經絡為主。

[取穴]針刺頸椎兩旁俞穴為主。先刺天柱穴,然後在頸椎旁開5分(雙)往下連刺4~

6針,直刺1分深,不留針,隔天1次,酌配腎俞、内關、人中、神門、陽陵泉、足三裡,

懸鐘,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次可選2~3穴。以大椎、風池、啞門,每日輪用1

穴,作乙酰胺注射液穴位封閉,每次2毫升,10次為1療程,間隔5~7日再作第2療程。

按上法共治療6個療程,病情好轉,智力較前明顯好轉,流涎消失,能簡單發音,能識1~

10個數,自己穿衣,獨自走路,但步态不穩;(見《中國針灸》1982年第2期)

[評析]兒童腦發育不全,類屬五遲範圍。此病與腎有關,故取腎俞補腎氣,取人中等

醒神開竅,取三裡等活氣血、強筋骨;穴位封閉促進腦、脊髋活動,維持良好的神經應

激機能。故能使難治之病逐漸趨于好轉。(呂志連)

癡呆症

[病案]孟某,男,2歲半,足月順産,哺母乳,發育營養正常。六個月後逐漸發現精神

呆滞,無表情,不能坐、爬,醒後即哭嚎躁動。除母乳外,概不會食,體漸消瘦。周歲後症

狀依然,且二便失禁,對周圍無反應,某院診為癡呆症。面蒼白無華,消瘦神呆,喚名即煩

躁不安,四肢不溫,不能坐立,舌淡、苔薄白。

[治則]補益肝腎,兼開心竅。

[取穴]一組用啞門、廉泉、内關、合谷,二組用啞門,天突、大椎、足三裡。每日

針刺1次,不留針,平補平瀉,兩組交替使用。10次為1療程,休息5~7天,再進行下一

療程。1個療程後,表情較前活潑,第2療程後,能站立,已安靜;第3療程後,自己會用

手拿食物吃,體重增加;至第7療程後開始學說話,學會了走路,語言清楚流利,智力正

常。共治療10個療程,完全恢複。随訪至今,已入學讀書,(見《中因針灸》1982年第4期)

[評析]本案為五遲症,乃先天禀賦不足,肝腎虧損所緻。此病少見而難治,辨證為肝

腎兩虧後,單用針刺補肝腎,使精血充盈,心神得養,使癡呆症治愈。特錄之以備一格。(呂

志連)

百日咳(頓咳)

[病案]田某,女,14天。1977年3月5日就診。患兒發熱,陣發性痙咳,憋氣已五天。

每日發作20餘次,每次持續數分鐘,并伴吐奶、口唇青紫等症狀。患兒住百日咳流行區,

與百日咳患兒有接觸史。體溫38℃,神清,咽紅,扁桃體不大,項軟,心率稍快,律齊,肺部

呼吸音粗糙,腹軟,肝脾未觸及,餘無異常。化驗:白細胞總數18×l09/l(18000/立方毫

米)中性40%,淋巴60%,胸透未見異常。診斷為新生兒百日咳(痙咳期)。

[取穴]刺四縫穴一次。次日複診,咳已減,憋氣未作。以後連針三次,痙咳消失,熱

退,呼吸平穩。複查體溫37.5℃,白細胞總數12×109/L(12000/方毫米),淋巴36%,中性

64%,停止治療。三個月後随訪,一切正常。(見《中醫雜志》1983年第2期)

[評析]百日咳,祖國醫學稱鹭鸶咳、疫咳、頓咳,因小兒髒腑嬌嫩,外邪侵襲,肺失

清肅而氣上逆所緻。“四縫穴”屬經外奇穴,主治小兒疳積等症。近代研究表明,針刺“四

縫”後可使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有所增加。臨床觀察到患兒治療後貪睡,飲食增加,

小便增多,同時痙咳吼聲迅速緩解,痰涎減少,白細胞計數分類也有複常趨勢。這可能是

針刺“四縫”後,抑制了病原體,清除毒素作用或中斷了發病過程中某些環節,從而起到

消炎、解痙、除咳、化痰的作用,達到了治愈目的。(馬蔭笃)

螢星滿目症(神經性閃光)

[病案]彭某,男,35歲,1963年就診。自幼有偏頭痛史,舞,繼則頭痛如劈,目張如脫,

泛吐不欲食。每20~30天周期性發作一次,曆時3~5天。某醫院檢查:發現有閃輝暗

點。上海某醫院神經腦電圖檢查:印象為枕葉癫痫發作性頭痛,五官科檢查:焦距不集

中,診斷為神經性閃光。十多年來,因用目過度,緻病勢日趨發展、虧淡紅、苔薄膩,脈

與關弦細帶數、兩尺濡弱。

[治則]益水涵木,平熄肝膽。

[取穴]l,風池、百會、太陽、睛明、球後:養老、光明、三陰女、足三裡、太溪、

太沖。2.維生素B12注射合谷穴(左右各l毫升)。上法共治療25次,曆時四個月,痊愈,

追訪情況正常。(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4年第8期)

[評析]上法為滋水涵木,抑木扶土,氣血充足,兩目得養由于辨證正确,法已對症,

十餘年之舊疾,曆四個月治療,收效頗佳。(黃宣能)

電光性眼炎

[病案]施某,男,25歲。患者在當日因工作中不注意防護,眼睛受電弧光刺激,當晚

7時感到眼痛。流淚、畏光,9時來院急診。眼科診斷為“電光性眼炎”。用1%潘妥卡因

和氫化考的松眼藥水滴眼,眼痛止。當晚口服眠爾通0.4克。11時眼痛又起,第二天來

診由眼科轉來針刺治療。檢查,眼結膜輕度充血。

[治則]清熱瀉火。

[取穴]攢竹、絲竹空、合谷,得氣後1分鐘眼痛止,2分鐘眼結膜充血開始消退。留

針15分鐘,眼部症狀基本消失。(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年第8期)

[評析]本病與風火赤眼相似,故以瀉火為主。醫者用針刺治療本病13例,效果顯著,

一次獲愈。叠穴:攢竹、絲竹空、太陽、風池、合谷。根據症狀,上穴可選用一對,或

二對,或諸穴合用。針刺攢竹,要求感應向眶内傳導;針風池,要求感應向同側太陽穴傳

導:針合谷,要求感應向肘關節方向傳導,且必須留針15分鐘,(黃宣能)

全眼肌麻痹

[病案]國某,男,55歲。患者于一周前突然感到頭痛,以前額為重,并伴有惡心、嘔

吐、腹痛、不能飲食。三天後,諸症好轉,但出現複視,左上眼臉下垂。既往無類似發病

史。檢查:左上眼睑下垂,眼裂變小,約1毫米。左側瞳孔較大,對光反應遲鈍。雙視乳

頭圓形,邊緣整齊,顔色淡紅。左側眼球呈外斜位。左眼球向上、下、内、外上方活動

時均受限制,有複視。餘顱神經未見異常。無感覺障礙,無肌萎縮,肌張力和肌力正常。

雙側腱反射存在對稱,未引出病理反射。腰穿:卧位壓力12kPa(90毫米水柱),腦脊液

無色透明,蛋白(-),糖40~50毫克%,氯化物725毫克%,白細胞2個/立方毫米。脈象弦

細,舌質淡.苔薄自。診斷,全眼肌麻痺(左)。

[治則]健脾養血。

[取穴]合谷、足三旦、陷谷、三陰交、攢竹、風池、睛明、陽白,頭維。每日針治

1次。4次後,病情開始好轉,眼裂增大,約3毫米,10次後,眼球向上、向下、向内活動

時受限露白減少,複視減輕。共治療19次後,左上眼睑已不下垂,眼裂與右側相等,瞳孔

圓形,雙側等大,眼球向上、下、内、外上方活動時不受限制,複視消失而愈。(見《新醫藥

學雜志》1978年第4期)

[評析]本組穴位是調理脾胃,生化氣血,輸精上注于目,使目之肌肉得血之濡養,約

束協調為治,故取得較滿意效果。(馬蔭笃)

突眼症

[病案]叢某,男,26歲。1978年3月就診。1977年秋,右眼球外突欲脫出之狀,閉目

露睛,瞳孔略散大,眼球光亮無淚,角膜無潰瘍,甲狀腺未見腫大。病已半年,多處求醫無

效。刻診患者右眼脹痛幹澀,視物不清,易疲勞,頭暈失眠,腰酸無力,脈弦細數。

[治則]補肝腎,瀉肝火,納睛歸窠。

[取穴]絲竹空、瞳子髎、攢竹、承泣、合谷、光明、肝俞、腎俞,上述各穴交替取

用,以遠道取穴與局部取穴相結合。肝俞、腎俞用補法,局部取穴用瀉法,針18次為一

療程。第一療程治療後,患者自覺眼脹幹澀減輕。休息七天後行第二療程治療,患者自

覺症狀基本消失,眼部症狀亦明顯改善。如此前後治療共半年,患者愈。以後随訪未見

複發。(見《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1年第4期)

[評析]患者為肝腎陰虛,目失所養,眼球失于約束,又因肝火亢盛,傷津生痰,挾痰

上逆,緻眼球突外欲脫之狀。因肝腎不足,則眼球幹澀,不能久視,頭暈失眠,腰酸無力。

肝開竅于目,養肝陰瀉肝火,肝藏血足,目能所養。正如《審視瑤函》曰“其精者,乃先

後二天所化之精汁,失起于腎,次施于膽,而後及于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所損,目病生

矣。”取肝俞、腎俞補之以榮目睛,刺光明降火明目,合谷洩熱,攢竹、絲竹空、瞳子髎、

承泣疏通局部經氣,洩熱除痰火。諸穴配用,調理氣機,補精養血,平肝降火,扶正祛邪,

使氣血周流,目窠清甯,眼球自能回納。(李祥雲)

視物障礙

[病案]程某,女,50歲。1956年夏天就診。自述挾物眼前有點,一團黃如視遠物就

見黃點大,視近就小,因視物障礙,很不舒适。

[治則]祛風.通竅明目。

[取穴]風池、光明。針風池時,進針一寸半,進針時左對右眼球,右對左眼球。僅針

刺一次即愈。(見《江西中醫藥》1958年第12期)

[評析]風池祛風解表,通竅明目,治頭痛、感冒、眼疾,光明通絡明目,二穴相配伍

可祛風通竅明目,故病愈。(李祥雲)

複視(結核性腦膜炎并發動眼神經麻痹)

[病案]李某,男,10歲,1963年12月25日住院。劇烈頭痛發熱并嘔吐八天,經内科

檢查,化驗腦脊液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即采用抗痨藥物治療。于入院五周,出現左睑裂

變小,上睑下垂,瞳孔較右側為大,對光反應遲鈍,主覺複視,眼球運動障礙,經眼科檢查

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并發動眼沖經麻痹。轉針刺治療。

[治則]祛風通絡活血。

[取穴]風池、睛明、陽白、絲竹空、合谷、太沖(單側取穴),補法,留針30分鐘(下

同)。隔日一次,一周後上睑下垂現象減輕,眼球向各方運動已較前顯著靈活,主覺複視

明顯好轉。第二次取穴:絲汁空{透魚腰)、瞳子髎、四白、合谷,足三裡。二周後眼球

活動恢複正常,複視現象消失,瞳孔對稱,對光反射靈活。第三次取穴,睛明、魚腰、四

白,瞳子髎、合谷、腎俞、三陰交、太溪。三周後,上睑下垂理象逐漸消失。1964年4

月複查,眼部檢查已正常。(見《中醫雜志》1964年第10期)

[評析]本病因火熱肝風内動,津血耗損,以緻眼絡受阻,故眼動障礙而視物如二,針

風池、四白、三陰交諸穴可祛風通絡而活血,風除氣血調和,絡脈通暢,則目轉動自如,

複視治愈。(馬蔭笃)

視歧

[病案]張某,女,18歲。1980年7月29日診。一個月來突然視一物為二,伴頭昏,

無法看書。某院診力。右内直肌不全麻痹”。患者拒絕用直流電碘離子透入等方法治療,

要求服用中藥。檢查:眼底無異常,僅右眼球稍外移,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曾于發

病前幾天患過感冒,無其他病史。診斷為視歧。

[治剛]祛風通絡。

[取穴]找準患側睛明穴。病者仰卧,閉眼。醫者用左食指将眼球推向外側固定,進

針宜快,針尖沿眼眶緩緩刺入約1.5寸,到達視神經附近并使患眼有垂脹感覺為止,留針

15分鐘,起針後壓迫針孔1~2分鐘。當天晚上能看電影,但看書仍有複視、頭昏。如此

隔日針1次,連縷7次後,視物清楚,頭昏消失。複查:眼位正常,活動良好。(見《陝西中醫

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

[評析]《靈樞·大惑論》雲:“邪中于項……目系急則目眩轉矣;邪其精……則精

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視歧為外邪所傷,中于目系,緻五髒六腑之氣血不能上承

于目,目失所養而複視。“項”為足太陽經分布的區域,面睛明是足太陽經之穴,刺睛明

不但能疏通氣血,且可祛散外邪,加之患者年輕體壯,正氣尚盛,故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呂志連)

暴發火眼

[病案]馬某,男,25歲。1975年3月10日就診。一天前,突然雙眼紅腫,眵多癢痛,

幹澀灼熱,畏光羞明,伴頭暈,自點眼藥水無效。檢查,雙眼紅腫,閉目怕光,球結膜充血

水腫,分泌物多,右眼尤甚,眼底(-)。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診斷:暴發火眼(急性

結膜炎)。

[治則]清熱解毒,疏風明目。

[取穴]太陽、耳尖(點刺出血)、睛明、太沖、合谷,用涼瀉法,留針20分鐘。留針

期即感眼部舒服,羞明癢痛大減。下午再以上穴針刺1次。翌晨,眼部紅腫基本消失,已

不頭暈,微有眼部幹澀,繼針1次。三天後随訪,症狀完全消失。(見《遼甯中醫雜志》1987年第

3期)

[評析]急性結膜炎,祖國醫學歸入暴發火眼範躊,多固感受風熱邪毒所緻。取太陽

穴以疏風清熱明目,點刺出血其洩熱之功更強:耳尖放血是臨床經驗,有消腫散熱的作

用;睛明穴以疏調眼區經氣;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以疏調陽明經氣而洩風熱,太

沖穴乃肝經原穴,祖國醫學有“肝開竅于目”之說,取其池肝經之熱邪,諸穴相配,以達

疏風清熱、消腫止痛,而獲其效。(馬蔭笃)

暴盲(一)

[病案]劉某,女,19歲。1965年6月就診。早起室外看書,忽然視力模糊,一步之内

不辨人容,平素面色無華,眼神決不能憊。

[治則]補養肝血。

[取穴]針肝俞(補),右眼視力即見好轉;繼針足三裡(瀉),左眼随之進步。再度行

針,視力恢複。(見《湖南醫藥雜志》1982年第6期)

[評析]暴盲多因肝氣上逆,氣滞血瘀或元氣大虛等引起。起病突然,正如《證治準

繩》曰:“平日素無他病,外不傷輪廓,内不損瞳神,倏然盲而不見也。”諸如現代醫學所

稱急性視神經炎,眼底出血、視網膜脫離等疾病所緻。本案為肝虛血少,不能上輸目竅,

《玉龍歌》有。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更把三裡頻瀉動,還光益血自無差。”

即師其法,單用針治,取補肝俞養血,瀉足三裡,瀉實以補虛,肝血充盈,則目自明。(呂志

連)

暴盲(二)

[病案]陳某,男,56歲。1983年6月3就診。患者右眼于二天前下午突然視物不見,

沒有光感。平時雙眼有些砂澀發癢,淚多,伴有頭痛,眩暈,心跳,四肢關節在陰雨天或勞

動時發作酸痛,有冶遊史。檢查:左眼視力0.7,右眼光感,雙側、内乳頭增生,浸潤,中

度沙眼,角膜透明度不佳,右眼瞳孔中度散大,對光反應遲鈍。眼底:視神經乳頭蒼白,

周圍灰白,黃斑部呈暗紅色,形成櫻桃紅點,動脈細縮而黯,小枝模糊不清。診斷:右眼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治則]益氣補血,祛瘀明目。

[取穴]主穴:睛明(雙),配穴:台谷。先針左側睛明,慢進針,深約1寸許;有脹酸

麻感并反射至眼底部及外眥,有汨出,後針右側睛明,方法同上,次針合谷。進針2分鐘

後,自稱右眼已明,留針15分鐘,視力撿查為0.7,與左眼視力同。一年後随訪,視力仍然

保持如故。(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6期)

[評析]本病臨床較少見,其待點為突然失明,與中醫學中的“暴盲症”相近似。現

代醫學認為,本病多由心血管疾患引起,由于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眼底、脈絡血源斷絕,

失去血液之營養,所以驟然失明。按中醫理論認為:心氣不足,血瘀阻滞于眼内脈絡之

中,目失所養,遂緻暴盲。睛明位于目内眥,屬足太陽膀胱經所起,手太陽小腸與手少陰

心經别、合于目内眥,目内眥屬血輪,為心與小腸經脈所主。故針刺睛明穴,使經氣流通,

而視力恢複。(黃宣能)

暴盲(三)

[病案]韓某,女,38歲。1981年9月17日就診。左眼于1981年9月6日突然失明,

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經長春某醫院眼科診斷為球後視神經炎,經治無效。現左眼僅

有光感,時頭痛。檢查視力:右眼0.6,左眼前指數1。眼底檢查:雙眼視乳頭正常,邊

界尚清,血管較細,黃斑中心反射可見。其餘皆正常。舌苔薄黃,脈沉細。中醫診斷,視

瞻昏眇。

[治則]補腎養肝,疏通經氣。

[取穴]風池、合谷,内關,光明、虛溝、大溪。用熱補手法,熱感可傳到眼區;太陽、

陽白、四白穴,用平補平瀉。共針6次已愈,右眼由0.6恢複到1.2,左眼前指數恢複到

1.2。又針4次,以鞏固療效。(見《上海針灸雜志》1982年第4期)

[評析]球後視神經炎為眼科急性病之一,如治療不當,可造成失明或視神經萎縮。

此病多屬虛症:故應用熱補手法或加用灸法為宜。熱補手法:左手食指緊按穴位,右手

持針速刺或撚轉刺入,先淺後探,慢慢緊按,務令氣至,酸膿感後,将針插下1~2分,然後

拇指向前撚轉3-5次(多至9次),就有熱脹感産生。(黃宣能)

暴盲(四)

[病案]張某,女,42歲。1982年9月28日診。患者素體健康,1982年9月l7日因

家中被盜而悲傷痛哭,于次日淩晨3點左右方哭止入睡。醒後則雙目失明,遂來我院治

療。眼科檢查:雙眼外觀及眼底均正常,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存在,雙目視力場力零。

診斷為“癔病性黑蒙症”。經靜脈點滴葡萄糖、細胞色素C、維生素C,肌注肌苷、維生

素B1和B12,口服非那根,安定和中藥逍遙散加減5劑,石斛夜光丸20丸,治療十天未見

好轉,要求針刺治療。患者發育正常,營養一般,表情郁悶,食欲不振,十天來經常不自主

地哭泣,舌紅、苔薄而幹,脈弦滑。

[治則]巯風活絡,平肝養目。

[取穴]以睛明、承泣透内睛明為主,配以合谷、太陽透角孫。患者采取仰卧位,經

常規消毒後,用左手食指将同側眼球向外推,右手詩1.5寸毫針,對準睛明穴直刺1寸,

刺承泣穴時,讓病眼球向上轉,并用左手食指于承泣穴處向上推眼球,然後右手持1.5寸

毫針直刺0.1寸後,再橫刺透向内睛明穴,針刺太陽穴平刺透向角孫;合谷穴直刺1寸。

各穴均不提插,亦不撚轉,留計10分。出針後,用消毒棉球輕揉針孔,患者自言已能看見

東西,并說可見到她愛人在身邊,但隻能看見身形,五官則模糊不清。即讓患者靜卧閉目

休息,10分鐘後,對人的五官及紅白牆面等均能看清。随後患者自行走出診室,下樓回到

病房。約40分鐘後查視力,雙目均達0.9。第二天中午和下午兩次查視力已達1.5,一

切如常。(見《中醫雜志》1983年第6期)

[評析]本病屬祖國醫學暴盲的範疇。如《證治準繩》雲:“平日素無他病,外不傷

輪廓,内不損瞳神,倏然盲而不見也”本例患者由于悲傷惱怒,緻使肝氣郁結,血瘀絡阻,

肝經風火上擾,目失血養,故目不能視,更難辨五色矣。本例治療以疏散風熱、行氣通絡

為法。取睛明與承泣以疏風活絡,開竅明目,配太陽與合谷以助其功。諸穴合用則相得

益彰。(馬蔭笃)

青盲(皮質盲)

[病案]楊某,男,2歲。患兒于1979年10月因旰炎住某醫院。九天後,突然全身抽

搐,體溫升高達40℃,經過注射紅黴素、輸液.冰敷等,二天後體溫降至正常,抽搐也有所

減輕。至11月中旬,發現雙眼看不見東西,且偶有上視及直視,抽搐仍時有發作。眼科

檢查:雙眼外觀正常,眼底也未發現異常改變,瞳孔等大而圓,對光反射存在,雙眼失明,

眼前示以糖塊不知拿取。診斷為皮質盲,經多種西藥治療無效。同時在治療期間先後服

中藥40餘劑,視力仍不見好轉而轉來我院治療。患兒發育正常,營養中等,表情癡呆,飲

食少進,雙下肢無力,不能行走,睡眠時吵鬧不安,二便調,體溫38℃,舌赤,苔黃幹。眼科

檢查:雙眼無光感,瞳孔等大,對光反射存在,雙眼底均無異常發現。眼球運動自如。化

驗:白細胞6.3×109/L(6800/立方毫米),中性80%,紅細胞3.6×1012/L(360萬/立方毫

米),尿、糞常規為陰性。治療經過:治用舒肝清熱、養血和營之丹栀逍遙散加石菖蒲、

天竺黃等數劑,并輔以維生素B1、C、B6。後因患兒眼藥困難而改用針刺治療。

[治則]養陰清熱,平肝瀉火。

[取穴]主穴:睛明、下晴明,球後;配穴:攢竹、瞳子髎、合谷、神門、風池、太

沖:隔日針刺一次,每次取一個主穴,兩個配穴,不間歇,不留針,行中強刺激手法。對配

穴可行雀琢術。操作:患兒采取卧位或由成人抱在懷裡,固定頭部,眼區皮膚常規消毒

後,如針刺球後穴時,術者左手固定下睑皮膚,使之緊貼骨面,右手持已消毒之2~2.5寸

毫針,沿着下眶外緣1/3處進針(針下睛明穴寸可在下眶内緣1/3處進針),針與眼球相

貼,但不能刺傷眼球,開始針應垂直,進針約6~8分深後,針尖可對準視神經孔方向;針

深1~1.5寸,此深度可到達視神經孔周圍及睫狀神經節附近,這時輕微撚轉針柄1分鐘

許,即可緩慢出針,并用酒精棉球輕揉針孔。針刺睛明穴時,病人仰卧或正坐,頭部正位,

當針進入皮膚後,針仍應垂直,防止刺傷眼球及眶壁,進針宜緩慢,達1寸時即可輕微撚

針柄,行中等刺激,1分鐘後出針,仍用消毒棉球輕揉針孔。針刺10次後,視力即有好轉,

用手電筒照射時眼睑即有反射性閉合,眼球可随手電筒光轉動。飲食增加,下肢有力,能

自己走路。又經10次治療,能抓起桌上的糖塊,能上下樓。後因外感,體溫上升至38℃,

微咳,按外感處理,燒退咳止。繼用上穴又針刺10餘次,視力明顯進步,能準确地拿起地

上的大頭針,能看到5米遠的2分硬币,觀察一年,療效鞏固。(見《中醫雜志》1982年第4期)

[評析]皮質盲發病對象是小兒,緻病因素為腦炎、高燒、痢疾。症狀特點是視力喪

失,瞳孔反射存在,眼底正常。此例患兒完全符合以上之特點。本病在祖國醫學文獻中

屬于小兒青盲範疇。如《眼科金鏡.小兒青盲證》指出:“小兒青盲眼,此症最危險,蓋

因病後熱留,經絡壅閉,玄府精華不能上升之故……。”《醫宗金鑒.小兒青盲證》雲:“小

兒青盲者,因胎受風邪,生後瞳人端好,黑白分明,惟物不見,有時夜卧多驚,嘔吐痰涎黃

汁。”這些都是對本症病因及症狀上的生動描述。本例患兒之失明在高燒之後。熱為陽

邪,最傷津液,陰虧則火旺,火旺則更傷陰津,導緻腎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是本病的緻

盲主要原因。因此,在治則上以養陰清熱,平肝瀉火為法。在選用穴位上,晴明、下睛明

明目,養陰清熱,太沖平肝瀉火,球後、瞳子髎瀉火明目,合谷疏風通絡,神門鎮驚安神,

攢竹、風池以熄風,熱邪得清,陰津得複,乃達到複明的目的。(馬蔭笃)

視瞻昏眇(中心性視網膜炎)

[病案]李某,男,36歲。1975年10月6日就診。半月前出外受驚後即感右眼視力

模糊,繼則眼前有黑影所遮,當地醫院用魚肝油、維生素B1、抗生素治療均未效。查右

眼視力0.5,眼底黃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左眼底(-),舌苔薄白,脈弦細。診為右眼中心性

視網膜炎。斑區中等度水腫。

[治則]疏肝補腎。

[取穴]刺右側風池、攢竹、球後及太沖、太溪(均雙),留針30分鐘。風池穴針感

要求放射到前額部,球後穴進針1.5寸,得氣後,有眼部酸脹感,不留針,針1次後,眼部

舒服;2次後,右眼恢複到0.8;10次後,達到1.0,眼底黃斑區水腫明顯減輕,中央凹陷出

現。休息三天,繼續針5次,視力恢複到1.5,餘症消失,再針5次以鞏固療效。随訪三個

月,視力一直正常。(見《陝西中醫》1982年第1期)

[評析]本症多因肝腎虧損所緻。本案因驚恐傷腎,腎氣不足,無能上奉精血于目,目

失所養。故取風池清火明目,攢竹、球後疏調眼區經氣,通絡益目;太沖乃肝經原穴,擅

舒肝理氣;太溪乃腎經原穴,滋陰補腎力強,二穴同用,使氣機通暢,升降有序,腎水充而

腦髓足,目得養則視物清。(呂志适)

阿托品過量緻雙目失明

[病案]馬某,女,8個月。1977年7月某日,因腹瀉藥後無效,其母用罂粟殼小半個

水煎灌腸1湯匙,服後即惡心、嘔吐,但腹瀉未止。急去某醫院診治,給予土黴素及阿托

品0.5毫克肌肉注射,半小時後嬰兒顔面潮紅,皮膚幹燥紅潤,煩躁不安,心律加快,考慮

為阿托品藥後反應,當時未予處理,次晨患嬰驟然出現視力模糊、雙目不能視物,吃奶時

看不見奶頭,睜着大眼兩眼發直、發呆。患兒口幹,用手扣嘴,不能進食,不愛活動,害怕

擡步。檢查:精神欠佳,兩眼瞳孔散大、等圓,角膜反射存在,對光反應遲鈍,視力障礙。

患者既往服土黴素無過敏史。

[治則]調整陰陽,疏利經絡。

[取穴]針刺人中、承漿、合谷、百會,快速針刺,不留針,針刺後瞳孔開始縮小,有

光感,視力逐漸恢複。午後3時視力己恢複正常,症狀緩解,以後腹洩亦愈。(見《新中醫》

1982年第5期)

[評析]阿托品為副交感神經阻滞劑,小兒有特殊的敏感性,一股最大劑量0.3毫克/

次。本病例用藥過量考慮為阿托品輕度中毒,患兒暫時性雙目失明是由于阿托品用量過

大引起瞳孔散大,與神經調節機能障礙、末梢神經麻痹有關,罂栗殼含小量嗎啡和罂粟

堿等有效成份,幼兒亦極為敏感,對機體亦有影響。今患者針刺人中、承漿、合谷等穴,

人中與承漿是督任脈上的二個重要穴位,“督”為陽經之海,“任”為陰脈之海,針刺人

中、承漿可調整機體陰陽之偏肚,使氣血趨于均衡,達到激發機體抗病的防衛生理機能,

通達營衛與疏利經絡。通過動物試驗觀察,針刺人中、承漿、合谷等穴,可提高迷走神

經的緊張性,使心率減慢,同時也使副交感神經緊張性增強。現用上述穴位可使己被阿

托品麻痹了的散大的瞳孔縮小,縮短瞳孔恢複時間。調整神經機能,疏通經絡,從而達到

複明的效果。(李祥雲)

左眼球外突(腦震蕩後遺症)

[病案]鄭某,女,29歲。1977年4月22日初診。患者一年前頭部被木頭擊傷暈倒,

經治療後頭暈痛已愈,但遺下左眼病變一年餘未愈,眼有脹痛感,影響日常工作和學習。

檢查左眼傾内凹,眼球向外突,以下俯時明顯,側卧時眼球問左右側傾斜,視力由原來的

1.5減至1.0。

[治則]調節眼肌。

[取穴]下睛明、球後、合谷;上睛明、健明、合谷。兩組穴交替使用,每日一次。

第一組穴針刺五天後,改用第二組穴。治療一個月,左眼已恢複正常,視力亦增至1.5。

刺法是球後、健明、上下睛明針刺1~1.5寸深,用撚轉進針法,留針15分鐘,每5分鐘

撚轉一次。(見《新中醫》1980年第2期)

[評析]患者眼球左右傾斜與動眼神經受損有一定關系,動眼神經受傷後無法支配

直肌和瞳孔的正常活動,緻使功能失常。通過針刺能改善内環境,使動眼神經功能恢複

正常活動,故取得顯效。(李樣雲)

耳廓擺動症

[病案]唐某,女,19歲。1980年4月25日就診。去年7月開始右耳廓不自主地前

後擺動,晝夜不休,伴頭暈,心煩,胸悶,當地醫院診為“顳肌痙攣”,服中西藥半年不效。

檢查:右耳上部前後擺動每分鐘62次。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有力。

[治則]平肝,熄風,止痙。

[取穴]處方1:主穴風池,上關透率谷,配穴合谷、太沖、百會。處方2;主穴翳風、

下關;配穴處關、陽陵泉。手法以平補平瀉。用2寸毫針刺入,主穴上套入6805脈沖

電流兩組,頻率50~70次/分,通電20~30分鐘,并用艾條懸灸。兩組穴交替使用。經

治一次,偶見擺動;再治一次,擺動消失;予第二次治療,以鞏固療效。随訪至今未發;

(見《四川中醫》1987年第9期)

[評析]本例少見。此患者系肝陽上升,肝升風動所緻,治療不用中藥内服,僅用針刺

平肝、熄風、止痙法選穴,以脈沖電流加大刺激,解除颞肌的痙攣,效果顯著。(呂志連)

蜂毒暴喑

[病案]李某,男,32歲。1985年9月12日中午就診。患者約五分鐘前不慎被蜂蟄

右耳後部位,轉眼間患者聲音發啞,語言困難,咽喉阻塞感,輕度疼痛,全身布彌漫丘,片

狀疹塊,甚癢潮紅,畏寒發熱,手指端發涼,頭昏,乏力。即急送醫院診治,檢查右耳後有

一扁平疹塊,色紅,咽喉急性充血水腫,懸雍垂明顯水腫,鼻流冷涕不止,面紅唇青,口唇

麻木,全身癱軟無力,頭昏欲吐,胸悶心悸,有窒息之感,神志尚清,聽覺正常。血壓

9.3/6.7KtPa(70/50毫米汞柱)。舌紅、苔濕潤,脈細微而滑,診為蜂毒直中咽喉。

[治則]清洩毒熱,扶正救逆。

[取穴]少商(雙)、中沖(雙)、商陽(雙)、尺澤(雙),雙耳垂三棱針放血2滴;足三

裡(雙)、内關(雙)補法,廉泉、承漿平補平瀉,留針10分鐘。另急灌人參蛤蚧精五支之

後,含服六神丸。經針刺放血後,咽喉腫痛與阻塞感明顯減輕,語言尚可聽清,繼之全身

疹塊漸退癢輕,口唇麻木消失,手指漸溫有血色,幹嘔止,10分鐘後心悸,頭昏、胸悶均減,

鼻流冷涕止。觀咽喉懸雍垂充血水腫明顯消退,30分鐘後語言基本恢複正常。血壓

14.4/9.3kPa(108/70毫米汞柱),脈細滑有力。前後治療觀察共45分鐘,患者無明顯不

适。矚其服銀花9克,甘草9克,綠豆适量燒湯頻服代茶。十天後随訪,一切正常。(見《遼

甯出醫雜志》1987年第6期)

[評析]患者暴喑來勢迅猛,似屬中醫緊喉風和急喉風、西醫稱之急性喉炎。此病屬

罕見,苦少借鑒,隻根據蜂毒驟病急針治。取手太陽之少商、尺澤二穴,手陽明經之商陽

穴,手厥陰經之中沖穴,刺放血以清洩毒熱,所以收效如桴鼓。患者除熱毒直中咽喉,并

彌漫全身,尚有逆症所見,諸如鼻流冷涕,脈細微、手指蒼白、畏寒、血壓下降等症,故

在清洩毒熱的基礎上加扶正救逆,針刺用補足三裡、内關之法,同時取人參蛤蚧精急灌

之,扶正有益于病情的迅速治愈。(馬蔭笃)

麻疹後失語

[病案]苗某,女,4歲:1976年6月24日診。其母代訴:麻疹發燒後失語已半月餘。

患兒于1976年5月初患麻疹,疹出不暢,反複出,達十餘日,後高燒、抽搐,經治療後,雖

高燒已退,抽搐停止,但形成失語,已半月餘。患兒體形消瘦,面色無華,慢性腹瀉,納呆,

精神怠倦,嗜睡,表情淡漠,隻能發出“哇、哇”的單音,并抓耳撓腳,心煩急躁,兩耳聽

力尚存。診斷:麻疹高燒後失語。

[治則]補睥土,生肺金。

[取穴]足三裡(先刺以補其虛)、通裡、合谷、下關(雙)、廉泉。手法用中刺激,不

留針。次日複診,其母代訴:昨日針後患兒流涎不止,至夜突然能喊媽媽,今晨已恢複正

常,基本上能回答所聞之語意,精神大有好轉,瀉洩,納呆亦見輕。取上穴再針1次,以鞏

鞏固療效。月餘後随訪一切良好。(見《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77年第2期)

[評析]麻疹發熱後引起失語,乃是肺虛金不能鳴之故。針足三裡等穴,可補土生金,

肺金實則鳴矣。(馬蔭笃)

暴瘖(一)

[病案]吐某,女,30歲。1974年9月27日就診。患者在六天前因牆倒壓在背上,被

人搶救出後,未見其他損傷,唯有發不出聲音至今。檢查:患者神志清醒,聽覺正常,背

部無外傷,無壓痛,口腔聲帶均無恙。患者用手勢表示,心中煩亂,急躁,張口但發不出聲

音,苔薄黃幹,脈弦數。

[治則]安神鎮靜,調心疏肝,通氣解郁。

[取穴]先針刺神門(雙),用瀉法。提插撚轉時并令其發音,患者可發出“啊啊”之

聲,有氣促欲呼不出之狀。随即刺太沖(雙),用重瀉法。患者即大口吐氣,言語沉暢而治

愈。(見《新中醫》1975年第2期)

[評析]患者為-傷氣悶,緻暴啞失聲,發音在咽喉,與心肝經有關。手少陰心經“起

于胸中……從心系上挾咽”,足厥陰肝經。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貫隔,布脅肋。循

咽喉之後……”神門為心經之原穴,刺之可調心中之氣,并鎮靜安神,取肝經原穴太沖,

用瀉法以舒達肝經郁結之閉,遵《内經》“病在上,取之下”,“盛則瀉之”之理論,采用

瀉法,使氣通郁結散,暴啞愈而音複。(李祥雲)

暴瘖(二)

[病案]何某,男,4歲。1979年3月9日入院。三天前高燒、嘔吐、便血,繼則抽搐、

意識不清,經化驗及腦脊液檢查,診為中毒性痢疾并發腦炎。搶救數日後,症狀已愈,隻

是不會說話,時而煩躁不安。

[治則)清熱,通經,開竅。

[取穴]針刺風池(雙)、啞門、上廉泉、合谷(雙),均強刺激不留針。3次後,精神好

轉,已不煩躁;10次後,可簡單用語;15次痊愈出院。(見《陝西中醫,針灸增刊》1981年第7期)

[評析]本案系痢疾重症,熱毒風痰而起,火熱上蒸,耗傷陰血。雖熱去而餘毒未清,

阻塞絡竅而失音,偏實症。治用針刺風池,合谷祛風清熱,啞門開竅,上廉泉利咽,僅針15

次而愈。(呂志連)

暴瘖(三)

[病案]周某,男,36歲。于1974年11月4日在施工中突然失足,從二層樓架上摔下

(約六米高),右側身體着地,當即送市醫院搶救治療。次日晨起,不能說話,但聽力存在,

能以寫字答話,即轉院治療。經省三個醫院檢查,均未見異常,囑其回原單位休息,對症

處理。11月11日來我所診治。檢查;一般情況良好,聽覺正常,痛苦表情,以寫字回答

問話,無明顯異常發現。診斷為暴瘖(喑)症。

[治則]針刺開音。

[取穴]患者平卧,以圓利針刺入左側湧泉穴二分,用搗針手法,患者立即發出聲音,

并說“疼”,但發音低。随又針刺右側湧泉穴如上法,患者即大聲高呼,發音恢複發正常。

(見《新醫藥學雜志》1976年第4期)

[評析]暴瘖症是一種發音障阻的癔病性失音症,精神刺激固為重要因素,但外傷刺

激也不可忽視。查足少陰腎經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湧泉又為該經脈之井穴,主治喉閉、

舌急、失音等症。故搗針湧泉穴,補腎開肺音,獲得手到病除之效。(馬蔭笃)

舌伸不縮症(一)

[病案]謝某,女,20歲。1978年炎夏正直田間勞動,突然舌伸于口外不能回還,流涎

不止,即來衛生院就診。

[治則]芳香辟濁,開竅散熱。

[取穴]金津、玉液針刺,并肌注維生素B1,B12,半小時後舌依然如故,後拟冰片适量

研末撒于舌面,3分鐘後舌體回縮,恢複正常。(見《湖北中醫雜志》1981年第2期)

[評析]《内經》雲“舌乃心之苗”,“心開竅于舌”。手少陰心經别絡系于舌體,足

三陰經之絡脈亦與舌相連,如“六淫”所感,或“七情”所傷,均能通過經脈而影響舌,

出現病變。正如《世醫得效方》雲;“回氣所中則舌卷不能言,七情氣郁則舌不能言……

此舌之為病也。”該患者患病正值夏令,内火熾盛,又複盛風、熱、濕邪,阻滞舌絡,發為

“舌縱”。先用針刺治療不效,繼用冰片撤于舌面,冰片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經,有“通清

竅,散火郁”之功,起到芳香辟濁,開竅散熱的作用,故而藥後取得速效。(李祥雲)

舌伸不縮症(二)

[病案]朱某,男,8歲。1964年2月16日就診。患兒于當日下午4時許在大佛寺玩

耍時,吃下雪團一塊,随即發病,舌體伸出口外,不能回收。曾經針治無效。觀舌體不脹,

不紅,無涎,無其他病變,也無全身症狀。

[治則]扶陽祛寒。

[取穴]取内關雙側同時進針,施短暫而強的刺激,持續撚轉提插不過1分鐘左右,患

兒驚叫之下,舌頭立時收回,功能複常而愈。(見《中醫雜志》1965年第6期)

[評析]心開竅于舌,舌本卷短強硬諸病多屬心包絡病患。本病系玩耍身熱,驟吃雪

團,舌為寒激,筋肌舒縱呈麻痹狀态,故舌伸而不能收縮。針内關用強刺熱補手法,以振

心陽驅寒凝之邪解散,陽氣盛舌縮伸自如耳。(馬蔭笃)

弄舌

[病案]吳某,男,22歲。1976年9月15日就診。偶因不幸,心中郁悶,緻舌在口唇

上幹内外亂動,已三天。西醫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曾針刺内關、神門、中脘等穴,并肌注

魯米那,氯丙嗪,以及電針治療,效果不顯。診見言語吃力,吐字不清,表情痛苦,坐立欠

安,舌紅苔幹,脈弦數。

[治則]開竅,宣導。

[取穴]刺雙側中渚穴,大幅度撚轉,并令患者發“啊”聲,随聲發出而弄舌頓止。(見

《中醫雜志》1981年第7期)

[評析]本案系七情郁結,五志化火,上通心包,心神被擾,故弄舌不止。心包與三焦

相表裡,手少陽三焦經布膻中,散絡心包。中渚為該經輸穴,有開竅清熱、宣導三焦氣機

之功,故瀉中渚穴後,三焦宣通,邪熱頓除而愈。(呂志連)

咽痛語澀

[病案]魯某,女,25歲。1964年6月17日就診:舌咽痛伴頭昏目花,手心熱。初診

時診為虛熱,針刺補合谷,稍松;數小時後咽劇痛複發,言語困難,痛在右側,右脈亦弱。

[治法]健脾滋陰。

[取穴]針三陰交(補),針後熟睡,喉痛即愈。翌日繼針1次,舌亦靈活,(見《湖南醫藥雜

志》1982年第6期)

[評析]脾氣居右,右太陰經循咽絡放舌下,其病為舌本強痛。初診針合谷未效,為不

入扣也,針三陰交以健脾,則中洲健旺,邪不可犯,陰液充足,虛火得清,舌咽疼痛當迅速

消除。(呂志連)

舌尖海綿狀血管瘤

[病案]黃某,女,66歲。于舌尖偏右處有一紫瘀腫塊,突出于舌體,如小花生米大小,

已5~6年。曾在某醫院确診為舌尖海綿狀血管瘤。因治未效,故來針刺。檢查;在舌

尖部偏右處有一0.6×0.6厘米大小之腫塊,突出舌體,呈紫瘀色,質硬,與舌粘膜相連,不

活動,無壓痛。

[治則]清心疏肝,活血逐瘀。

[取穴]神門、内關,第三次後加太沖,均雙側,留針15~20分鐘。每日針刺1次,共

針11次,腫塊完全消失。随訪半年,未見複發。(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0年第6期)

[評析]血管瘤生長于舌尖,頗為少見。中醫髒象學說認為,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

心又主血脈,因此當心經有病的情況下,它的病變就可能反映于舌尖。臨床上也确常看

到心血瘀阻病例,于舌尖或舌邊有瘀點或瘀斑情況,基于這一認識,選用了心經原穴神

門、心包經的絡穴内關,同時又考慮血瘀與肝的調節功能也有關,故在第三次針刺時,增

加了肝經原穴太沖,以增強肝對血液的調節作用,結果收效甚捷。通過這病例,可看到辨

證取穴在針灸臨床上的重要。(黃宣能)

血管性頭痛

[病案]沈某,女,37歲。1963年6月17日初診。近五六年來患發作性偏頭痛,幾日

一發或一二周一發,右側多于左側。每次發作持續l~2天,疼痛為“跳痛”或“電擊”

感,以耳後及太陽穴疼痛最為顯著。疼痛發作前兩眼發脹,視物不清,頭痛發作時面部拘

急,頭皮不敢碰,惡心嘔吐,目不欲睜。長期睡眠不好,舌黯紅,脈弦。

[治則]疏風散火止痛。

[取穴]風池(右側)斜刺一寸,金門(雙側)直刺一寸。撚轉運針片刻頭痛即止,留針

半小時,每五分鐘撚轉一次加強刺激。隔日一次,共治療20次。随訪二年未複發。(見《新

中醫》1977年第5期)

[評析]頭為諸陽之會。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同時又是膀胱經之

郗穴,而血管性偏頭痛之病位恰是膽經、膀胱經與陽維脈共同循行之所。風池穴有疏風

散火之效,金門(郗穴)治療急性疼痛效果好,醫者對血管性偏頭痛患者皆選用這二穴相

配,均收到較好的療效。(李祥雲)

神經性頭痛

[病案]李某,女,52歲,四年來患後頭痛,痛連頸項,一天痛幾次,痛時要服解熱止痛

散才能緩解。

[治則]疏通經絡,活血逐瘀。

[治法]在頸椎兩旁可找到多個凸出皮上,略帶光澤、摸之礙手、壓之不退的灰白色、

淡紅色的反應小點,經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或縫衣針)每次挑三個。經第一次挑後,頭

痛次數已從每天發作2~3次減到2~4天才發作一次,且疼痛程度大減。一個多月後經

第二次挑治,則頭頸部輕舒清爽,諸症消失治愈。(見《新中醫》1978年第2期)

[評析]頭為“請陽之會”,氣血壅滞,筋脈受邪而緻頭痛。足太陽經、足少陽經、

足陽明經交會于督脈經之大椎穴,故頸椎兩旁是個重要區域。“有諸内,必形諸外”,人

髒腑病變,必然在體表上有所反應。用針挑治反應點實質上是施行一種良性刺激,以疏

通經絡,活血逐瘀,通則不痛。醫者用該法治療三十多例,均收到較好的效果。(李祥雲)

右下領痛(頑固性三叉神經痛)

[病案]焦某,男,71歲。二十月前右側下颌拔牙,當時并無痛苦,二個月後,該處陣發

性疼痛加重如刀割,吃飯、說話、洗臉都劇痛。檢查;口唇稍向右側傾斜,表情痛苦,舌

運動自如,口唇呈外翻,閉口時疼痛劇,偶有流涎,右側下颌牙齒全部脫落:血壓

24.7/13.3kPa(186/100毫米汞柱)。診斷:高血壓、三叉神經痛。予止痛和降壓藥治療

後血壓不穩,口唇疼痛未止。改用針刺治療。

[治則]循經取穴,清熱止痛。

[取穴]1.内庭、頰車;2.足三裡、大迎;3.合谷,聽會。以三組穴位交替針刺,每

天1次。用強刺激手法,逆時針方向撚轉,使酸麻感直達口角疼痛部位為止,并留針30~

60分鐘。先針遠部穴,後針局部穴。如此連續針刺5次後痛除,血壓陣至

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随訪一年,未見複發。(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12期)

[評析]本案經辮證屬陽明經郁熱。故取穴時,按循經取穴法,着重足陽明經内庭穴,

手陽明經合谷穴,再配以局部之頰車、大迎、聽會等穴。遠隔肢末取穴比單獨局部取穴

效果為好。針刺入内庭後,用逆時針方向撚轉并加強刺激,使酸麻感直達患處為止。(黃

宣能)

頭痛(高山适應不全症)

[病案]夏某,男性,24歲。1962,年11月20日由附近山下扛木杆至山頂(海拔4889

米),工作一天,傍晚7時許覺頭痛、心悸、氣緊、上腹部壓迫悶脹感。即時給予口服苯

巴比妥0.06克,一小時後頭痛稍有減輕,其他症狀仍然持續,并逐漸增劇。至深夜12時

患者訴心慌,氣悶難受,呼吸迫促,顔面潮紅,心跳加速,六脈洪數,頭部又劇烈疼痛。檢

查:體溫38.1℃,脈搏120次(充實有力),心音增強,無雜音,肺呼吸音略粗糙,腹軟無壓

痛,其他部位無異常,診斷為“高山适應不生症”。

[治則]鎮心安神。

[取穴]雙側内關,用針刺瀉法。5分鐘後症狀明顯減輕:留針20分鐘後,全部症狀

消失,脈搏和緩。次日已照常工作無恙。(見《中醫雜志》1963年第11期)

[評析]内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屬于厥陰心包絡經,主治心悸、休克、心絞

痛、無脈症、心律不齊、精神病,及胃、脘、胸脅痛,嘔吐等症。故本症治之有效。(馬

蔭笃)

氣厥

[病案]焦某,女,22歲。1979年10月15日急診。代訴,神志不清,抽搐一小時産者

昔日精神抑郁,最忌驚恐刺激,一小時前,正值上班之際,一人從其背後驚叫恐吓,以緻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胸高氣滿,四肢握固,抽搐,狀如雞爪,即來院急救。刻見

面色潮紅,呼吸氣粗,舌淡黯、苔白膩,脈弦滑,四肢僵直,不溫,瞳孔對光反射存在。

[治則]調氣散郁,宣竅啟閉。

[取穴]膻中、内關(雙)。以快速進針,瀉法。行針半分鐘後,患者逐漸蘇醒,唯四肢

抽搐,僵直不除,留針10分鐘後,又行針半分鐘,四肢轉溫,可自行伸屈。前後留針半小

時,行針3次,即告痊愈。(見《山西醫藥雜志》1982年第5期)

[評析]本案症屬“氣厥”。氣厥多系情志不遂,氣機逆亂所緻。本案素由精神抑郎,

肝氣不舒,突受驚恐後,氣機逆亂,上壅心胸,阻塞清竅,遂有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固,

肝氣上逆,氣機閉塞,乃緻胸高氣滿,呼吸氣粗;陽氣被郁,不得通達四末,筋脈失養,乃

見四肢不溫、抽搐。以取膻中開胸順氣,佐以内關強心理氣,和胃降逆。兩穴伍用,相得

益彰。(黃宣能)

氣痹

[病案]傅某,男,47歲。1980午6月9日診。素患腰痛,每遇生氣、勞累後加重。

以脹痛為主,甚則抽掣作痛,痛引左下肢。近日事不遂心,痼疾又發,左髋、腿前外側作

痛抽掣,引及足趾,下肢無力,站立、行走不便。兼見食欲不振,口幹,喜熱飲,咽喉不爽,

胸悶不舒,大便偏幹,小便清長,日解十餘次。舌紅、苔薄黃,脈弦。檢查:患肢不能伸

屈,擡舉不能,血壓13.3/9.3kPa(100/70毫米汞柱)。脈症合參,診為“氣痹”。

[治則]開胸順氣,宣通閉阻。

[取穴]膻中、陽陵泉(雙)。心快速進針,瀉法。當撚轉半分鐘後,膻中穴周圍(3×3

厘米)呈充血狀,自感心胸較前舒暢,左下肢亦較輕快,又撚轉半分鐘,疼痛已除,唯左小

腿外側尚有不适,繼針陽陵泉(左),疼痛不适頓除。以原法前後共針3次,病告痊愈。唯

感頭腦不清,納差,口幹少津,便幹,舌淡、苔薄黃。取中脘、天樞、足三裡,三陰交,以

善其後。(見《山西醫藥雜志》1982年第5期)

[評析]氣痹一症,俗稱氣串筋。系因七情内傷,累積筋肉,引發肢體痹病而言。氣痹

一名,導源于華佗《中藏經》,“氣痹者,愁思喜怒過多則氣結于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

傷則生氣漸衰而邪氣愈勝。留于上則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則腰腳立而不能行,攻于

左則左不遂;沖于右則右不仁,貫于舌則不能言,遺于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留

而不聚則麻。”本案與《中藏經》所述,完全相似。(黃宣能)

癫痫

[病案]劉某,女,23歲。1983年5月25日就診。患者六年前因下河拾柴,當即感覺

下膠寒冷,周身不适,發生抽搐。以後每日發作,一日發20~30次,每次發作不超過半分

鐘,大約每隔30分鐘抽搐1次,均在白天發,夜間和睡眠時不發,惟清醒之後才發作。發

作時感一股涼氣從足小趾外側上行至腿部,兩目直瞪,表情淡漠,笑時口眼梢向左歪。每

逢陰天或受冷後發作尤甚;脈沉細而濇。數年來經中西藥物治療無效。

[治則]瀉陽補陰。

[取穴]申脈{雙)、後溪(雙),均用瀉法,照海(雙)用補法,至陰(雙)、晴明(雙)、風

府(雙)均用平補平瀉法。針刺當天,感覺從足小趾起欲發作但未發起。隔日又針1次未

發作,至6月3日僅抽搐2次且症狀輕。患者喜,以後又按原穴針刺共針8次,病愈。(見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

[評析]癫痫為常病,但不易治愈。患者多方求醫未效。今醫者根據衛氣循行理論施

行治療。固衛氣是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行于陽,陽盛陰衰則寤,行于陰,陰盛陽虛則寐,

治療應瀉少陰,補足太陽。現患者夜靜晝發,系陽盛陰虛,治療瀉陽補陰,故瀉申脈補照

海。衛氣行始于目内眥一睛明,因而下取中脈瀉其陽氣之盛,上取睛明截其始之根。風

府屬督脈治癫痫之要穴,後溪屬手太陽經,與申脈相配為八脈之交會穴,治癫痫角弓反

張有效。患者病發自足小趾外側起,又選用至陰穴。總之所取諸穴配伍,根據衛氣運行

的理論,衛氣晝行于陽經(主要指足三陽),周而複始,衛氣行手三陽經則散而不還,采用

瀉陽補陰的針法僅治療八次,使多年頑疾治愈。(李祥雲)

痙攣

[病案]林某,女,46歲。1958年11月間,感冒新愈,休息在家,一日午睡方醒,入廁

小解時值天氣寒冷,自覺忍受不住,急返室内,左足即發強烈之痙攣,卧床後左足亂跺亂

踢,控制不止,使他人強按之,則全身皆動。至晚就診,經檢查未發現其他病變,唯脈象帶

弦。

[治則]舒筋通絡。

[取穴]刺陽陵泉一穴,稍加撚轉,初覺酸麻,繼撚時即感筋骨間如閃電般上下亂竄,

此後整肢酸麻,痙攣即止。再予撚轉數次,留針30分鐘後,其病若失。(見《福建中醫藥》1959

年第2期)

[評析]由于患者病後初愈,正虛衛外不固,且午睡則醒,即外出登廁,風寒之氣直侵

筋脈,故發病如此急劇也。吳鞠通雲;“風勝則拘引”,即是指此候也。取陽陵泉為筋之

會,亦是足少陽經之合也,取穴得當,收效甚捷。(黃宣能)

手足抽搦症

[病案]劉某,女,30歲。1975年5月20日診。手足麻木抽筋已二年,多因情緒激動

而發。經服鈣片、維生素,注射溴化鈣,當時症狀消失,過後又發。發時伴頭暈,眼冒金

星,有時感全身麻木。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數。診斷為手足抽搦症。

[治則]循經取穴(取心、肝兩經的合穴和原穴)。

[取穴]先針合谷,曲池、足三裡,數次後症狀如故。後經辨證并循經取穴,取曲澤、

太沖,平補平瀉,有酸、麻,脹時,留針30分鐘,每5~10分鐘撚1次。次日心情暢快,連

針6次而愈。(見《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80年第l期)

[評析]本案為情緒激動而發,以針刺治之。初診按一般取穴,數次乏效。後辨證為

循經取穴,用手厥陰心包絡的合穴—曲澤和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太沖而愈。(呂志連)

嚴重面肌抽搐

[病案]于某,女,20歲。1982年2月5日就診。半年前因精神刺激,緻兩側口角時

有抽動,開始每日10餘次,以後逐漸加重,每分鐘達40~50次抽動,流涎,嚴重影響飲食

和睡眠,心煩易怒,腰膝酸軟。曾去多家醫院診治,服用安定、谷維素、維生素B1、苯妥

英鈉及中藥等均無效,診斷為神經官能症。心肺及神經系統檢查均無異常。舌紅,脈細

弦。

[治則]育陰潛陽,降逆熄風。

[取穴]止痙點。該點選穴是在肌肉抽動處用中指依次按壓,當壓到某一點即可明顯

抑制抽動時,此為止痙點。從肌肉抽搐處進針至止痙點止,強刺激,每隔10分鐘運針1

次,同時配穴太沖、合谷、曲泉。針1次明顯好轉,針3次症狀平複,又鞏固療效,針一

周。随訪八年未複發。(見《山東中醫雜志》1992年第1期)

[評析]患者因精神刺激引動肝風,風陽循經少沖擾于面目而緻抽搐。止痙點可調節

局部經氣,消除積聚之邪;太沖為肝經之原穴,合谷為手陽明經之原穴,兩穴相配平肝熄

風,調節本經之經氣;曲泉為肝經之母穴,屬水,有滋水涵木之意。諸穴配伍育陰潛陽,

調達氣機,平平肝熄風,故面肌抽搐則止。(李祥雲)

拘症

[病案]何某,男,36歲。1981年9月8日就診。十天前患感冒,發熱頭痛,三天後上

述症狀悉減,但晨起右肘關節突然劇烈疼痛,屈伸不利,服藥罔效。右肘關節屈曲成60

°角,肱二頭肌腱和桡側腕長肌腱繃緊如弦,肘關節屈伸,轉動均受限,觸之則痛劇。舌

質紅、苔白膩微黃,脈象泫滑。

[治則]宣導氣血,舒筋恬絡。

[取穴]曲池、曲澤,手三裡、外關、養老、内關、合谷等穴,經三日治療,獲效甚微。

即改用頭針療法,取頭部左側感覺區中2/5,用28号、2.5寸長的毫針,以30°角左右,

刺入帽狀腱膜下。當計刺達一定長度,将針撚1分針後,患者即覺針感沿颠下項,從頸斜

行傳入右上肢,過肩、肘、腕部直抵指末,患者驟覺患處輕松。又将針撚轉3分鐘,肘關

節屈伸自如,疼痛消失,功能活動恢複正常。(見《中醫雜志》1983年第6期)

[評析]據該患者的臨床表現,當屬于中醫的拘症。《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因于

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續短,小筋弛長,續短為拘,弛長為痿。”此乃感受濕邪,濕郁

化熱,阻滞筋脈,故筋脈收縮形成拘攣。本例患者采用頭針療法,針刺感覺刺激區,使針

感直達病所,起到宣導氣血,舒筋活絡的作用,故肘關節的拘孿疼痛得以解除。(馬蔭笃)

痿症(丘腦綜合征)

[病案]簡某,女,13歲。1971年3月初診。病起幹三個月前,因低熱,間歇性腹痛、

眩暈兩周後則漸感右側上下肢痿軟無力,口向左歪斜,語言不利,以緻被迫停學。患孩由

家人伴扶,神情呆滞,語言不利,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左歪,右側肢體痛、冷,熱及深觸覺

等均已減弱以至消失,震顫位置覺消失,右上下肢肌力均減弱,腱反射不明顯,眩暈,舌

淡、苔薄黃膩,脈濡數。某院神經科診斷為“丘腦(左)綜合征,可能波及内囊錐體經。

未排除顱内占位性病變或其他炎症”,治療未見好轉,要求針灸治療。

[治則]疏通阻明,清熱除濕。

[取穴]針刺足三裡、曲池、三陰交、内關、腎俞。梅花針叩刺大腸俞、脊中。隔

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針刺後病勢漸減,患側肢體感覺逐漸恢複,手能上舉有力,下

肢可步行數十米。但易疲勞,故再調養肝腎,健脾補胃。取穴:太沖、太溪、肝俞、腎

俞、脾俞、足三裡、三陰交、曲池,用補法,并配用左側頭計運動區及艾條溫灸有關背

俞,每周針灸兩次,針灸10次後肢體感覺基本恢複,活動障礙解除,面色紅潤,語言流暢,

口角不歪,神情活潑。再針灸10次鞏固療效,諸症稍除,上學讀書。以後經神經科檢查:

眼底正常,各對腦神經無特殊,無病理後遺症,排除占位性病變。(見《新中醫》1977年第4期)

[評析]該患者始于低熱,蛙而門歪,同側肢體呈不完全性軟癱,發病後無顱内壓升

高及病理神經反射征,故顱内占位性病變診斷不能成立,拟診為局限性,病毒性感染。根

據臨床表現,屬中醫痿症範疇。陽明受病氣機凝滞引起宗筋弛緩,筋骨失束出現痿症,病

久累及肝腎,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受病則筋骨失養,故眩暈,肌膚不仁,偏痿諸症益甚,

内經雲:“治痿獨取陽明。”針刺陽明經穴能促使髒腑氣血通暢,郁邪得祛,宗筋得養,痿

症可除。該病例按照髒腑經絡病變配伍手、足厥陰,足太陽、足少陽經穴及其背俞,可

直接調和心包、肝、脾、腎功能,使髒腑經絡陰陽調和,氣機調和,故諸症均止。(李祥雲)

癔病性癱瘓

[病案]李某,女,26歲。1980年8月1日入院,患者于二月前因産後生氣而頭痛失

眠,痛引後項,續而兩腿發軟,但行走活動自如,當時未予治療。近一月又因打架生氣而

覺兩下肢麻木,不能行走,且站立不穩,但卧床時下肢尚可活功。症見下肢癱軟無力,手

指強直,屈伸不利,時而哭笑無常,歎氣連聲,胸脅脹痛,頭痛失眠,食欲不振,脈沉,苔微

黃而膩。

[治則)疏肝解郁,理氣安神。

[取穴]大椎、膻中、豐隆(施電針),足三裡、陽陵泉、太沖,神門。加百會、風池

以降肝膽上逆之氣;加太陽以止頭痛;加合谷、外關以疏通局部之經氣。針1次後,患

者第二天即能下床站立。針5次後,能在走廊行走,但仍覺下肢無力,雙手屈伸自如,頭

痛減輕,食欲增加。1療程後癱瘓痊愈,為鞏固療效,繼續針治1療程,(見《中醫雜志》1981

年第12期)

[評析]本病系因肝郁氣滞所緻,所以臨床以調理氣機為主。故取氣會之膻中、肝經

原穴之太沖,以解郁寬胸,調暢氣機。心主神,故取心經原穴神門,甯心安神。治痿獨取

陽明,輔以胃經之足三裡、豐隆,培補氣血。筋會陽陵泉,可強壯筋骨。更取諸陽之會的

大椎,以振奮一身陽氣,疏經通絡。此外,本病還需配以暗示療法,則療效更佳。(馬蔭笃)

震顫麻痹性癱瘓

[病案]張某,男,71歲。1979年11月26日就診。患帕金森氏病(震頗麻痹)十年餘

(經多處醫院神經科确診),病情呈緩慢性進行性加重,始時左側上下肢不自主抖動,無

力,行動遲緩,表情淡漠。叠經中西藥物如左旋多巴,安坦,中藥鎮肝熄風,活血化瘀之劑

及針灸等治療,病情未得控制,至1974年起雙下肢癱瘓,卧床不起。檢查:表情呆闆,兩

下肢凹陷性浮腫,不能站立,語言寋澀,說話、進食時口水溢流,吞咽困難,舌苔薄白膩質

潤,脈弦滑。

[治則]補腎督,調陽明,平肝熄風鎮顫。

[取穴]百會、曲池、合谷、足三裡、治癱穴(足三裡下2寸)、陽陵泉、陰陵泉、

三陰交等。2天針刺1次,10次為1療程。2個療程後,下肢浮腫消退,四肢抖動減少。

第三療程取穴同前去百會,加四神聰(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處)、風池、風府。手法;

平補平瀉。針1次後自訴兩下肢輕松,語言亦覺清楚。如法針完第三療程,四肢抖動及

流口水等症消失,能起床在室内扶杖走動。第四療程結束,已能走到離家300米的小花

園。随訪至今二年餘,病情雖有輕微反複,但仍能扶杖在室内活動。(見《上海針灸雜志》1983

年第1期)

[評析]本案病程長,病情重,經中西醫治療無效,且日益加劇,以緻癱瘓在床,後經

針刺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以調補陽明經脈,四神聰(經外奇穴)

配合風府強壯督脈,通調手足六陽經脈的作用,使氣血暢行,陰陽平衡,佐以風池穴熄風

鎮顫,标本兼顧,相得益彰。(黃宣能)

下肢癱瘓(蛛網膜粘連)

[病案]李某,女,30歲。1977年3月26日就診。一年前開始腰痛,晝輕夜重,走路

輕,休息重,一月後感到下肢麻木,軟而無力,二個半月後漸漸形成下肢癱瘓。多方治療

無效,經某醫院椎管造影,診為蛛網膜粘連。

[治則]益氣溫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取穴]主穴,椎旁穴(12~19)。配穴:環跳、環上、殷門、承扶、委中、合陽、三

陰交、八風。每日針1次,10次為1療程。間休三日繼針下一個療程。手法采用雀啄式

提插、點刺不留針。針刺3個療程後,雙腿已能伸展,平卧時右腿能擡高40厘米,左腿

能擡高10厘米。7個療程後,患者坐卧自理,并能站立,加以攙扶可行走3~5米。9個

療程後可扶持拐杖走半裡路。共針20個療程,完全恢複正常功能。1978年12月追訪,

雙下肢運動功能正常,愈後無不良反應。(見《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79年第4期)

[評析]蛛網膜粘連引起的下肢癱瘓症,主要是氣血瘀阻,經絡不通,陽氣不能達于

下肢使然。本案用第12胸椎棘穴下凹陷處旁開1寸至19椎旁穴,每側取8個穴位,雙

側共16個(環上穴位于新環中穴上2寸外開5分),具有溫陽化瘀通經的作用。穴位雖

不在經絡上,但介于督脈與膀胱經兩經之經氣,以通脊達于下肢。針刺時,患者腰骶及下

肢均産生較強的觸電樣感和灼熱感,再配以下肢穴位加強通絡,漸漸促使被瘀遏的經氣

疏通,瘀血得化,氣血得運,上下陰陽調和,下肢功能就可得以恢複。(馬蔭笃)

“1059”農藥引起癱瘓

[病案]鄧某,女,42歲。1964年8月1日入院。患者于十天前洗滌污染“1059”農

藥的衣服時,發生兩手麻木,漸延及兩下肢酸痛麻木,二天後頭暈頭痛,全身陣發性劇痛

麻木,四肢活動困難,大汗淋漓,口渴等,繼則面部及四肢完全癱瘓。檢查:面部浮腫,說

話不清,神經淺反射消失,深反射顯著減弱或消失,口角流涎,額紋消失,兩眼不能閉合,

四肢張力消失。診斷為“1059”農藥引起神經炎。經大量維生素B族、維生素C、激素,

解磷毒等西藥治療未效。後用維生素B族支持療法,并針刺治療。

[治則]驅邪扶正,疏通經脈。

[取穴]以足陽明胃經及督脈兩經取穴。足陽明胃經:足三裡、伏兔、下關、地倉、

頰車,手陽明大腸經:舌谷,曲池,足太陽膀胱經:腎俞、次髎、攢竹、環中(奇),足少

陽膽經:陽陵、風池、陽白、聽會,足太陰脾經: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督脈;風府,

大椎。主要經脈每次取穴2個以上,輔助經脈每次取穴4~5個,手法後留針15分鐘。

先瀉後補法施行6次後,運動功能初步改善,諸症亦略好轉。平補平瀉施治18次後,症

狀明顯改善,出汗、肌痛、酸、麻基本消失,面癱除,兩手能活動,下肢能站立20分鐘左

右。用熱補法施治10次後諸症除,運動功能恢複正常。(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8期)

[評析]“1059”農藥侵襲機體,幹擾經脈,經氣阻滞,筋骨、脈絡,肌膚失其濡養,形

成癱瘓。根據“治痿獨取陽明”、“督脈統一身之陽”的理論,以足陽明胃經及督脈為主

要經脈針治,并結合經脈廣泛受損現象,其他經脈作輔助針治,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黃

宣能)

煤氣中毒後癡呆

[病案]王某,男,45歲。1984年4月13日就診。1984年2月21日夜發生煤氣中毒,

神志昏迷,次日被人發現送往醫院搶救,經十五天治療脫險出院。十餘日後突然步态不

穩,行不識途,精神癡呆,不識親屬,二便失禁。檢查面色晦黯,肢體強硬,卧不轉側,共濟

失調,生活不能自理。血壓17.3/12.0kPa(130/90毫米汞柱)。苔黃膩,脈弦數。

[沿則]疏通督脈,醒腦活絡。

[取穴]大椎、人中、百會、太淵、太溪、足三裡。足三裡采用瀉法,其他穴均為補

法,大椎為主穴,采用補三瀉一手法,留針30分鐘,每天針1次,7天為1療程。針1療程,

上肢能運動,已能識人,第二療程後神識清楚,大小便已能自理。經治二十五天病人痊愈,

一切恢複正常。随訪半年未複發。(見《河北中醫》1986年第3期)

[評析]煤氣中毒,又稱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後則發生缺氧、煩躁、驚厥、

昏迷等症狀。由于腦缺氧則心失神明,發生癡呆,步履不穩,二便失禁等中毒後遺症。現

用針刺治療,疏通督脈,活血通絡,醒腦開竅,使氣血調和,瘀阻得消,神明得複,則癡呆

治愈。(李祥雲)

雞爪風

[病案]劉某,女,43歲。患者兩手陣發抽搐,形如雞爪,曆時十餘午。病始于産後受

驚,兩手麻木抽搐,以後兼有疼痛,嚴重時不能穿脫衣服,需他人協助。曾注射葡萄糖酸

鈣治療,每次僅能維持二天不發。患者常食“帶殼雞蛋”,但每吃一個,也隻能保持一天

不發。每逢急躁、生氣或受寒之後,旋即發作,飲食尚可,二便自調,月經正常,面色少華。

苔白膩,脈弦細。

[治則2]益氣養血為主。

[取穴]合谷、足三裡、陽陵泉。有時兼取太陽經的後溪。每日1次,采用弱刺激手

法,留針20分鐘。在留針時,用艾條灸3~5分鐘,以皮膚潮紅、患者感到舒适為度。治

療1次後,1天來見抽搐。複診時,患者自述病情有所反複,抽搐仍然陣作,但次數較前已

有減少。病見少數,繼用上穴。合谷、足三裡、陽陵泉,重用溫針灸,同時又加灸氣海、

神阙(隔姜灸),如是針治3次後,效果顯著,一周未見抽搐。方穴中機,效不更法。共治

療一個多月,抽搐未見發作。三月後随訪,療效鞏固。(見《中醫雜志》1980年第10期)

[評析]本病屬抽風之類,系筋脈為病。現代醫學認為肢體抽搐與血鈣不足有關,祖

國醫學則責之于産後氣血虧虛、筋脈失養所緻。本例患者病延十餘載,雖經服用鈣劑,

也隻能見效一時。本病采用針灸治療,短時間竟能達到制止抽搐之目的而獲痊愈。就其

所采用的穴位來說,合谷,足三裡為手足陽明經之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取之可使氣

血充旺,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陽陵泉乃筋之會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對于

手的抽搐攣急等症有較好的療效。更配艾灸神阙、氣海以培元扶本而固益腎氣,上述諸

穴配合應用,故見效卓著。(馬蔭笃)

夜間胭窩跳動

[病案]李某,男,59歲。1977年6月20日就診。二年前左掴窩不自主跳動或抽動,

繼則右胴窩亦同樣發作,逐漸導緻兩肘窩刺癢。初發數月一次,後增多每夜數秒鐘發作

一次,難以入睡,精神萎靡,久治無效。體檢無異常,舌質微紅,脈細數。

[治則]滋肝腎之陰。

[取穴]太溪(雙)、太沖(雙)、委中(雙),中刺激,留針20分鐘,行針2次。當晚抽

動減少,巳入睡4小時。連針5次,抽動消失,睡眠正常。以後曾發作二次,均以上穴為

主針刺而愈。随訪三年未發。(見《陝西中醫》1981年第1期)

[評析]該病少見,其因難明。據脈症相參,屬肝腎陰虛,治用針刺法滋肝益腎。太溪

為腎之原穴,“五髒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太沖清肝熱,委中暢經氣,活津液。對症取穴,

故收效甚速。(呂志連)

肢端紅痛症

[病案]馬某,男,29歲。1979年2月8日就診。兩上肢肘關節以下陣發性疼痛、紅

腫己三個月,遇冷則痛減,遇熱則疼痛加劇,甚則難以忍受,疼痛以夜間為重。某院診為

肢端紅痛症,應用理療後症狀減輕。近日來疼痛加重,自服止痛片無效。診見兩肘以下

潮紅,按之微熱,握物時痛劇,并有麻木感,舌紅、苔薄白,脈弦細。

[治則]祛風散熱,通經活絡。

[取穴]大椎(拔罐,隔日1次),十宣(放血,隔日1次),針曲池、外關、合谷,每日1

次,每次留針30分鐘。3次後疼痛減輕,7次後基本消失。但有時仍感兩手麻木,改用針

曲池,外關,合谷,7次痊愈。随訪一年未複發。(見《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

[評析]肢端紅痛症,也稱紅斑性肢痛症,臨床罕見,尤以上肢發病更少,原因至今不

明。中醫歸入血痹範疇,系寒邪侵襲,陰滞經絡緻陰陽失調。大椎為督脈和手足三陽經

的會穴,散寒退熱,曲池、合谷系手陽明經穴,疏利關節,通經止痛,外關清洩三焦經之邪

熱,十宣洩熱邪為最,故單純針刺法可收全功。(呂志連)

紅斑性肢痛

[病案]強某,男,24歲。1977年5月18日就診。左手無名指中節紅腫灼痛已一月

餘,起因不明,疼痛燒灼樣,跳動性,尤以夜間為甚。經各種檢查,均無異常。

[治則]疏通氣血。

[取穴]針刺本經俞穴、絡穴。左側外關、中渚,中度刺激法,得氣後留針15分鐘,

每日1次。連針7次而愈。(見《陝西新醫藥》1977年第6期)

[評析]本例為植物神經機能障礙所造成的肢端血管擴張,相似于《聖濟總錄》的“厲

節風”。取手少陽三焦經之俞穴中渚和絡穴外關,通經絡,活氣血而迅速收效。(呂志連)

陣發性循經灼痛症

[病案]馮某,男,57歲。1965年10月就診。三年前春季發現右小腿外側下部有一

拇指大小灼痛點(即懸鐘穴),無硬結?不紅腫,痛一陣後即消失。以後每天上午有一次陣

發性灼痛,并不影響勞動。半月後灼痛沿此點向下循外側放散至第四趾(即為膽經的一

段),仍為灼痛。又過一月左右,灼痛自原發痛點處沿小腿及大腿外側正中線放散到同側

的臀部(此為膽經的一段,臀部即環跳穴),灼痛略有加重。兩個月後灼痛自臀部沿脊部

右側循膀胱經第二行上達于肩部肩井穴處。又過數日灼痛自肩部分成二支向頭部擴散:

一支經耳後達于耳的深部,此時患者自覺耳鳴,重聽耳痛,後一支經頭、頭頂、前額,達

于同側眼的探部,此時患者自覺眼脹、眼痛。疼痛所過之處均為灼痛,每日上午發作一

次,約一小時許,發作時自原發點處開始,随即如觸電樣地擴散至全部經線,灼痛難忍,

目痛不願睜眼,發作後自行消失,每日一次,每次發作均為“全線”串痛。曾去數家醫院

診治,未收到顯效,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檢查:除膽俞、風池、陽陵泉、懸鐘有壓痛

外,其餘無異常發現。患者既往健康。

[治則]調氣活血,舒筋通絡,洩熱止痛。

[取穴]取懸鐘、環跳,肩并均刺患處,用中等度持續撚轉,留針30分鐘。當即感到

懸鐘穴為觸電樣針感,向上擴散到陽陵泉,向下擴散到第四趾,環跳穴為酸麻感,向下沿

股外側正中擴散至陽陵泉後與此穴之針感相混,肩井穴為酸麻感,向上擴散到後頭部、

眼,耳深部有感應,并擴散到肩關節部,經針刺後第二天患者自述灼痛自下肢串到肩部,

往上項了幾下即串到上肢外側正中到手指去了(三焦經之線路),眼耳症狀未發。第二天

取穴司上又加肩髃、外關。經五次針治後上肢灼痛感消除,自第七次治療起取穴為肩井、

膽俞、環跳、陽陵泉、懸針,每日一次,七天後背腰灼痛感消除。以後取穴為環跳、風

市、陽陵泉、懸鐘、足臨泣,經治半月下肢灼痛逐漸減輕直至消失。前後共針治二十八

次,三年頑疾治愈。随訪五個月未見複發。(見《新中醫》1976年第2期)

[評析]該病罕見,根據主訴及灼痛部位與發病經過分析,認為本病最初小腿外側下

部原發點為膽經的懸鐘穴,自環跳穴至足第四趾一段為“膽經”循行路線的下肢段,自

環跳穴循脊柱右側至肩井穴一段為“膀胱經”循行路線的腰背段;自肩井穴至内耳的

一段為“三焦經”的一段,自肩并穴至眼内的一段為“膀胱經”的一段。綜觀灼痛所過

之處,從經絡學說分析,涉及到膽、膀胱、三焦三條經脈,以膽及膀胱經為主。針刺分三

段:前七天均取穴為病情始發及病情由此穴起進而加劇的穴位,根據循經路線取穴;中

間七天在原針刺穴位上增加以體檢壓痛明顯為主的穴位,最後十四天因上肢、腰背灼痛

已止,故主要取用下肢的穴位,因原發部位為懸鐘,故自始至終均選用。經過如此的取穴

治療,達到調整陰陽,調氣活血、洩熱通絡止痛的作用,使纏綿三年之久的循經灼痛症得

以治愈。(李祥雲)

小舞蹈病(一)

[病案]張某,男,12歲,患兒二年前初夏發熱五天,經用西藥治療後熱退,但一周後

出現擺頭、抽頸、皺眉、眨眼、縮舌,經治療症狀減輕,但反複發作而影響上學。某醫

院檢查診斷為風濕性舞蹈病,治療無效,近日來病情加重而改行針灸治療。就診時見擡

肩屈肘,發作時左前臂向前内側抽起,左下肢屈膝擡腿,運動不自主,似有沖動性表現,

每分鐘發作約8~10次,端坐或運動時發作,手足跳躍如舞蹈狀,夜間靜卧時消失,肌肉

關節不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治則]平肝,熄風,降火。

[取穴]1.百會、曲池(左)、太沖(左)。2.風池,内關(左),陽陵泉(左)。兩組交替

進行,每日一次,每次25分鐘。在針刺前先用半導體治療機正負極異線頭直接中等度刺

激穴位,間斷進行持續一分鐘。針治三天症狀明顯減輕,一周後主要症狀消失,僅有皺眉

擺頭。為鞏固療效,除針刺外還配眼中藥,處方為:桑枝20克,苡仁20克,鈎藤15克,

菊花15克,茯苓15克,地龍10克,僵蠶6克,川黃連5克。服藥7劑,諸症均愈。随訪

三年未見複發。(見《新中醫》1982年第12期)

[評析]《内經》有“渚風掉眩,皆屬于肝”的理論。患兒擺頭皺眉,手足不自主運

動,舌紅苔黃,此為心火熾盛之征,治療應平肝、熄風、降火,重刺百會、風池、内關以

瀉火;大沖平肝制風;曲池、陽陵泉舒筋通絡。後期加用中藥清心,平肝、熄風,雙管

齊下,取得速效。(李祥雲)

小舞蹈病(二)

[病案]張某,男,8歲。1960年4月12日就診。患兒于月前因咽痛發熱,膝踝關節

遊走性疼痛,經某醫院治療後咽痛熱勢漸退,關節痛亦減輕。以後發現右手足不随意運

動,兩側手足經常不自主動作,甚則擠眉努嘴等,診斷為風濕性舞蹈病。曾服用中西藥物

無明顯進步,來院針灸治療。診見患兒不時擠眉弄舌,四肢有不随意運動,肌張力減低,

舌苔薄白,脈浮細數。

[治則]平肝熄風。

[取穴]1.風池、大椎、合谷、行間。2.百會、印堂、曲池、陽陵泉、足三裡。每

日1次,兩組穴位交替使用。得氣後行撚轉瀉法,不留針。針治6次後,擠眉弄舌、四肢

不随意運動次數漸減。繼續治療6次,症狀完全消失。二年後随訪,未再複發。(見《新醫

藥學雜志》1978年第8期)

[評析]參合脈症,症屬風邪襲絡,外風與内風相應,風勝則諸關節遊走酸痛,上擾頭

颠、四末,以緻弄舌、擠眉、手足舞動,諸症叢生。采用風池、合谷、行間疏洩風邪,平

肝鎮痙;加大椎祛風解表;百合、印堂平肝息風,開竅安神,佐以曲池祛鳳通絡,陽陵泉、

足三裡利筋骨,調氣血。本案要點抓住了“治風”這個主要矛盾,風去血調,故取得較為

滿意的療效。(馬蔭笃)

小兒胸鎖乳頭肌腫塊

[病案]黃某,男,l歲。1974年秋初診。患兒系因難産行牽引術娩出,以後發現右頸

部有一明顯腫塊,轉頸困難,幾次求醫均主張手術治療,家長顧慮,要求非手術治療。檢

查;右耳後從乳突沿陶鎖乳突肌至鎖骨處,出出明顯長形腫塊,按之質軟無壓痛,邊界不

明顯,塊中深部按之有如小指頭大橢圓形的稍硬塊,轉頸活動不自如。

[治則]疏通經絡,活血消塊。

[取穴]醫風、合谷、醫明、肩井,用半補瀉火法輕度撚轉,不留針。隔天一次,5次

為一療程。并配合按摩,先用“跌打萬花油”塗患處,潤滑皮膚,再以拇指在患處反複推

按,并用拇食指在患處捏之,手勢輕中為度,之後再叩打梅花針。如此治療兩個療程,頸

腫塊消失,頸轉動自如,告愈。一年後随訪正常。(見《新中醫》1977年第4期)

[評析]小兒出生時多因難産或施行手術緻使胸鎖乳頭肌損傷形成肌肉血腫,導緻

轉頸困難。今用針刺,按摩及梅花針結合治療,可以疏通經絡,活血消塊而達到治愈的目

的。(李祥雲)

胃扭轉

[病案]趙某,男,44歲,1977年5月10日初診。患者于1977年2月24日食牛肉後

即産生劇烈腹痛,并向背部放射,嘔吐,随即虛脫。經透視、拍片,診斷為胃扭轉,建議手

術治療。患者不同意,先後試用針灸、理療、中藥治療,經治四十餘日無明顯好轉,鋇透

結果仍為胃扭轉,感覺左側腹部疼痛,心悸、自汗、嗳氣惡心,雖有饑餓感但對食物恐懼,

每餐隻能食少量大米粥,食後即虛汗淋漓,疼痛加劇和脹滿。大便一日2~2次,不成形,

如用手指觸動上腹部皮膚即有觸電樣感覺,睡卧時兩腿不能伸直,否則即腹痛。患者有

胃病史二十餘年。測白細胞21×l09/L(21000/立方毫米)。鋇餐透視;胃呈“蝦狀”,

大彎側在上,小彎側在下,球向下排空過速。診斷為慢性胃扭轉。

[治則]健脾和胃,解痙止痛。

[取穴]主穴:筋縮、脾俞(雙)、胃俞(雙)。配穴:梁門(左)、足三裡(雙)、天樞(雙),

中脘、豐隆(雙)。艾灸:關元、三陰交(雙)。每日上午針刺,晚上睡前艾灸,各一次。

針背部穴位時尤要注意胃部有攣縮、抽動感乃效果佳。再用電麻儀通電20分鐘,電量

宜大,頻率宜快,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針完第一療程(10次),飯食即正常,腹部疼痛、嗳

氣已明顯減輕。針完第二療程(共20次),則食量增至每日600克,上腹部疼痛基本消失,

大便成形。6月4日停針觀察。以後鋇餐和x線攝片:呈瀑布型胃,大彎側在下,小彎側

在上,白細胞計數為9.1×109/L(9100/立方毫米),大便隐血陰性。(見《新中醫》1981年第1期)

[評析]胃扭轉是臨床少見的疾病,多為慢性型,每于餐後1~4小時胃痛,伴有惡心

嘔吐,嗳酸,持續2~3小時而消失,有的上腹部疼痛,有的可并發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

扭轉多與胃張力減低,脾胃韌帶伸長和松弛等因素有關,有強烈的胃蠕動和腹腔内壓的

驟然升高成為胃扭轉的誘因,多靠x線診斷。患者原有胃病史,脾胃虛弱,又因食牛肉而

緻胃扭轉。針刺取穴筋縮、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裡,均為健脾強胃之要穴,天樞、

關元、三陰交、梁門、豐降則強胃止痛,又加以艾灸熱入經絡可溫經散寒,解痙止痛,主

配穴應用合理,故能較速治愈罕見之疾。(李祥雲)

嬰兒腸絞痛(盤腸氣)

[病案]孫某,男,3個月。1982年7月6日就診。患兒夜啼半月餘,每晚7時左右開

始陣發性劇烈啼哭,持續10餘分鐘後乏力入睡,不久又重新發作,如此反複,整夜難眠。

檢查:患兒發育,營養均好,但面色咣白,舌質稍淡,舌苔薄白,指紋微青,兩手握拳,曲腰,

肢冷,腹肌略緊張,餘未查出其他陽性病理征象。中醫診斷為盤腸氣痛。

[治則]行氣導滞,疏通經脈。

[取穴]内關、足三裡常規消毒後,持1寸毫針以肌肉注射式進針法快速刺入穴内,

然後用弧旋刮針數次,随即出針。當晚哭吵煩鬧顯著減輕,又連續針3次以善其後、一

個月後随訪無複發。(見《中醫雜志》1983年第9期)

[評析]本病可能由于食物過敏,喂養不當,或着涼與蟲症而引起。中醫認為本病由

于小腸為冷氣所襲,緻使寒邪搏結,或因乳食凝滞,或因蟲症壅阻,引起升降失職,氣機

不調,而誘發臍腹絞痛。此外,尚有因滞久化熱而影響受納運化機轉而成。因此應采取

調理陰陽,行氣導滞,疏通經脈等法。足三裡為胃經的合穴,取其行氣而疏理中焦,健運

胃腸,升清降濁。内關乃手厥陰經的絡穴,其經脈下膈曆絡三焦,故有宣通上、中、下三

焦氣機的作用,善于和中定痛。二穴相配可行氣導滞,能使消化傳導功能恢複,受納運化

之機如常,從而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馬蔭笃)

膀胱術後傷口溢尿

[病案]胡某,男,50歲。1962年4月25月初診。患者1960年6月因膀胱結石行結

石摘除術及膀胱造瘘術,術後出現尿閉、高燒、頭痛、局部腫脹,二次打開切口,見膀胱

壁和肌肉有粘連和炎症,雖經常規處理,但小便淋漓不斷,并由刀口處溢出,病情延續一

年多。以後因蜂窩組織炎,無奈再行第三次手術,術後症情依然,晝夜排尿20餘次,小便

淋漓不斷,傷口處溢尿,自感全身乏力、氣短、納差,下肢水腫,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

細遲無力。曾服溫補氣血,健脾利濕之中藥無效而試用針灸治之。

[治則]溫腎益氣,振奮膀胱。

[取穴]昆侖(雙)、氣海、關元,傷口局部溢尿口周圍取3~4穴,隔日針灸一次。昆

侖穴進針1.5厘米,行輕微啄搗手法術,留針30分鐘,中間再重複啄搗,氣海、關元穴進

針0.7-1厘米,留針30分鐘,中間再撚轉強化,局部穴進針1~1.5厘米,處理及手法同

氣海穴。針刺二次後小便淋漓顯著減少,針三次後小便淋漓現象基本停止,排尿次數減

少,小便呈線狀排出,針刺五次後,小便基本恢複正常。針刺至十次加足三裡、足臨泣鞏

固療效,病愈。随訪十年未見複發,并能堅持上班工作。(見《山東中醫雜志》1983年第5期)

[評析]術後傷口溢尿,且反複進行過手術,一股因炎症,粘連則療效較差。今采用針

刺治療,膀胱為足太陽本府,即足太陽膀胱經,昆侖力足太陽經之經穴,調理氣機;關元

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交會,有扶正升陽、溫調氣血之功,氣海為任脈經穴,有調氣機、溫

陽氣、補虛損之功。三穴合用使膀胱得約,氣機得利,氣化有度,加上局部取穴,共奏補

益腎氣,固攝膀胱之力,使頑疾得愈。(李樣雲)

大小便失約

[病案]高某,男,61歲。1982年2月23日就診。患者于1969年因腰部外傷後,腰

骶疼痛不已,下肢麻木不仁,二便不能控制等症狀反複發作,曾在北京、貴陽等地醫院求

治,診斷為“陳舊性腰椎壓縮性骨折并馬尾神經綜合征”,經用多種方法治療後,其效不

彰。來院時症見:腰酸膝軟,溲清而數,淋漓不盡,大便稀溏,便後不已,咳嚏失約,粘液

不止,食納甚少,氣短乏力,畏寒肢玲,頭昏眼花,耳聾耳嗚,舌淡、苔白滑,脈沉弱。

[治則]溫腎健脾。

[取穴]脾俞、腎俞、關元、章門為主,每日用2×20厘米無藥艾條作溫和灸20分鐘;

并佐以腕踝針下1~2針刺,留針30分鐘,針灸3次症狀無甚轉機。4次後大便前後粘液

樣分泌物減少,餘症如前述;以後去腕踝針,每灸1次大便均有轉幹,分泌物日漸減少,

尤以便後減少為顯。咳嗽、噴嚏也未遺出,小便次數減少。納谷增進,飲水勿慮。施灸

30次後二便正常,餘症均有不同程度減輕或消失。為鞏固治療,續灸5次,追蹤觀察四周,

症無反複,于6月5日出院。(見《中醫雜志》1982年第12期)

[評析]此病從中醫學的觀點來看,與睥腎的關系較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為胃關,

開竅二陰,主司二便。故有二便之開閉、皆腎髒所主之說。腎陽氣旺,上可溫煦脾土以

助運化水濕,下可溫煦膀胱以助氣化水液。倘腎陽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極盛,二便瀉

而不已。脾為後天之本,脾陽健旺,則可運化水谷,清陽升濁陰降,二便正常矣。總而言

之,二便正常與否取決于腎陽之盛衰和脾氣之健運。據“寒者熱之”的辨證大法予以施

灸,理應收效。脾俞為髒腑經氣輸注之處,章門乃脾之募穴,經氣彙集之所,俞募相配,健

脾益氣則相得益彰。腎俞、關元為陽氣化火之源,兩穴相配有培元固本、調氣助陽之功。

上穴合用能溫腎健脾,以治其本,并通過經絡,将旺盛的脾、腎之氣循經直達肛門、膀胱,

使其開合有度,以治其标。标本兼顧,疾病自然痊愈,(馬蔭笃)

見水尿失約

[病案]張某,女,42歲。尿頻尿急已十年,洗衣,洗菜時見到水就想尿,常因來不及上

廁所而尿濕褲子,因此不敢飲水。患者無腰酸、頭昏,僅有失眠及胃下垂史。屢經泌尿

科檢查及尿化驗,均正常。舌胖嫩,脈弦細。

[治則)溫補腎陽,固攝膀胱。

[取穴]次髎穴為主,手法垂直進針,深1一2寸,以刺入骶後孔中,行撚轉補法,留針

20分鐘,并配合艾條灸中極穴,每次15~20分鐘,間日1次。治療19次痊愈,(見《新醫藥

學雜志》1979年第4期)

[評析]《内經》說:“腎主水。”由于腎氣不足則排尿的意志不能控制,故睹物生情,

見水思尿。本病是屬于神經官能症一類的疾病,針灸确有一定療效。次髎能理下焦,故

有調整腎及膀胱經的經氣作用。中極是膀胱的募穴,又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會穴,灸之

能助氣化。《針灸大成》說:“中極主陽氣虛憊,小便頻數。”以上兩穴一針一灸,皆有溫

補腎陽,固攝胱膀之功,從而達到治愈見水思尿之症。(馬蔭笃)

夜尿症(遺尿)

[病案]吳某,男,14歲。1972年7月13日就診,患者自小就尿床,身體消瘦,發育、

營養較差,平時下腹發涼,診斷為夜尿症。

[治則]調氣活血,制約膀胱。

[取穴]取雙腳小趾底部最下面一個指紋中點進針,當針尖接觸到骨面時加強刺激,

使病人感到疼痛,下腹部感到發脹發熱止,留針30分鐘,中間運針一次,患者經紮針一次,

夜尿症即治愈。(見《新中醫》1976年第6期)

[評析]夜尿症是指三歲後尚不能自主小便而溺者彌之。祖國醫學認為遺尿是由于

氣虛不攝,氣血失常,腎與小腸膀胱三經不調,膀胱不能制約而引起,今所選用的經絡點

針刺之後使氣血通暢,腎、小腸、膀胱經脈的功能得以恢複,膀胱制約有權,故使夜尿症

狀消失,醫者用該法治療夜尿症12例(其中l例為成人尿失禁),針刺1~5次,均收到了

顯效。(李祥雲)

尿閉症

[病案]蘇某,男,3歲。消化不良伴有尿閉症(尿潴留)已二年,常靠導尿維持。

[治則]用針刺促進膀胱氣化,利尿通閉。

[取穴]針雙次髎,補法,起針後即自行排尿,症狀即刻緩解。連針三天,後改灸次髎.

膀胱俞、中極,半個月後排尿基本正常。(見《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78年第3期)

[評析]尿閉症是指膀胱積滿尿液,不能自動排出而言,多因膀胱氣化受阻,失去決

渎的功能所緻。次髎為膀胱經穴,中極為募穴,都能促進氣化,疏通下道。經實驗證明,

在膀胱松弛而引起尿潴留時,針中極等穴可使膀胱内壓升高,促使排尿。(呂志連)

強中症

[病案]某國外賓,男,25歲。1979年11月12日住院。無原因陰莖異常勃起一周。

曾服用安定片、肌注冬眠靈、腰骶椎封閉麻醉等,經治十餘日無效。于11月23日轉來

針灸科。患者未婚,體質壯實,曾有過性行為。兩旬以來,陰莖勃起16厘米,莖中刺痛,

堅舉不收,有礙衣褲,行走不便,睡中亦然,并無流精,神态緊張,郁悶煩躁,惶恐不安,小

便微黃,舌尖稍紅、苔薄白少津,脈弦微數,診斷為強中症。

[治則]溢養腎陰,清瀉肝膽。

[取穴](1)太沖透湧泉、太淫、次髎。(2)三陰交、照海、神門、會陰。以上兩組

處穴,每日一次,每次一組,交換輪用,雙側重瀉手法,通以電流。經治6次,疼痛大減,旬

餘不倒之陽,顯著好轉,由16厘米減縮至8厘米,不再挺長堅舉。計針12次,12月10日

恢複正常。觀察半月未再複發,12月21日痊愈出院。(見《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0年第6期)

[評析]強中一症,又名妬精,亦稱陽強不倒。本病主要表現為陰莖異常勃起。《靈

樞·經筋篇》“足厥陰之筋病…傷于熱則縱挺不收。”《類證治載》陽痿論條下:“強中

症,莖舉不衰。”中醫方藥對本病論治實古亦有之,而針刺臨床則屬少見。仿“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之意,姑拟針刺試治。考前陰諸疾系肝、任、督之為病也,前陰為宗筋之所

聚,足厥陰之經脈、經别、經筋、别絡均循行于此。蹶陰屬肝木,内藏相火:患者年輕,

形實熱盛,兼之有冶遊史,一般是欲念萌動,心火偏盛,引動和火内熾,火性上炎,故陰器

挺長堅舉不縮;下焦突然傷陰,筋失濡潤,筋脈燥急,亦可出現玉莖強硬不痿。肝與膽相

表裡,膽别貫心,故見神态緊張,郁悶煩躁,惶恐不安:莖中痛,小搜黃,舌尖紅,津少,脈

弦數,均屬心肝二經熱盛之症。其主要病機為腎陰虧虛,心肝火盛而緻,治當滋腎陰而清

瀉肝火為法。取太溪、照海、太沖透湧泉,清下焦熱邪,滋水涵木以瀉肝火,三陰交調理

肝腎,清理下焦濕熱而瀉相火,神門瀉心火以安神;次髎瀉膀胱熱邪,通經活絡;會陰通

任督而調氣機。數穴合用,有滋陰瀉火之功,使水足而火自制,肝木自甯,其病向愈。(馬

蔭笃)

不射精症

[病案]賈某,男,32歲。1965午7月就診。22歲結婚,婚後生一女。此後性交時無

精液排出,但腹脹,服中西藥無效。脈弦,伴頭暈失眠,為性交不能射精症。

[治則]瀉肝心兩經之火。

[取穴]神門、太沖(瀉)、關元、中極,氣海、水道、三陰交(平補平瀉),每日1次。

4次後,無好轉。針至7次,性交中精液排山。續針至10次後而愈。随訪,已恢複生育能

力。(見《浙江中醫雜志》1981年第9期)

[評析]一般治療此病,辄取補腎陽或補腎陰。本案且為肝郁化火犯腎所緻,重在肝、

心火有餘之病機,故治療以瀉子為原則,以瀉肝心之火為主,使其不犯腎,腎功能恢複,

行使其輸精,射精之功能。(呂志連)

無精蟲症

[病案]陳某,男,36歲。1976年2月就診。患者結婚六年未育,1974年檢查無精蟲,

曾用丙酸睾丸酮及其他中西藥物治療無效,體檢無異常發現。

[治則]補腎益精。

[取穴](1)隔姜灸關元、氣穴,針三陰交。(2)隔姜灸命門、腎俞,針太溪。第一組

灸治五天後換第二組,每穴灸大艾柱5壯,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五天行第二療

程。灸治第一療程後檢查精液,精量3毫升,見極個别精蟲,活動力陰性、膿細胞++;灸

治第三療程,精液報告為:精量3毫升,活動力30%,形态90%正常,精于數2360萬/毫升。

以後又艾灸治療,一共治療八個療程,其愛人懷孕,1977年5月9日生下一男孩,(見《新中

醫》1977年第5期)

[評析]不育與腎、沖、任、督四經關系密切。命門屬督脈,是命門之火寄附之處,

灸命門可壯元陽,補腎中之真陽,促進性機能并産精。灸腎俞可振奮腎氣,腎氣足則精血

自亢,可産生精于并增強精子的活動。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可補腎髒之氣。關元

為足三陰任脈之會穴,為人身元氣之本,關元是“生氣之原”,灸關元可壯真元真氣,使

真元得亢,腎氣作強。氣穴是腎、沖兩經的經穴,灸腎經氣穴可調補沖脈和腎經之氣,有

益腎壯陽之功。三陰交為足三陰之會穴,為主治生殖、泌尿系統的主穴之一,針三陰交

可培腎氣及調理三陰經氣。二組穴位配合可補腎益精,助生育。(李祥雲)

縮陰症(一)

[病案]趙某,男,77歲。1985年2月26日就診。患者時有陰莖縮入,反複發作已二

十三天.每當發作時陰莖縮入,外觀陰莖基本消失,短則數分鐘,長則半小時,睾丸上提,

陰囊皺縮,少腹抽痛,腰痛不得反側,遇寒症情加重,曾去多家醫院診治無效。舌淡苔薄,

脈沉細弦。

[治則]溫腎散寒,舒肝止痛。

[取穴]腎俞、命門、關元、三陰交。腎俞、三陰交行針刺補法;關元、命門行艾

灸,每次5~7壯,每日1次。共治療8次,諸症消失,病愈。随訪未見複發。(見《河北中醫》

1986年第3期)

[評析]男性之陰莖縮入又稱縮陽症,在中年人由于房事受冷可見之,年老者縮陽症

報道甚少。患者年逾古稀,腎氣虛衰,肝氣虧損,複因寒邪入侵,陰部為肝經所過,寒則收

引,故陰莖縮入,今用艾灸溫經散寒,針刺補腎舒肝,肝腎得補,宗筋得溫,故陰莖不再縮

入。(李祥雲)

縮陰症(二)

[病案]莫某,男,74歲。1974年9月28日就診。昨晚連續看完二場電影後,突然感

下腹部脹滿不适。今日下午3時陰莖開始内縮,排尿困難呈點滴狀,過五個小時後陰莖

完全内縮,腰痛不能轉動,說不出話而來急診,經西醫處理無效。檢查:左側膝胸卧位,

面色蒼白,四肢皮膚冷,痛苦表情,反應遲鈍。測血壓、體溫,聽心肺,均正常,腹部平坦,

腹壁稍緊張,陰莖完全内縮,僅剩皮膚在外。診斷為縮陰症。

[治則]升陽溫經,調益氣血。

[取穴]關元、長強。關元穴刺1.5寸深,強刺激7分鐘,長強穴刺1寸深,強刺激3

分鐘。刺激後病愈。拔針後病人面色已紅澗,表情愉快,以後随訪正常。(見《廣西中醫藥》

1982年第6期)

[評析]縮陰症為臨床罕見的一種急症,病人痛苦,其發生多與受寒、疲勞有關。關

元能扶正升陽,溫調氣血,并可利尿;長強升提調下焦,二穴均強刺激,可溫經升陽調氣

血,使縮陰症愈。(李祥雲)

縮陰症(三)

[病案]黃某,男,23歲。于1964年4月2日夜半3時許,到廁所大便,當時感覺惡寒,

突然自覺陰莖冰冷,急速向腹内縮入,用手抓住陰莖,奔走回家,躺在床上,急令人用手

抓住,母急奔醫院邀珍。診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全身寒戰,語言顫栗,四肢順逆,龜頭

冰冷,舌潤無苔,脈沉細。

[治則]強壯下元,振奮腎氣,急以灸治。

[取穴]三陰交(雙)、關元.氣海各灸5壯,另用艾條懸灸龜頭10分鐘左右。灸後寒

戰漸解,四肢,陰莖轉溫,内縮現象漸解,語言正常,約10多分鐘諸症消失,(見《浙江中醫雜

志》1966年第3期)

[評析]此症罕見。夜半受陰寒之風邪侵襲,“寒則收引”而緻。用艾灸三陰交、關

元、氣海以壯陽振腎祛寒,方法對症,故見效迅捷。若此時按部就班處方撮藥,緩不救急,

恐會意外出現。(呂志連)

入夜膚癢

[病案]唐案,男,33歲,1962年某月就診。有荨麻疹史,此後每于夜間腹背、四肢皮

膚搔癢,冬日更甚,形體日瘦,病已六年,治療無效。中府、膻中明顯壓痛,眩暈咳嗽,多

痰,陽強易舉,便溏,性急。脈左關弦勁,右寸沉弱,兩尺俱盛。

[治則]瀉木培土補金。

[取穴]針行間(瀉)、足三裡、内關(均補);并于每日卯時取太淵,行子午流注納子

法随而濟之。針2次後癢減,5次顯效,7次後痊愈。(見《湖南醫藥雜志》1932年第6期)

[評析]本症乃木強乘土侮金之兆。針治行間瀉肝木,足三裡培中土,内關相配增扶

土之功。由于夜間發作且甚于冬日,為肺氣不足,取太淵子午流注納子法,以溫煦肺氣,

故僅治7次而效。(呂志連)

皮膚瘙癢

[病案]那某,女,8歲。1980年8月就診。患兒半年來全身瘙癢,日漸消瘦,食欲不

振,喜吃零食,食後即大便,溏薄而有不消化殘渣。經某醫院診斷為:(1)皮膚瘙癢,(2)

消化不良。曾服撲爾敏、苯海拉明、氫化可的松和胃舒平等藥均不見效。近期全身瘙

癢加劇,影響睡眠和學習。體檢:精神倦怠,面色無華,消瘦,胃部脹滿,心肺正常,舌苔

略膩,脈象濡弱。

[取穴]采用三棱針點刺雙手四縫,擠出少量黃白色粘液。1次治療後,患兒即感瘙癢

減輕,大便次數減少,食欲漸增。每隔五天治療1次,共治療3次,瘙癢全部消失,排便正

常,食欲大增。随訪一年餘,未見複發。(見《中醫雜志》1982年第5期)

[評析]祖國醫學認力: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則運化失常,氣血之源不足,故而出現

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狀。前人有“血虛生風”、“諸癢皆屬于風”之說。可見,皮膚瘙癢

與血虛和胃腸功能紊亂有關。故在治療上采用了治本的方法,即予治療疳積和消化不良

的經驗穴——四縫,以三棱針點刺出血而愈。(馬葫笃)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

[病案]洪某,男,34歲。1963年7月13日初診。頸部患神經性皮炎瘙癢已達十餘

年,曾用過外用藥、中藥、紫外線照射等治療無效。近天氣炎熱,搔癢尤甚,睡眠不安。

檢查:頸右側有散在的丘疹,頸左側呈苔藓化,皮損大小為9×6.5厘米,皮膚幹燥而硬厚,

周圍色素沉着。

[治則]活血祛瘀,生新止癢。

[取穴](1)用毫針刺通裡(雙),針入1~1.5寸,針尖透向心包繹,用瀉法,不留針。

(2)用梅花針扣打皮膚損害邊緣,逐漸向中心移動,刺激量以輕度出血為度。(3)針後,在

病損區用直徑約3~4厘米的艾卷點燃灸之,先灸邊緣漸向中心移動,灸的時間按皮隕厚

薄和大小而定,一般約20~50分鐘。經用上述針灸一次後,瘙癢大減。隔天治療一次,5

次後皮炎稍見軟化;第10次後苔藓自行脫屑,皮膚逐漸變平,至第17次皮膚新生,與周

圍膚色無異。(見《中醫雜志》1965年第4期)

[評析]神經性皮炎是難治之疾,治療多暫時止癢,難以鞏固。現用毫針、梅花針及

艾灸治療,取以溫通活血,祛瘀生新之功,局部血循環改善,皮膚新生,故病愈。(馬蔭笃

李祥雲)

脫發(斑秃)

[病案1]杜某,女,52歲。1978年3月12日初診。患者工作忙累,精神緊張,緻頭發

突然呈橢圓形數片脫落,曾服中西藥及外搽生發水等均未能控制,二個月後頭頂及兩鬓

頭發幾乎脫光。

[治則]補腎養血,疏通經絡。

[取穴]電梅花針重叩打脫發區及風池穴,叩打至皮膚發紅或微出血為度,再扣打脊

椎兩側,由後頸部至尾骶部,另外脊正中由上而下叩打,各椎體之間橫刺三下。行術時每

次叩打時間約10分鐘。每天或隔天一次,14次為一療程,休7~10無後再用第二療程。

經治療一月開始長出新發。繼續治療三個月,長出比原來更烏黑的頭發,原白發也大大

減少。

[病案2]黎某,女,23歲。1978年11月8日初診。因準備考試疲勞過度,出現頭暈、

失眠,記憶力減退、月經紊亂等症狀,繼而兩鬓角出現兩片銅錢大小斑秃,一個月頭發全

部脫光,眉毛、腋毛也相繼脫落。治法與治療同上述第一病例。患者經用電梅花針治療

一個半月,開始長出新發和眉毛。繼續治療四個月,長出烏亮黑發,頭痛,失眠等症也相

繼治愈,月經正常,體質較原來增強。(見《新中醫》1980年第1期)

[評析]電梅花針是電與機械的綜合刺激,因斑秃是血虛生風,風盛血燥,發失濡養

或腎虛不能榮養毛發所緻、重啊風池穴養血祛風,叩打脊椎正中及兩側可刺激腎前、膈

俞等滋腎養血,叩擊督脈、夾脊、背俞等宣導陽氣,疏通經絡,補腎益精。發為腎之外華,

腎氣得以調益則新發自生。(李祥雲)

沿腎經出現丘疹

[病案]張某,女,46歲。左下肢自足底經小腿内側,過膝内,上沿大腿内側至大腿根

部出現如小米大小之丘疹已半年,自覺乏力、尿頻、患處搔癢。丘疹布向為足少陰腎經

在下肢的循行路線,其色淡紅,高出皮膚,界限清晰。

[治則]益腎氣,通經絡,宣痹阻,調氣血。

[取穴]取腎經原穴太溪,其刺後感應沿腎經循行部位自下向上傳導,直至大腿根部,

針感持續2小時不除。第二天,丘疹已大部消退,續以原穴針4次,疹退,諸症亦愈。(見

《陝西新醫藥》1978年第1期)

[評析]此案為腎氣虛弱,經氣不宣,氣血痹阻所緻:此為經絡現象反應,原穴是人體

髒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地方,太溪為腎之原穴,針之可補益腎氣,又借針感之傳導,起了

較好的通經活絡作用。腎氣充盛,經氣複常,氣血調利,則病自複。(呂志連)

乳疱瘡

[病案]劉某,男,40歲。1974年10年1日就診。自1963年起患多發性疖腫,最初

僅三四顆,逐步蔓延至全身達百餘顆,疼痛化膿,奇癢無比,此愈被發,終年不止。某院診

為乳疱瘡,系非??多發性皮膚病。

[治則]滋陰養血。

[取穴]針治瀉膈俞,補三陰交,針時頓覺全身涼爽,瘡疖搔癢疼痛緩解。囑忌辛辣、

魚腥等發物及房勞。複診:睡眠好轉,膿疱瘡已萎縮。針治同上。三診:全部愈合結疤,

要求再針1次,針治同上。随訪七年未發。(見《湖南醫藥雜志》1982年第5期)

[評析]該病罕見。三陰交為脾經主穴,系肝、脾,腎三陰之交會,具有補脾陰、益肝

腎的功能,與膈俞配合,則有滋陰養血,活血化瘀,消炎殺菌的作用。選穴少而精當,故僅

2次而愈。(呂志連)

十指枯痿

[病案]王某,男,26歲。1957年2月25日就診。兩手手指因賽球跌傷而漸枯瘦,不

能屈伸已十年,久治乏效。針灸治療均在手指局部取穴,診察發現膻中、中脘有顯著壓

痛,喉内多痰,食不振。

[治則]調補中州。

[取穴]取足三裡、氣海與氣海俞交替針刺。1次後,中脘壓痛減輕,納增,膻中壓痛

亦減。2次後,中脘壓痛消失。37次後,膻中壓痛消失,然後再在手指局部取穴,前後治

療四個月,手指豐滿,活動靈活。(見《湖南醫藥雜志》1982年第6期)

[評析]本案屬肉痿。中脘、膻中壓痛,乃中焦健運失職。治療時所取穴位,均垂陽

明,遵《素問痿論》“治痿獨取陽明”之旨。足三裡調和經脈,疏通氣血,鼓舞中氣,補脾

健胃,以充生化之源,氣海調氣益元,氣海俞調理氣血。最後局部取穴,乃收疏通患處經

絡氣血之效。病程長達十年,治程也該相應增長。(呂志連)

血紅蛋白E合并β地中海貧血症

[病案]某某,女,7歲,外國籍。1972年8月會診。進行性貧血,特殊外貌(面色棕黑,

左眼睑下垂,兩顴突出,嘴大,上唇厚而上翻),發燒,肝脾腫大已四年餘,1967年10月患

兒(2歲半)因貧血,脾腫大在某部隊醫院診斷為地中海貧血,用鐵劑、激素、中藥治療,

病情日趨加重,頭發枯稀,骨瘦如柴,反複高燒,精神萎靡,納食很少,便少尿紅。脈沉細

數無力,舌質淡,苔薄白。兩肺呼吸音正常,心尖部可聞及吹風樣收縮期Ⅱ級雜音,心率

116次/分,心界不大。腹部隆起,肝肋下4厘米,劍突下4.5厘米,質硬;脾肋下9厘米,

高出腹部皮膚10厘米,表面凹凸不平,壓痛,質硬。血紅蛋白40克/L(4克%),紅細胞2.9

×1012/L(290萬/立方毫米),紅細胞大小相差4~5倍,部分呈長形,淡染色區擴大,可見

多染性紅細胞及多靶形紅細胞,有核紅細胞1996,白細胞9.6×109/L(9600/立方毫米),

中性40%。

[治則]扶正祛邪。

[取穴]針刺足三裡、血海、三陰交,地機,每日1次,用補法:同時加服中藥:黨參

9克,白術9克,茯苓9克,當歸9克,川芎3克,熟地9克,白芍9克,月·參9克,苡仁9

克。治療二個月後,一般情況好轉,體溫正常,可起床活動,納食增加,脈細有力,舌質淡

紅,苔薄白,心率80次/分鐘,脾肋下5厘米,高出腹部皮膚3厘米,針刺同前。中藥改服:

當歸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術9克,甘草4.5克,黨參9克,鼈甲9克,龜版9克、

二個月後,無自覺症狀,睥肋下4厘米,表面光滑,邊圓饨,質稍硬,脈平舌淨。用八珍湯、

疏肝湯交替内服,針刺同前,每周二次,又治療二個月。以後每年随訪六次。1977年12

月随訪,經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及上海複旦大學遺傳研究所、上海市兒童醫院遺傳研

究室檢查,證實為血紅蛋白E合并β地中海貧血症。1980年2月12日血液檢查:血紅

蛋白80克/L(8克%),紅細胞4.03×1012/L(403萬/立方毫米),紅細胞形态呈輕度大小不

等并異形(靶形+,環形+,淚滴樣+);抗鹼血紅蛋白含量16.4%;異丙醇試驗正常,紅細胞

鐮變(-),血紅蛋白溶解度(-),觀察十年,未見複發。(見《中醫雜志》1982年第12期)

[評析]患兒病已四年餘,病情由輕漸重。其病因病機為寒溫不調,飲食内傷等,緻令

髒腑失和,氣機阻滞,瘀血内停,漸積成痞塊,日久氣血虛備,積塊堅硬。故治療首當補氣

益血,繼則調和肝睥,足三裡陽明胃經穴,為強壯要穴。三陰交、地機、血海為足太陰脾

經穴。太陰脾主運化,有統攝氣血,溫養五髒的作用。其中三陰交為足太陰、少陰、厥

陰之會,少陰腎主骨、生髓、藏精,厥陰肝主藏血,并主疏洩,調達氣機,和暢氣血。另加

中藥八珍湯補氣益血,疏肝湯疏肝解郁,健睥和營。本例針藥并用,從調整髒腑功能入手,

終而獲效,為本病治療提供了初步經驗。(馬蔭笃)

雙足内翻

[病案]蘇某,女,8歲。1975年7月10日初診。患者自初生後即雙足内翻伴下垂已

八年餘,不能單獨站立,須人攙扶,因雙足畸形從未穿過鞋襪。檢查:小腿肌肉輕度萎縮,

雙足重度内翻伴下墜,跟踺反射遲鈍,膝反射減弱,雙足不能背屈,踝不能内外轉,足趾

活動良好。因患者長期用雙足外側着地,故雙足外側各有雞蛋大小之凸起包塊一個。

[治則]溫經活血,舒筋通絡。

[手法]拿法:拿髀下穴(髀關下一寸)2~3下,再拿半腿肌肌腱和半膜肌肌腱各2~

3下。點穴法:點摩足三裡至解溪、鶴頂、血海、梁丘、陽陵泉等穴位,每穴由上向下、

由輕到重點摩100~300次,直至局部皮膚發紅為度,壓按法(胸壓法):令患者俯卧于硬

闆床上,将小腿擡起豎直與床面成垂直部位,并把患足的前足掌墊毛巾4~5層,小心患

足損傷醫者胸肋或内髒,然後醫者運氣用胸部壓按前足掌一起一伏直線向下。同時,醫

者用右手小指側叩擊跟犍内側,糾正其内翻,并注意切勿強行用力,以免骨折。酒火灸

法:用60度白酒4~5兩倒入碗中,把酒點燃,術者右手先蘸冷水在酒火上烤熱,再去抓

酒火,然後将手心之酒火叩在穴位上,手上餘火用左手按壓撲滅,然後再蘸冷水去抓灑

火并再次叩在穴位上,每穴如此火灸3~5下,自上而下以達到局部有灼熱感覺為宜,治

療後忌食生冷酸辣。患兒經上述幾種方法聯合治療7次後,雙足基本能夠放正,放平。

治12次後跟腱反射已恢複,重度畸形之内翻伴下垂已糾正,能站能走,生活可以自理。

總共治療十二天,多年頑疾治愈,四年後随訪,雙足正常,能蹦跳并參加體育活動。(見《新

中醫》1982年第5期)

[評析]患者為嚴重的足内翻伴足下垂,該病少見。取拿法、點穴法、壓按法、酒火

療法綜合治療。《内經》有治痿獨取陽明的記載,故選穴點摩可使脾健血足,肌肉筋腱得

養。給患者采用綜合療法能達到溫經活血,舒筋通絡的目的,故病能愈。(李祥雲)

雷諾氏症(肢端動脈痙攣症)

[病案]劉某,女,24歲。1979年3月10日初診。兩手陣發性發冷、變白、麻木已

二個月。每當受冷或接觸冷物後兩手即轉蒼白,持續數分鐘後呈紫色,繼而轉為潮紅色,

然後恢複正常,發病時手指活動不靈,左手較右手為重。舌苔薄白,脈沉細。

[治則]溫經通絡,活血祛瘀。

[手法]采用按、揉、扌+袞、拿、抺、掐等手法,扌+袞上臂内側,壓放極泉穴處(腋

動脈)3~4次。按揉曲池、合谷,拿小海、少海,揉抹五指,按拿八邪,掐十宣。隔天推拿

一次,推拿後皮溫可升高。經準拿5次後發病次數減少,推拿12次病即痊愈,(見《山東中

醫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評析]雷諾氏病是由于寒邪客于經絡,氣血運行失調,陽氣不能達于四末所緻,《素

問*舉痛論篇》曰“按之則熱氣至”,“按之則血氣散”。《素問·調經論篇》有“按之

則氣足以溫之”的記載。今經推拿治療之後,加強了經絡氣血運行的功能,起到了溫經

通絡、活血祛瘀的作用。醫者曾用半導體體溫計測定皮溫,發現推拿後各井穴的皮溫有

不同程度的升高,有的可升高3℃,說明推拿能加強溫經通絡之功。故推拿後能取得顯

效。(李祥雲)

多囊肝、多囊腎

[病案]喬某,女,55歲,1971年起,腰部經常酸痛、發冷。經超聲波檢查;肝上界第

5肋間,下界肋下4.5厘米,肋下厚3厘米,橫徑15厘米;腎:右腎大小14×16×10.5厘

米,左腎大小14×17.5×10.5厘米,兩腎區各見平段最大囊腔5.5克方厘米。診斷為多囊

肝、多囊腎。經中西醫遍治無效,且肝、腎體積日益增大,痛苦加劇。于1980年,12月

25日來氣功門診求治。患者神萎乏力,面色萎黃,貧血貌,納少便溏,肢未冰涼,腰部寒冷

脹痛。體檢:肝下界平臍,質中、壓痛,下肢輕度凹陷。脈弱、兩尺不應。

[治則]溫補命門。

[功法]對準命門、腎俞,運氣放功,每次20分鐘,隔日1次,經6次後,自覺腰部冷

痛感消失,精神較佳。複查:肝、腎明顯縮小,壓痛消失,下肢凹陷性浮腫亦除。超聲波

檢查:肝上界第5肋間,下界肋下2.5厘米,肋下厚1.5厘米,橫徑9.5厘米,右腎9×11.5

×10.5厘米,左腎8×10×9厘米、兩腎區各見平段最大徑4厘米。再放功治療4次,以鞏

固療效。(見《氣功》1981年第4期)

[評析]多囊肝、多囊腎均為器質性病變,從而影響功能失常所緻的各種症狀,這些

症狀的産生中醫認為多與腎陽不足,陰寒内盛有關,對該病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殊療效,

醫者通過溫補命門,對準命門,腎俞兩穴運氣放功治療,能振奮腎陽功能,從而獲得滿意

的療效。(黃宣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