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治愈奇病集成【43】

[病案]黃某,男,成人。陰莖内縮,筋脈不停抽搐,少腹劇痛,身冷如冰,四肢為甚,但不喜着蓋被。心中懊憹,睡卧不安,胸膈痞滿,腹脹,大便十餘日不解,臍下不可按。口渴,喜飲暖湯,言語爽亮,舌白燥無苔,脈伏。病已數日醫治無效,追問病史,知病前日傍晚赴宴,夜歸乘酒犯内,已而胸悶欲嘔,起飲冷茶一大碗獲安,因天熱不能睡,在院内久坐始寝,天明即見陰莖内縮,少腹疼痛,身肢厥冷。

[治則]先行上焦散寒解熱,再下焦攻積滋陰熄風。

[方藥]栀仁9克,香豉6克,蘇葉4.5克,藿梗6克。濃煎熱服,服後微汗出,身遂略溫,渴減。繼則服大黃9克,桑枝18克,芒硝6克(沖服),生首烏30克,當歸9克,芍藥9克,鈎藤9克。藥後再用熱毛巾敷推腹部。二小時之後腹中雷鳴疼痛,即解大便多量,脹痛減輕。感惡寒,欲蓋被,故用滋陰束肝社風之劑。方藥為:柴胡9克,首烏15克,香豉9克,鈎藤9克,絲瓜絡9克,蔥頭3個,桑枝15克。服2劑,全身微汗,身不厥,陰不縮,腹脹痛消失,略有寒熱。改用生首烏30克,黨參9克,熟地9克,生地9克,山藥12克,柴胡6克,甘草3克。服3劑,寒熱退除,以後用歸芍六味地黃湯及歸地四君子湯調理病愈。(見《廣東中醫》1962年第12期)

[評析]患者病起于飲食,傷于房勞,又複感寒邪侵襲,則内熱郁盛,外寒锢閉,内中陽氣難于外達,故呈外厥假象。如《傷寒論》曰:“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因患者吃冷茶一碗,寒閉其上,熱結其中,故心中懊憹。又因房室傷精傷津,腸燥津傷,水火不調,故風動而陰縮。腹脹且痛為食積于中,上下阻隔寒閉食滞。所以用藥先行上焦散寒解熱,微汗出後,則攻積蕩滞,疏通腸道。大便解後又複惡寒,欲蓋被,推測為邪外出之象,故用滋陰疏肝祛風之劑。汗出之後肝得束,故腹脹消,身不厥,陰不縮,病愈。以後用補腎健脾之劑調理之,陰縮未再複發。(李祥雲)

[病案]洪某,男,52歲。自1958年起患本病,至1963年病勢日益加重,陰囊腫大如茶壺,坐卧均作脹,走行時有重墜感。幼絲蟲檢查未發現。診斷為陰囊鞘膜積液。曾抽液多次,每次約50~200毫升,色黃澄清。數天後,又恢複如故。因患者對手術治療有顧慮,故求中醫治療。先給服大劑量利水之中藥及外敷,均未效。

[治則]疏肝理氣,益氣溫化。

[方藥]内服方:鹽水炒柴胡4.5克,炒白芍4.5克,台烏藥9克,廣木香3克,小茴香2.4克,川楝子9克,橘核6克,荔枝核6克,青皮4.5克,陳皮4.5直,炒枳殼4.5克,丹參9克,川樸4.5克,炙升麻9克,炙黃芪9克,炙甘草3克,外敷方:肉桂1.5克,炙乳香4.5克,炙沒藥4.5克,腰黃9克,片姜黃9克,炒赤芍9克,制川烏4.5克,制草烏4.5克。上藥共研細末,用陳酒、白蜜調成糊狀,用時煮溫後用紗布包裹熱敷于局部,每天兩次,每次一小時以上,每料用藥一周。上藥共治療四十餘天,陰囊積液全部吸收,停藥已有八個多月,未見複發。(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1期)。

[評析]本病與中醫學中的“水疝”相近似。張子和說:“水疝者……囊腫而狀如水晶。”又說:“諸疝皆歸肝經。”本病由于肝氣失利,複受寒濕,陰氣内結,病久元氣虛陷而緻。治療本病的方藥是天台烏藥散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取烏藥、木香、茴香、川楝子、青皮以疏肝理氣;升麻、茹芪以補氣升陷;肉桂、制川烏、制草烏、乳香、沒藥、腰黃等以溫化寒濕,祛瘀消腫。并注意休息和避免過于負重,病不複發。(黃宣能)

[病案]張某,男,33歲。1978年7月28日初診。三天前突然右腰疼痛難忍,伴心煩欲嘔,經x線攝片報告:右腎結石(黃豆大小)。刻診抱肘屈膝,腰不能仲,腎區叩擊痛,舌質紅、苔黃嫩燥,脈弦滑帶數。診斷為石淋。

[治則]首用和解樞機、清裡之實,次以排石通淋,最後益腎補氣、通淋排石。

[方藥]柴胡9克,黃芩9克,甘草3克,生姜3克,芒硝15克,滑石15克,木香12克,玄胡12克,金錢草30克,海金砂15克。2劑後便暢,示腑氣已通,原方加乳香、沒藥各9克,金錢草加至60克,服2劑。三診時,疼痛已失,予金錢草30克,海金砂30克,雞内金15克,郁金12克,茵陳30克,柴胡6克,花粉15克,玉竹9克,黃芪30克,滑石15克,乳香9克,沒藥9克,甘草3克。服至8月22日,飲食正常,唯感腰酸疲乏,手足心發燒,舌紅、苔薄白,脈弦細。予生地12克,萸肉12克,山藥12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15克,黃芪20克,金錢草20克,海金砂12克,雞内金9克,郁金12克,黃柏6克,車前子10克,甘草3克。服7劑,突感腰痛劇烈,尿意窘迫,排出0.8×1厘米結石。再次攝片,右腎結石消失。(見《陝西中醫》1980年第3期)

[評析]腎結石,屬中醫之石淋範疇。本案為濕熱結聚下焦累及中焦,阻滞樞機不利而釀成。最後一方力六味地黃湯合四金湯(金錢草、海金砂、雞内金、郁金),四金為排石不可缺少者,用之每多取效。(呂志連)

[病案]張某,男,55歲。1981年5月11日初診。患者小便排出不利,淋漓莖痛,甚則放射至左腰部及左下肢痛,反複發作已八個月。某醫院檢查認為,左輸尿管結石,檢查:左腎區叩擊痛明顯,輸尿管區域壓痛(+);尿液檢查:紅細胞(+),草酸鹽結晶(+)。脈弦數,舌苔薄黃。診斷為石淋。

[治則]通淋利尿,清熱滋腎。

[方藥]金銀花10克,生甘草10克,車前子10克,天花粉10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酒黃芩6克,炒栀予6克,制滑石30克。服3劑後症情稍緩,仍拟原方續服3劑。6月22日患者小便排出一塊10×6×5毫米之棕褐色如桑椹子狀結石。此後臨床症狀明顯緩解,又予制滑石30克,甘草5克,青黛2克。服5劑,調理善後。1982年7月随訪,小便排出良好,未見複發。(見《中醫雜志》1982年第12期)

[評析]本例病程已八個月,診斷明确,僅用通淋利尿,清熱滋腎中藥6劑即排出結石,療效較好。(馬蔭笃)

[病案]史某,男,42歲。尿頻而痛,少腹冷感己一年餘。每遇寒冷而出現排尿困難,小便時兼少腹脹痛,必須導尿及下腹部熱敷,方能緩解,以往小便時常有中止,待片刻後始能排出,尿後餘滴不盡,伴有腰酸痛,夜尿次數增多。某醫院曾診斷為“膀胱憩室”,“慢性尿潴留”。用抗生素未效。膀胱造影:膀胱呈雙邊陰影,右删呈突出陰影,最後診斷為“膀胱憇室”。舌苔薄黃,脈細弦滑。

[治則]溫腎洩熱通淋。

[方藥]上肉桂6克,川黃柏9克,肥知母9克,車前子15克,金錢草24克,牛膝梢9克,川萆薢9克,台烏藥9克,琥珀末1.5克(沖)。服上藥3劑後,尿暢痛減。原方略作加減,連服30餘劑,自覺症狀完全消失。為鞏固療效,上方改成丸劑長期服用。1964年5月作膀胱造影:形态正常,體積不大,随訪八個月,未複發。(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7期)

[評祈]本病屬中醫的“癃閉”範疇。其病因多認為與腎虛以及膀胱濕熱有關。腎陽式微,膀胱氣化失司,濕熱互阻,故小溲數而不暢,少腹脹痛。方用滋腎通關飲加減。方中肉桂溫腎行氣黃柏、知母滋腎陰而瀉火;車前子、金錢草、萆薢、琥珀清利濕熱而通淋;烏藥理氣消脹,牛膝梢引諸藥下行。全方共奏溫腎洩熱瀉火通淋消脹之功。方藥中的,收效神速。(黃宣能)

[病案]賈某,男,40歲,1981年7月17日初診,因蛔蟲性腸穿孔手術已二個月,面黃肌瘦,小便不暢,尿赤如油,前尿道痛如針刺。臍右有一硬塊如拳大,能上下移動,小腹脹硬,按之呼痛。舌紅、苔黃膩,脈沉滑。

[治則]清熱利濕,通利小便。

[方藥]龍膽草6克,當歸6克,澤瀉6克,生栀子9克,生地9克,車前子9克,木通4.5克,柴胡3克,甘草3克。連服2劑。複診謂藥後三小時,臍右硬塊竄動加速,小腹脹痛益兇,尿道刺痛劇烈。片時,從尿道口連續鑽出活蛔蟲18條,随之前尿道刺痛減輕,小便稍力通利,但尿色混濁不清,檢查:臍右硬塊已經消失,而小腹脹硬如故。診系蛔蟲竄動為患,以驅蟲為主:烏梅丸90克,每日三次,每次9克。六天後複診謂,期間每天都有蛔蟲30多條從尿道口鑽出,八天内先後排出200多條,諸症消失。再以清熱利濕驅蟲3劑善後。(見《浙江中醫雜志》1965年第7期)

[評析]蛔蟲由尿道排出極為罕見。本案之蛔蟲何處、何時進入尿路?機轉如何?均未明了。初診按濕熱論治,方用龍膽瀉肝湯。直至藥後排出蛔蟲後,再改用烏梅丸殺蟲。對于清熱利濕之龍膽瀉肝湯是否亦有助于尿道蛔蟲排出,還是巧合,難予以肯定。僅介紹病例供參考。(呂志連)

[病案]魏某,女,45歲,已婚。1977年5月24日入院。患者漏尿十二年。在1964年10月行人工流産加輸卵管結紮術,術後傷口愈合良好。在出院當天乘車回家即感滲尿濕滲内褲,初以為是精神緊張所緻,未加注意及治療。兩個多月後自覺小便完全失禁,經常有尿滲出,尤其久站久坐或用力提取重物時尿漏更甚。以後時感小腹冷,有抽痛,喜熱喜按,腹痛每在夜間及淩晨發生。病後小便次數增加,夜尿4~5次,白天7~8次,但尿量較前少。平時口淡不渴,頭昏神疲乏力,耳鳴腰酸,聽力減退,心悸面腫,寐差納減,肢冷,大便幹結,日漸消瘦,不能勞動。檢查:慢性病容,心尖區可聞及Ⅱ級收縮期雜音。及偶發期前早搏,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陰道未發現瘘管。舌質黯淡帶紫、苔白潤,脈沉細。診斷尿失禁。

[治則]調補氣血,交通心腎,固澀小便。

[方藥]黨參15克,北黃芪15克,當歸15克,肉苁蓉15克,遠志9克,益智仁9克,桑螵蛸9克,覆盆子9克,石菖蒲4.5克,大棗5枚,并配用艾條灸命門、氣海、關元,每日三次。上方服3劑後小便稍能約束,故方中加烏梅9克,枳殼9克,杏仁9克,柏子仁9克。又服10劑,小便基本可約束,諸症改善。以後根據症狀變化随症調理之,為鞏固療效,用八珍湯加減扶正固本以理善後。患者6月27日出院,出院後給予八珍湯和桑螵蛸散加減輪換服用。随訪半年未見複發,體重增加并參加勞動,十二年之頑疾治愈。(見《新中醫》1979年第6期)

[評析]病已十二年,根據三焦理論認為,小便失約與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有關。腎陽虛可直接影響膀胱,緻小便失約,脾腎氣虛則外不能溫煦肌膚,緻畏寒、腰腿酸軟,内不能輸布氣血,腎精不貫于腦則眩暈耳鳴神疲,心腎不交則心悸難寐。根據“虛則補之”、“寒者溫之”,“滑者固之”的原則,結合病久體虛,故以補養心腎,使心腎相交,選用桑螵蛸散加減,服用10餘劑即見顯效。後用八珍湯加減,補氣血,健脾固腎,以獲全功。(李祥雲)

[病案]王某,男,36歲。1962年6月25日住院。兩年前大病後,小便短促不能控制,尿色白稍混濁,經常尿出不覺,夜間熟睡要遺尿,或一夜間須小便六七次,因而造成睡眠不好,如留尿時間過長,即覺少腹脹痛,遺尿更多。曾經多方醫治無效。苔薄,脈正常。

[治則]益氣補腎。

[方藥]豬膀胱1隻,黨參9克,生黃芪12克,升麻3克,桑螵蛸9克。先将豬膀胱洗淨,無尿味感,再将上述四味藥裝入于内,放在鍋中,加水250~300毫升,并加醬油适量作調味,待膀胱煮熟後去藥渣存汁,每日午餐或晚餐時将熟膀胱和藥汁一次服下,每日1劑。服5劑後,覺小便已有控制能力。服至21劑後,小便清長,并能控制,晚間隻須小便一次,或天明時小便,至今巳四個多月,一切正常。(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3年第7期)

[評析]本案系大病後并發的小便失禁。是病後腎氣虧損,膀胱氣化不足,攝納無權所緻。故以其驗方中的豬膀胱,以髒補髒,生黃芪益氣,升麻是太陰引經之藥,合黃芪共奏益氣升提,使肺攝納有權,桑螵蛸益精固腎而縮小便。全方有益氣固腎之功,腎固使肋胱氣化正常,攝納有權,病愈。(黃宣能)

[病案]陳某,男,70歲。1970年秋初診。患者小便不通已二月餘,叠用中藥苦寒滲利或溫補助陽藥無效,服西藥亦無效,非導尿不能解除痛苦,患者表現為小便脹急,點滴不通,尿路刺痛,額汗溱溱,胸中懊憹。舌淡、苔膩,脈緩而濡。西醫診斷為膀胱麻痹症。

[治則]升清舉陷,利濕消腫。

[方藥]太子參12克,生黃芪9克,升麻2克,春柴胡3克,生山栀9克,淡豆豉9克,當歸尾9克,白芍9克,苡仁12克,通草1.7克,銀花藤15克。睡前服藥1劑,翌日小便已通,上方再繼續服數劑以固療效。(見《新中醫》1979年第2期)

[評析]老年中氣虛陷,氣化無權,放緻小便不通。以升陷湯化裁,方中黨參、黃芪補中益氣,佐升麻,柴胡升清舉陷,使虛者得補,陷者得升,氣化有常,故小便自通。因小便不通已久,濕濁内郁,故用山栀、豆豉、苡仁、通草解郁利濕洩濁。又因多次導尿,引起局部炎症,故用當歸尾、白芍、銀花藤活血消腫而除莖中痛。方藥合度,服1劑即見效機,(李祥雲)

[病案]黃某,男,32歲。近年來,每次大便努責之餘或勞累之後,莖中粘液涔涔自出,雖叠進補腎固精之品,從未見效。症見面色萎黃少華,神疲納呆,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濡弱。

[治則]益氣升清,佐以固腎攝精。

[方藥]炒黨參15克,炙黃芪20克,菟絲子18克,金櫻子18克,車前子6克,柴胡6克,炙升麻3克,炙甘草3克。藥後白淫遞減,連進10劑,諸恙告愈。一年後往訪,前症迄今未萌複。(見《遼甯中醫雜志》1989年第8期)

[評析]白淫系中虛氣陷,精微下洩所緻。本病又稱“精濁”,指尿液混濁挾精液而言。本症與尿濁不同,尿濁是濁而不粘。與滑精亦有别,白淫量多涔涔而下,挾有尿液;滑精量少涓滴而流,不雜尿液。方書每以腎虛、相火、濕熱論治,與遺精無多大之異。惟《類證治裁·淋濁》論及本症,提出:“久之則有脾氣下陷……虛者常求脾腎而固之舉之。”緣精液出于腎關,尿液關乎中氣,故本例患者先予補腎不應,再審症察因,斷其中虛氣陷為主要病機,徒執補下難以奏功。改用黨參、黃芪、升麻、柴胡以益氣升清為主,并參合菟絲子、金櫻子固腎攝精,佐以車前子清洩濕濁。藥後中氣充,精濁則各歸正化,腎氣固,則精微自能收攝。經年白淫,競獲痊愈。(馬蔭笃)

[病案]王某,男,75歲。1978年4月25日初診。前列腺肥大已久,症情日益加劇,經常小便艱澀不爽,滴瀝難下,已成癃閉之候。某院囑其作膀胱造瘘,患者未同意。舌苔白糙,脈象弦大。

[治則]清化瘀熱,而利脬氣。

[方藥]赤芍12克,敗醬草12克,王不留行12克,澤蘭葉12克,蛇舌草20克,琥珀末1.5克(分兩次吞),甘草梢4.5克。5劑藥後小便已爽,停藥後又感不适。上方加石葦12克,瞿麥12克,服6劑。随訪症情穩定,病愈。(見《中醫雜志》1979年第1期)

[評析]前列腺肥大多見于老年男性,病情纏綿,易于複發,是難治之疾。此系瘀熱阻于下焦,以緻脬氣不利。主要病因病機是性激素平衡失調,前列腺充血刺激所緻。其主要症狀是排尿困難,屬中醫“癃閉”範疇。該病分為熱症(熱結膀胱,肺熱氣壅)、命門火衰、膀胱阻塞三型,臨床常用清化濕熱、溫陽益腎、洩利水道等法治療。本方以赤芍、敗醬草、王不留行、澤蘭葉、琥珀末活血化瘀之品為主,配以清利濕熱之蛇舌草、甘草梢、石葦、瞿麥,而獲佳效。至于方中加活血化瘀藥,是因久病多瘀,故以化瘀為主。凡有小溲灼熱刺痛者,必加用琥珀,驗之臨床,每每獲效。(馬蔭笃)

[病案]葛某,男,67歲。1984年10月26日初診。排尿不暢,陰莖刺痛,可觸及多個0.5~1厘米大小硬結。尿道造影示不規則狹窄。診斷為陰莖海綿體多發性硬結。患病四年,經治療罔效。診見苔薄白,脈弦細。

[治則]活血化瘀,清熱利濕。

[方藥]赤芍15克,牛膝15克,丹參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當歸10克,制香附10克,通草10克,茯苓10克,地力梗10克,澤瀉10克,忍冬藤15克,生薏米15克,萆薢15克。服14劑後,陰莖刺痛已減,硬結已有松軟感。以前方增損并服小金丹、琥珀片。經半年治療,陰莖硬結塊已消退十之八九,後續服上藥四個月,陰莖硬結全部消退。(見《遼甯中醫雜志》1989年第12期)

[評析]海綿體多發性硬結症臨床鮮見。陰莖乃厥陰經所屬,氣滞血瘀阻于脈絡,故有硬塊,壓之疼痛,排尿不暢,莖中刺痛則為濕熱下注之故,此乃辨證之關鍵,故當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治之。硬結日久而又瘀滞甚,非活血化瘀不能解。然亦不可操之過急而用峻猛之品,隻可緩攻取效,非藥力可速取之。濕熱之邪粘滞難盡,亦當除之,故用本法緩治而效。(馬蔭笃)

[病案]徐某,男,25歲。1980午3月5日就診。婚後二年未育,半年來性暴易怒,常感尿道前段有異物梗阻,觸之無異常,小便通暢,偶有遺精。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則]行氣開結。

[方藥]半夏24克,川樸15克,生姜15克,茯苓20克,蘇葉10克,甘草梢3克。4劑後,症減輕。原方又服8劑,莖中異物感消失。四年後得子。(見《四川中醫》1987年第10期)

[評析]由于患者婚後求子心切,縱欲無度,緻腎虛而水無所主,濕留體内而生痰疾,加之大怒傷肝,氣逆于下,宗筋受損,痰氣乘虛互結莖中,故尿道有異物感。方用半夏厚撲湯行氣開結,化濕消痰,另加甘草梢為引,方藥适宜,見效迅捷。(呂志連)

[病案]薛某,男,37歲。1990年11月2日就診。自七月前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尿道有氣體排出感,以入夜為著,白晝減輕,無尿頻尿急尿痛,無寒熱,無腹痛。某醫院診為前列腺炎、尿道綜合征、尿路感染等而反複應用西藥無效。診見無明顯體征,舌淡黯,苔薄白,脈緩。

[治則]補腎利濕,活血解毒。

[方藥]萆薢30克,益智仁10克,菖蒲10克,車前子15克,土茯苓15克,敗醬草12克,丹參20克,炮山甲15克,牛膝12克,生苡仁30克,豬苓20克,芡實12克,金櫻子12克。6劑後尿道矢氣明顯減輕,複診去芡實、金櫻子,加川柏10克、龜腥草20克。連服12劑矢氣消失而愈。(見《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評析]陰吹者多見于女性,男子陰吹實屬罕見。治療多用補中益氣法或清熱利濕解毒法。西醫多認為與産氣杆菌感染,産生氣體有關。本例曾用過益氣升提、清熱利濕之法,未見效果,西醫以抗菌消炎之藥亦無效,故臨床辨證治療不可片面行事,治之無效應更弦改方。今患者用補腎利濕、活血解毒之中藥,如萆薢、土茯苓、豬苓、魚腥草等利濕解毒藥加大用量,取得滿意療效,足見中醫靈活辨證之重要。(呂志連李祥雲)

[病案]鄧某,男,45歲。1987年11月27日診。小便頻數灼痛,便時陰中嘟嘟作響,尿中夾有氣體及少量殘渣,尿量不多,色赤,有腥臭味,伴腹中雷鳴,大便日1~2次。病已半月,未經治療。實驗室及體格檢查,均正常。

[治則]清熱化濕,利尿通淋。

[方藥]大黃炭6克,車前子10克,川牛膝10克,茯苓30克,丹皮10克,炒栀于10克,滑石15克,金錢草30克,通草3克,甘草梢3克,5劑後尿痛尿頻已減,矢氣減少。原方續3劑,痊愈。(見《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

[評析]陰吹女性間有之,男子罕見。本例辨證為膀胱濕熱,以八正散化裁治療,清熱利濕、通淋利尿而愈。(呂志連)

[痢案]達某,男,36歲。一月前不慎手指戳破龜頭,五六天後龜頭部紅腫,繼之化膿潰破形成潰瘍,兩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康華氏反應(-)。經抗生素治療未愈,後又用中藥黃連膏等治療一周未見好轉。刻診:龜頭部冠狀溝左側可見1×2厘米潰瘍面,有少許膿性分泌物,肉芽鮮紅,周圍略水腫。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龍膽草3克,山栀10克,茯苓10克,柴胡2克,生地12克,車前子10克,澤瀉10克,木通3克,當歸10克,生草梢3克。局部直接摻下疳散(青黛9克,輕粉1克,黃柏15克共研細末)。四天後龜頭部瘡而即見幹燥,潰瘍範圍縮小,連治十天,潰瘍愈合。(見《遼甯中醫雜志》1988年第11期)

[評析]該病多因交媾不潔,或感染濕毒,濕毒下注陰莖為患。治不得法,實難收功。起始外用黃連膏等藥罔效,此乃濕熱内滞不除,若僅醫外症潰瘍,非治本之法,則症難痊愈。故内服龍膽瀉肝湯清利濕熱,醫病之源,茯苓易黃苓加強健脾利濕之功,以防黃苓苦寒傷陰之弊,輔以下疳散燥濕斂瘡,病除。(馬蔭笃)

[病案]鄧某,女,35歲。患者因左胸疼痛未能參加勞動而停工月餘,無咳嗽及外傷史,經阿司匹林,青黴素及奴佛卡因封閉等治療,均無效。X線胸部攝片(-),血沉16毫米/小時。患者因胸痛劇烈,神志稍萎,伛偻而入。舌邊淡紫,并有瘀點,脈短濇。檢查:左胸第五肋軟骨近胸骨部有杏子大小腫塊,隆起,劇痛拒按。

[治則]活血行瘀。

[方藥]柴胡9克,當歸6克,桃仁9克,紅花9克,天花粉9克,青皮3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制大黃4.5克,甘草3克。服3劑。1劑後痛勢大減,2劑後腫塊逐漸減小。再服3劑已告痊愈而複工。(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3年第2期)

[評析]本病屬中醫的胸脅痛範疇,一般以女子為多見。其病因衆多,有内傷者,有外感者,有氣滞者,有血瘀者,有氣滞血瘀兼有者。《類證治裁·脅痛篇》載:“血瘀者,跌撲閃挫,惡血停留,按之痛甚,複元活血湯主之。”方中柴胡疏肝為君,當歸和血脈,甘草緩其急,穿山甲,天花粉。桃仁,紅花破潤之,大黃蕩滌敗血,并随症加減。因藥對病所,故6劑而愈。(黃宣能)

[病案]王某,男,33歲。1958年某月就診。患者素體強壯,現發熱身痛煩躁喘滿,生身肌肉似火灼,手不能觸摸,衣不能近,觸動肌肉則周身疼痛,大便數日不解。病已數日。曾用去痛片、安乃近、青黴素、鍊黴素等藥治療,非但無效反而增甚,以後服用九味羌活湯、桂枝,葛根湯等治療亦無效。舌苔青黃少津,脈洪有力。

[治則]清解脾胃實熱,行氣活血。

[方藥]枳實15克,粉葛根30克,生杭芍15克,當歸15克,炙甘草9克,紅花3克。服2劑後,疼痛稍止,能近衣,可手摸肌膚。但大便幹燥不解,矢氣惡臭。仍用上方加生大黃9克,山楂15克。服2劑後大便通,肌痛止,皮膚轉正常,諸症消失。(見《新中醫》1981年第1期)

[評析]患者身強體實,脈洪有力,苔黃少津,大便燥結,疼痛拒按,屬陽明腑實症。太陽與陽明互為表裡,統屬脾胃經脈,胃病及脾。今脾病不能為胃行津液,脈道不利,氣滞血阻,不通則痛,舌青主痛,苔黃屬脾胃實熱。故用清解脾胃實熱之劑,方症相合,故取得速效。(李祥雲)

[病案]葛某,女,33歲。1978年12月10日診,平素體弱,又因産後大出血,漸緻左半身麻木不仁,且時作疼痛,行走艱難,周身浮腫,尤以四肢為甚,延今已四月餘。伴顔面有蟻行感,氣短乏力,納呆難寐,多夢,經行提前,量多有塊,色晦黯,舌面黯不鮮,脈沉澀。

[治則]益氣養血,兼化瘀滞。

[方藥]炙黃芪15克,當歸10克,生地10克,雞血藤30克,川芎10克,川牛膝12克,赤芍10克,丹參20克,地龍10克,僵蠶10克,烏梢蛇12克,山楂10克。共服48劑,半身麻木消除,浮腫亦退。随訪二年,一切正常。(見《陝西中醫》1982年第2期)

[評析]本案為瘀血内阻,水濕運化受礙,筋脈失去濡養,又因血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加之血虛生風。治以益氣養血,化瘀搜風,氣血得養,瘀血已除,故半身麻痛治愈。(呂忠連)

[病案]項某,男,42歲。1975年2月就診。近兩年來左側股部疼痛。近幾個月左腿和關節劇痛難忍,得熱則舒,遇冷加劇,患者極為苦悶。環跳穴壓痛明顯,苔薄白微膩,脈濡緩。診斷為坐骨神經痛。

[治則]祛風通絡,活血祛瘀。

[方藥]馬錢子60克(油炸),乳香30克,沒藥30克,桃仁30克,紅花30克,川烏30克,威靈仙30克,牛膝60克,桂枝30克,千年健30克,當歸30克,丹參30克,甘草30克,獨活30克,海風藤30克,透骨風30克,蒼術30克。上藥共研細末,組成馬錢子散,每次服3克,每日服2~3次,以黃酒為引。共服藥四十二天,疼痛消失,左腿功能恢複。随訪二年未複發。(見《新中醫》1977年第6期)

[ 評析 ] 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病 , 但治療困難 , 往往病情遷延數年。今特用馬錢子 , 有舒筋活絡、透達關節的功能 , 配以祛風勝濕、活血化瘀藥 , 收效甚捷。馬錢子有毒 , 用量不宜過大 , 藥後患者肢體有蟲爬行樣感或發熱感是藥物正常的反應 , 有反應者往往效果又較好。 ( 李祥雲 )

生栀子9克,這幾個字掃描不是很清楚,僅供參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