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燕翼惟修德;萬裡鵬程在讀書。
《論語》第十七篇第六章:
【原文】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譯文】
孔子說:“恭敬、寬厚、誠實、敏銳、恩惠。謙遜恭敬,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而不會被輕慢;寬宏大量,就能得到民心而為衆人所擁護;誠實守信,就會讓人感到值得依靠和托付;聰明敏捷,就能及時發現機會,取得成功;廣施恩惠,就能調動他人的積極性,可以善加組織和運用他人的力量。”
【悟讀】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
儒家強調君子須要一生的修身養性,對聯表現了嚴以律己的精神和包納古今的胸懷。
子張,複姓颛(zhuān)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時陳國人,孔門十二哲之一。子張極富資質,不拘小節,寬宏豁達,尊賢容衆,從容自得,被譽為“古之善交者”,《論語》中也有他多處“問政問仁于夫子”的記載。
君子“仁于心”,本章夫子重點闡述了仁的五個條件:
第一是恭。恭有内外之别,對内是苛求自己的内心及行為,恭敬自己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對外則是尊重包容,如心地與他人交往。“恭則不侮”強調的是尊重換來尊重。
第二是寬。寬宏大量,留有餘地,自利利他,海洋胸懷。“寬則得衆”強調的是利他才能利己。
第三是信。人言為信,言成為誠。“信則人任焉”強調的是真心換取真心。
第四是敏。聰明敏捷,“敏則有功”強調的是敏銳發現機會,獲取成功。
第五是惠。“惠”是愛所有人,處世為人,發乎真心,出乎真情。“惠則足以使人”強調的是愛人才能被人愛。
夫子孜孜以求之“仁”,其實就是愛所有人,也被所有人愛。本章夫子的敦敦教誨,欲達仁德,須有五德。
心不喚物物不至,躬身前行行必果。蔡志忠曾說,傳統經典首先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悟通,然後才會真正有那百分之一的力行。不過,說一千,道一萬,修身養性,重要的還是力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