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論語裡仁篇第四》主要講什麼(2/2)

經史合參讀經典 日積月累學聖賢

【原文朗讀】

第14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有仁德的人有謙讓之德,但不會埋沒自己。沒有仁德的人,即使争也争不來。

第15章,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前幾章說不管是治國平天下,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世,都要以“禮讓”為準則。本章引用孔子和曾參的對話,繼續探讨“禮讓”對人的作用。

第16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上一章說如果不理解仁和道,那麼記住并踐行“忠恕”就行了。但是如果有一些人連“忠恕”都理解不了怎麼辦?别着急,孔子還有辦法。

第17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上一章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本章繼續闡述哲理,人都願意做君子,不願意做小人。

第18章,子曰:“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上一章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但總有一些人不聽勸,怎麼辦,孔子用規勸父母作比喻,告訴我們如何規勸别人。

第19章,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親人朋友之間需要互相規勸共同進步,上一章說的是如何規勸别人,本章繼續探讨如何接受别人的規勸,孔子同樣用孝敬父母作比喻。

第20章,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上一章說人要聽取父母和良師益友的忠告,那麼父母不在了,他們的話你還聽麼?别人的忠告你又能聽多久?孔子同樣用孝順父母作比喻。

第21章,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上一章說“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母死了才想起父母的好,還不如父母在世時好好聽他們的話。

第22章,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前幾章說朋友之間要相互勸谏共同進步,一個人有沒有仁德,可以從他的言行中看出來。

第23章,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上一章說信口開河言行不一的人越來越多了,那麼就要适當約束自己的言行。

第24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上一章說“以約失之者鮮矣”,是不是什麼都要約束啊?孔子怕引起大家的誤解,便做了補充說明。

第25章,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處于禮樂崩壞的衰敗之世,崇尚道德之人難免孤掌難鳴,所以孔子便給世人打氣。

第26章,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上一章說“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讓有德之人緊密團結起來,而子遊提出了不同意見。

  • 關注公衆号“把經典還給老百姓”,跟着張武忠老師學習《論語》、《道德經》、《周易》等國學經典。


版權聲明: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