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的改朝換代,往往意味着國家顔色的改變,這種看似簡單的黑紅白青黃背後,其實是一種影響了中國王朝政治近千年的學說,那便是“五德始終說”。“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是指“五德”周而複始的循環運轉。
這種學說的發明者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他宣稱每個朝代都有與五行相對應的德,也就是來自天意的合法性。
同時他指出,一德對一色,金德對白,木德對青,水德對黑,火德對紅,土德對黃。五行相生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終而複始,五德亦是。所以,每一個稱王作帝成功的人,都要給自己的王朝賦予一種克勝所滅朝代的所謂新德,而整個國家的顔色也會随之改變,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特有的“顔色革命”。
1、
從五行說附會出的五德說顯然是迷信,但人擁有的越多,越容易迷信,尤其是擁有最高權力的帝王們。一統天下之後,“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周是火德,秦始皇就采取了周德所敵不過的水德,而水德相應的顔色就是黑色,所以整個就成了黑色帝國。
大秦帝國一片黑,不僅僅是秦始皇采用了水德所代表的黑色做标志,“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與水德相對應的制度改變,這才是最根本的。“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為重要的是,就連國家的執政方式都是黑色,“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或許,正是這種黑色,預定了秦始皇的黑色悲劇。
2、
“五德始終說”的起點其實是黃帝,他屬于土德,其後的夏、商、周、秦分别為木、金、火、水,按照這樣“天意的曆史規律”,革了的命,土克水,漢朝應該是土德才對。可卻自認為黑帝,乃水德,所以制度服色依舊沿用秦舊。漢朝官方正式承認土德,是在的時代才得以實現的。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正是宣布改制,中國又由黑色世界變成了黃色世界,“以正月為歲首;服色尚黃;數用五;官名的印章改為五字。”
到了西漢末年,,搞了一個新朝出來。由于他是和平革命,通過讓人的方式得來的帝位,跟以往暴力革命的方式不一樣,所以“五德始終說”對他而言就相對困難了些。但這并沒有難住他,他當黃門侍郎時的同事劉歆,為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個“五德相生”的理論,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他說自稱舜後裔的王莽繼承了舜的土德,漢室是堯的後裔,屬火德;五行中火生土,漢朝禅讓新朝是自然之理。當然了,這所謂的禅讓依舊還是以槍杆子為後盾,隻是表面上的殺伐之氣少了些許。劉歆由于論證有功,由此當上了國師,封為嘉新公。
既然王莽封漢為火德,那的也不客氣,就順勢利用了這一點,來做光複舊業的事業。公元25年,劉秀成了火德,整個國家的顔色又變成了紅色。
漢朝一會兒水德,一會兒土德,一會兒又火德,更加表明了這種迷信的曆史解釋,其實完全都是操控在人類的手上,而非什麼天意。
3、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大爆發,按理說這是暴力革命,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論,應該是水德,可它偏偏整了個土德,要建立黃色世界。當時的革命綱領《太平經》提出,“東漢是火德王,漢運衰,代漢而興者當為土德。”起義頭目自稱“黃天”,以示将承漢祚而王天下。但很不幸的是,他的黃色世界并沒有建立起來。
反倒是,實現了他這個黃色世界的夢想,他和平方式的禅讓,倒是對應了“五德相生”的理論。
公元220年,他不但按照土德改制,還把年号定為了黃色,“黃初”。但時期的中國,其實也是三種顔色的,号稱自己是漢室正統,所以仍是火德的紅色;剛開始也争黃色的土德,後來要為漢報仇,按照“五德相克”的理論,就采用了木克土的木德,所以東吳的世界是青色的。
接下來的晉朝同樣也玩起了禅讓的把戲,取代了魏國,最終一統了天下,那麼晉朝又是什麼顔色什麼德呢?
西晉建立之初,大臣們認為“今大晉繼三皇之蹤,踵舜、禹之迹,應天從民,受禅有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有虞遵唐故事,于義為弘。”似乎對此沒啥感覺,也就同意了。後來一個名叫孫盛的人卻說,“仍舊,非也。且晉為金行,服色尚赤,考之天道,其違甚矣。”
他按照“五德相生”的算法,晉朝應該是金德,尚白色。司馬炎又聽了他的話,結果中國又變成了白色的世界。
4、
晉朝再下來就到了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曆史上顔色最為複雜多變的時期。
滅了西晉,司偏安一隅繼續着白色的金德。原本是匈奴後人的始祖,也受“五德始終說”的影響,竟認的漢朝為祖先,地采用了東漢的紅色火德。等到其侄篡位後,又采納了與晉朝金德相生的水德,尚黑,服色旗幟又改成了黑色。
當時北方的16個政權此起彼伏,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的顔色也不斷變化。而南朝的顔色則相對來說要簡單些,隻有劉宋、南齊、、南陳四朝。
替了晉,金生水,尚黑色;水生木,齊尚青色;而本是南齊皇室宗親的開創的梁,繼承了齊的木德,尚青色;木生火,陳尚紅色。
代替的是,北周是木德,尚青色,所以隋朝是火德,紅色帝國。而火生土,偉大的于是又順了土德,成了黃色帝國。
5、
唐朝之後,曆史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滅了唐,火克金,尚紅色;又号稱繼承了唐王朝,所以依舊是土德,尚黃色;為金德,尚白色;後漢為水德,尚黑色;為木德,尚青色。
受禅于後周,木生火,所以宋朝又為火德,尚紅色;趙宋南遷之後,仍舊為火德,就連的年号“建炎”都是火德中興的意思。而遼國為水德,金國先遼後滅宋,繼承了宋的火德,火生土,所以金國為土德,尚黃色。
其實,到了宋朝之後,“五德始終說”在官方已經基本了,所以對這一學說根本就不感興趣,雖然民間認為它是水德。不過,這樣的話,滅了北宋的金國是相生的土,滅了的元朝卻是相克的水,所以,元朝就沒有了統一的國家顔色。
朱元璋參加的紅巾軍,是追認宋朝的火德而緻,所以紅色就成了反元武裝最為鮮明的标幟,也就崇尚火德,尚紅色。但不管是按照相生還是相克的說法,明朝都不應該是火德的。但這一學說在明朝已不是關乎王朝正統的頭等大事了,所以啥德都一樣,都隻是民間流行的非正式說法罷了。
之後的也是一樣,水克火,清朝應該是水德,尚黑色,但水德并沒有得到帝王們的認可。
到了的時候,“五德始終說”倒是回光返照了一次,他當了“洪憲皇帝”,似乎是追認明朝的火德,尚紅色,以至于把整個紫禁城塗了個紅彤彤。但袁世凱的鬧劇也就持續了幾十天就收場了,“五德始終說”的曆史至此終于結束,官方的國家顔色也就再也沒有了。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
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們以土、木、金、火、水相克的原理來闡釋社會運動規律, 其終始循環表現出命定論的特征。經學思維模式以先王政典為邏輯起點, 通過崇聖推演内聖與外王的關系, 在其理念中把先王的言行視為不可動搖的權威。
戰國時期的鄒衍經過深思熟慮, 把陰陽五行系統地表達為五行終始說, 并以此來為君主所用。如鄒衍“适梁, 惠王郊迎, 執賓主之禮。适趙, 側行撤席。如燕, 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 身親往師之。作《主運》。其遊諸侯, 見尊禮如此”(《·荀卿列傳》)。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屬于水,所以崇尚黑色。《史記·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這便是所謂的五德相克說。
圖/尚黑的
起初在時,認為秦國祚太短且,不屬于正統朝代。應該由接替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到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于火德。光複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确立漢朝正朔為火德,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志等皆采用了這種說法。東漢之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德相生說成為了王朝德運循環的主流。
圖/五行相生相克
五德始終理論的盛行既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霸權論與宿命論相互碰撞的必然産物,也為曆代帝王與史官認識與構建曆史提供了最基本的思維範式。
聖王既能取威定霸,以兵戈定天下不從,同時認為天下為有德者居之,聖王有天命,垂拱而治則萬國賓服,最後昭示了曆代飨國者既要應天命、順五德以得華夏正統,亦要争天命、取五德以安黎民社稷,這亦是中國人中庸而靈活的政治智慧。
圖/尚紅的漢軍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點玄的。在古代有一種神秘的學說,它的出現為朝代更替注入了某些冥冥中注定的因子,因此受到了曆朝曆代統治者的青睐,這個神秘學說就是“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說是一種基于古老五行的曆史觀念,其創建者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在這裡說“五行”可能不大準确,我們都知道所謂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而“五德終始說”的“五德”是指“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運。看古裝電視劇我們都知道,下诏的時候一般都會說“奉天承運”,這裡所承的運就是指“五德”的德運。
關于五德終始說還有一個著名的口訣,即“木火土金水,順位相生,隔位相克。”(在這裡這五德的順序很重要,千萬不能亂。)
按照順位相生的法則,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為何要這樣排序呢?其實仔細分析下也不難理解。木頭在幹燥的情況下就能生火;火将萬物焚燒後就會變成塵埃,落于土中;挖掘土地後就會找到金礦;金屬消融後會融于水中;水經過灌溉就會滋潤樹木。
同理按照隔位相克的法則,就會演變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咱們現在來分析下五德相克的原理:木頭能插在土裡,故為專勝散;土堆壘起大壩能隔斷水流,故為實勝虛;大水能熄滅火種,此為衆勝寡;烈火能鍛造金屬,此為精勝堅;金屬制成刀斧則能砍斷木頭,此為剛勝柔。
以上幫大家理清了五德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此外五德還與天幹地支以及方位之間也很有講究。簡單來說就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這是五德與天幹的對應關系;子-水、醜-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這是五德與地支之間的對應關系。(五德與方位之間對應的關系則為“木主東方,火主南方,土主中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
五德終始說運用得當或許能保一個朝代長盛不衰,如果運用不當則難逃二世而亡的定律。在這裡爆炸君給各位舉幾個例子,估計大家就能明白了。比如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代。秦朝的前身是的諸侯國秦國,秦國當時處在西方,西方應為金德。但是整個秦國都尚水德(秦國的服飾、戰衣無一例外都是黑色),本來應為金德,卻尚水德,水瀉金勢,秦朝又怎能長久,故二世而亡,成為曆史上一個較為短暫的朝代。
秦末農民起義中,以的身份滅掉秦朝,雖然沒來得及建國但是誰也不能抹殺他滅掉暴秦的曆史功績。在南方,所以應該是火德,根據火克金的規律,項羽的楚軍能将的虎狼之師吞噬得,這也是為什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原因。
因為秦朝最後一位皇帝向投降,所以劉邦繼承了秦朝所尚的水德,水克火,這也是為什麼争霸中,雖然劉邦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卻能在垓下一舉大敗項羽從而建立四百年強漢的原因了。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曆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複始的循環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曆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
内容
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的曆史觀。“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性或性能。“五德終始”指這五種性能從始到終、終而複始的循環運動,鄒衍以此作為曆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
早期的五行學說,經春秋時期的“必有勝”、學派的“毋常勝”(交相勝)到鄒衍發展為“五德終始”、循環相勝的觀點。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選》李善注引)。又說:“代火者必将水”“數備将徙于土”(《春秋·應同》)。他認為虞(舜)、夏、殷、周的曆史是一個勝負轉化的發展過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勝而具有階段性,又按照始于土、終于水、徙于土的循環往複而具有周期性,“陰陽消息”的矛盾運動推動着“五德轉移”,又決定着“并世(當世)盛衰”。在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的每一發展階段都存在着陰陽兩種勢力的矛盾和鬥争。兩者交争,“勝者用事”,曆史屬于鬥争中的勝利者。而這種五德相勝又是被機械的周期律預先決定的,“凡帝王者之将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認為王朝的興起必有天意符瑞作為象征和驗證。這種天人感應論是為周秦之際的新興統治勢力服務的,故“鄒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五德終始說具有深遠的影響,有“奉天承運”一說,所謂“承運”,即繼承某一“德”運。
來源
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戰國中期之前的陰陽五行思想是五德終始說基本的理論來源。如:超所著的《陰陽五行說之來曆》,所著的《中國哲學史》上冊、張立文、陸玉林所著的《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著作對五德終始說具體的理論來源進行了研究。
(1)來源于思想。持這種觀點的著述主要有:謝扶雅所著的《田骈與鄒衍》、陳槃所著的《寫在<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曆史>之後》、孫開泰所著的《鄒衍與陰陽五行》、白奚所著的《翟下學研究》。
(2)來源于墨家思想。持這種觀點的著述主要有:範毓周所著《“五行說”起源考論》、李漢三所著的《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3)來源于。持這種觀點的著述主要有:所著的《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曆史》、範文瀾所著的《與颉剛論五行說的起源》、童書業所著的《五行說起源的讨論》、侯外廬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國所著《中國古代思想史》。
(4)來源于其它思想。饒宗頤所著的《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一書認為,《兵法·地葆》中“五壤相勝”理論與五德終始說之間存在着莫大的聯系。胡克森所著的《從五行說到鄒衍五德終始說理論的中間環節》一文認為,鄒衍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來源為春秋末年史官史墨的政權相勝理論,以及“德”的概念。
劉毓磺所著的《先秦諸子初探》一書認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是《》五行說的變形表現。王壓、胡新生所著的《論鄒衍五德終始說的思想淵源》認為前兆迷信是鄒衍五德終始說的主要理論來源。
趙潇所著的《論五德終始說在秦的作用和影響》則認為鄒衍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來源于秦的五行文化。秦彥士所著的《諸子學與先秦社會》一書認為“五德終始說”是由曆法建正、立閏朔的終始推衍而來的。
孟祥才、胡新生主編的《齊魯思想文化史一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一書,對諸家觀點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并認為五德終始說主要有三個理論來源:一、古老的陰陽、五行生克觀念;二、古老的天文曆法與傳統的四時教令思想;三、古老的自然與政事相比附的天人相與學說。
劉澤華教授曾言:“戰國末年的都參與了‘五德終始’的再創造;陰陽家也吸收了諸子之學。”的确如此,儒、道、墨、法等學派都對五德終始說的構建做出過貢獻,上述的研究或基于一點或基于一面,沒有綜合的去考慮鄒衍五德終始說的謹論來源。
影響
鄒衍創建“五德終始說”,本意是想從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談”的陰陽五行研究中,羅列出天降的災祥禍福,來恐吓那些驕奢淫逸、“不尚德”的統治者們,希望他們能按照儒家的道德規範辦事、治民,能“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之施”及于黎庶。但是五德終始說的創立客觀上卻迎合了戰國後期各國君主實現統一大業的心理願望,為他們提供了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
五德終始說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曆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于此說”。但宋金以後,沿襲千餘年的五運說最終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趨于消亡。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
結語 鄒衍創建“五德終始說”,本意是想從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談”的陰陽五行研究中,羅列出天降的災祥禍福,來恐吓那些驕奢淫逸、“不尚德”的統治者們,希望他們能按照儒家的道德規範辦事、治民,能“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之施”及于黎庶。但是五德終始說的創立客觀上卻迎合了戰國後期各國君主實現統一大業的心理願望,為他們提供了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上一篇
給女兒的十條人生忠告
下一篇
産後調養名方:生化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