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療法(全)
來源:唐漢中醫藥網
第一節 概述
捏脊療法是推拿療法的一種,主要用于兒科,常治療小兒疳積症,故日“捏脊”。在明永樂乙酉年(公元1405年)間的《袖珍小兒方》中,就提到了“秘傳着驚掐筋口授心法”,其後有人依據中醫的髒腑經絡學說,結合小兒的生理特點,根據脊柱中行為督脈,督脈為陽脈之綱,背部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五髒六腑的腧穴都在背部的理論,經過反複臨床實踐,形成了“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發展悠久,廣泛應用于臨床,對内、外、婦、兒各科疾病都有很好療效。
第二節 經絡腧穴和常用手法
一、經絡腧穴
脊柱在背部的正中,乃是經絡中的督脈(十四經脈之一)所在,背部屬陽,脊柱的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十四經脈之一)循行的路線,這條經脈中的肺俞、心俞、肝俞、胃俞、腎俞、大腸俞等七個穴位,稱為背俞,是髒腑的俞穴。經絡穴位有風府、大椎、腰俞、至陽、命門、三焦俞、氣海俞、關元俞、佗脊、腰陽關、八髑(圖4—1)。
圖4—1 常用腧穴
二、常用手法
捏脊療法常用手法為捏、拿、推、撚、提、放、按、揉八種,臨床上,這八種手法綜合一起應用,完成整個捏脊操作過程。
1.捏法:是捏脊的主要手法之一。用雙手拇、食二指将皮膚提捏起來,所提皮膚的多少要适當,提捏過多不易推進,提捏過少易于滑脫(圖4-2)。
圖4-2 手勢2.拿法:是“捏”法的進一步動作,拇指用力下壓,食指用力上抵,形成一個較重合捏微提的手法。“拿”同“捏”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圖4-3)。
圖4-3 捏、拿
3.推法:以食指為主,将提捏起來的皮膚向前推動。具體做法是,将食指二三節緊貼皮膚,均勻地向前推進,與拇指協調,邊捏拿邊推進。推進速度應适當,過快則容易滑脫,過慢則不易推進(圖4-4)。
圖4-4 推、撚4.撚法:拇、食指相對用力,食指向前上用力,拇指向後下拿捏,使皮膚從内前向外後撚動,猶如撚線一般,使捏脊動作向前進(圖4—4)。
5.提法:用拇、食指緊捏皮膚向外拉提的動作。具體操作時,每捏三至五下拉提一次,提拉時往往就在“腧穴”部位(圖4-5)。
圖4-5 提
6.放法:在捏、拿、提、撚動作中,都有松“放”的動作,沒有放,就沒有捏;沒有放,就沒有進。一放一捏,一放一進,使捏脊手法呈波浪形推進。
7.按法:用拇指羅紋面對準穴位,适當地按壓。
8.揉法:拇指頂峰按壓腧穴之後,轉用拇指腹在腧穴皮膚上輕揉。“揉”“按”結合持續8~10秒鐘,然後起手(圖4-6)。
圖4-6 揉、按
第三節 作用機理
捏脊治病,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從整體觀念出發,根據病情辨證采用不同手法,刺激人體某些經脈和腧穴,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素問·缪刺論>中又說:“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内連五髒,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髒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人,極于五髒之次也。”同時,内髒有病也可以通過經絡反映于體表。《靈樞·邪客篇》說:“肺必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胭。”《景嶽全書)指出:“病之于内,形之于外。”這就說明内髒病變,可以在經脈所通過的穴位和部位發生症狀。
根據經絡理論,皮部是十二經脈在皮膚的分區。它具有局部性和整體性兩種作用。皮部對外界的變異具有調節和适應的功能,起着保衛機體,抵抗外邪的作用。由于皮部通過經絡溝通和聯系髒腑,它們之間互相影響,故疾病可以由表入裡,也可以由裡出表。根據這一原理,采用捏脊療法,刺激一定部位、穴位、便可以通過皮部——孫脈——絡脈和經脈,起到調整髒腑虛實、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平衡陰陽的治療疾病作用。
現代醫學證實,人體的植物神經節主要分布于脊柱兩側,且有興奮與抑制的雙重功能,對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造血系統均有很強的調節作用,通過捏脊可達到恢複各系統、器官功能的作用,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捏脊能有效地提高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增強胃腸對蛋白質和澱粉的消化功能,增進食欲。
第四節 操作方法
一、體位
患者俯卧,背部、腰部、骶尾部充分暴露。嬰兒俯卧母體大腿前側,頭部稍高于骶尾部,母親以左手托住嬰兒右腋部,右手托住臀部,使嬰兒下肢自然下垂。天氣寒冷時,要注意室内保暖。
二、操作方法
醫者站立或坐位于患者左側或右側,用雙手掌上下推、擦,以皮膚溫熱、肌肉放松為度。然後,兩手呈半握拳狀,兩手食指中節背緊抵脊旁。用雙手拇、食指從患者尾骶部(長強穴)開始,将皮膚輕輕捏起,兩手交替進行,随推随捏,随捏随進,一直捏到大椎為止。從腰骶部開始,向上每一椎體,就要利用雙手的腕力,提捏一次。
在臨床治療中,捏脊手法有“補”“瀉”“平補平瀉”之分。“補法”從長強穴捏至大椎,3~5次,手法要求輕柔、緩慢。
“瀉法”:三趟均從“大椎”開始,與“補法”的方向恰好相反。捏第一趟時,一直走通,無須做提的動作;第二三趟仍隔三至五手,以及在“至陽”穴處外提一次,然後重按“腎俞”8~10秒鐘,兩手收住。“平補平瀉”:第一趟從“長強”起至“大椎”止,第二趟從“大椎”起至“長強”止,第三趟又從“長強”起至“大椎,止,然後按揉“腎俞”8—10秒鐘,外分收手。
附注:七節骨(長強至命門穴),上推為補,下推為瀉。
捏脊原則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虛實難辨,平補平瀉。
第五節 常見病症治療
一、積滞
【治則】消滞導積,調和脾胃。
【操作方法】術者站立在病人卧位左側或右後。第一趟從“長強”開始,拇指将皮膚向下提起,食指向前推動,拇指向下形成捏拿、推撚動作,一捏一放,兩手交替,沿着脊柱中線徐徐向前推進,一直捏到“大椎”為止。
第二三趟從“大椎”開始,仍沿脊柱中線向下推進,每捏三至五手,兩手同時齊捏向外提拉一次,用力适度,然後,重提脾俞、胃俞、大腸俞一次,捏至“長強”,放手為止。
二、疳積
【治則】消積導滞,調理脾胃。
【操作方法】常規捏脊,重提脾俞、胃俞、大椎。症見肝疳者,捏至風府穴,重提脾俞、肝俞、風府。肺疳者,重提肺俞、脾俞、大椎。
注:補脾土,揉闆門,推三關,摩腹,按揉足三裡。
三、嘔吐
1.傷食吐
【治則】消食導滞,和中降逆。
【操作方法】常規捏三遍,從“長強”捏至“大椎”止,重提脾俞、胃俞。
2.寒吐
【治則】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操作方法】常規捏,從“長強”捏至“大椎”止,反複三遍,重提脾俞、胃俞、大椎。然後,在上述三個穴位處按揉2—3分鐘。
3.熱吐
【治則】清熱和胃,降逆止嘔。
【操作方法】從“大椎”捏至“長強”止,指力稍重,往返三次,重提按揉心俞、脾俞、大椎。
四、腹瀉
1.濕熱瀉
【治則]清熱利濕,調中止瀉。
【操作方法】從“大椎”開始捏至“長強”止,來回三遍,重提大腸俞、胃俞、大椎、脾俞、腎俞。然後,按揉以上五個穴位,約2~3分鐘。
2.傷食瀉
【治則】消食導滞,和中助運。
【操作方法】常規捏,從“長強”開始捏至“大椎”止,重複三次,重提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
3.脾虛瀉
【治則]健脾益氣,溫陽止瀉。
【操作方法】從“長強”開始向上推至命門,捏到“大椎”止,往返三遍,重提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指揉龜尾、命門、腎俞約1~2分鐘。
五、便秘
1.實熱
【治則]順氣行滞,清熱通便。
【操作方法】從“命門”向下推到“長強”止,再從“大椎”捏到“長強”,指力宜重,重提胃俞、大腸俞、大椎,反複三遍。
2.氣虛
【治則】健脾胃和氣血,壯陽散寒。
【操作方法】從“長強”捏到“大椎”止,指力輕柔,按揉脾俞、大腸俞、胃俞、長強、命門穴,反複三次。
六、慢性腸炎
【治則]健脾和胃,溫腎壯陽,疏肝理氣。
【操作方法】常規捏。按揉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長強穴,約8-lO秒鐘。再對左側腰背部予以擦法,以透熱為度,時間約10分鐘。
七、慢性胃痛
【治則】肝氣郁結則疏肝利氣;脾胃虛寒則溫中散寒;瘀血内停則活血化瘀。
【操作方法】結者,從“大椎”開始,捏到“長強”止,指力須重,并按揉肝俞、脾俞、胃俞,約2~3分鐘。虛寒者,從“長強”開始,捏到“大椎”止,指力須輕,按揉腎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足三裡,以用擦法于命門透熱為度,約8分鐘。瘀者,常規捏脊。重提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時間約8-10秒鐘。
八、月經不調
【治則】實證則理氣活血,虛證則補益脾腎。
【操作方法】實者從“大椎”開始,捏到“長強”止,指力須重,重按揉肝俞、脾俞、腎俞。虛者從“長強”捏到“大椎”止,按揉肝俞、脾俞、腎俞,橫擦八醪約2~3分鐘,以透熱為度。同時,配合按揉氣海、關元、中極,摩小腹、血海、足三裡、三陰交。
九、痛經
【治則】實證則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虛證則補脾腎,溫元陽。
【操作方法】實者從“大椎”開始,捏到“長強”為止,反複三趟,指力須重,按揉腎俞、肝俞、氣海俞。逆時針擦八醪穴。虛者從“長強”捏到“大椎”為止,來回三趟,指力須輕柔,按揉腎俞、肝俞、氣海俞,順時針擦八醪,橫擦命門,以透熱為度,時間約5~6分鐘。
十、失眠
【治則】心脾血虛則健脾安神,胃中不和則消食和胃。
【操作方法】從“長強”開始捏到“大椎”為止,反複三次,指力須輕,重點按揉心俞、脾俞、腎俞,推督脈及膀胱經,按揉膀胱經俞穴。胃中不和者,從“大椎”捏到“長強”止,第二趟從“長強”捏到“大椎”,第三趟仍按第二趟操作,指力須重,捏三遍,重提按揉脾俞、胃俞、肝俞,同時,配合按揉氣海、揉點中脘。
第六節 附方
方一、消疳理脾湯,多用于疳積實證。
蕪荑6克、三棱6克、莪術9克、青皮(炒)9克、陳皮6克、蘆荟5克、槟榔6克、使君子肉5克、川黃連5克、麥芽(炒)10克、神曲(炒)10克、甘草(生)3克。
引用燈心,水煎服。每日兩次。
方二、清熱和中湯,用于疳積瀉之證。
白術(炒)9克、陳皮6克、厚樸(姜炒)6克、赤苓9克、黃連5克、神曲(炒)9克、谷芽(炒)12克、澤瀉6克、使君子9克、生甘草6克。
引用燈心,水煎服。每日兩次。
方三、消積膏,适用各種疳積。
香油1200克、黃柏25克、莪術25克、秦艽25克、生穿山甲14個,大黃25克、川貝20克、木鼈子3個、山楂核100個、荊芥25克、三棱25克、全當歸25克、阿魏150克、官桂25克、生龜闆25克、皮硝15克、黃丹1100克、麝香5克、乳香面25克、沒藥面25克。
上藥除黃丹、麝香、沒藥、乳香均用香油炸後去渣,下黃丹時放乳香、沒藥、麝香收膏。
用法:當捏脊到第六次時,将膏藥烤溶貼于臍部,約貼100天。重症患兒,貼50天後再換一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