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很有名氣,但凡小孩子脾胃不好的時候,醫生都會想到它,它來源于傷寒論。
其實,小建中湯的藥物組成很簡單,隻有5種中藥,而且是很常見的,奇怪的是,它竟然是桂枝湯裡的藥,隻是把芍藥的劑量調整了一下。學過中醫的都知道,桂枝湯是用于太陽中風,出虛汗怕風的一種虛人外感症狀,僅僅是把其中的芍藥放多點,就變成了重在溫中補虛,和裡緩急,調理脾胃的一個名方,不得不讓人感歎中醫之偉大,佩服古人對中藥藥性把握的娴熟。下面先将桂枝湯與小建中湯在藥物組成與劑量上作個對比。
方劑 | 桂枝 | 芍藥 | 生姜 | 甘草 | 大棗 | 膠饴 | 功效 |
桂枝湯 | 三兩 | 三兩 | 三兩 | 二兩 | 十二枚 | 解肌發表調和陰陽 |
|
小建中湯 |
三兩 | 六兩 | 三兩 | 二兩 | 十二枚 | 一升 | 溫中補虛和裡緩急 |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将桂枝湯的芍藥劑量增加一倍,再加點膠饴(就是饴糖,有的醫家幹脆使用麥芽糖)就變成了小建中湯,不由得讓人對芍藥這味藥産生好奇,為什麼要調整芍藥呢?本人曾将芍藥比作,對它贊賞有加,因為它不但開的花很美麗,還是良藥。
早在神農時代,人們就發現了白芍的止痛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芍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記載有毒。但經方家倪海廈所注的本草經記載有小毒。經查證,清代顧觀光版《神農本草經》無“有小毒”記載,現代的中國藥典也無記載。也未見現代藥理學分析白芍有毒的報告。說白芍有小毒的要麼就是傳抄的筆誤,要麼就是胡說。
傷寒論中用白芍來緩急的論述很多,如有名的去杖湯(即傷寒論裡的芍藥甘草湯),張仲景用在什麼地方?就是用在人如果昏厥後,手腳發生攣急,醒了發後還不能伸展自如的,就是用這個湯來緩解的,後來有的醫家把它用到的抽筋的事情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甘草與白芍這二個藥,一個甘緩,一個救急痛,二者配合,效果很好,才讓人起了個“去杖湯”之美名。所以在碰到腹中急痛的問題,張仲景就重用的白芍為主藥。 這就是小建中湯最初的組方方向。
那麼小建中湯,顧名思議就是圍繞重建中元之土而言,小即力度不需要很強,建者,唯土才言建,就是建立築牢之意,也是重建之義,中即中土,即脾胃,人體的脾胃在中醫也叫中土。要建中必然要平衡陰陽,就像建一個房子一樣要講究承重的平衡,在人體而言顯然就是要平衡各方面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太多,不能一一而論,唯有從陰陽大角度去統管。也就是說,建中就在平衡陰陽的基礎上,加強脾胃的運轉,而小建中呢就是不需要大動幹戈的做。
所以在使用藥物的考量上,桂枝湯是非常合适的首先。其本身就是調和陰陽的典範,隻是它的在調和陰陽的情況下,其藥力方向的重點是解肌,那麼能不能把這個力量的方向給調過來,讓它的重點在朝着“建中”的方向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在芍藥上做文章。因為桂枝湯組方時本身就是用芍藥為制衡桂枝的力度,如果再把芍藥的力量加強一點,那麼就不會朝着解肌的方向,而是變成溫中了。
這麼做也符合中醫學家的實踐認識。中醫有觀點認為白芍是酸的,酸的東西都有收斂作用。收是收縮,收回的意思,斂是向内收,向下收的意思。白芍的酸性首先決定了它的藥力作用方向是向内向下的。那麼這個收斂,收的是什麼?中醫裡講的是斂陰。陰的意思很寬廣,包括了血液津液等。要斂的東西就是它們。白芍春天開花,又春天三月三左右采根入藥,應春天肝木之氣而生,味酸能制肝氣之的亢,所以唐容川講,白芍為春之花,而根微酸,故主能斂肝木,降火行血。苦性較輕,故白芍隻微降,大黃則降力大。味苦能瀉血,其色白,故又能行氣分之水。這是中藥學家對白芍最詳的注解了。經方家倪海廈說白芍芍力作用于心髒靜脈。能加強靜脈血液向心髒回流。這種觀察貌似白芍在人體收斂作用的具體生理表現。從這個方面看,白芍的收斂又不僅僅是收縮的含義。而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芍确實有鎮痛作用。這與中醫醫家所講的收斂藥性相呼應。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張仲景要在桂枝湯上做手腳,把它巧妙地變成小建中湯了。下面看一下它在傷寒論中的應用:
1、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3、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金匮條文)
不難看出,小建中湯用于中氣虛寒,營衛不調,陰陽不和,或土虛木乘所緻的虛勞裡急腹痛,心悸虛煩,衄血吐血、面色萎黃,遺精。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低熱等病,因如上所述者。這個湯是甜的,小孩子不會怕吃,而且調理脾胃,所以一些醫生對腸胃不好的小孩子喜歡根據辨證用它進行加減 。
煮這個湯的時候,張仲景是按上面的劑量一起煮,用7碗水煮成3碗水,然後把藥渣去掉,最後加入饴糖,等它融了,就可以喝了,一次溫服一碗,一天三次。注意,有嘔的情況下,是不能使用這個湯的,張仲景說,就是因為它是甜。為什麼嘔的情況下為能吃甘甜的東西,主要的嘔這種情況是因為中焦有濕或中焦陽氣大虛而不納,小建中湯這種甜膩之物會适得其反。所以脾胃不好有多種情況,不是全部都可以吃小建中湯。比如嘔逆腹瀉。
下面附幾個醫案來開闊思維:
①虛勞《吳鞠通醫案》:施某,20歲,形寒而六脈弦細,時而身熱,先天不足,與諸虛不足小建中法,白芍六錢、炙甘草三錢、生姜四錢、桂枝四錢、膠饴一兩(去滓後化入)、大棗(去核)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服六十劑後,諸皆見效,陽雖轉而虛未複,于前方内減姜、桂之半,加柔藥(大生地、麥冬、五味子)兼與護陰。
②腹痛《經方實驗錄》:王某,腹痛喜按,痛時自覺有寒氣自上下迫,脈虛弦,微惡寒,此為肝乘脾,小建中湯主之,川桂枝三錢、大白芍六錢、生草二錢、生姜五片、大棗十二枚、饴糖一兩。
③吐血《吳鞠通醫案》:胡某,31歲,勞傷吐血,汗多足麻,六脈弦細不數,小建中湯主之,白芍六錢,甘草(炙)三錢,生姜五錢,桂枝四錢,膠饴(後入)一兩,大棗(去核)三枚,煮三杯,去滓後,将膠饴化入,上火二三沸,攪合勻,分三次服。服七劑後,汗減,足麻愈,食少。再服七劑後,諸症皆愈,惟咳嗽未止,于原方中加雲苓、半夏而愈。
④咳嗽《臨證指南醫案》:某,色白肌柔,氣分不足,風溫上受而咳,病固輕淺,無如羌、防辛溫,膏、知沉寒,藥重己過病所,陽傷背寒,胃傷減谷,病恙仍若,身體先憊,小建中湯主之。
⑤黃疸《湖南中醫雜志》(1987;5:30):資某,男,58歲,患黃疸一年餘,面部及肌膚發黃、色淡暗晦,鞏膜微黃而暗滞,四肢軟弱乏力、心悸短氣,語言低微,納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濡細,實驗室診斷:溶血性黃疸。乃脾虛失運,氣血不能正常化生所緻。治予溫中補虛,益氣生血,處方: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9g,大棗20枚,生姜3片,黃耆30g,當歸6g,水煎去滓取汁,納饴糖120g口服,每日一劑,服20餘劑後諸症悉除。
⑥小兒尿頻《千家妙方》:孫某,女,4歲,尿頻月餘,一日幾十次,每次量少,喜甜食,食量不大。發育一般,較瘦,神情不活潑,面色稍蒼黃,腹部較緊張。診為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予小建中湯。十劑後,尿頻好轉,每日減至二十多次,面色轉紅。繼服原方加黃耆七劑後,尿頻愈,每晝夜小便僅十次左右,食量增,面色紅潤,體力增強,活潑,較前體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