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會犯錯,錯誤是孩子人生中的必經之路。
聰明的父母懂得用愛和包容接納孩子的錯誤,幫孩子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可樂媽
前兩天,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
山東煙台,一名10歲的男孩離家出走。
當男孩被找到時,隻穿了一件短袖。
或許是害怕被批評,男孩站得筆直,兩隻手局促地貼在身體兩側,一副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樣子。
可沒想到,爸爸見到兒子後,一句話也沒有責備他。
而是第一時間,脫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
可能是得知兒子被找到了,出門時有些着急,爸爸的大衣裡面什麼也沒穿。
但他還是将大衣披在了兒子身上,自己卻在寒風中光着膀子。
這樣看似尋常的一個動作,卻讓無數網友紅了眼眶:
“真好啊,從小到大我犯錯誤,隻會被打罵,沒人管我冷不冷、怕不怕。”
“要是我離家出走被找到了,我爸肯定二話不說,上來給我一腳。”
看着這些評論,我想起了不久前看過的一個故事:
故事的講述者社工,是一名青少年。
工作的時候,社工認識了一個叫小明的男孩。
在他看來,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重重的家庭。
就像小明:
他的家裡有一個歇斯底裡的母親,和一個總是無視自己的父親,這讓小明養成了沉默、内向的性格。
在學校裡,經常有同學捉弄小明。
直到有一次,小明終于忍無可忍,舉起凳子打破了同學的腦袋。
就這樣,小明因故意傷人被關進了少管所。
在社工的幫助下,原本就善良、單純的小明改變了不少,很快就從少管所出去了。
社工本以為,自己和小明将再也不會有交集了。
可誰知,沒過多久,市裡就出了一起惡劣的聚衆鬥毆事件。
而其中一個參與者,正是小明。
原來,小明一回家,等待他的便是媽媽的破口大罵:
“你怎麼沒死在少管所裡?”
“生了你這麼個沒出息的東西,害我這輩子都擡不起頭!”
說到這裡,小明苦笑一聲:
“我是想回家,可家裡人非把我往外面推。”
孩子犯錯不可怕。
怕的是當父母将孩子的錯誤視作麻煩、負擔,覺得是孩子給自己丢臉了,從而使用暴力、發洩情緒。
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可實際上,沒有哪一種錯誤,值得将孩子推向絕境。
孩子需要愛,
特别是當他不值得愛的時候
曾經看過這樣一組圖片:
在隐秘的角落裡,有一個孩子用來說心裡話的地方,上面寫着三個字:
“心聲牆”。
這面心聲牆上,遍布着粗俗、不堪的句子:
“實在太可惡了。”
“閉你媽個頭。”
“想個頭啊,想到恨死你和自己。”
不難看出,面對這樣一個不聽話的“壞”孩子時,父母的做法,通常隻有一個字,那就是——打。
媽媽打他一次,記一筆;
爸爸打他一次,也記一筆。
這些密密麻麻的“正”字的背後,記錄的,就是一個孩子挨了幾百次打的過往。
卻忽略了,他還隻是一個孩子。
他也會因為“沒人愛我”,覺得自己很可憐,甚至想要自殺。
有些父母總以為,當孩子犯了錯,隻有打他、罵他,孩子才能長記性,下次才不會再犯。
卻忘了,對孩子而言,他從中得到的不是教訓。
而是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結論。
繪本《大衛,不可以!》裡面,有這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大衛是一個調皮的男孩,他總是闖禍:
不是跳入泥坑,把自己渾身上下弄得髒兮兮;就是光着屁股,在街上亂跑;要麼敲打着鍋和鏟子,發出巨大的噪音。
為此,媽媽經常朝他大喊:
“大衛,不可以!”
可無論媽媽怎麼制止,大衛卻依舊我行我素。
直到最後,媽媽不再朝他大吼大叫,而是溫柔地抱住他,并對他說:
“媽媽非常愛你。”
這一刻,這個惡魔一樣的“壞小子”終于安靜了下來。
育兒作家大J曾分享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常常低估了愛的力量,卻高估了管教的手段。”
對很多孩子而言,犯錯,隻是一種手段。
獲得安全感和父母的接納,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想讓一個孩子不再犯錯,真正要做的,不是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标簽,用暴力和棍棒讓他屈服。
而是給他一點愛和關懷,哪怕這一刻,他一點也不可愛。
孩子變得“無可救藥”
其實是對父母的報複
綜藝《超級育兒師》裡,有一期邀請了一個8歲的男孩辰辰,和他的媽媽。
在節目中,辰辰因為不滿媽媽給他布置作業,對着媽媽又踢又咬。
宛若一隻咆哮的小野獸。
當媽媽想要制止他的行為時,他卻對着媽媽破口大罵。
還咬牙切齒地警告道:
“告訴你,我在學校就不舒服,今天别惹我。
不聽,不聽你就試試!”
眼看辰辰即将失控,育兒師決定出手幹預。
可沒想到,面對育兒師的阻止,辰辰卻不再劇烈地抵抗。
隻是指着媽媽,小聲地說:
“她老打我,在我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打我,我就是等到現在再反擊她……”
原來,面對父母的打罵和羞辱,孩子隻是沒有能力去反抗。
但并不代表,他們内心沒有痛苦和憎恨。
一旦他們長大了,有能力了,他們甯願變成糟糕的自己,也要借此來報複父母。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視劇,叫《你好,檢察官》。
裡面有個孩子李銘起,因霸淩同學被起訴。
李銘起的爸爸得知後,趕忙帶着兒子和律師去同學家裡賠禮道歉。
路上,爸爸不耐煩地沖兒子吼道:
“一天到晚給我添麻煩,浪費老子時間。”
當得知被霸淩的同學已經自殺了,氣急敗壞的爸爸更是舉起手裡的文件,劈頭蓋臉朝着兒子砸去。
爸爸一邊打,還一邊抱怨:
“老子忙前忙後地賺錢,你就知道給老子捅婁子。”
可沒想到,之前一直唯唯諾諾的李銘起卻突然爆發,對着爸爸喊道:
“我甯願待在監獄,也不願意待在家裡讓你打。”
不管初衷是什麼,一旦父母看到孩子犯錯誤就不分青紅皂白地發脾氣、打闆子。
那麼最終的結果就隻有一個:
孩子的成長變得格外艱難,父母的餘生則滿是後悔。
就像有句話說的:
父母不斷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不會停止愛父母,但是會停止愛自己。
因為不再愛自己,所以選擇了自暴自棄。
孩子犯錯誤,
考驗的是父母的智慧
鐘南山在《大家》中,回憶起了這樣一件事:
小時候,鐘南山很調皮。
将本應該交給學校的午餐費,偷偷留下來,拿去買零食了。
事情暴露後,他膽戰心驚,以為要“大難臨頭”了。
可沒想到,一向嚴厲的父親這一次卻沒有打罵他,而是問他:
“南山,你好好想想,這件事你做得對不對?”
父親的這一舉動,深深感動了鐘南山。
他認真思考後,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決定以後都要“說實話、做實事”。
最終,成了今天的國之重器。
當孩子犯錯誤時,想給他一個教訓,其實很簡單。
隻要打他、罵他,讓他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接納就夠了。
但如果想要教育他,讓錯誤成為一個學習的窗口,那就需要父母的一點智慧了。
這時候,父母需要遵循這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當孩子做了錯事時,要把他當作一個孩子來看待。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視頻:
視頻中,一個2歲的小女孩舉着飯盒,想要幫媽媽裝到袋子裡。
誰知一不小心,打翻了飯盒。
媽媽見了,沒有責怪女兒,而是溫柔地安慰了她一番。
事後,這位媽媽感慨道:
“回放監控才知道她是想幫我,幸好沒有責怪她。”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的是非觀念、認知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都遠不如大人。
他們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糾正的過程。
所以,與其大呼小叫、歇斯底裡,倒不如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理解。
第二個原則是,當你批評孩子的時候,請把他當作一個成年人。
之前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女孩坐在橋上,準備輕生。
好在消防員動作迅速,成功地将女孩救了回來。
可面對失而複得的女兒,父親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擁抱,不是落淚,而是當衆給了她狠狠一記耳光。
女孩則對着父親哭喊道:
“你看,你每次都這樣逼我!”
大人的面子和孩子的尊嚴,總有沖突的時候。
在大庭廣衆之下,當着外人的面,毫不留情地貶低、訓斥、毆打孩子,無疑是最誅心的那一種。
批評孩子本身沒有錯,錯的隻是“當衆”二字。
每次準備批評孩子時,不妨先試想一下:
同樣的話,同樣的動作,你會不會對自己的朋友、同事、領導這麼說?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也請你對孩子手下留情。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寫道:
“赢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
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
學會正視孩子的錯誤,是每對父母必要的修行:
無論你犯沒犯錯,我都愛你;
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我都願意和你一起面對;
無論未來你成功還是失敗,富有還是貧窮,如我所願還是如你所盼,我都會堅定地和你站在一起。
因為我知道:
犯錯不應該成為長篇說教和施以懲罰的理由,而應被看作是學習的窗口。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裡,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在一次次試錯中,豐盈羽翼,學會飛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