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回到正題,萬事食為天,一個人想活下去,就得不停的吃東西,所以,吃,是人活着,最為重要的事情。
但我有些時候真心覺得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被人掌控的小白鼠。
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吃的東西是好還是壞,也從來不會确切的知道自己生病是為什麼,沒有一個醫生會告訴你你為什麼會得病。
是不是覺得很可悲?
有些東西十幾年前所有的人都說是好的,結果十幾年後告訴你,這東西其實不好。
WHAT !
勞資都吃了十幾年了,現在你告訴我不好?那我這十幾年不是白吃了?不僅白吃了,而且還被傷害了!這要去哪兒評理去?
或者是有些東西,很多人都知道不好,但是就是沒有人能好好的對其研究,再甩出鐵證告訴你這東西千萬不能吃。所以很多人也就聽之任之,就比如說糖,我們從小在受到表揚的時候,都會搭配一顆糖作為獎勵,所以早已經在精神上和生理上雙層被糖攻陷,深陷它的甜蜜外表之中,現在,就算知道了這糖衣下包裹着的是個惡魔,但是要想改變,又談何容易,有如傷筋動骨,痛苦不堪。
所以,自從開始健康方面的研究,我就向天祈禱,希望自己不再受别人去擺布,一定要做一個清醒的個體存在,盡可能的去全面的了解我們所吃的,絕不做一個聽任由之,人雲亦雲的以身試毒的小白鼠。
今天,我要向大家揭露另一個會讓你以身試毒,而你卻混然不知的東西,這個東西存在于一個非常廣泛的飲食範圍之中,它的名字叫麸質。
如果糖=毒品,那麼這個麸質,對于很多人而言,就是砒霜。
這麼駭人聽聞的比喻其實隻是想讓你們對這個東西的危害有一點點認識,因為對于麸質,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特别是在國外生活的人,但在國内生活的朋友,有些可能根本就沒有注意過。
所以Emma在這裡要點醒大家,一定要注意看我這篇文章,因為很可能你就在天天食用這個砒霜,身體有了一系列的反應,但卻根本沒有注意到。所以一定要學會傾聽身體給你的訊号,不要等到有一天,生病了,才知道,是因為吃了這個,但那時候,可能已經太晚了。
麸質這個東西啊,基本上百分之百的人的腸道菌群都不是特别喜歡它,為什麼呢,因為人體裡存在的消化酶是不能把這個東西完全分解的。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麸質的是個什麼東西,它也叫麥膠,面筋,麸質蛋白,面筋蛋白,谷膠蛋白….所以,看名字,你明白了,這是一種蛋白。而且是一種彈性很大,粘性很強的蛋白,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嚼勁,勁道,這個勁,就是麸質。
一般而言,蛋白質進入胃腸之後,會被消化成單個的氨基酸,然後被小腸吸收從而成為營養成分。但是,面筋蛋白因為它的勁道,不能夠完全分解成單個氨基酸,會保留一些含有幾個氨基酸的小片段。這樣的片段稱為“多肽”。
多肽能夠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什麼叫免疫反應?免疫反應是指機體對于異己成分或者變異的自體成分做出的防禦反應。
如果通俗的來解釋,可以告訴你,一但你吃了含麸質的東西之後,就必将在你的腸道中引發一場殘酷的戰争,就是你身體的免疫細胞與不能分解的面筋蛋白之間的血戰。
不過根據研究表明,雖然每次你吃進含麸質的東西,你的腸道裡面打得天昏地暗的,但是基本上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對這場戰争是不太能感應的,不感應并不代表你不是受害者,因為免疫細胞在抵抗的時候,很容易産生自由基,而自由基,就是癌細胞。
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更加會深受其害,麸質不但會讓他們感覺到難受,還會讓他們生病,甚至會讓他們的生命有威脅。
這麼說,你是不是不相信?
或者是你可能覺得我過于危言聳聽,那麼我給你看看一些科學權威作的研究。
以下的部分會有些晦澀,都是一些專用醫學名詞,那些你們不需要了解,你們隻要看一些觸目驚心的詞就行了:
①麸質——從腸道到大腦的傷害
早在1934年的時候,就有學者明确指出了神經疾病和腸道疾病的聯系。
但直到1966年,乳糜瀉和神經疾病的關聯才被正式地建立起來。[1]
在當時,兩位胃腸病醫生——庫克醫生和托馬斯醫生——對16名乳糜瀉患者進行了研究。
出人意料的是,參與研究的16名患者全都患有步态共濟失調(走路不穩,步履蹒跚),其中的幾名還患有周圍神經病變。
或許是當時認知的局限,兩位醫生一緻認為:這些神經病變是由于營養缺乏所導緻的。
确實,這16位病人全都極其瘦弱,并且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營養不良。
但當其中的一些病人死後,屍檢結果顯示:這些病人的小腦、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圍神經系統都存在着炎症性的病變。
而這,暗示了患者的大腦病變是與免疫系統相關的,而并非簡單的營養不良。
此後,關于乳糜瀉和神經疾病的研究層出不窮。但一直以來,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是營養缺乏所緻的。
直到1996年,英國皇家海萊姆醫院的一個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正式确定了麸質對大腦的影響。[2]
研究在神經障礙的患者中進行。
研究人員檢測了這些患者的血清麸質抗體(抗麥醇溶蛋白IgG和IgA抗體)。結果發現,神經疾病患者的抗體陽性的比例明顯高于正常人群。
當研究人員對這些患者進行腸道活檢,他們發現,這些患者的乳糜瀉發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出16倍。
這項研究,奠定了麸質與大腦關聯的基礎。
而在此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了麸質對大腦的影響。而這些研究揭開了一個隐藏已久卻廣泛流行的問題。
②麸質神經疾病的流行
近年來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乳糜瀉的發病率正在上升。在全球範圍内,乳糜瀉的發病率至少為1%。[3]
根據英國謝菲爾德乳糜瀉診所(Sheffield dedicated CDclinic)和麸質敏感/神經學診所(the dedicated gluten sensitivity/neurology clinic)的數據,在每7位被确診的乳糜瀉患者中,就有2位是最先因神經問題而就診的。
然而,在受麸質影響的人群中,麸質造成神經疾病的比例遠比2/7要高。
一方面,許多乳糜瀉的患者并未接受過嚴格的核磁共振腦成像檢查。
有研究顯示,給乳糜瀉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高達50%的患者的小腦存在病變,23%存在周圍神經病變。
在一項研究中,乳糜瀉患者的小腦病變的比例甚至高達80%。
圖:A,B,C,D分别為四位乳糜瀉患者的大腦病變
另一方面,麸質敏感的患者也常出現神經問題。[6]
事實上,有三分之二的麸質相關神經病變的患者并不存在腸道問題。
而根據謝菲爾德麸質敏感/神經學診所的數據,麸質敏感患者的神經病變的發病率比乳糜瀉患者還要高。
可見,由麸質造成的神經疾病是廣泛存在的。
③診斷的難題
診斷乳糜瀉相對而言是簡單的。
乳糜瀉可以通過腸道的活檢來确診。(絨毛萎縮,隐窩增生以及上皮内淋巴細胞浸潤)此外,還有血清檢測能夠幫助乳糜瀉的确診。(TG2-IgA抗體,EMA抗體)
然而,一些患有麸質相關神經疾病的患者并未發展出腸道問題。
EMA抗體和TG2-IgA抗體隻能檢測已經存在腸病的患者;對于隻存在神經病變的患者,這些抗體的檢測會是陰性的。
那些存在腸外症狀的患者所産生的抗體類型是不一樣的:
疱疹樣皮炎患者産生TG3抗體,麸質共濟失調患者産生的是TG6抗體。
由于這些患者隻存在神經病症,所以往往很難将他們和麸質聯系起來。
甚至有一部分乳糜瀉的患者也不存在消化道症狀,這使得他們很容易被漏診。
至于麸質敏感的診斷,目前還存在着相當大的困難。
由于缺乏相應的特異性指标,麸質敏感往往隻能通過排除飲食法來診斷——即排除麸質後症狀會改善,重新攝入麸質後症狀又會出現。
在麸質敏感患者中,25%-50%的患者存在抗麥醇溶蛋白IgG抗體(也就是「食物不耐受」檢測中測的)。有新的研究表明,LBP、sCD14、FABP2蛋白或可用于麸質敏感的檢測,但距臨床的使用還有一段距離。
至于基因檢測,90%的乳糜瀉患者攜帶有HLA-DQ2,其餘的基本攜帶有HLA-DQ8。
然而,檢測HLA-DQ2和HLA-DQ8隻能用于排除乳糜瀉,而無法排除麸質敏感。
檢測上的種種困難,可能使得大量患麸質相關神經疾病的患者無法找到問題的根源。
更令人憂慮的是,某些麸質神經疾病(比如麸質共濟失調)是無法逆轉的,這又給其蒙上了一層陰影。
木森說
麸質造成大腦病變并非罕見,其普遍程度可能遠遠高于人們所想。
但檢測的困難又給其蒙上了一層陰影。
事實上,40%的乳糜瀉患者的血清中既含有TG2抗體(與腸道相關)也含有TG6抗體(與大腦相關)——這意味着,如果持續進食麸質,他們很可能發展出種種不可逆的大腦病變。
由于缺乏準确而便捷的檢測手段,麸質敏感難以被診斷。因而,對于許多懷疑存在麸質相關神經失調(精神分裂、頭痛、抑郁等)的人來說,進行排除飲食可能是最簡單而有效的辦法。
事情還沒有完。麸質,還會影響我們最重要的器官:大腦。抑郁、焦慮、腦霧、反複發作的頭痛及偏頭痛、多發于青少年的注意力不集中(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乃至更嚴重的多發性腦硬化症、共濟失調、孤獨症、阿茲海默症等,都與腸道疾病有關,也因此與麸質敏感密切相關。
事實上,已經有一些科學家把腸道稱為“第二大腦”,因為腸道中的神經元不僅系統調節免疫細胞和多種荷爾蒙,還産生占身體總量80%~90%的血清素,而隻有總量為2%的血清素在大腦中産生。
乳糜瀉或其他類型的麸質敏感都會影響小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這些營養物質包括維生素D、B族維生素、微量元素鋅以及一種叫色氨酸的氨基酸,這些恰恰是合成血清素的重要原料。
血清素具有各種功能,包括調節心情、食欲和睡眠,還影響包括記憶和學習在内的認知功能,因此血清素水平低的人更易出現抑郁、易怒、焦慮、疲勞、慢性疼痛和注意力集中困難。
我們已經知道麸質敏感觸發的炎症反應,會随血液流動引發身體其他器官的炎症反應,這也包括大腦。腦部炎症反應所激活的抗體會攻擊腦細胞和覆蓋神經系統的腦膜,這就會引起頭痛或偏頭痛。乳糜瀉和其他類型的麸質敏感,還會增加體内炎症細胞因子的産生,這些炎症細胞因子是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元兇。
大腦是身體最活躍也最脆弱的器官。盡管有血腦屏障做為保護罩,阻止了大部分病菌和大分子結構物質通過,一些炎症細胞因子卻能通過這層屏障。炎症細胞因子可以破壞腦組織,使大腦機能失調;尤其是不知道自己麸質敏感的那些患者持續地攝入麸質,大腦就會持續地受到炎症細胞因子的攻擊。
除此之外,抗醇溶谷蛋白的抗體與腦部的一些特定蛋白質結合後,與醇溶谷蛋白非常類似,抗體不能分辨,于是也會攻擊這些腦部蛋白質,久而久之,就引發了腦部的自身免疫系統紊亂。上面提到的多發性腦硬化症、共濟失調都屬于腦部自身免疫疾病,而孤獨症、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都與自身免疫失調相關。
麸質蛋白對中國人的腸道同樣有害。國人對這個概念陌生,隻是因為我國的醫學界和營養學界對麸質相關疾病的認識和研究落後于他們西方的同行,所幸的是,這項工作已經起步了。
自2000年起,中國開始陸續有乳糜瀉患者被确診:
2000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協和醫院共确診17例乳糜瀉;
2005年1月~2008年12月,一項綜合研究了118例慢性腹瀉患病兒童病例的報告中,有14名患兒被确診為乳糜瀉,且采用無麸質飲食治療有效,病例來自上海、武漢、濟南、南京等地;
2010年~2012年,在湖北地區對758人進行血清檢測篩查乳糜瀉,其中9人檢測結果為陽性,随訪後發現3人疑似乳糜瀉,5人又經組織活檢确診為乳糜瀉;
2010年,2400名食用膠囊内鏡的腸胃疾病患者中有7人被确診為乳糜瀉。
2015年11月,南昌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乳糜瀉研究進展》: 乳糜瀉高危人群:慢性腹瀉和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 2016年9月,北京協和醫院首次發布國人過敏原報告,指出小麥制品是誘發中國人食物過敏性休克的主要過敏原。
這是《北京日報》當年9月19日的相關報道:
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1%人口就是1300萬,也就是中國可能患有乳糜瀉的人數超過澳大利亞全部人口的一半!而且乳糜瀉症狀複雜,漏檢率高,确診周期長,所以很難統計患病人數。至于麸質敏感/不耐受,患病人口更多,大約在6%~10%;更可怕的是,這個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上面這麼多的話,概括起來就是:
麸質會引起你自身免疫細胞抵抗,破壞你的小腸絨毛,破壞你的消化與吸收功能,引起腹洩。
并且可以在你全體各處引發炎症,皮膚病,
引發各種神精類疾病,傷害你的大腦乃至更嚴重的多發性腦硬化症、共濟失調、孤獨症、阿茲海默症。
我說得這麼簡單粗暴,你聽明白了嗎?
那麼長期腹洩的,那些經常偏頭痛的朋友,最好能夠去醫院做一個ELISA(酶聯免疫吸附法)飲食不耐受檢測;或者更進一步的,做乳糜瀉血清篩查看看是不是對麸質過敏。
不過,聽起來這些結果很粗暴,但其實你如果立即馬上停止食用含麸質的東西。這些症狀都會立即馬上得到緩解,其實有時候,很多疾病的治療重點都不在于藥物,而在于你吃了身體不需要或者是起抵抗的東西,你隻要停止吃這些東西,你的疾病就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控制。
是不是很簡單?
但如果你已經任由自己無所顧忌,不聽身體的反應而吃了很久,你的身體已經産生了TG2和TG6抗體,那麼,對不起,那便是不可逆轉的…是不是有點可怕?所以,請馬上停止吧!
當然,因為近些年來麸質被在各種産品中大量使用,要想避免還真是不容易,我先做一個列表,告訴大家有些什麼是含麸質的:
§ 小麥大麥黑麥所有含麥的作物(除了荞麥和藜麥)以及COUSCOUS;
§ 面食,各種面條,
§ 糕點;烘焙和餅幹及面包店産品。
§ 谷物和含有小麥,黑麥,大麥的早餐麥片;
§ 任何包括小麥和黑麥面粉的菜肴;
§ 含谷蛋白添加劑的半成品和成品肉制品,例如水解小麥蛋白,小麥澱粉,香料,着色劑;
§ 啤酒和非蒸餾伏特加;
§ 各種醬料,醬油,醋,罐頭食品,香腸,土豆泥以及一切半成品;
§ 所有工業生産的糖漿以及添加劑及冰淇淋和酒精。
哇塞,是不是一眼看上去,基本都沒有可以吃的東西了?那就說明你平時的飲食并不怎麼健康。
現在告訴你,哪些食物是不含麸質的:
§ 荞麥,藜麥,玉米,大米,大豆,馬鈴薯澱粉;
§ 杏仁,鷹嘴豆,高粱,木薯,苋菜;
§ 具有良好乳糖耐受性的乳制品:牛奶,奶油,酸奶油,奶酪,奶酪,布朗紮,酸奶,黃油;
§ 各種綠葉蔬菜,水果和漿果;
§ 各種豆類
§ 堅果和種子;
§ 肉,家禽,魚和海鮮;
§ 新鮮雞蛋;
§ 杏幹,葡萄幹,梅幹和其他幹果;
§ 果汁,茶,蜜餞;
當然,在這些不含麸質的東西裡,根據我們之前說過的對于糖的含量,所以也需要選擇性的食用。
請不要再停留在“人要五谷雜糧才健康”的時代,你要是有麸質過敏,吃五谷就真有可能會要了你的命。
Emma倡導短糖,低碳,高脂和适當的蛋白質攝入,所以請不要食用工業加工的糖類,少吃果糖含量高的水果,不要吃含麸質的谷類,少吃精煉的大米,如果一定要吃,請吃藜麥這樣的超級食品代替,荞麥也可以,多吃健康高質量的油脂,比說說深海魚油,椰子油,橄榄油,黃油,牛油,豬油,五花肉,保持适中的蛋白質,各種肉類魚類蛋類,不喝果汁,不喝碳酸飲料,多喝水,多運動,少熬夜,戒煙戒酒,如果你能做到,那麼一個月減掉十斤肉也不是個夢。
為了你的身體健康,請和含麸質的東西say bye bye吧
Emma是誰?Emma健康研究站站長,E時代女性健康認知抗衰老俱樂部發起者,全球健康資訊狙擊手,健康瘦身健康生活健康心靈擁護者,分享一切健康類資訊,與女性朋友一起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一切疑難問題。
參考文獻:
[1]Cooke, W. T., & Smith, W. T. (1966).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ssociatedwith adult celiac disease. Brain, 89(4), 683-722.
[2] Hadjivassiliou, M., Gibson, A., Davies-Jones, G. A. B., Lobo, A. J.,Stephenson, T. J., & Milford-Ward, A. (1996). Doescryptic gluten sensitivity play a part in neurological illness?. The Lancet,347(8998), 369-371.
[3]Larson, S. A., Khaleghi, S., Rubio-Tapia, A., Ovsyannikova, I. G., King, K.S., Larson, J. J., ... & Murray, J. A. (2016). Prevalence and Morbidity ofUndiagnosed Celiac Disease From a Community-based Study. Gastroenterology.
[4]Hadjivassiliou, M., Aeschlimann, P., Sanders, D. S., Mäki, M., Kaukinen, K.,Grünewald, R. A., ... & Aeschlimann, D. P. (2013). Transglutaminase 6antibodies in the diagnosis of gluten ataxia. Neurology, 80(19), 1740-1745.
[5]Hadjivassiliou, M., Sanders, D. S., & Hoggard, N. (2011).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of the cerebellum in patients with celiacdisease and minor neurological complai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4thinternational coeliac disease symposium (p. 30).
[6]Ford, R. P. K. (2009). The gluten syndrome: a neurological disease. Medicalhypotheses, 73(3), 438-440.
[7]Hadjivassiliou, M., Aeschlimann, P., Strigun, A., Sanders, D. S., Woodroofe,N., & Aeschlimann, D. (2008). Autoantibodies in gluten ataxia recognize anovel neuronal transglutaminase. Annals of neurology, 64(3), 332-343.
[8]Sárdy, M., Kárpáti, S., Merkl, B., Paulsson, M., & Smyth, N. (2002).Epidermal transglutaminase (TGase 3) is the autoantigen of dermatitisherpetiformi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5(6), 747-757.
文中有參考野獸生活專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