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論語述而篇第七》主要講什麼(1/2)

【原文朗讀】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撰的,記載了孔子一生主要的言語和事迹。編者将《論語》分為20篇,共492章,大約兩萬五千字左右。每一篇有一個篇名,這一篇的各章都是圍繞這個中心思想展開的。所以我們要深刻理解論語中的話語和蘊含的哲理,首先就得要弄清楚每一篇的脈絡和主題思想。

《公冶長篇第五》和《雍也篇第六》都是評價古今之人的得失,《公冶長篇》側重于評價受到過誤解之人,《雍也篇》側重從正面評價。在《雍也篇第六》的最後一章中,分别展現了聖人和仁人的不同境界,告訴我們如果做不了“聖人”,那就先向“仁者”的境界努力。

評價完别人後,論語的編撰者馬上就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述而篇第七》主要展現孔子是具體做的。本篇共38章,下面我們依次梳理一下各章的銜接關系和哲理。

第1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展現了孔子學習和治學的原則,孔子說:“我的治學原則是隻記述舊章而不創始制作,對于古人的文化和言行,不僅笃信而且深深喜愛,我私下裡常把自己比作遠古的老彭。”

第2章,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上一章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緊接着孔子具體展開來說。

第3章,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為誰而憂?一是為自己而憂,擔心自己在這幾個做得不到位,這是責己。二是為世人所擔憂,這是憂衆。

第4章,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并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仙人,他也與我們每個人一樣,在閑暇之餘,也要放松放松,沒有總闆着一副面孔,讓人不可接近。

第5章,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上一章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看似孔子平日安閑舒适,實際上,孔子的内心無時無刻都在憂國憂民,他一生的志向是克己複禮,複的就是周公定下的《周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連晚上睡覺做夢都要與周公時常相見。

第6章,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孔子列出了他教導弟子進德修業的次序和方法,從“道、德、仁、藝”四個層次由高到低排列。層次分明,像一個教學大綱。

第7章,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孔子開創了私學的先河,讓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有機會上學受教育。

第8章,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在具體的教和學上,孔子提倡學習要用心動腦筋,要深入思考。

第9章,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本章通過孔子生活中的細節展現其仁愛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孔子也不例外。比如說,孔子在有喪事的人身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

第10章,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上一章說“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展現了孔子的恻隐仁愛之心。本章又記載了孔子生活中的一個細節。

第11章,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子一生做事謹慎,深谙處世之道,進退自如,不冒無謂的風險,也不做無謂的犧牲,通過他與顔淵和子路的談話就可看出來。

第12章,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本章繼續展示孔子對财富和擇業的觀點,俗話說“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孔子不反對獲得财富,也不反對做官,隻是這一切都要符合道義才行。

第13章, 子之所慎:齊、戰、疾。  

正因為珍惜人生,所以才有所謹慎。孔子對齋戒、戰争和疾病的謹慎态度,體現了他對生命的重視。

第14章,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孔子有極高的音樂鑒賞能力,為了學習一首好樂曲,有時可以達到廢寝忘食的忘我程度。

第15章,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将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孔子做人有一貫的原則,眼裡不揉沙子,不因有求于人而特意讨好人。通過孔子對衛君父子争位這件事的評價,可以看出孔子的處世原則。

第16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追求舒适的生活,也視富貴為過眼煙雲。

第17章,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晚年編撰了《易傳十翼》,領悟到了周易的博大精深,再回顧檢讨自己一生的得失,不由得發出感慨說:“如果能給我增加幾年壽命,讓我五十歲那時候就好好學習《易》,就可以沒有這麼大的過失了。”

第18章,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子前半輩子在教書育人,後半輩子周遊列國,各國各地的方言差别很大。孔子之所以注重說通用的雅言,一是為了廣泛傳播文化傳統,讓大家聽起來不太費勁。二是為了實現天下一家的理想。

第19章,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在不熟悉人的眼中,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自己做了回答。

第20章,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多才多藝無所不知,當時有人以為孔子一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孔子聽說後特别加以解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