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假如沒有孔子,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今天是愚人節,我們于是大膽假設,從古到今,如果沒有孔子,中國的曆史和人心、國民性格将會怎麼樣?

沒有孔子和儒家,諸多王朝将更加短命

集孔聖人與孔老二的毀譽

秦國奉行法家,到了秦國統一天下後,依然推行是嚴刑峻法,導緻暴秦役民,二世而亡。聰明如漢,漢朝首先是黃老學,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到了後來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由此安定強盛,西漢東漢是其他多數王朝難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沒有孔子和後來的儒家學說擴大作為主流思想文化,可以想象,中國的諸多王朝将在思想文化上瞎蒙瞎弄,官民也會失去基本的價值觀和文化統一。對于中國來說,的确還沒有一種剛柔并濟、被君官民共同接受的思想,法家道家都不适合——儒家卻最後千年檢驗中做到了!

統治者奉行法家,按照嚴刑峻法和中國人傳統的權力基因,中下層的多數人将成為這種國家制度的被踩踏者,苛政猛于虎的情況會從古到今。

晉朝、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他們都是君主混用, 内亂叠起,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國家的制度文化。晉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隋朝雖然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對内對外和秦一樣,重勞役稅負,對外好戰。

沒有孔子和儒家,科舉制度就很難出現

宋代科舉

隋文帝開始了科舉制度的雛形。

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都無一例外繼承和發揚了科舉制度,而且科舉制度的試題範圍,儒家經典是最重要的考試題目(對于科舉制度的間接形成,儒家是有貢獻的)。

儒家思想文化成為考題,有利于讓古代重要的群體——讀書人或仕族能夠了解掌握儒家學說,對于施行仁政,對于内化的社會秩序都有幫助。

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的安定是靠家——國來達到的。家風嚴、仁政不苛政要求基本替代了諸多其他思想,潛移默化,這種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任何反社會反平民反天下的君主和王朝,都會被視為離經叛道。這對國民思想性格的養成是有好處的(讀過書的人群更明顯)!

換句話說,孔孟及其日後的儒家徒子徒孫,對于選拔人才——通過儒家熏陶的人才成為官吏管理社會——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

孔子儒家學說的局限性

莊老學往往是在安定繁榮的社會更受推崇

孔儒學說,當然有局限性。

1,孔儒學說主要回答了民和君的關系問題,回答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問題。但對于民——官——君(中央政權)的關系問題,尤其是官在中間的作用和規範,公共領域空間的思想和治理,沒有回答或者提出系統觀點(這方面還不如法家)。

而儒家進取積極的學說,也可以視作功利的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被用作科舉制度被披套上了功利的外衣。這導緻了範進中舉般的癫狂,由此帶來了人們對科舉制度以及儒家的抨擊!

往往在中國社會出現的是,當儒家走不通的時候,或者人們厭倦現實的時候,于是想起來注重個人養生的道家——健康養生(古時候是煉丹)和虛無出世入世(莊子的那一套),在現代中國的興起最根源的還是道家——老子莊子!

2 沒有回答術——對于自然界,對于科學技術,孔儒學說是匮乏的。在他們看來,政治文化人心就是一切,而到了現代,科學技術才是國家社會的核心競争力。

孔子是大聖人,是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精華,但有一段時間他總被人罵,也有一些人全盤否定他,達到自己的現實目的。其實管人家孔子什麼事?

古人提供的智慧已經沿用到了今天,并走出國門,已經很了不起了,此篇文章目的就在于還原一個真實的儒家,客觀的評價。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