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孩子厭學,語言溝通沒有用?北大前校長:别打!帶他去3個地方






在養育孩子的每一個階段,父母都面臨不同挑戰,從嬰兒期的喂養到各項生活技能的訓練培養,到第一次進入幼兒園幫着孩子适應集體生活,再到進入學校迎來青春期的變化。

随着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要面對的難題也日益增多,身心健康都要重視。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給予厚望,希望通過努力學習擁有光明的未來,但是往往孩子的表現不如家長所願。

随着年齡增長作為獨立個體,他們很多言行越來越脫離父母的掌控,出現逆反甚至厭學。


01、孩子不想上學不是個例



騰訊網教育部門曾經與21世界教育研究院對中小學生做過一個關于厭學的調查,近5000份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有非常強烈厭學情緒的孩子約占48%,較強烈和一般厭學情緒的孩子分别占24%,被調查的學生隻有大約4%沒有厭學情緒。

國家有關部門一直提倡給學生減負,雙減的落實,學校、社會、家庭全方位行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保障課外豐富的公益活動,呵護學生身心發展。

一邊是國家、學校、父母的殷切期望,為了教育不惜一切代價,一邊是孩子不喜歡讀書,這個極大的矛盾勢必使家長陷入焦慮。


但凡有厭學情緒,即使每天按時上下學,按時完成作業,但是内心動力不足是必然的。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經說過:生命力會在沒有自我的地方沉睡,當一個人隻能在他人安排下從事某項活動時會出現抵觸心理。

工作隻能聽從領導安排,即便取得成績也沒有成就感,因為沒有自主權産生不想上班的心理,上班時想着下班後是聚會喝酒還是玩遊戲。

孩子上學同樣的道理,在家裡受父母管束、指責,到了學校學習方面有問題會被老師要求糾正,成績差,老師會出來指責。

這樣的方式在小學低年級可以,但對進入青春期需要自我的孩子來說,這種管控方式讓孩子理解為,聽從師長安排才值得被愛,不能做自己,勢必出現逆反心理表現為厭學。

青春期出現的各種極端行為“逃課、早戀、沉浸遊戲、打架等,是孩子在逃避被他人掌控的現實,從自我掌控感中獲得安全感。

如果家長看不到厭學背後真正的動機,聽到不想讀書就訓斥打罵,隻能适得其反。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家長要想讓孩子改變行為,最好的方法不是語言,而是行動。

解決孩子厭學,語言并不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方式。

安徽的高考生徐孟南覺得學習辛苦枯燥無味,厭煩學習對高考制度不滿,高考他交了隻有考号和姓名的白卷。

進入社會他做着最苦的體力勞動,經曆過生活的打壓,他終于後悔當年的做法,其實按照自己當年的成績稍加努力起碼能上二本。


29歲他決定再一次參加高考上了一所專科院校,和當年的同學比遠遠被甩在後面。經曆了生活的苦,徐夢南才懂得學習的重要,然而這是用蹉跎十年的光陰換來的。


02、帶孩子去3個地方,激發學習動力


前北大校長許智宏曾經講過,如果孩子不想上學,帶他去3個地方,比打罵有效果。



1、機場

雖然現在飛機也是普遍交通工具,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條件或有機會乘坐。

在機場裡大部分都是氣質不凡,穿戴講究的人,告訴孩子如果想自己以後有條件有能力成為機場的乘客那就需要當下努力學習。


2、火車站

與機場相比火車站是平民大衆化場所,也是最經濟實惠的出行方式,這裡有各階層的人群,為了生活奔波。

孩子看在眼裡,心裡會有對比,在這裡讓孩子看到生活的不容易。



3、大學

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大學生活多彩美好,到處洋溢着青春的朝氣和奮鬥的身影。讓孩子被這種氛圍吸引,心中有期待有目标,而這一切前提都是努力學習。


03、家長幫孩子建立學習動力



從低年級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課上聽講習慣,課後作業時間安排,閱讀習慣,養成習慣孩子也有了學習的模式。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有無數問題,很多奇怪的想法,家長要保護支持這種想象力,如果打壓隻能打消他好學和思考的積極性。

學習中想象力豐富,求知欲望強烈,對學習有興趣才不會死讀書。


有了較強的記憶力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強,學習效率高,降低學習的難度,不至于産生厭煩。

平時可以從抓營養入手重視孩子記憶力,或者用圖像記憶法和聯想記憶法訓練記憶力,讓他在學習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不想學是一種正常心理,成人也有抵觸工作的到時候,面對厭學,首先父母不能陣腳自亂。

應該了解清楚真正原因,讓孩子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多陪伴多關懷,少發号施令和控制,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讓他懂得無論以後的他是成功是優秀還是普通,都不會影響父母對他的愛。還要用實際行動讓孩子體會,學習雖然苦,但隻是一時,逃避學習的苦,生活的苦将伴随一生。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