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年初開始,我一直在跟着一位MCC(大師級教練)吳詠怡導師學習教練技術。每次學習結束,都會覺得世界于我又敞開了一扇門,慢慢膨脹的自大無知都在老師的舉重若輕之間被消滅于無形。每次上課都會有那麼一點“痛”,我看到了從沒看到的自己并和她互相撕扯,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撕扯中,我和那個一直不願看見的“自己”握手言和,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
同時,我也以更加廣闊的視角去重新看待教練技術,從懷疑到猶豫再到堅定不渝,并決定遵從内心的召喚把它作為畢生的事業去追求和發展。教練技術不是成功學,也不是玄幻虛無,而是一門實實在在的有強大理論支撐的應用技術。利用這門技術讓自己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收獲幸福的人生,這就是我的calling。
今天的文章是我在上周末的課程學習之後的總結,講述了教練技術和心理學之間的關系。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也歡迎對于教練和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給我留言(文中專業部分的内容均注明出處)。
教練心理學一直是我特别期待的一門課程,不僅因為我是個重度心理學業餘愛好者,對于心理學的各個領域一直保持着如三歲孩子般的旺盛求知欲,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學習教練技術的過程中,我一直無法抵擋腦子裡不斷冒出的這樣的想法:
Coaching到底是基于什麼學科和理論而産生的?沒有理論的支撐,是否隻是花拳繡腿?
Coaching的門檻是否真的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低?做到大師級教練,需要怎樣的知識積澱?
在學會了“術”之後,要怎樣學習“道”以讓我的教練生涯更有生命力和持久性?
這些問題曾一直隐藏在我心底的暗流中,讓我對教練事業産生了一絲猶疑。我不希望我所追求的事業是浮于表面的、猶如無根之樹的短平快技術,因為這樣的技術注定是會随着時間的檢驗而慢慢消亡的。
在上周的教練心理學課程結束之後,這些疑慮被徹底打消。
在這次課程之前,我雖然對心理學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非常的零散。我知道佛洛依德、榮格、馬斯洛、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積極心理學,也看過相關的書籍,但這些知識就像沙子一樣散落一地,毫無系統性可言。我會下意識的将這些知識應用在教練實踐過程中,但是毫無章法,也就沒有任何的穩定性。而這次課程于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把這些零散的珠子串了起來,變成了一條完整的項鍊。
散落的珠子被串成了項鍊在講心理學和教練的關系之前,先簡單說一下心理學的幾個流派。(以下圖畫部分是我根據課堂内容延展的個人理解,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請專業人士指正)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創建的治療神經質的方法,理論的中心概念是,不符合社會規範的欲望和沖突被壓抑在無意識中仍影響着意識,并可表現為神經質症狀 [1]。精神分析關注過去和潛意識,通過追本溯源發現問題的根源。
(注:神經症是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 [2]。)
精神分析(關注過去)行為主義:
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觀點是,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隻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3]。
行為主義(用獎懲強化或削弱行為)�認知行為治療:
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創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着眼點在于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患者對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和态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4]。
認知行為(發現不合理認知并進行辯駁)人本主義:
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西方心理學思潮和革新運動,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以及自我實現。代表人物為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羅傑斯(Carl Rogers)[5]。
人本主義(關注事情的積極方面以及人的潛能)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屬于哲學範疇,從揭示人的本真存在出發來闡明存在的意義和方式,進而揭示個人與他人及世界的關系。代表人物為海德格爾、雅思貝爾斯等 [6]。
存在主義(探尋人生的意義)課堂講述以上内容的老師是複旦大學的郝永剛老師,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說,這些心理學流派各有自己的特點,要根據自己内心的召喚去選擇你希望發展的領域。對于我來講,積極心理學(屬于人本主義範疇)和存在主義哲學是我非常有興趣探究的兩個領域,之後也會做出學習計劃,并和大家分享相關的知識。
心理學和教練如何結合?
吳詠怡導師自創的教練流程體系模型,叫做CDCA,具體内容如下:
C(Connection):聯系,教練和被教練者建立信任
D(Discovery):發現,教練發現被教練者思維盲點和不合理認知
C(Choice):選擇,被教練者做出選擇
A(Action):行動,被教練者做出行動
每次的教練過程通常由以上四個步驟組成,而每一步的背後,都是有心理學理論支撐的。
CDCA教練過程圖示,本圖來自拓思教練與顧問機構課程講義Connection—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認為,促進來訪者成長的三個原則是: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以及共情(同理心)。
以“真正的我”出現,沒有僞裝,不把自己藏在專業角色後面,表裡一緻地置身于與被教練者的關系之中。
無論被教練者的品質、行為怎麼樣,對其都不做任何評價和要求,并對TA表示無條件的溫暖和接納,使TA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深入被教練者内心去體驗TA的情感和思維,更好的理解問題的實質 [7]。
通過這些做法,建立和被教練者的之間的信任,使TA願意敞開内心去表達真實的想法。
教練式提問:
1.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2.在面對這樣的困境時,你是如何體現和發揮你的優勢的?
Discovery—認知行為療法
這部分是教練過程中的重點環節,通過發現被教練者的不合理認知(限制性信念)幫助ta發現思維誤區,從而改變并獲得新的認知和信念。認知行為療法中有一個叫做“ABCDE”的理論,具體内容如下:
A:刺激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信念(Belief)
C:後果(Consequence)
D:與不合理認知辯駁(Debating)
E:新的情緒和行為(new Emotion and Behavioral Effect)[8]
在教練過程中,教練需要敏銳的發現被教練者的限制性信念,并進行審視、界定和分辨,讓被教練者看到自己的思維盲點,從而建立新的信念。
教練式提問:
1.你說,所有人都不喜歡我,所有人是誰?
2.你說你的老公從來都不關心你,讓我們來審視一下這個信念,如果可以的話,能說說他關心你的一件事情嗎?
Choice—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認為,個人是絕對自由的,人可以自由的“設計”自己的“存在”[9],也就是說,不管環境如何,人永遠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對于被教練者來說,不管面臨着怎樣的生活困境,一個人永遠是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的。面對同樣的挫折,你可以選擇一蹶不振,也可以選擇堅強面對。
教練式提問:
1.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生活是怎樣的?
2.你希望别人在你的墓志銘上如何評價你?
Action—行為主義
在被教練者做出選擇之後,接下來就是要采取行動。Coaching是行動導向的,所有的對話最終一定指向具體的行動。積極行為産生積極情緒,進而産生積極的信念,反過來又會促進更加積極的行為。有句話叫做“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管内心多麼的痛苦焦慮,Just do it,行動起來之後,負面情緒會得到大大的緩解。
教練式提問:
1.在你達成目标之後,你會做什麼事情獎勵自己?
2.你會采取怎樣的行動強化這個新的信念?
另外,在教練過程中,有的教練也會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幫客戶看回TA的過去,但如果自己功力不夠的話,就不要用。
所以,教練技術是植根于心理學派,有着強大學術理論支撐的應用技術。這也是為什麼從1995年一直到現在,教練行業在西方和東方能夠蓬勃發展的原因,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在教練事業上繼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教練技術與其他學科的内在聯系,本圖來自拓思教練與顧問機構課程講義書單 [10]:
《The Handbookof Coaching Psychology》Stephen Palmer, 2006
《Psychology ofCoaching and Mentoring》Jonathan Passmore, David Peterson,2012
《活出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爾, 2014
《自卑與超越》阿弗雷德·阿德勒, 2012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精神分析/9493003?fr=aladdin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神經官能症/4785152?fr=aladdin&fromid=4621557&fromtitle=神經症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行為主義/1750752?fr=aladdin
[4] – [8] ,[10]拓思教練與顧問機構《教練心理學》M5課程講義
[9]《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關系》徐興華,社會心理科學,2012年第5期
上一篇
陳益峰:房屋風水禁忌
下一篇
葛根種苗價格及種植方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