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strong
截至2021年3月,國内藥企已經累計申報30款ADC新藥和1款免疫毒素。随着百奧泰相繼終止HER2 ADC與Trop2 ADC,再次引發了業界對國内ADC技術差異化的關注。 ADC藥物的技術差異化不外乎體現在靶點和抗體本身、linker、毒素、偶聯位點。ADC的爆發主要是在2018年之後,此前僅有的幾款ADC藥物包括輝瑞的Besponsa和Mylotarg、羅氏的Kadcyla和Seattle的Adcetris等。靶點首選容易内化的靶點,Linker分為可裂解linker和不可裂解linker。 常用的毒素包括微管抑制劑、拓撲異構酶抑制劑等。 早期的ADC藥物市場表現不及預期,Adcetris上市多年剛剛達到10億美元級别,Kadcyla在赫賽汀之後二線之後也勉強達到20億美元級别。 第一三共幾乎一己之力重塑了業界對ADC藥物前景的預期,這源于其獨特的藥物設計和優異的臨床數據,并拓展至乳腺癌之外的HER2陽性胃癌等領域。不同于Kadcyla,DS-8201偶聯位點為半胱氨酸,DAR為7-8,高于Kadcyla的3.5。 DS-8201的偶聯更加均一,而非Kadcyla的寬分布。 DS-8201采用可裂解linker,不用于kadcyla的不可裂解linker。 同為拓撲異構酶抑制劑,改造後的DXd活性比SN-38強10倍左右。 由于采用可裂解linker,DXd被切掉後可以穿透細胞膜進入旁邊癌細胞,發揮bystander effect(旁觀者效應)。同時,DXd的血漿半衰期更短,保證了毒性更小。 由于在各個環節都做了合理設計,第一三共由此想要打造最完美的ADC技術平台,并成功與阿斯利康達成超百億美元合作協議。 國内方面,整體上公開信息有限,僅部分企業的技術充分公開。百奧泰采用的是類似Kadcyla的設計,不可裂解linker,美登素類似物毒素,但偶聯位點由賴氨酸變為半胱氨酸。榮昌生物的ADC技術類似于Seattle geneticis,都采用mc-VC-PABC可裂解linker,毒素均為MMAE,偶聯位點為半胱氨酸,DAR為4左右。由于采用可裂解linker,RC48表現出明顯的旁觀者效應。不同于國外嚴格的知識産權環境,如安斯泰來、Genmab使用類似技術都來自Seattle的授權,國内很多ADC技術則為微調型技術。 Ambrx的ADC技術為基于非天然氨基酸(pAF)的定點偶聯技術,DAR=2,ARX788早期臨床表現出極佳的治療潛力。Ambrx采用不可理解linker,DAR僅為2。 pAF-AS269的肟鍵極其穩定,體内代謝産物僅有pAF-AS269,而無遊離毒素AS-269。pAF-AS269可以被HER2陽性細胞高效内吞和釋放,從而極大提高了有效性與安全性。 ARX788的案例表明,第一三共的可裂解linker、強旁觀者效應和高DAR值并非ADC設計的唯一優化途徑。如果ARX788在後期臨床再現輝煌,将有力證明ADC的研發可以有更多優化方向。 除自主研發外,百濟神州引進Ambrx的定點偶聯技術,美雅珂引進了糖定點偶聯技術,昭華生物引進Concortis Biosystem的ADC技術。更多的則是産品引進為主,包括基石藥業(LCB的ROR1)、領路藥業(ADC Therapeutics)、雲頂新耀(Immunomedics的Trop2)、華東醫藥(Immunogen的FRα)、百濟神州(Zymeworks的HER2雙抗ADC)等。 更多國内企業的ADC技術披露有限,披露信息已經在表中列出,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除了轉肽酶( NBE等,被勃林格殷格翰14.3億美元收購。輕重鍊末端LEPTG GGGGG-毒素,通過轉肽酶偶聯)、糖工程的定點偶聯等ADC技術外,該領域更引人注目的是全新機制的腫瘤免疫版ADC。 傳統的ADC藥物為抗體 毒素,近年來一些生物技術公司則大力研發抗體 腫瘤免疫小分子藥物,包括TLR激動劑、STING激動劑等。在機制上,這類ADC更類似于雙抗或抗體-細胞因子融合蛋白等。 Immunesensor主要基于陳志堅院士的研究,技術路徑則為将STING激動劑偶聯到抗體上,保證腫瘤靶向性。在其公開的兩款專利中,STING激動劑分别被偶聯到PD-L1抗體、EGFR抗體和HER2抗體上。 Mersana公司同樣研發抗體-STING偶聯藥物。 Silverback的ImmunoTAC技術即将TLR8激動劑偶聯到抗體上,如靶向HER2的SBT6050. Bolt的IASC技術全稱Immune-stimulating antibody conjugates,結構上為抗體偶聯TLR7/8激動劑。 Sutro的iADC技術則将毒素與TLR激動劑同時偶聯到抗體上,臨床前研究顯示出比ISAC技術更強的抗腫瘤活性。 總結上一篇
修心!(寫的真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