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由理想國和北京四中國際學校聯合主辦的活動中,中國台灣作家張大春就目前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展開了話題。面對台下的中學生,他談了寫作文和寫文章的區别,進而層層剖析了語文教育面臨的困境。
我把寫文章和寫作文分得很清楚。
有的人認為小時候作文寫得好,會為将來寫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就是說,如果從小寫作文能夠順理成章,能夠段落分明,能夠引經據典,好像日後即使不是從事文學創作的行業,也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寫出一些比較得體的好文章。但是,我不這麼認為。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被老師訓練着寫作文。比如我們寫的這篇作文題目叫《遠足》,這就是一篇記叙文;如果題目是《母親的那雙手》,那就是篇抒情文;題目要是《讀書何者重要》,那麼這是篇議論文。老師告訴我們,記叙文、抒情文、議論文每樣文字都有它的章法,都有它的組織要素,或者都有它主要的修辭策略。
我念高中二年級的時候,上一屆聯考作文題是《風俗之厚薄悉,悉乎一二人心之所向》。這話原文出自曾國藩,意思是說一個社會整體的風氣如果要向好的話,在上位的人應該起一個示範的作用,并且身體力行。
曾國藩的話在他那個時代可能有用,可是在現代社會到底還有多少影響力呢?老實說,我高二的時候看到這個題目,都覺得相當八股。但是在當時,至少高三的那屆同學們,每個人都必須針對這樣的題目,去認認真真地做一番引經據典的論述。
前年,台灣考高中的作文題目是《我看彎腰郵筒》。什麼是“彎腰郵筒”?就是2015年的時候,一場大台風把街上紅綠色的兩個郵筒吹歪了,所以兩個歪郵筒變成了網絡上的“網紅”,網上不斷讨論彎腰郵筒的有趣事情,還有人跑到彎腰郵筒旁邊做彎腰的姿勢拍一些合照。
但是無論如何,我認為這樣一個網絡上爆紅的“彎腰郵筒”,并不是一個太值得深入反省的話題。這樣的作文,隻是為寫作文而出的題目。
每年考試之前,總有人揣摩出題老師會出一個什麼樣的作文題目,然後找一些範文去套,希望得到一個比較好的分數。但是,我們就此便喪失了寫文章最重要的一個精神,那就是我自己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思想。
在我看來,寫作文和寫文章,根本不是一回事。寫文章,一定要讓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達,而不是去猜測出題目的人希望我們說什麼話。
我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這是一個粉絲跟他崇拜的文學偶像之間的故事。
這個文學偶像就是蘇轼。他曾經一路被貶官,貶到惠州,貶到黃州,之後被貶到雷州半島。他有個鐵杆粉絲叫葛延之,千裡迢迢,一路跟着他。終于有一天蘇轼忍不住問:你為什麼跟我那麼久?葛延之說,我想寫文章,知道學士文章名滿天下,能不能教我怎麼把文章寫好。
蘇轼随手指着眼前的一個菜市場說,你看那菜市場上什麼都有,瓜果蔬菜,雞鴨魚肉,但你如果随便去拿是不行的,“必以一物攝之”。用什麼東西來取這些蔬菜瓜果或者雞鴨魚肉呢?很簡單,就是錢。蘇轼說,“文章亦也”。萬事萬物在天下,都散在經史子集中,用什麼把經史子集中的學問“串”起來呢?用“意”。也就是說,當你對一件事情沒有主張、沒有看法、沒有感受時,你就是讀萬卷書,累積了很多材料,也寫不出好文章。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蘇轼也不是憑空寫文章的,而是他有一種能力,把自己生活中所見的點點滴滴、大大小小的事,形成自己是是非非的想法,再加上引經據典,便形成了一篇篇鮮活而有理有據的文章。
現在,據說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可以寫文章了,通過大數據的學習而成為一個非常熟練的寫作者。但是無論如何,它和我們人類最大的區别,是它沒有主動寫作的欲望。
所以,我希望台下的學生們,你們要立志寫文章,而不是寫作文。立志寫文章,你們就要試着去跟這個世界對話,試着去和别人議論,試着走出去跟整個社會發生互動。隻有這樣,才能寫出感動自己也感動别人的好文章。 (張大春 記者 徐蓓整理)
下一篇
虛證與實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