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貝爾獎人生》(Nobel Life)一書中,作者采訪了24位諾貝爾獎得主,詢問了他們從應對拒稿到抓住機會的一系列問題。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Nature Portfolio”
原文作者Stefano Sandrone
從踏上學術道路開始,我們就會聽到以下建議:“追逐夢想”、“保持好奇心”、“思維上要打破常規”、“實現雄心抱負”等。當我還是初出茅廬的神經科學家時,我對這些話産生了深深共鳴。
但是,随着我的專業水平的不斷提升,我越來越讨厭這些話了。在科學面前,這些話更像是陳詞濫調:好奇心織起的故事并不總是童話。科學家面對的常常是挫敗和挑戰,而不是夢想和獎勵。
博士畢業後,我也需要給學弟學妹一些建議,但我想說一些更有實質意義的話。我希望用勵志的故事和寶貴的建議來激發他們的潛能。
于是,我注意到了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的故事離童話最近,因為他們得到了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我想知道諾貝爾獎的另一面是怎樣的:獲獎者的人生故事,他們不為人知的過去,他們犯過的錯和走過的彎路。
物理學家Konstantin Novoselov在2019年的第69屆林道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上與青年研究人員交流心得
@Patrick Kunkel/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
2014年,還在讀博的我受邀參加了林道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當時有37位得主和600位青年科學家共聚一堂。這個大會每年都在德國康士坦茨湖畔的林道鎮舉行。
幾個月後,我有了将與知名科學家的對話集結成冊的想法。我聯系了大會主辦方,并有機會聯系到24位諾貝爾獎得主。我的書名為《諾貝爾獎人生》(Nobel Life),已于2021年6月出版。書裡記錄了這些諾獎獲得者的人生故事,他們給下一代的建議,以及他們認為還有哪些真理等待發現。我還從采訪中總結了一些職業建議和忠告。
分數不決定命運
Peter Agre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讀中學時化學成績很差,雖然他的父親是是當地奧格斯堡大學的化學老師。中學畢業後,他先上了夜校,随後進入了同一所大學研讀化學。Agre目前就職于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他是在一次前往佛羅裡達迪士尼樂園的家庭度假中靈感乍現的。他因發現了細胞膜内水通道蛋白的結構和功能被授予了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
不放過每個學習的機會
神經科學家Eric Kandel在2000年因揭示記憶的神經機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在1940年代,在他進入醫學院前,他在哈佛大學主修的是曆史與文學。不過,這段經曆使他獲益匪淺:“我從來不怕寫作。主修曆史與文學離不開寫作。廣博的教育經曆對我很有幫助。”
制定B計劃(和C計劃)
Venki Ramakrishnan是英國皇家學會的前主席,也是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年輕的時候,他曾從物理專業轉到了生物專業,博士畢業後重新開始讀研究生。讀生物學研究生時,他對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制定了B計劃和C計劃,包括重新接受教師培訓和成為一名計算機程序員。“通過轉換專業和從頭再來,我一直給自己留有選擇的餘地。”批判性地評價能力和考慮其他職業方向确實非常鍛煉人。
無心插柳柳成蔭
制定計劃可能很有用,但給意外情況留出空間也能打開職業生涯的新大門。Robert Solow是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但他最早在麻省理工讀的是社會學和人類學。二戰期間,他從意大利的戰場回到美國後,在他妻子Barbara Solow的積極反饋下,他開始在哈佛大學讀一門經濟學課程,而他妻子當時已經在修經濟學了。這便是他輝煌職業生涯的起點,他在一生中為多位美國總統擔任顧問,他帶的八名學生後來都成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最好的想法也會遭冷眼
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細胞生物學家Randy Schekman第一次申請酵母遺傳學方向的研究經費時,他直接被拒了。但Schekman沒有就此打住,這位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後來開創了新的實驗方式,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轉運系統的背後機制。他說:“那次的經費申請全盤覆滅,但我沒有放棄。”
無獨有偶,生物化學家Kary Mullis發明聚合酶鍊反應的論文一開始也慘遭拒稿。但Mullis日後卻因發明該技術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項技術對于無數案件的偵破起到了關鍵作用,也是COVID-19分子檢測的核心技術。被拒是科研生活的家常便飯,如果能在與學生以及未來的科學家交流時強調這一點,就能勾勒出一個更加真實的科研生活。
與學生的合作和耐性是不可或缺的
生物化學家Elizabeth Blackburn摘得諾貝爾獎的發現是和她的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家Carol Greider在1984年的聖誕節,兩人一起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出的。将近25年後,師生兩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她們揭示了名為端粒的重複DNA序列如何保護染色體。
寫好求職信
Martin Chalfie因參與發現了綠色熒光蛋白(GFP)而被授予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指出在申請博士後職位時,一定要寫好求職信。Chalfie現在是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名生物學家,他說博士後的職位申請中應表達出你對該實驗室最新發表工作的深刻理解,并對未來的實驗提出自己的想法。“我的意思是,研究生在畢業時不應該再機械地做一名研究生,而是要做一名同事。這會在申請中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韌性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生活的挑戰無處不在,但我們如何應對挑戰才是最關鍵的。二戰期間,神經生物學家Rita Levi-Montalcini由于意大利法西斯的反猶法被都靈大學拒之門外,但她在自己家裡搭起了一個小實驗室,繼續做研究。之後,她參與發現了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系統中調控細胞生長的一種蛋白),并在1986年與Stanley Cohen共同榮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些諾獎得主的事迹彌足珍貴:擁有可以仰望的榜樣,看到他們在成功的道路上如何孜孜以求,這是對所有科學家的重要激勵。聆聽他們鮮活的經曆,便能從中提煉出最值得與後輩分享的人生箴言。
— END—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