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循筋撥點療法---下肢後線

循筋撥點療法---下肢後線

我們有一句古話叫做“足部大筋連枕骨”,這說的實際上就是我們膀胱經的筋經,當我們做下腰動作的時候,會明顯感覺得到有一條筋從足底沿着下肢後側正中向上到腰骶部,然後沿着豎脊肌走向直達頭枕部牽拉。而臨床中腰部疼痛伴随下肢後側一線疼痛的患者非常多,而臨床中常常有明顯腰部疼痛伴随下肢疼痛的患者,其做CT或者核磁共振會發現均勻腰椎間盤的突出影像,而我們根據影像學的指導去處理患者的時候,有不少患者療效并不滿意,甚至根本沒有效果。現代醫學在前些年對于這類患者常常采用腰椎間盤手術摘除的手段來處理患者,而後發現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效果并不滿意,且複發率高。雖然随着醫學的發展,微創手術逐漸取代了以往創面大的手術。而依然有不少患者采用微創手術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科技的發展很多細微結構都凸顯在人們的眼前,現代醫學的細化雖然推動了醫學的發展,也解決了人民的不少痛苦;但随着現代醫學的分科而治,也逐漸将中國的宏觀理念抛于腦後。對于這一類腰腿疼痛的患者,我們一定要站在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引起疼痛的本源是什麼,常常要抛開顯現于人們面前這個疼痛的标象,循着一定的軌迹去挖掘隐藏在深處的本,這個本也是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一個名詞“張力的來源”。疼痛局部的肌肉組織張力一定是增高的,我們就是要順從這張力去尋找引起張力增高的原始病竈點,這個原始的病竈點就是引起疼痛的張力的來源;我們隻有解決掉張力的來源問題,患者的疼痛才會得到根本的解決;而張力來源的尋找就是順從力線而去。

在前面的頭部三線我提到風池上區域是我們陽氣下達的第一個關隘,那麼第二個關隘在那裡呢?這第二個關隘就是我們的胸腰結合部,第十二胸椎和腰一這個區域。這個區域在上是胸腔,胸腔由肋骨包繞,在下的腰段除了脊柱部分,沒有象肋骨一樣的骨性組織包裹,這也區分出肋骨包繞的是我們的重要髒器。而古人在這一個胸腰結合區域用了一個“脊中穴”來說明這個部位的重要性,用“中”來說明這個部位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區分點。在這個區域,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兩點:其一是由于胸十二椎體錯縫而導緻“脊中”的扭曲;一個是“痞根”。一個“中”一個“痞”不但描述了這個區域的重要性,也充分顯示了古人的智慧。我們自然界天氣要下降,地氣要上騰,天地交感才會生萬物,而天地交感之處就是“中”;如果天地交感出現問題,天氣不能正常下降而浮越于上,或者地氣不能正常上騰而凝聚于下,這就會形成“痞”。治療就是疏通陰陽,讓天地能夠正常交感,這叫“否極泰來”。不少腰腿疼痛的患者,在“痞根”區域都會發現硬塊或者筋結。而松解這區域的筋結患者的腰腿疼痛會立即得到改善,這也說明這個區域會經常閉堵而阻止陽氣的下達,導緻其下段缺乏陽氣的敷布而出現疼痛等症狀。而我在臨床中通過運動力線的運用和總結,發現痞根和脊中區域是很多力線的交彙處。我也由此而總結了下肢四線。

循筋撥點療法---下肢後線

還是先來說一說下肢後線,這條線上連頭枕風池上,在軀幹部分循豎脊肌到腰骶部,其在軀幹部分我将其分為内線和外線,内線就是豎脊肌内緣,相當于華佗夾脊一線,外線就是豎脊肌的外緣。其内線經腰骶部直達尾椎側緣,其外線在腰骶部向外斜走秩邊,然後直下經下肢後側正中,到足根,循足底而到足中趾指端。

還是用幾個案例來以案說法吧。記得曾經有一個患者,其雙足心行走即感疼痛,坐卧均無任何感覺,症狀持續已經二月有餘,患者雙足心行走疼痛之前喜歡跑步,且經常長跑,一直每天堅持跑步有六年了,從來沒有出現過行走足心疼痛的情況,其行走時間越長疼痛越明顯,如跑步則疼痛更加明顯,故而患者這兩月一直沒再跑步,行走都比較少。少許行走其疼痛倒不明顯,其行走約二百米就會出現症狀。據其描述足心疼痛的頭一天去洗腳房洗了一次腳,當時的技師點按足底的時候用力有點大,第二天起床走路時就感覺足底疼痛,以為休息幾天就好了,休息四五天後症狀似有減輕,剛開始邁步不疼痛了,但是行走一兩百米一樣會出現疼痛;于是找過幾個醫生看過,都診斷是由于技師用力過猛而導緻的足底跖腱膜炎,采用針灸,推拿,局部外敷中藥,或者中藥泡腳等不同手段,一直沒任何療效。為什麼治療了這麼長的時間沒有效果呢?我的分析是患者長期跑步運動,其足底筋膜和小腿的筋膜由于長期處于緊張收縮狀态,由于應力的作用勢必就會進一步牽拉上部組織,由于應力的長期蓄積,在身體上部一定會有筋結的形成;此次雖然由于足療的技師用力引起,而其實際還是由于筋經的柔韌度不夠,這就好比釣魚的時候,魚兒上鈎了,必然會牽動魚竿,魚線自然會繃緊,由于魚線沒有變化,魚的行走必然會受到魚竿的限制。魚要自由則必須解決魚竿的限制,或者将魚輪裡面的線放松。于是我循着上肢後線一直到頭枕部,未發現明顯筋結,再向上循,在人字縫膀胱經循行路線的附着點處兩側均觸摸到明顯的筋結,按壓時患者劇痛,我先用手法撥揉這兩個筋結點,然後由外向内平刺這兩個筋結點,針刺後讓患者行走,其走十來分鐘雙足才開始有疼痛的感覺。後如是治療五次,痊愈。

一患者,65歲,坐十來分鐘即感腰部脹痛,站立和平躺無事,其脹痛以腰骶部為主,時間持續一月有餘,每天都是坐一會就要起來活動活動腰部,坐的時間越長其脹痛越明顯。曾經做過針灸推拿及内服中藥二十來天,症狀無改善,詢問其針推部位都是以腰部為主。俯卧位觸摸腰部柔軟,而視力可見其胸腰結合部到肩胛骨下角一段高凸,觸摸張力明顯較高,此背部閉堵導緻陽氣下達受限,腰部缺乏陽氣溫煦之故,治療當解結開閘,引陽下達。予以松解背部僵硬區域,然後再局部重灸,并讓患者配合内服補中益氣丸和金匱腎氣丸;次日患者來診述治療一次回家可以坐半個小時了。治療方案不變,後隔天一次,治療了十天痊愈。

一人,行走時秩邊到委中一線牽扯,平躺無事,行走跛行,症狀持續三天,查腰背部柔軟無壓痛與筋結點,上循風池上區域明顯僵硬,壓痛明顯,予以局部撥筋,其行走當即緩解;複針由外向内平刺,再讓其坐下蹲運動,目的是通過下蹲運動牽拉下肢後線,讓其柔韌,亦促進風池上筋結的進一步松解;下蹲運動後再讓其行走,其自覺疼痛減輕大半,次日複治療一次,患者未再來診。

一患者,女性,26歲;當坐着凳子接觸臀部即感右側坐骨結節處疼痛,症狀三月,其隻能将右側臀部懸空而坐。做過局部溫針 、推拿,局部封閉,依然無明顯效果。上循腰背部,頭枕部均無明顯壓痛與筋結。複詢問其疼痛之前曾經練習瑜伽,在疼痛前一周曾經在拉伸右腿的韌帶時,教練曾後背用力壓過她一下,當即感覺腘窩牽扯了一下,第二天腘窩行走時有輕微疼痛,第三天腘窩疼痛即消失;一周後發現坐的時候右側坐骨結節出現疼痛。于是我再由右側坐骨結節下循,在其合陽穴區域發現明顯的筋結,壓之疼痛明顯。予以松解此處筋結,讓患者再試着坐,其感覺右側坐骨結節處的壓痛感明顯緩解,複用軟堅散結的中藥外敷右側合陽穴處的筋結;隔日治療一次,六次後症狀完全消失。此案雖然是一個小案,專門例舉出來是希望大家在詢問病史的時候,多尋找一些相關因素。舉這一個案例也是詢問能夠讓大家明白隐和顯,本與标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希望借助這個案例,讓大家明白我們循筋撥點療法中不但有上病下循,下病上循,還有病在中間兩頭循。

一患者,長期伏案工作人員,低頭時即感頸椎二三到頸七棘突兩邊疼痛,頸部後仰及旋轉無症狀。曾經做過針灸推拿十餘次,症狀無明顯改善,其診治的醫生說這種體位改變是長期伏案工作所緻,治療周期較長,短期無明顯效果。後經人介紹前來求助于我,思其長期伏案,頸部筋膜勢必會由于應力的作用向下牽拉,其低頭動作牽拉的就是下肢後線,于是從頸部下循,在雙側承山穴直下三橫指區域觸摸到明顯筋結,欲以1寸針由下向上斜刺筋結,讓患者做頸部的低頭仰頭動作,随着患者頸部的運動,其自覺頸部低頭體位疼痛逐步改善,複在承山下的筋結外敷通絡軟堅散;隔日一次,三次痊愈。

韓顯豐:昨拜讀師父的文章,看到師父案例小結中,上病下尋,下病上尋中間兩邊尋,讓我對尋病治療又有了一些開:悟,結合自己在臨床上經驗,一些急慢病大部分都是,患者本人指出的痛點,基本上都是牽涉性的原發性極少,治療上都是哪痛不尋哪,專尋患者不痛地方的痛點,

有一次遇到了一個女性患者,家庭主婦,四十歲左右主訴腕節節屈伸疼痛兩天,以前此症狀有過兩次,也未治療過幾天就好了,這次疼痛程度比以前嚴重了,恰逢同學上家中做客看此情況便把她介紹到我這,她同學也是我一個患者,

我先讓她自己指出痛點,然後在做腕關屈伸活動,痛點顯示在陽池穴左右,腕關節做伸腕動作疼痛,手掌向下按壓時疼痛加重受限,以前處理這個方法是腕部痛點按壓,拔伸搖法,前臂捋順法,然後腕部用紗布固定,從前有幾例效果都不怎麼明顯,這次我采取了放棄腕部,而直接向上尋找在手三裡和肘髎有明顯的痛點,按之劇痛,然後就在這兩個位置做為重點治療,當時症狀就有了很明顯的改善,事後回訪告之,其症狀完全消除。上面說的這麼多,就是我對上面有病下面尋,下面有病上邊尋的開悟及臨床心得,跟同門們分享一下

循筋撥點療法---下肢後線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