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師父,男62歲有糖尿病史,右大腿外側痛三年多,站立10分鐘左右開始疼痛,其他姿勢無疼痛,運動加重,處理後背第一次有緩解,後面沒有改善,長期腹脹。
師父: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徒弟:後背特别緊,有側彎,處理了沒效果。
師父:還可以處理那裡?
徒弟:解脈,中脘,關元穴。對側跳躍點。
師父:還有嗎?為什麼第一次有效果,後面沒效果了呢?再思考一下,還應該處理哪裡?
徒弟:想不通了,陽陵泉,絕骨。第一次做完疼痛改善有八個小時,後面幾次效果不明顯了。患側踝關節特别緊。師父,是不是胸腰結合點啊?
師父:疼痛三年,虛性疼痛。站立10分鐘即感疼痛,說明肌肉力量不夠。腹部脹滿~脾病(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脾(胃)主肌肉。病本在脾胃。腹乃至陰之地,脾為至陰。所以腹部必不可少,而且需要重點處理。
再換一種解答方法。以前給大家講過,下肢外側疼痛背部求。第一次處理是按這個理路走的,說明背部還是比較僵硬的。也說明下肢外側疼痛與背有聯系。那麼,背部的僵硬又是哪裡的問題呢?以前給大家講過多次,心下有痰飲,背寒如手掌大。背寒,背部僵硬,都是由于痰停心下所緻。心下,胃脘處。痰飲之形成,脾虛不能正常化生津液為氣血,而形成痰飲。還是脾(胃)的問題。脾虛生痰,其根在那裡?在于腎,在于下焦的元陽不足。所以這個患者,除了處理背部,還要處理腹部,而且手法後最好加灸。或者配合方藥治療。
看問題,不要局限思維。是思維方式出了問題。這也是佛家講的着相了。可以灸撒。理路是通的。看病,主要還是在于你看問題的深度,一步一步剖析。西瓜的發現是從芝麻開始的,千萬不要由西瓜發展到芝麻。這就是眼界。為什麼我把循筋撥點分這幾大系統?就是希望你們不要局限化,局限到我們的力線上去。
講一個案例。最近的一個患者,上肢後線,上臂區域疼痛。左側上肢下垂體位脹痛難耐,患者走路必須要把手擡高,最好是抱着頭。平躺症狀會改善。開始局限思維,醫患虛虛,先入為主。處理上肢後線,症狀有改善。後症狀如故。重灸中脘而解。我們現在的艾條就是常規艾條,開始用一根,效果不理想。後來改為三根綁在一起灸,方見功效。所以,大家看見我說的重灸二字,火力就要來雄實點,不要簡單灸一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