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詩到淮河寓意多——楊萬裡《初入淮河》其一賞析

詩到淮河寓意多——楊萬裡《初入淮河》其一賞析

《初入淮河四絕句》是宋孝宗淳熙十六年楊萬裡受派前往迎接金國來使北行途中所作。詩題中的淮河,是宋高宗時期“紹興和議”所規定的宋金分界線,淮河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被全部割讓給金國。詩人經淮河北上,自然會對這種“長淮咫尺分南北”的分裂局面産生感觸:慨歎半壁淪陷、半壁偏安的慘淡時局,萦懷北方淪陷區的廣大人民,怨恨南宋統治者的賣國求安,感觸是豐富而深沉的。

這裡分析的第一首就以比較含蓄的方式表現了這些内容。“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詩人離開洪澤湖之沙岸一進入淮河,胸懷就煩亂、騷動,這是因為昔日國中流水今日已為邊境界線。這兩句寫出了南宋人面對長淮時心理上獨特的變化。“何必桑幹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這裡緊接着“意不佳”三字,寫自己内心深沉的感慨。這種感慨是針對前朝和北宋中原尚未淪陷的情況下人們的邊境概念而發出的。唐代詩人陶雍《渡桑幹水》一詩有“南客豈曾谙塞北,年年唯見雁飛回”之句,表示過了桑幹河才是中國的“塞北”的意思。在北宋,蘇轍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國離開遼境時所寫的《渡桑幹》一詩中仍曾這樣寫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幹上,欲話白溝一惆怅。”正因為前人有過那樣的邊境觀念,所以現在作者說“何必”,表面看來似乎是不滿于前人的看法,其實詩人正是通過這種不滿的語氣在今不如昔的對比中表達對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對朝廷偏安的怨恨,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詩人說桑幹用“遠”字,稱準河卻用“天涯”,一方面強調了淮河的邊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遙遠。這種渲染可以使我們從中進一步感受到作者對南宋王朝心理上棄北逃南、政策上妥協投降,視國土淪陷于不顧,置中原人民于不救的哀怨和不滿。與楊萬裡此詩相同的意思每每見于南宋其他文人的作品中,如陸遊《醉歌》:“窮邊指淮淝,異域視京洛。”與陸遊這兩句相比,楊萬裡詩的後兩句語言更含蓄,感慨意味更濃厚。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