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是的南北分界線之一。在淮河流域,有一句老話是“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起源于河南桐柏山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濟水并稱“四渎”,逶迤千裡、蜿蜒東去的千裡大河滋養了一片大地,也孕育了無數人文藝術奇迹,至今仍保存着衆多文化遺産。

澎湃新聞獲悉,“淮河流域系列尋訪活動”啟動儀式4月27日在上海浦東新區外高橋舉行。這是由文彙報社主辦,上海萬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沿淮市縣在上海商會等承協辦的一項公益文化活動,旨在讓參與者親身感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流域尋訪古代史迹手稿圖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

《爾雅.釋水》載“:江、河、淮、濟為四渎,四渎者發源注海也。”

淮河是我國一條重要的流河和南北分界線,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一千餘公裡,流域面積約30萬餘平方公裡。它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兩岸集聚豐富的古人類遺址,誕生了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1949年以後,淮河得到治理,如今兩岸城市林立,經濟繁榮,一派祥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來自這一水系流域在上海學習、工作、生活的人員近五百萬人。

由于淮河是我國東部的南北分界線,淮河流域位于黃河與長江之間的過渡地帶。所以,淮河文化便在這個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據相關文獻記載,早在舊石器時代,淮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目前已經發現的遠古時代的文化遺址,就達100多處。如位于沂河上遊的沂源1号遺址;位于淮河中遊的盱眙縣下草灣遺址;位于淮河下遊的蘇北連雲港桃花澗遺址和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淮河流域人類活動更為活躍,現已發現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龍山、青蓮崗、大汶口文化遺址100多處。

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鄭縣發掘的裴李崗遺址,從出土的文物證明,淮河流域在數千年以前已經有了農業和畜牧業。我國的孔孟儒家學說、墨家學派、韓非與李斯的法家學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創立的。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淮”字的記載,稍後2900多年前的西周鐘鼎文中也有“淮”的字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記有“鼓鐘将将,淮水湯湯”的詩句。戰國時期的地理著作《禹貢》雲:“導淮自桐柏,東會泗、沂,東入于海”,并對淮河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載。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散氏盤中的“淮”字

淮河地處中原,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自邗溝、鴻溝、汴渠和京杭運河的先後開鑿,這裡成為經濟命脈地帶。

秦漢時期,漢高祖劉邦起兵反秦,襄助劉邦奪取天下的文臣武将也多出生于淮河流域。彭城(徐州)是西楚霸王項羽的統治中心,楚漢決戰于垓下(安徽宿州),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安徽和縣北)。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曹操就誕生在淮河支流渦河旁的沛國谯(安徽亳州)。北宋王朝建都汴梁(開封),号稱東京。到了南宋,宋金對峙便是以淮河為界。元末,一代帝王朱元璋出生鳳陽,從戎于鳳陽。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明祖陵舊影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邊的古城

秦末大澤鄉起義,西漢赤眉起義,唐末黃巢起義,北宋梁山起義等,大多發起于淮河流域。

許多古代重大的戰役都是在淮河大地上進行的:如齊魯長勺之戰,宋楚的泓水之戰,朱明的靖難之戰……魏晉以後,每當祖國南北分裂,淮河就成為雙方對峙的鴻溝,盱眙臨淮的寶積山“歲币庫”,即是宋金劃淮為界,納币敬貢的最好例證。宋代詩人楊萬裡“兩岸舟船各背弛,波浪交涉亦難為”的詩句,真實地反映了以淮河為界雙方分裂的曆史局面。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流域遺留的古迹

作為此次“淮河流域尋訪活動”的策劃人,文史專家潘大明昨天在啟動儀式現場表示,是淮河人“堅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永往直前追求完美的精神”深深吸引他,促動他構想、組織實施這一活動。他曾十多次對淮河流域進行實地考察和走訪,在出版相關著作後,思考着讓更多的人能領略到它的魅力,感受到時代的變遷。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流域的古代史迹

據悉,這了尋訪也是由一本書引發的——潘大明創作的長篇非虛構文學作品《湮沒的帝都——淮河訪古行紀》2020年在上海文化發展基金的資助下得以出版,引起較多反響,其後,上海市出版協會、世紀出版集團等舉辦出版座談會。與會者認為該書是一部視角獨特、見解新穎、旁征博引、議論風生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對于促進淮河流域曆史文化研究、普及曆史知識、總結明王朝興亡的曆史教訓具有積極意義。作者以淮河為框架,朱元璋和他建設在淮河邊的明中都城為支點,生動地講述了淮河文化、變遷與朱元璋産生的關系,通過明中都城的興廢,折射出大明王朝的命運。作者多年來屢次對明中都遺址做實地考察,研究曆史文獻,與同行專家切磋交流,然後以文學筆法娓娓道來,寫出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讀來既增長見識,也給人啟迪。

《湮沒的帝都——淮河訪古行紀》内頁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湮沒的帝都——淮河訪古行紀》内頁

在《湮沒的帝都——淮河訪古行紀》出版兩年多時間後,潘大明認為,走出書本讓更多的人領略淮河的風采,感受到它的魅力,才能享受到沿河的人文與藝術。這個心願在文彙報社、安徽省散文家協會、雲豐産業發展集團、在上海沿淮市縣商會的熱情支持下得以實現。

“曾經有無數短尾巴鳥聚集的淮水,是個美麗神奇的地方,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曾經的災難和戰争,又使這片變得衰弱、貧窮;1949年之後,它迎來了新生。淮河流域是一個有酒有故事的地方。“潘大明說。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多年前潘大明的淮河訪古行

尋訪淮河流域的古韻與人文: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流域系列尋訪活動”啟動現場

尋訪活動組委會顧問董彬在介紹此次活動時表示,将由一部分沿淮在上海生活的市民,攝影愛好者,相關學者專家參與尋訪,這一系列尋訪活動分為溯源篇 、人文篇 、烽火篇、物産篇、民風民俗篇、崛起篇等主題,尋訪淮河兩岸先民撲朔迷離的神秘故事,先賢留下的遺迹;憑吊古戰場、瞻仰烈士陵園;淮河兩岸千年傳承的民風民俗,形成了趕集、廟會等獨特的風格;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始,長淮得以治理,兩岸經濟崛起,出現了現代化城市群和高速的現代化建設。活動将由市民,攝影愛好者,相關學者專家參與,分為沿淮上遊、中下遊兩部分展開,上遊部分于今年五月啟程,對中下遊的尋訪将于七月進行,整個活動于十一月結束。分為沿淮上遊、中下遊兩部分展開,上遊部分于今年六月上旬啟程,對中下遊的尋訪将于七月進行,整個活動于十一月結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