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遵義綏陽:隐匿于深山中的尖山苗寨

遵義綏陽:隐匿于深山中的尖山苗寨

綏陽尖山苗寨

尖山苗寨,隸屬于遵義市綏陽縣枧壩鎮,距枧壩集鎮約12公裡,距蒲場集鎮約19公裡,風華集鎮約23公裡,處于枧壩鎮馮村村的崇山峻嶺之中,平均海拔1300米,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年平均氣溫在12攝氏度左右,屬典型的高山地帶。這裡聚居了70餘戶白苗,有着濃郁的苗族風情文化留存,這裡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本屬于城市人避暑清閑的好去處。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由于交通閉塞,讓這裡成為“世外桃源”而鮮為人知。

據世居于此的白苗張氏族人介紹:尖山苗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留存下來的有苗族特色建築、苗族手工藝、苗族特色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有豐富多彩的苗年節、踩山節、跳花節、姊妹節、曬衣節、蘆笙節等苗族傳統文化節日。2014年,尖山苗族“踩山節”被列入遵義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2015年,尖山苗族“跳花節”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2022年,尖山苗寨被授予“遵義市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寨”和“貴州省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的榮譽稱号。

遵義綏陽:隐匿于深山中的尖山苗寨

尖山苗寨風情樓

據世居此地的白苗張氏族人叙述:他們的祖上最初是生活在大平原上的,據傳是今天的洞庭湖一帶。平原上土地肥沃,湖水中魚肥蝦壯,他們過幸福而快樂的生活。但是一場戰争打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戰敗的他們被迫逃亡,到江西一帶,逐漸漢化為漢族。大約在清嘉慶年間,又因戰亂往西南地區的大山裡不斷遷徙,一直遷移到這裡才定居下來。在後水河的源頭,距此幾十公裡處蒲場鎮高群村有一個叫“火石坎”的地方,世居着熊姓苗族。張氏祖先與熊姓苗族認識接觸,并娶熊姓女兒為妻,經世代繁衍,張氏人丁興旺。而熊氏後來因遭受劫難,家道中落,最後後繼無人。于是張氏老祖便将熊氏的“苗大神樹”移至尖山苗寨。這棵“苗大神樹”,在後來的戰亂和遷徙的過程中,随張氏族人一起,輾轉到四面山白泥壩、彙川區麻溝核桃壩等地,最後又回到尖山苗寨的踩山坪,成為了張氏白苗世代祭祀的“祖母樹”。

遵義綏陽:隐匿于深山中的尖山苗寨

尖山苗寨風雨亭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盡管沒有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字,但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卻通過口授心傳,将風俗習慣很好地傳承了下來,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族文化。他們在長期的戰亂和遷徙過程中,經常經曆親人逝去和親情分離的苦痛。他們思念親人,卻無法與親人相見,于是便将這份思念移到樹上,希望親人們的靈魂都能在樹上安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用祭祀樹的方式表達對往生者的懷念。經過幾千的傳承,苗族便尊某一棵常青樹為“祖母樹”(苗語森祖森啰),在每年正月初一,苗族兒女皆身着盛裝,帶上他們心目認為最好的東西,在家族族長的帶領下,隆重列隊到“祖母樹”下祭祀許願,報告一年的收成與生活,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庭和睦、六畜興旺。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苗族“踩山節”。

遵義綏陽:隐匿于深山中的尖山苗寨

苗寨外的大山

在尖山苗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五,都要舉行盛大的踩山節活動,有來自省内外的苗族同胞及遊客觀衆數千人參加。活動分祭祀和表演兩項内容,且同步進行。正月初一早上,苗家每家每戶都在天亮之前就起床,到自家水井取一桶新鮮幹淨的井水,煮上一碗湯圓先祭祀祖母樹,再祭祀自家祖先,表示過去的一年已經獲得圓滿。然後身着盛裝,在寨口集結,由寨主(族長)帶領,按長幼順序,列隊去往踩山坪,祭祀祖母樹。到了祖母樹下,列隊站立,主持者高唱祭文。祭文唱畢,所有人點上三柱香,依次到樹下燒三疊紙錢,三跪拜并還願許願。禮畢,苗家男孩蘆笙響起,苗家女孩翩翩起舞,圍繞神樹轉了三圈後,隊伍離開,鞭炮聲起,祭祀完畢。人們來到歌舞廣場,開始為期五天的開山、拜山、挂紅、倒山、收山等内容的踩山節非遺節目表演活動。活動中,苗族姑娘小夥将在現場表演竹竿舞、蘆笙舞、蘆笙雜技、上刀山、鑽火圈、吹木葉、山歌對唱等苗家傳統節目。那個時候的尖山苗寨,仿佛是原生态歌的世界、舞的天堂。

遵義綏陽:隐匿于深山中的尖山苗寨

尖山苗寨歌舞廣場

尖山苗寨,是黔北綏陽大山深處正在盛開的一朵非物質文化遺産奇花,在經曆了過去寒風暴雪的嚴冬之後,迎來了新社會新時代的春風。我們相信,尖山苗寨會在新時代的春風中,拓寬進寨之路,解決寨中缺水問題,完善寨内旅遊設施,不斷提升旅遊接待能力,讓這裡真正成為城市人休閑尋幽體驗生活的向往之地。

遵義綏陽:隐匿于深山中的尖山苗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