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亭
亭是我國園林中最常見的一種建築物。無論是在傳統的古典園林,還是在新建的公園、風景遊覽區;無論是在北方的皇家苑囿,還是在南方的私家園林,人們都可看到千姿百态、絢麗多彩的亭子,它與園中其他建築、山水、植物相結合,裝點着園景。
亭的曆史悠久。《釋名·釋宮》中說:“亭者,亦人所停集也,傳轉也。人所止息而去,後人複來,轉轉相傳,無常主也。”這說明,亭原是供旅人村野途中遮蔭避雨、稍事停憩的簡易建築。“十裡長亭,五裡短亭”是古人送親友最後餞别的地方。古人詩雲:“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挽衣共嚼東西酒,折柳送行長短亭”。可見,曆史上,亭是一種極富感情、極有詩意的建築。
亭用于園林也是較早的。《大業雜記》中就記載過,隋炀帝在洛陽修建的西苑有逍遙亭。到唐宋,園林中的亭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更加發展。現在,我們在古典園林中看到的各種亭子,許多都是明清時期的遺物。
《園冶》中說:“亭者,停也。所以停憩遊行也。”可見,山巅、水際、花間、林下,凡遊覽路程中可停之處,皆可建亭,且常以亭為題材而成景。亭’的占地面積小,最适合于點綴園林風景,也容易與園林中各種複雜的地形、地貌相結合,與環境融為一體。在北方的大型的皇家苑囿中,亭子雖不占突出的位置,不能起到控制全園風景的作用,但在一些重要的景點卻少不了它。在江南的私家園林中,亭子貝常常成為組景的主體或構圖中心。在自然風景區和遊覽勝地,亭以它自由、靈活、多變的特點,能把大自然點綴得更加引入入勝。
亭的體形雖小,但其造型卻多種多樣。從平面形狀看,有圓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扇面形等等。其中有單體的,也有組合式的,如套方亭、雙圓形亭、雙六角形亭、圭形亭等。從屋頂的形式看,常見的有攢尖頂和歇山頂。從亭的立面造形看,有單檐的、重檐的和三重檐的。從亭的位置看,有山亭、半山亭、橋亭、沿水亭、半亭、廊亭和路亭等。從建亭的材料來看,中國傳統的亭多是木構瓦頂,也有木構莩頂或全部用石料的。建國以來,各地用鋼筋混凝土建造了不少平頂的,仿攢尖頂的,仿歇山頂形式的亭,也有塑成仿竹、仿木形式的。
亭子的柱身部分,大多開敞、通透,置身其間有良好的視野,便于眺望、觀賞。柱間下部常設半牆、坐凳或鵝頸椅,供遊人坐憩。亭的上部常懸纖細精巧的挂落,用以裝飾。
我國傳統的攢尖頂亭、歇山頂亭的屋檐轉角處都不是一條水平線,而是微微翹起,即所謂“屋角起翹”。
各種亭的造型和比例與地區的傳統、人們的習慣,以及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的關系。我國傳統的亭就有南式、北式之分。南方氣候溫暖,屋面較輕各部構件的用料也較纖細,亭的外形顯得活潑、玲珑;北方氣候寒冷,屋面較重,構件的用料也相應粗壯,亭的外形也就顯得端莊、穩重。南式亭的屋角起翹較高、較陡,顯得輕巧雅逸;北式亭的屋角起翹低而緩,顯得舒展持重。南式亭的屋面多用小青瓦,北式亭則多用筒瓦,皇家苑囿中還常用琉璃瓦。揚州的亭,其外觀介于南北之間,其結構與細部的做法則兼抒二者之長。在現在的庭園、公園、風景遊覽區中,常見的亭的形式有:
三角攢尖亭,如廣州烈士陵園中的三角休息亭,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
四角攢尖亭,如蘇州拙政園中部的梧竹幽居亭,綠漪亭。
六角攢尖亭,如蘇州拙政園中部的荷風四面亭和山上的待霜亭、留園的可亭、怡園的小滄浪亭。
八角攢尖亭,如蘇州拙政園東部的天泉亭、西部的塔影亭。
圓攢尖亭,如蘇州留園的舒嘯亭,拙政園的笠亭。
蘇州名園六角攢尖的“綠漪亭”
拙政園梧竹幽居亭
歇山頂亭在江南多不做正脊,而做成卷棚歇山,其平面可以是長方、正方,也可以是扇形。如蘇州拙政園中部山上的雪香山雲蔚亭、繡绮亭,平面為長方,西部扇面亭(與誰同坐軒)平面為扇形,蘇州滄浪亭則是歇山四方形。
各式重檐亭,如北京頤和園的知春亭、十七孔橋東端的廓如亭,揚州瘦西湖的釣魚台亭(吹台)等。
半亭多與走廊相聯系,并常依牆而建,自然形成半亭。蘇州拙政園中部的東半亭(倚紅亭)西半亭(别有洞天)為歇山頂半亭,蘇州網師園的冷泉亭是攢尖頂半亭。
各種組合形式的亭,如南京太平天國天王府的套方亭,北京天壇公園的雙環亭,頤和園的荟亭、承德避暑山莊的水心榭,北京北海的五龍亭,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等等。
此外,各地建造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亭子,有仿傳統形式的,如上海天山公園建于水邊的六角攢尖頂“荷花亭”,南京玄武湖畔藥物園内建造的“睡蓮亭”。
近年來,各種鋼筋混凝土的傘亭、蘑菇亭、平頂亭,也得到廣泛應用。傘亭、蘑菇亭多為獨柱式。鋼筋混凝土平頂亭平面布置靈活,常與虎皮石牆、花格、景窗、花台、坐凳等組合成景。
現代,亭的含義又引伸為精巧的小建築,如公園裡的售票亭、小賣亭、茶水亭、書報亭等等。
亭的位置選擇。亭和其他園林建築一樣,具有使用和造景的雙重功能。因此,選擇建亭的位置,一方面應考慮觀景,即可供遊人遊覽路程中駐足休息,眺望景物;另一方面又要使亭能點景、造景,使亭子與環境結合,形成被觀賞的景物。《園冶》中說:“花間隐榭,水際安亭,斯園林而得緻者。惟榭隻隐花間,亭胡拘水際,通泉竹裡,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蒼松蟠郁之麓j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觀魚;倘文滄浪之中,非歌濯足。
亭安有式,基立無憑。”這就是說,花間、水際、竹裡、山巅、溪澗以及蒼松翠竹的環境均可設亭,建亭位置的選擇并無限定的格式。
常見的幾種位置選擇是:
1.山地建亭
山上建亭适宜登高遠眺。特别是在山巅山脊上,眺望範圍大、方向多,視野開闊,境界超然,可供遊人休息眺望,也常是遊人追求的目的地。
山頂建亭能豐富山的輪廓線。北京景山五峰之巅各有一亭,中峰萬春亭最高,五亭成為一組,主次分明,高聳、壯觀。這組亭不僅為景山增色,而且使整個故宮的背景成為一幅美麗的圖畫,突出地裝點了優美的城市天際線。
山頂設亭,應斟酌亭的體重與造型,使其與自然的山形協調。高大的山常在山腰台地、山道之旁設亭。亭以山為背景,還能起到導遊的作用。
在江南私家園林中,常在假山上設亭。這些亭在豐富園林的空間構圖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亭與園中其他建築之間形成相互呼應的觀賞線,成為園中景物的中心。蘇州拙政園中部山上有三個亭子:雪香雲蔚亭、待霜亭和繡绮亭。三亭形體各異,平面上形成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遙相呼應,從園中各個角度都能收到較好的觀賞效果。
江南園林的面積相對較小,假山不高,亭的體量一般也較小。蘇州拙政園中的雪香雲蔚亭檐口高隻有2.2米;蘇州留園的可亭柱高2.5米,平面為六邊形,每邊長隻1.3米。這些亭的體量雖小,但建築開敞通透。遊人置身于這種小巧玲珑的開放性空間,不僅不感到壓抑,反覺周圍景物更為開闊、深遠。
2.臨水建亭
水際安亭不僅能為遊人提供觀賞水景的佳處,又可點綴、豐富水景。其位置,或在岸邊,或入水中,或駕臨水上。在條件允許時,應盡可能突出于水中,以求開闊之環境。
拙政園中部水池中央建有荷風四面亭。它一面鄰山,三面環水,西、南兩面架有曲橋與岸相連。亭柱上有楹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這正是其意境的寫照。
在亭完全駕臨于水面之上的情況下,應盡可能貼近水面,使亭有漂浮于水面之感。
臨水的亭,其體量應視水面的大小而定。江南園林中,水面均不大,水邊亭的體量也應較小,甚至有時設計成半亭,以求與環境相協調。位于開闊湖面上的亭,尺度要大,甚至可成組布置,形成豐富的層次,增加體形變化。
3.平地建亭
在江南古典園林中,平地建亭比較少。而在新建的公園、小遊園及街頭綠地中,平地建亭卻是常見。亭常位于道路交岔口,路側林蔭下,花圃草坪上。平地建亭,其周圍環境易于使人産生平淡無奇的感覺,因此,常借助于布石、栽花加以點綴。亭子本身的裝修和造型也應新穎誘人。
上海中山公園假山園的六角攢尖亭,以綠色亭頂配以白色院牆,牆邊種植了一片竹林,亭與花架、院牆組合,體形生動别緻。院牆上的景窗,使牆内外的景色互相滲透、若隐若現,雖然是平地建亭,卻也引入入勝。
平地建亭常與道路相結合。這樣,亭的位置退出人流路線,選擇在路側、路口或小岔路中。有時需要适當地擡高亭的基址。
(二)廊
廊在園林中應用也很廣泛。特别在古典園林中,有的建築,前後設;,有的建築,四周圍廊。廊可使分散的單體建築互相穿插、聯系,組成造型豐富、空間層次多變的建築群體。
廊除了能遮陽避雨供遊人休息以外,其重要的功能是組織觀賞景物的導遊路線。同時,廊也是劃分園林空間的重要手段。廓實質上相當于一條帶屋頂的園路。廊的柱列、橫楣在遊覽路程中形成一系列的取景邊框,增加了景深層次,助長了園林趣味。廊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廊在園中可以獨立成景。
廊的形式。按平面形式分,有直廊、曲廊、回廊;按結構形式分,有兩面柱的空廊,一面為柱一面為牆的半廊,兩面為柱中間有牆的複廊;按其位置分,有沿牆走廊,爬山廊,水廊,橋廊等等。
空廓從立面上看,空廊的檐下隻有柱,無牆、無窗,開敞而通透。在廊的柱間帶設坐凳欄杆,供遊人休息。空廊常用于兩側景物都比較豐富的地段。
半廊半廊即單面空廊。廊的一面為柱列,另一面沿牆或附屬于建築物。在沿牆的一側常開各種漏窗或洞門,随宜取景;空敞的一面則朝向主要景物。
實際上園林中的空廊和半廊往往交替出現,兩種廊結合起來,在平面上形成迤逦曲折的曲廓。廊的曲折可使遊覽路線延長。曲折的廊常與牆構成各種形狀的小院。院中可栽花布石,添加小景,使立面與空間更加卓寓,這是園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之一。南京瞻園東部昀曲廊,蘇州留園中部的曲廊,皆如是。
複廓複廊是兩道并列的半廊的複合體。複廊的兩面都可通行,中間隔牆上設漏窗。用複廊不僅可以分隔空間、分隔景區,而且可以通過中間牆上的漏窗使這一景區與另一景區相互聯系。蘇州獅子林修竹閣東側的複廊,從怡園鎖綠軒到南雪亭之間複廊都是使用漏窗顯示景象的空間層次并預示複廊另一側的景觀。滄浪亭的複廊,既是園内、園外景色的過渡,又将園外的水與園内的山聯成一氣。
爬山廊爬山廊常建于地勢起伏的山坡上,把山上、山下兩地的建築物聯系起來,其造型随山勢而高低變化。北京北海濠濮澗有爬山廊,其平面為曲尺形。廊所經之處,山石環繞,樹木茂密,環境清幽,山與廊相襯,頗富自然情趣。
複道廊。複道廊也稱雙層廊,有上下兩層,用以聯系不同高程的建築或景物。揚州何園(寄嘯山莊)内有雙層廊,它曲折延伸,回繞于各廳堂、住宅之間,從複道廊上可多層次觀賞園林景色。
水廊水廊駕于水面之上,能使水面半通半隔并能增加水源的深度感和水面的遼闊感。蘇州拙政園西部的波形廊從“别有洞天”入口連系了“倒影樓”和“卅六鴛鴦館”兩建築。該廊曲折起伏,淩水如波,自由别緻。
其他還有疊落廊、橋廊。北方還有在廊柱間裝花格、窗扇的稱暖廊。
廊一般為長條形建築物,從平面和空間上看,都是相同的建築單元“間”的連續和發展。“間”的有規律的重複,有組織的變化,形成韻律,産生美感。廊的布局要求當是:“宜曲宜長則勝。”,“随形而彎,依勢而曲。或蟠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蜿蜒無盡。”(《園冶》)。
廓的造型宜輕巧玲珑,思太高或開間過大。蘇州園林中的廊,淨寬為1.2-1.5米左右,柱距3米左右,柱徑約15厘米,柱高為2.5米左右。新建的公園或小遊園中的廊,為适應大量遊人活動的需要,其寬度可加大到2.5-3米,柱高3米,柱距3-4米。
廊柱間常設坐凳、欄杆,,過去多用磚砌矮牆,上鋪磚闆,現在也常用水磨石坐凳或做成鵝頸靠椅。
廊頂的形式。在古典園林中,廊多做成卷棚坡頂。廊的梁架較簡單。沿牆走廊的頂多采用單坡式,廳堂周圍回廊的屋頂則和廳堂屋頂做成一體,内部常做成軒。複廊的頂為兩坡頂,内部天花也做成各種軒式。北方廊的頂面多用筒瓦,南方多用小青瓦,内部多不設天花而暴露結構。北方的廊内還常施以彩畫做裝飾。新建的廊也有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頂的并在挑檐及檐口處作些裝飾。
廊可結合展覽功能,布置各種展覽,如書法、篆刻、書報、繪畫、花鳥、盆景等。例如;上海建有金魚廊,南甯有中草藥展覽廊等。廊還可與其他建築相結合,産生新的功能,如小賣廊、遊船碼頭廊等。
(三)花架
花架可以說是用綠化材料做頂的廊。它和廊一樣,可為遊人提供遮蔭駐足之處,可供觀賞并點綴園内風景。和廊一樣,它有組織空間、劃分景區的作用。花架能把植物生長與人們的遊覽、休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它具有接近自然的特點。花架與廊及其他建築物結合,可把植物引伸到室内,使建築融于自然環境。
花架的布設位置與廊相似。此外,尚應考慮周圍環境及土壤條件,使其便于植物的生長及管理。
花架的造型宜簡潔輕巧,開敝通透,裝飾及花紋不宜過多、過繁。某些采用平屋頂的園林建築物,如在挑檐處做成花架的形式,則在陽光照射下能産生光影效果。
花架按其建造材料分,有竹花架、木花架、鋼花架、石柱花架和鋼筋混凝土花架。鋼筋混凝土花架當前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其構件的斷面,除有特殊要求者外,均可按建築的要求決定。
本講中提供的亭、廊和花架設計圖,大部分為組合形式。其中有的是傳統的具有江南園林建築風格的未構亭、廊(圖68);有的是既有傳統的風格,又采用了新材料、新結構。亭頂的基址,有平地的(圖70,72);有坡地的(圖71);有臨水的(圖88,89),有跨水的(圖73,74);也有随地勢起伏參差錯落的(圖68)。
亭頂的形式,有傳統的攢尖頂、歇山頂(圖68);有仿江南民居的兩坡頂(圖79,82);另外也有四坡頂(圖83,84)折闆頂(圖85)和薄殼頂(圖87,88)。其中有些亭廊采用了鋼筋混凝土平頂形式,與虎皮石牆、空窗、花格、花台、坐凳等進行組合(圖73,75)。
圖中的亭廊都是為各種小遊園設計的,體量較小。如需應用于視野開闊的大空間中,則應根據不同的條件改變相應的尺寸。
上一篇
唐.李白《清平調.其二》
下一篇
解讀食神的心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