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針挑療法與針刺療法(全本)2

《中國針灸》 2003年第1期

近年來筆者運用挑治療法治療内痔、外痔及混合痔46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46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0年。

2 治療方法

(1)體位:凡患有痔瘡的病人,在背部顯有痔點。

(2)痔點部位:上起第7頸椎下至4、5腰椎,兩側至腋後線,在此範圍内,均系痔點出現的部位,但多見于中、下部。

(3)痔點的特點:似丘疹樣稍突起皮表,針帽大小,多見為灰白、暗紅、棕褐、淺紅色不等,壓之不褪色,有的點上還有一根毛。

(4)痔點的尋找方法:首先必須與痣(顆粒狀,黑色或褐色)、毛囊炎(炎性丘疹,中心有毛囊貫穿)、色素斑(褐色,不突出皮表)等區别,找點困難時,用兩手在病人背部磨擦,注意痔點出現。

在背部可能同時出現兩個痔點,選其明顯者一個,每次隻能挑一個。如果背部找不到痔點,就選其最特殊的一個點,那便是痔點。痔點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

(5)挑治的方法:痔點确定後,用碘酒或酒精消毒皮膚,用針尖挑破痔點表皮,然後向内深入再挑起,可挑出白色纖維狀物數十條。此時病人微痛,不易出血。挑盡後,用碘酒消毒貼以膠布即可。

(6)注意事項:痔在炎症期間效果明顯,無炎症者時間長,療效差.

注意,防止感染.

取重,強刺激手法.

挑痔後當日禁止重體力勞動,盡量少吃刺激性食物.

孕婦禁挑,以免引起流産.

[報告2]挑治療法治痔瘡、麥粒腫、頸淋巴結結核、牛皮癬等

1. 挑治部位的選擇

(1)痔瘡挑治點:痔點一般散布在背部第七頸椎至第五腰椎、兩側腋後線的範圍内,多見于中、下部,靠近脊椎。呈丘疹樣,針帽大小,稍突起,略帶色素,多為灰白、暗紅、棕褐、淺紅色,壓之不褪色,有的點上可長一根毛,但須與痣、毛囊炎、色素斑等區别開。

痔點尋找困難時,可用兩手在病人背部磨擦,觀察痔點的出現。若同時出現兩個痔點,選其明顯的一個,痔點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

此外,也可行穴位挑治,可取關元俞、大腸俞、氣海俞,也可在第三、四、五腰椎0.5寸處挑治,每次挑一對穴位。

(2)麥粒腫挑治點:在病人患眼對側的肩胛區内,找到粟米大、高出皮膚、淡紅色、且壓之不褪色的小皮疹點。

(3)頸淋巴結結核挑治點:在病人兩肩胛間下角以上的脊柱兩側,找到紅色,小米粒大,稍高出皮膚、壓之不褪色的的挑治點。

2.操作方法:病人坐在背椅上,兩手扶椅背。挑治點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或粗針挑破表皮約1厘米長,将真皮層的緻密結締組織纖維進行大幅度牽拉,最後将纖維全部挑斷,至露出皮下脂肪組織為止。此時病人微痛,出血極少。挑後塗碘酊消毒,敷蓋紗布,貼膠布,或用創可貼。挑治7天後,再挑治其它病點。一般3次可痊愈。

3.注意事項

(1)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挑後一周内避免沾水。

(2)取強刺激手法,即在挑起皮下結締組織時,可拉緊纖維。

(3)孕婦禁挑。

(4)挑後少吃刺激性食物。

[報告3]嶺南挑筋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技術 (羅健等)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累及脊柱中軸及骶髂、髋等多個關節的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原因尚未明确,現代醫學研究此病與遺傳、免疫、感染和環境等因素有關。尤其與人體白細胞抗原B27(HLA-B27)有密切關系。臨床主要表現為兩骶髂和髋關節、腰、背、頸部反複疼痛,僵硬。體征見早、中期患者脊柱活動有不同程度的受限,晚期患者脊柱出現強直或固定、胸廓活動度減少或消失。該病的病情頑固,緻殘率高,目前尚無根治方法。

嶺南挑筋療法是針挑療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它是用特制的針具,通過挑、提、搖、擺等動作将相應部位、穴位的皮下白色纖維(病筋)挑出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物理刺激療法。該療法具有簡、便、效、廉,安全性好,無不良反應等優點。

挑刺膀胱經背俞穴、華佗夾脊、督脈、阿是穴等穴,能有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能消除或減輕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腰背僵痛症狀,改善其脊柱關節功能活動,提高生活質量,且安全無副作用,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腰背病痛的理想手段。(《中國鄉村醫藥》2008年第15卷第3期)

[報告4]挑治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30例療效觀察(羅健等)

目的:觀察挑治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

方法:挑刺膀胱經背俞穴、華佗夾脊、督脈等穴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結果:顯效率 40 % ,總有效率 93%。擴胸試驗、20 m步行時間、指地試驗、試驗 (P結論:挑治療法能消除或減輕腰背痛等臨床症狀,改善脊柱關節功能活動,無副作用,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較理想的方法。 (《上海針灸雜志》2000年第6期)

[報告5]針挑整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觀察及機理研究

目的 :觀察針挑整脊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LIDP)的臨床療效,研究針挑整脊治療 LIDP的神經功能學與形态變學的機理。

方法 :CT或 MR确診的 LIDP1 596例,随機分為 3組(針挑、牽引、針灸)進行治療前後對照。

選取骶叢神經刺激點、L4 旁點雙和顯痛點 (阿是穴 )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 施以特色手法治療。

結果 :針挑整脊治療 LIDP的總有效率達 95.98%, 與牽引、針灸兩組療效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 (《江蘇中醫》2001年06期)

[報告6]針挑療法治療難治性和頑固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研究

作 者 甯曉軍 (廣東省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

目的:探讨細針挑筋療法治療難治性和頑固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

方法:58例中應用細針挑筋療法治療(治療組)32例,藥物治療方法治療(對照組)26例,通過臨床症狀(以各種性質的中上腹疼痛伴有或不伴有嗳氣、返酸為觀察指标)和胃鏡檢查(以纖維胃鏡檢查見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為觀察指标)對比觀察.

結果:治療組臨床症狀改善總有效率為93%,潰瘍愈合或縮小總有效率為90.6%,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細針挑筋療法治療難治性和頑固性消化性潰瘍,與目前其它治療方法比較,療效滿意.

(《中國航天醫藥雜志》 2001 年3卷04期)

[報告7]針挑療法治療頸椎病的對照研究

符文彬等 (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

(原載《中國針灸》2005年第9期)

[摘 要] 目的:運用随機對照臨床研究方法,對針挑治療頸椎病進行療效評價。

方法:将 158例患者随機分為針挑治療組(針挑組)56例、常規針刺對照組(針刺組)55例與局麻對照組(局麻組)47例。

取穴均為頸百勞、大椎、肩井等,分别采用針挑法、常規針刺法及局部麻醉法治療。采用簡化 疼痛詢問量表等量化計分,結合臨床症狀、體征進行療效分析。

結果:針挑組痊愈率為57.1% ,優于針刺組的23.6% 與局麻組的 14.9% (均P

結論:針挑療法對于頸椎病是一種高效、安全的療法。

頸椎病(,CS)是較為常見的中老年病,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發病率為3.8% ~17.6 %,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質量和健康水平。筆者的多年臨床實踐證明針挑療法對于此病(乃至其他疾病)有着迅速、肯定的療效,且作用較持久,其他一些醫家亦有相似的認識。筆者采用臨床随機對照的研究手段,對此療法進行了療效評價。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1年l0月一2004年7月在廣東省中醫院進行了随機對照的臨床試驗,共納入合格的受試者178例,在課題實施觀察中脫落和剔除20例,實際完成 158例。按随機數字表将病人分到以下3組:針挑治療組(針挑組)、針刺對照組(針刺組)及局麻對照組(局麻組)。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 1。

1.2 診斷标準

采用 1992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上制訂的标準。(1)臨床表現特點:頸肩背疼痛,頭痛頭暈,頸部闆硬,上肢麻木。 (2)發病特點:多發于4O歲以上中年人,長期低頭工作者,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電腦者,往往呈慢性發病。(3)誘發因素: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型、頸椎退行性病變。(4)體格檢查: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可有上肢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臂叢牽拉試驗陽性,頸椎擠壓試驗陽性。(5)理化檢查:X線正位攝片顯示鈎椎關節增生,張口位可有齒狀突偏歪,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或MRI可顯示椎體、椎間盤、脊髓以及神經根等情況,對定性、定位診斷有重要意義。

1.3 病例納入标準

(1)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标準;(2)年齡25歲以上、70歲以下;(3)知情同意者。

1.4 病例排除及剔除标準

(1)急性外傷性椎間盤突出;(2)脊髓型頸椎病;(3)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疾病者;(4)孕婦、血證、發熱、凝血功能障礙者;(5)同時服用鎮痛藥或激素類藥物,可能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者。

2 治療和觀察方法

2.1 治療方法

選穴:第①組頸百勞、大椎、肩井;第②組新設(第 3、4頸椎之間,旁開 1.5寸)、大杼,兩組穴位交替使用。

針挑組:按上述選定的穴位,充分暴露,常規消毒,每個穴位皮下注入0.1mI利多卡因麻醉,呈皮丘狀。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消毒過的鈎狀挑治針,對準穴位刺入約2mm,挑破皮膚2mm,然後将針深入表皮下,用力挑出皮下纖維狀組織,全部挑斷為止。将挑斷的纖維剪掉或殘留縮入。碘酒消毒,蓋上消毒紗塊,膠布固定。

針刺組:按上述選定的穴位,用25mm長毫針,除肩井平刺外,其他穴位均刺入約2~5mm,按常規行平補平瀉手法後留針30分鐘。

局麻組:按上述選定的穴位,充分暴露,常規消毒,每個穴位皮下注入0.1mI利多卡因麻醉,呈皮丘狀,蓋上消毒紗塊,膠布固定。

以上各組均每周治療2次,共進行4周。

2.2 觀察項目

(1)簡化 疼痛詢問量表(MPQ);(2)眩暈積分;(3)症狀、體征;(4)不良反應事件。

納入研究的病人,在第 1次針挑治療前進行上述全部項 目的測量與記錄,在完成療程後進行第2次測量與記錄,并進行療效評價。

2.3 統計方法

采用.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由不參加臨床研究的第三者實施盲法評價。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定标準

參照1992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上制訂的标準。痊愈:原有各型症狀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頸、肩、肢體功能恢複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原有各型症狀明顯減輕,病情程度改善一個等級以上,疼痛程度改善一個等級以上或目測類比定級法(VAS)減少3cm以上;有效:原有各型症狀減輕,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顯著;無效:症狀沒有改善,同治療前。

3.2 疼痛分級标準

采用國際公認的描述與測量疼痛的量表 MPQ。量表共分3部分:a.疼痛分級指數(PRI)含有 11個感覺性詞與 4個情緒性詞,程度分無、輕、中、重4級,分别計 0、1、2、3分可計算出PRI感覺分、情緒分和總分;b.VAS為一條10cm長的直線,兩端分别代表無痛和劇痛,患者在其中标出疼痛程度;c.現有疼痛強度(PPI)分無痛、輕度不适、不适、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 6級,分别計0、1、2、3、4、5分。

3.3 頸性眩暈

積分法:從0~9共 10個級别,0代表無眩暈,9 代表天眩地轉,不能睜眼,嘔吐頻繁,頭頸不能稍作移動。中間為過渡,由患者 自行評價。

3.4 結果 (見表2~表4)

表2 三組頸椎病患者療效比較 例(% )

組别 例數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針挑組 56 32(57.1%) 18 3 3 53

針刺組 55 13(23.6%) 39 3 0 55

局麻組 47 7(14.9%) 26 14 0 47

注 ;與針挑組比較 ,P

4 讨論

由本項研究結果可見,針挑療法治療頸椎病療效肯定,痊愈率57.1%,總有效率達94.6% 。針挑組與局麻對照組對比,療效明顯優于後者;與常規針刺組對比,痊愈顯效率相似,但痊愈率則高于常規針刺組。

針挑療法是在人體特定部位或穴位給予挑治針挑刺,把皮下白色纖維組織挑斷,以治療頑固疾病的一種外治法,是古代 “鋒針療法”和 “半刺”的綜合發展。《内經》指出:“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病在五髒固居者,取以鋒針”“半刺者,淺内而疾出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既往關于針挑療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雖然顯示具有良好療效,但研究質量不理想,本研究采用随機對照研究方法,較有力地證實了針挑療法對于頸椎病的療效。

在安全性方面,筆者認為需要注意的是瘢痕問題。針挑畢竟是一種有創性治療,雖然大部分患者傷口會在1周内完全愈合,且不遺留任何瘢痕,但在研究中,還是有 2例患者傷口遺留較明顯的瘢痕而退出試驗;經詢問病史,兩患者均屬于瘢痕體質。這提示我們針挑具有相對禁忌症,即瘢痕體質人群,對于這類患者,臨床上在進行針挑治療前,應該向其詳細說明,征得其同意後,方可進行。

5 參考文獻

1 柳耀芳.挑治法治療頸椎病 34例.江蘇中醫,1996;17 (7):34

2 練漢健.搖挑加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97;17(3):175

3 郭向明,張靜.挑治法治療頸椎病 160例.中國針灸,1996;16(11):44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