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如何培養好習慣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如何培養好習慣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本文編号全文共有 5000 字如果覺得頁面很長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今天的推送,我想系統聊聊這個話題:如何培養一個好習慣?

這裡面不少要點,其實在之前都分享過,但可能散落在不同的文章裡,缺乏一個系統的梳理。

因此,我想把它整理成一套更具體的步驟和方法,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1. 從最小的行動開始

許多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誤區:總是容易把「培養習慣」想得很麻煩、很複雜,特别容易打退堂鼓。從而,即使是終于鼓起動力想要嘗試了,也很容易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阻止自己。

比如:我最近沒什麼時間,等我有空的時候再開始吧;我最近狀态不太好,再給我一些時間準備一下吧;我是不是得買些裝備,做點功課,制定一個計劃再開始比較好?……

這就導緻了,他們永遠停留在想法上,一直邁不出第一步。

其實,培養習慣是這麼困難的事嗎?不是的。你完全不需要做任何準備、設定任何計劃,你需要做的,隻是這麼一件事:讓自己「頭腦一熱」立刻行動起來,從最小的行動開始。

你想培養讀書的習慣,那就拿起手邊随便一本書,翻上兩頁,哪怕隻看1分鐘也可以。

你想培養運動的習慣,那就從讓自己站起來、活動身體開始,哪怕隻活動1分鐘也可以。

你先培養寫日記的習慣,那就從「每天記錄最有印象的一件事」開始,哪怕隻寫一句話也可以。

重點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而是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讓大腦逐漸進入狀态,适應新的模式。慢慢地把這個新的模式,變成一種常态,然後再往上加碼。

培養習慣,永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種狀态的漸變。

你要做的,就是向大腦施加一個推動力,讓它慢慢地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和趨勢産生變化,逐步适應。

2. 通過改變環境來降低阻力

但即使是最小的行動,也必須對抗一樣東西:大腦的阻力。

大腦是有極強的慣性的。你固有的舊生活模式,會産生強烈的阻力,阻礙你去發生改變 —— 哪怕隻是一個1分鐘的微小行動也一樣。

比如「随時把想到的靈感記下來」,是一個很有用的好習慣,但大多數人堅持不了,為什麼呢?因為你需要拿出手機-解鎖-打開APP-開始打字,或者找到筆記本-翻開-拿起筆 —— 這一套步驟隻需要幾秒鐘,但已經足夠把許多人擋在門外。

怎樣應對這個問題呢?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改變環境,讓環境成為一種助力,呈現出推動你去行動的「傾向」,來抵消大腦的阻力。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多讀幾頁書,那就不要把書整齊地壘在書架上,盡量廣泛地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茶幾,沙發,餐桌,書桌……确保當你任何時候産生「看會書吧」的念頭時,都能立刻拿起一本書。

不要小看「走過去,從書架上取下書」這個動作,雖然極其微小,但對大腦來說已經足夠形成一個阻力了。

你想培養寫日記的習慣,那就把日記軟件放在最觸手可及的位置,甚至可以開着它的窗口,讓自己産生「工作累了,寫會日記吧」的念頭時,可以毫不費力地記下來。

你想培養跑步的習慣,那就把衣服和鞋子找出來,放在門口,讓自己想跑步時,可以随時穿了就出門,不需要再費勁去把它找出來。

簡而言之:你想培養什麼習慣,就把它所需的東西放在最容易使用的地方,盡可能減少觸及它的時間和步驟。

哪怕隻是減少幾秒鐘,也足以将自己的行動頻次增加好幾倍。

3. 反複提醒自己形成慣性

許多人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其實不是懶,也不是缺乏意志力,而是因為單純地「忘記了」。

原因在于:出于大腦節能的需求,我們每一天的行動,其實絕大多數都是自動化的,也就是遵循着一套習慣成自然的序列來行動,不需要大腦刻意投入注意力。

這就導緻了,當我們想在這一整套序列裡面插入一個「新行動」時,這個新行動是很難鞏固的。你必須在适當的時候提醒自己,才能讓自己想起來:喔,這裡要用一個新的行動,去代替舊的習慣……

如何提醒自己呢?我有一個小技巧,是「把習慣打包起來」。

什麼意思呢?我在手機桌面上放了一個備忘錄小部件,然後讓自己先養成一個習慣:每天高頻次地檢查這頁備忘錄,一有空就看一眼。

然後,當我要培養一個新習慣時,我就把它記錄在這頁備忘錄裡,通過「檢查這頁備忘錄」來提醒自己它的存在。

寫在裡面的習慣,可以是抽象的(比如「跟别人說話時先說重點」),也可以是具體的(比如「每天用一句話記錄印象最深刻的事」)。

要注意的是,提醒時,盡量寫清楚明确的場景和行為,讓自己能夠毫不費力地開始行動。

比如:

這可以極大地節省大腦思考和規劃的成本,讓大腦更容易克服阻力。

4. 逐步增加強度并擴容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開始适應這個「最小行動」,讓它成為一個無須刻意去做的下意識習慣。這時,就可以考慮給它增加強度了。

比如:如果你已經适應了「每天讀5分鐘的書」,你會開始對讀書這件事産生興趣,開始感到每天5分鐘不足以獲得足夠的收獲、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時,就可以考慮把時間增加到15分鐘、20分鐘,甚至半小時。

再比如,你已經适應了「每天記錄一句話」,你會開始體驗到做日記的價值和樂趣,那麼,你一定不會止步于「每天一句話」,而會開始寫200字、400字……

這時,你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微調自己已有的生活模式,來擴容這個新的行為。

許多人在這個環節的誤區就是「我要努力擠出時間」,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時間不是擠出來的,而是重新安排出來的。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你想把每天讀書的時間延長到半小時,假設放在晚上10點到10點半。那麼,你之前晚上10點到10點半一定會有一些别的事情在做,這些事情就會因此受到影響,需要重新安排時間。而重新安排時間,又會影響到其他的事情……

如果你隻是努力去「擠出時間」,那麼這些前後的事情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它們會形成一個反作用力,對這個新習慣産生阻力,阻礙它的形成。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是先對自己一整天的時間進行縱覽、分析,然後思考這個問題:我想每天多花半小時來讀書,那麼就勢必需要把舊的事情減少半小時,那麼,我可以從哪裡騰出這半小時?有哪些不重要的活動,是可以簡化和删掉的?

騰出半小時之後,我們再把原來安排在晚上10點到10點半的事情移動到别的時間段,把這段時間空出來留給讀書,盡量減少它對我們固有生活模式的影響。

5. 化定量思維為定性思維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特别避免的,就是定量思維(也就是我之前說過的「計數器陷阱」)。

什麼意思呢?許多人特别喜歡給自己設置KPI,要求自己「必須」滿足某個指标、達到某個數字,才算合格,否則就是不合格。但這種思路适合用來完成工作,并不适合進行自我提升。

舉個例子:定量思維是什麼樣的呢?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很容易為了追求達成表面上的數字,而忽略執行的質量。比如:

更好的思維是什麼呢?是一種彈性的、靈活的定性思維。也就是:我給自己設定一個大緻的範圍,關注我在做這件事過程中的感受和收獲,不追求一定要滿足某個指标和數字。

還是以讀書來舉例:你可以給自己每天留出半小時的時間來讀書,但并不要求一定要「讀滿半小時」,而是以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

狀态好,可以多讀一點,狀态差,可以少一點。甚至如果連續幾天特别忙,那麼放下幾天也未嘗不可,絕不要有「我一天沒有堅持,任務就是失敗了」的心态。

重點是什麼?是通過讀書這件事,讓你從中感到樂趣,體會到思考的愉悅感,收獲到知識的滿足感,讓這個行為能夠自然而然地持續下去 —— 而不是把它變成一個任務,「強迫」自己去堅持。

學會為自己松綁,讓自己關注切實的感受和收獲,而不是表面的數字,這才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

6. 利用社交支持的力量

許多人會有一個問題:要不要把目标告訴别人呢?

不同的文章和書籍可能會告訴你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有些會說:要告訴别人,這樣可以有一個動力,推動你去把它完成;另一種會說:不要告訴别人,因為告訴别人的時候,大腦就相當于「預支」了完成目标的愉悅感,反而會失去動力……

究竟哪種觀點是對的呢?答案其實也非常簡單:不要把目标告訴所有人,但可以告訴少部分能夠監督你、提醒你、支持你的人。

為什麼呢?很簡單:如果你把目标告訴太多人,那麼很可能會讓你提前預支到做成這件事的成就感,這樣會削弱你真正把它做成的動力。因為你會感覺到,即使把它做成了,你能夠得到的反饋也少了很多。

但是,完全不告訴别人,靠自己一個人去堅持,也是低效的。從親密的、同頻的朋友那裡獲取支持和激勵,可以極大地增強我們的動力。

心理學家 Ryan 建議:如果你想增加每天的運動量,那麼約上一位好朋友每天一起去散步或跑步,可能是一個最有效的做法。這樣一方面可以實現鍛煉身體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滿足我們對關系的需求,并且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

2020 年有一項研究也支撐了這一點:讓親近的人予以支持,落實目标的成功率,會遠高于沒有支持、獨自努力的對照組。(等, 2020)

不妨找到幾位生活中比較親近的朋友,把自己培養新習慣的想法告訴他們,讓他們監督你,甚至,可以不斷跟他們彙報進展、交流「戰況」,讓自己始終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支持和目光。

這就是一個「支持部落」。它可以成為你不斷汲取力量和信心的不竭來源。

7. 為自己找到一個動力

前面講的内容,都屬于「慣性」,很多時候已經夠用了。但有時,我們可能會感到疲憊、煩躁,會覺得無聊,難以持續下去。

這時,除了适當讓自己放松之外,也可以通過為自己找到一個動力,來讓行為持續下去。

舉個例子:我之前寫過一些關于運動的文章。哪一篇對讀者的「誘惑力」最強呢?是一篇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文章。我在裡面介紹了一些相關研究,說運動可以有效地降低得阿爾茨海默病的幾率。

文章發出來之後,許多讀者紛紛留言,說:之前沒覺得運動很重要,現在無論如何要把它放入日程裡了。

你可以這樣思考:每當你又運動了一天,得阿爾茨海默病的幾率就下降一點點。雖然單次不高,但積累起來就很可觀了 —— 這就是一個通過描繪遠景,來提供動力的方式。

另一種方式,則是沉浸在行為之中,去感受和觀察它帶來的變化和收獲。

比如:每一次運動之後,問一問自己:有沒有感到自己又稍微「變強」了一點點,精力提升了一點點,不再那麼容易感到累和疲憊了?

每一次讀書之後,問一問自己:今天收獲到了一個什麼知識點,它如何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解答了自己的問題?

找個時間去翻閱和回顧自己的日記,讓自己回憶起經曆過的那些開心的事情和幸福的細節,讓自己體會到做日記的樂趣……

這就是通過行為本身來提供動力,通過切實的獎勵和成就感,讓大腦記住這種感覺。

甚至,你還可以把自己行動和堅持的過程分享出來,分享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心得和經驗,分享自己的思考、收獲和見解,幫助跟你走在同一條路上的人。通過對外輸出,來為自己提供動力。

把行為變成一套能夠自主提供動力的系統,它才能長期持續運轉下去。

最後,補充3個簡單有效的小技巧,幫助你更好地培養習慣。

1)設定一個有趣的起點

2014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比起普通的日子,當我們在特殊的日期制定目标後,我們更容易在随後的一段時間内産生更強的動力,讓我們能夠持續行動下去(Dai等, 2014) 。這被稱為「重新開始效應」

因此,不妨給自己的習慣設定一個有意思的日期作為起點,比如節假日和紀念日,這樣會更容易維持下去。

2)适當給自己一些獎勵

比如:記錄下每天的行動,檢視自己的收獲,回顧自己又掌握了什麼方法、獲得了什麼提升、得到了什麼經驗。

時不時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标,讓自己去跨越,完成了,就記上一筆,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比如拿下一直想買的東西、出門吃一頓。

這可以有效地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讓它為你提供動力。

3)做好長期耕耘的準備

養成一個習慣要多久?一個傳統的說法是21天,但這是錯的,沒有有效的證據支撐。實際上,養成一個習慣所需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久得多。

201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的時間從18-254天不等,平均是66天。視習慣和個體不同而不同。(Lally等, 2010)

所以,請做好長期耕耘的準備,給自己更多的寬容和同情,千萬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過度苛責自己。

請首先接受一個信念「我很好」

在此之上,我們才能變得更好。

希望今天的文章

能給你一些啟發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以及,歡迎将我星标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你也許不是懶,而是太疲勞了

許多性格問題的根源

這個容易忽略的思維方式,是改變生活的關鍵

鍛煉大腦,這裡有一套全指南

如何培養好習慣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如何培養好習慣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