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第一艘LPD兩栖船塢運輸艦,伊萬-羅戈夫号。能運送一個加強的海軍步兵營,該艦還可容納4、5架Ka-25多用途直升機,幾艘氣墊船和一艘LCM機動兩栖登陸艇。
蘇聯給伊萬-羅戈夫号命名為 "Bol'shoy "(BDK)或大型登陸艦,1976年在加裡甯格勒造船廠下水。該艦于1978年服役,是前蘇聯當時建造的最大的兩栖戰艦。伊萬-羅戈夫級的第二艘于1979年下水,但顯然在建造過程中遭遇了延誤。該艦可搭載一支加強型海軍步兵巴塔洪登陸隊及其所有裝甲運兵車和其他車輛,外加10輛PT-76輕型兩栖坦克。另一種載荷是蘇聯海軍步兵團的坦克營。伊萬-羅戈夫号在蘇聯兩栖艦設計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既有船塢,又有直升機飛行甲闆和機庫。這使得該艦不僅可以利用艦首門和舷梯實施傳統的搶灘突擊作用,還可以利用直升機、登陸艇、氣墊車和兩栖車混合使用,發揮超越地平線突擊作用。
伊萬-羅戈夫号被蘇聯命名為Bol'shoy (大型登陸艦)。1982年,該級艦的第二艘 "亞曆山大-尼古拉耶夫 "号在加裡甯格勒海軍造船廠完工。
艦首門和内部舷梯位置可以進入位于艦前下部的車輛停放平台。更多的車輛可以停放在上層甲闆的中層區域,通過液壓操作的坡道從艦首門和停靠井進入。車輛甲闆本身直接通向長約79米的可注水船塢,其船尾門寬約13米。可容納兩輕預裝的'Lebed’天鵝級氣墊船(ACV)和一艘145噸滿載的''麝級LCM兩栖登陸艇,或三艘'Gus’級ACV兩栖突擊氣墊船。提供了兩個直升機着陸點,一個在前部,有自己的飛行控制站,一個在後部,位于船塢上方的飛行甲闆上。這也有自己的飛行控制站。兩個降落點都可以通往巨大的上層結構;前部的停機坪由一條坡道通向機庫,後部的停機坪由一組機庫門通向機庫。機庫内有足夠的空間存放5架卡莫夫-卡-25多用途直升機。這些直升機最終被卡莫夫-卡-32直升機所取代。上層建築内有海軍陸戰隊的宿舍。車輛和直升機的維修車間也設在那裡。在右舷,緊挨着艦座的前方是一座高大的甲闆屋,甲闆屋的頂部安裝着蘇軍122毫米BM-21火箭發射器系統的艦載型号。采用了兩組20管的發射架,每側一個基座安裝,可水平和高低調整射角。火箭彈用于為突擊部隊提供飽和掩護轟炸能力。一座76毫米雙用途艦炮位于前甲闆上,而一座雙發射軌SA-N-4艦空導彈發射架裝置和四座30毫米CIWS多管防空炮則安裝在主上層建築的頂部以提供防空。為執行兩栖部隊旗艦任務,該艦上安裝了大量的指揮、控制和監視設備。伊萬-羅戈夫号曾在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服役,共建造4艘,允許4個艦隊司令部各服役一艘。
技術參數艦名:伊萬-羅戈夫排水量:13,000噸滿載尺寸:艦長159米;艦寬24.5米;吃水6.5米推進器:兩台燃氣輪機向兩根軸提供45,000馬力的動力航速:26千米/秒編制:250人運載人員:550人運載裝備:一般為40~50輛AFV裝甲戰鬥車輛;兩艘'Lebed'級ACV天鵝級氣墊船,加上一艘''麝級LCM兩栖登陸艇或者三艘'Gus'級ACV天鵝級氣墊船;5架卡-25多用途直升機武器裝備:一具雙聯SA-N-4艦空導彈發射器,一門雙聯76毫米雙用途艦炮,四門30毫米ADG6-30防空炮,一門40管122毫米火箭發射器電子設備:兩部 "Don Kay "直升機控制和導航雷達、一部 "Head Net-C "空中搜索雷達、一部 "Owl "76毫米火炮火控雷達、一部 "Pop Group "SA-N-4導彈火控雷達、兩部 "Bass Tilt "ADG6-30火控雷達、一部 "High Poles "IFF系統、兩部 "Bell ECM"、兩部 "Bell ECM "和兩部 "Chaff "發射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