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大漢系列85丨蕭蕭馬鳴 悠悠旆旌

旌對旆蓋對幢讀音__旆旌

△日月山

旌對旆蓋對幢讀音_旆旌_

公元前104年到前101年,大宛與漢朝兩場轟動天下的戰役,對西域諸國的震撼不可謂不深刻。

當時的西域三十六國,多數都是像樓蘭、姑師、精絕那樣的“城廓之國”,其餘稱得上大國的,也隻有烏孫、大宛、大月氏和康居幾國。

在得知大宛國最後竟将國王的人頭和寶馬良駒拱手奉上時,西域的這些小國們紛紛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漢朝的關系。當然,預期的最終結果,也隻能是“化幹戈為玉帛”。

漢宛之争中,康居國最先出頭,把敗逃的大宛郁成王送上。見此情形,在李廣利率軍回程的過程中,其他國家便忙不叠地送上了自己國家的貴胄跟随漢軍一起前往長安拜見漢天子。明面上說是朝拜,但大家心裡都清楚,這些貴胄就是西域各國主動獻上的長期人質罷了。

_旌對旆蓋對幢讀音_旆旌

而本想派軍前去救援大宛的匈奴,還未來得及出手,就得知大宛已敗,回天乏術。沒有了聯盟對象,孤軍難以作戰,匈奴隻能主動派遣使者到漢朝去求和,第一次低聲下氣地向漢天子自稱為“兒子”,而非以前的“兄弟”或者“天賜的單于”,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漢與匈奴在西域的明争暗鬥終于有了一個結果——漢朝已經開始取代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力和掌控權。

在西域這片土地上,雖然最終采取了武力的方式,但最終達到的目的仍舊與張骞最初的設想相同——“斬匈奴右臂”,在漢朝與匈奴的鬥争中取得了戰略性的勝利。

而伴随着“斬匈奴右臂”的政治目标的實現,張骞等人無意中開拓的絲綢之路也開始進入了空前繁華的時刻。

在從長安出發經過西域直達歐洲的絲綢之路上,漢朝的使者與商人們再也無需像從前那樣憂慮于西域諸國和匈奴的劫殺,與各國各族的商旅們開始了更加密切的溝通。

成隊的商人們帶着貨物來往于這條絲綢之路上,将漢朝的鐵器、金銀器、鏡子等豪華器物源源不斷地轉送到西亞甚至更遠的地方。其中,以絲綢最為出名。

在那些國家,人們無不驚歎于漢朝究竟掌握了何等的天工造物之術,竟能造出這樣宛如天邊雲霞般美麗的絲綢。絲綢,在那些國家日漸成為貴族們争相購買和彰顯身份的華貴之物,漢朝也因此被美譽為“絲綢之國”。

旌對旆蓋對幢讀音_旆旌_

而用絲綢換取來的西域之物,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漢朝人的生活裡,例如葡萄、石榴、核桃、大蒜、黃瓜、芝麻等等,還有西瓜。

“西瓜”之所以有這個名字,便是因為西瓜是由西域傳入中國。後世西瓜經絲綢之路從新疆一帶傳入内陸,從此我國便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産地。

曾經存在于漢朝中原土地之外的地方都被稱為“蠻夷之地”,而今這些地方的民族和文化也因為這些作為載體的商品的流通,越來越被漢朝文化所接受。

自大漢後的幾千年裡,東西方文化在絲綢之路上交流碰撞,有摩擦,也有融合,有進步,也有優勝劣汰,而漢文化随着廣泛而深遠地傳播到亞歐大陸的過程,逐漸成為屹立于東方的文明大國之一,被銘記史冊之上。

這些,都歸功于一個人。

那個第一個将腳補邁向西域的人,那個第一個将漢朝與西域建立聯系的人,那個第一個将漢朝的視野擴展到西域甚至更遠的地方的人,張骞。

千百年前的那些絲綢早已風化,但絲綢的光華卻始終照耀世界的文化交融與東西和平。

_旆旌_旌對旆蓋對幢讀音

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大宛列傳》中,司馬遷對于張骞并沒有過多的評價,隻有一段簡潔的概述:

曾經的漢朝人,隻知《禹本紀》中記載的“黃河發源于昆侖”,而昆侖高達兩千五百餘裡,昆侖之上有醴泉和瑤池,是日月相互隐蔽和發光的地方。而張骞到了西域的大夏國之後,才真正發現了黃河的源頭,根本不是人們猜測和妄傳的昆侖山。

沒有張骞,人們對于漢朝以外的世界,還将經曆多久的混沌呢?我們不得而知。隻知作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漢朝人”,張骞的功勞遠非書墨可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