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足太陰脾經:經絡循行圖、穴位圖、用藥歌訣及主治疾病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

巳時(早上9:00~11:00)血氣流注于脾髒,稱為「足太陰脾經」,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都要很小心。脾主運化、幫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統血。頭暈,手麻、手腳冰涼是脾功能差。

1、足太陰脾經主要症狀

本經主治病證:脾、胃、婦科、前陰病。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婦科病:痛經、閉經、附件炎、盆腔炎。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關節炎。

虛症:内分泌失調或分泌不足、胃弱、膝異常、易失眠、疲勞、食欲不振、大便異常、腹脹等。

實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脹氣打嗝、頭疼、疲倦乏力、膝關節異常、排便異常等。

2、足太陰脾經用藥歌訣

補脾人參綿黃芪,扁豆白術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術甘草宜。

瀉脾之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胡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3、足太陰脾經經絡循行圖

4、足太陰脾經穴位歌訣圖

足太陰脾經:經絡循行圖、穴位圖、用藥歌訣及主治疾病 足太陰脾經

5、足太陰脾經取穴視頻詳解

6、足太陰脾經穴位(21穴)

本經穴位: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輸、原),公孫(絡),商丘(經),三陰交(足三陰之會),漏谷,地機(郄),陰陵泉(合),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窦,天溪,胸鄉,周榮,大包(脾之大絡)。共21穴,左右合42穴。

交會穴:中府(手太陰),期門(足厥陰),日月(足少陽),下脘、關元、中極(任脈)。

隐白(足太陰脾經穴;井穴)

位置:足大趾末節内側,趾甲角外展0.1寸。

主治:腹脹,暴洩,善嘔,煩心善悲,夢魇,胸痛,心痛,胸滿,咳吐,喘息,慢驚風,昏厥,月經過時不止,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癫狂,多夢,屍厥。通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療肺氣不足,鼻出血月經不調,痛經。有止血的療效。

大都(足太陰脾經穴;荥穴)

位置:足内側緣,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腹脹,胃疼,食不化,嘔逆,洩瀉,便秘,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厥心痛,不得卧,心煩,嘔吐。

太白(足太陰脾經穴;俞穴;原穴)

位置:足内側緣,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通過脾來補肺的穴,健脾的功能相當于山藥薏米粥。要經常揉。胃痛,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洩瀉,痢疾,便秘,痔漏,腳氣,饑不欲食,善噫,食不化,心痛脈緩,胸、脅脹痛,體重節痛,痿症。

公孫(足太陰脾經穴;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沖脈)

位置:足内側緣,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

主治:胃痛,嘔吐,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疼,痢疾,洩瀉,多飲,霍亂,水腫,煩心,失眠,發狂妄言,嗜卧,腸風下血,腳氣,嗜睡。重要穴位,連心髒,促進腸子蠕動,對消化不良、憋悶、吃太多了肚脹效果明顯。沿小腿内側揉脾經可治療痛風。

商丘(足太陰脾經穴;經穴)

位置: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足舟骨結節與内踝尖連線中點。

主治:腹脹,腸鳴,洩瀉,便秘,食不化,舌根強痛,黃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夢魇,不樂,好歎息,咳嗽,小兒痫瘈,痔疾,足踝痛。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穴;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穴)

位置:小腿内側,足内踝尖上展3寸,胫骨内側緣後方。

主治:腸鳴,腹痛,洩漏,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不孕,滞産,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痿痹,腳氣,脾胃虛弱,腹脹腸鳴,足痿痹痛,濕疹。

漏谷(足太陰脾經穴)

位置:小腿内側,内踝尖與陰陵泉穴連線上,内踝尖上展6寸,胫骨内側緣後方。

主治: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腿、膝冷麻,足踝腫痛。

地機(足太陰脾經穴;郄穴)

位置:小腿内側,内踝尖與陰陵泉穴連線上,陰陵泉穴下展3寸。

主治:腹痛,腹脹洩瀉,小便不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遺精,食欲不振。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穴;合穴)

位置:小腿内側,胫骨内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主治:腹脹,洩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血海(足太陰脾經穴)

位置:大腿内側,屈膝,髌底内側端上展2寸,股四頭肌内側頭隆起處。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瘾疹,濕疹,丹毒,膝痛。

箕門(足太陰脾經穴)

位置:大腿内側,血海穴與沖門穴連線上,血海穴上展6寸。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腹股溝腫痛,遺溺。

沖門(足太陰脾經穴;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陰維脈交會穴)

位置: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髂外動脈博動處外側。

主治:腹痛,疝氣,崩漏,帶下,痔痛,小便不利。

府舍(足太陰脾經穴;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陰維脈交會穴)

位置:下腹部,臍中下展4寸,沖門穴上展0.7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腹痛,疝氣,腹滿積聚,霍亂吐瀉。

腹結(足太陰脾經穴)

位置:下腹部,大橫穴下展1.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繞臍腹痛,腹寒洩瀉,疝氣。

大橫(足太陰脾經穴;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交會穴)

位置:腹中部,臍中旁開4寸。

主治:虛寒洩痢,便秘,少腹痛。

腹哀(足太陰脾經穴;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交會穴)

位置:上腹部,臍中上展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食窦(足太陰脾經穴)

位置:胸外側,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胸、脅脹滿,噫氣,反胃嘔吐,腹脹腸鳴,水腫。

天溪(足太陰脾經穴)

位置:胸外側,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胸、脅疼痛,咳嗽,乳癰,乳汁少。

胸鄉(足太陰脾經穴)

位置:胸外側,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胸、脅脹痛。

周榮(足太陰脾經穴)

位置:胸外側,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咳喘,氣逆,胸、脅脹滿,胸、脅痛。

大包(足太陰脾經穴;脾之大絡)

位置:側胸部,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

主治:氣喘,胸、脅滿,全身疼痛,四肢無力,胸、脅痛。

足太陰脾經主治,十二經絡循行順序口訣,人體十二經絡走向圖足太陰脾經循行圖解,手太陰肺經穴位定位,足太陰脾經歌訣十二經絡歌訣,經絡圖解**大圖,寸口脈的準确位置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