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爺/文
我國釀酒曆史悠久,幾乎與中華文明史同步。酒不僅是物質的飲品,同時也是精神的佳釀,二者相處投機,醇香濃烈,别具一格,漸成中國式酒文化。人們在制酒釀酒、飲酒贊酒的過程中,賦予酒五花八門的稱謂和饒有風趣的雅号或别稱。這些诨名綽号在民間流傳甚廣,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詞,在酒文化園林裡俏也争春,各呈異彩。中國是一個盛産美酒的古國,又是一個詩詞傳世的古國。酒,是人類物質生産的精華瓊漿,詩,是人類精神産生的瑰寶奇葩,酒文化摻和到詩歌中,如魚得水,如膠似漆,締結了詩與酒的不解之緣,相從相随,更是令詩神氣質芳香醉人,酒神形象臨風飄逸,詩因酒而狂放,酒因詩而風雅,凝聚成光耀古今的中國“詩酒”文化。酒文化,不僅活躍在詩詞歌賦中,也滲透于政治和經濟各個領域,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禮儀修養息息相關,使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更加耀眼絢麗。
先來說說“酒”名的由來。
晉代江統的《酒诰》認為 “ 酒之所興,乃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國人公認的酒神酒聖有兩個,即儀狄和杜康。相傳,酒是杜康發明制造。古人造酒和杜康造酒的傳說很多,其中三滴血的傳說頗有意思。杜康研制一種可以喝的飲品,雖味道鮮美,也很濃郁,卻總覺得少了一種香醇,冥思苦想就是得不到解決方法,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鶴發童顔的老翁對他說:“你所釀的是一種仙界的飲品,既然你有幾分仙緣,我就幫幫你吧!以水為源,以糧為料,将糧食泡在水裡,第九天的酉時找三個人,求取每人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說完老翁就不見了。
杜康醒來就按照老翁所囑制作。他在第九天的酉時到路邊尋找三人,經過一番周折,最終分别從一介文質彬彬,謙虛有禮的書生、一位剛從戰場凱旋的威武英氣的将軍、一個無親無故并且傻乎乎的乞丐手指上得到一滴血。有了這三滴血,杜康終于制作成功了。起什麼名字好呢?他一想,如此美味飲品裡有三個人的血,又是酉時滴的,就寫作“酒”字;怎麼念呢?這是在第九天做成的,就取同音,念酒(九)吧。
雖然這隻是一個傳說,卻也有幾分道理。喝了酒,若有了三分醉意,你會“醉時吐出胸中墨”,如那文人一樣有氣質,有風度;若有了六分醉意,便會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酒酣胸膽尚開張”,如大戰告捷的英雄一般,志得意滿;而當你喝到九分醉意後,便是到了卧而不起的時候,“笑殺山公醉如泥”,如同傻子,胡言亂語,讓人不知所措了。酒啊,原來是文人、武者、癡傻兒的精魂點化!
再來說說酒的其他稱謂。
根據酒的味道、顔色、濃淡、功能、作用及釀造方法、工藝過程 等命名酒的稱謂,豐富多樣,區分細緻。
1、醥piǎo,清酒。晉 左思《蜀都賦》:“觞以清醥,鮮以紫鱗。”唐 杜甫《聶耒陽書緻酒肉》詩:“禮過宰肥羊,愁當置清醥。”清 錢謙益《辛卯春盡歌者王郎北遊告别戲題絕句之十三》:“春風作态楝花飛,清醥盈觞照别衣。”
2、醪láo,濁酒。“醪”系指汁與渣混合的酒,也就是酒釀,因此又稱“濁醪”。辛棄疾《賀新郎》:“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3、醴lǐ,甜酒。《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4、醝cuō,白酒。古人釀酒時根據酒的顔色,有不同的名稱:“酒紅曰醍,綠曰醽,白曰醝。”張華《輕薄篇》:“蒼梧竹葉青,宜城九醞醝。”
5、醍tǐ ,較清的淺赤色的酒。《禮記.坊記》:“醍酒在堂。”
6、醽líng,酒色為綠,也是一種酒的名稱。李賀:“醽醁今夕酒,細帙去時分。”
7、醽醁líng lù,酒的名稱。晉代道學家葛洪《抱樸子·嘉遁》說:“藜藿嘉于八珍,寒泉旨于醽醁。”唐代名臣魏征善治酒:一種酒是醽醁、一種是翠濤,唐太宗對此贊不絕口。稱之“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醁:美酒,又特指醴醁酒。《聊齋志異·狐妾》:“偶思山東苦醁。”
8、醞yùn,本意為釀酒,也代指酒。孫萬壽《遠戌江南寄京邑親友》:“宜城醞始熟,陽翟曲新調。”
9、醅pēi,“醅”的本意為釀酒,常用來代指酒。杜甫:“盤飧路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 酒醅,釀成而未濾的酒。 唐 劉禹錫 《酬樂天晚夏閑居欲相訪先以詩見贻》詩:“酒醅晴易熟,藥圃夏頻薅。” 唐 白居易《贈皇甫庶子》詩:“妻知年老添衣絮,婢報天寒撥酒醅。”
10、酤gū,本義一夜釀成的酒。《詩·商頌·烈祖》:“既載清酤,赍我思成。”
11、醇酎chún zhòu,指味厚的美酒。漢 鄒陽 《酒賦》:"凝醳醇酎,千日一醒。"
12、醇醪chún láo,原指味道濃厚的美酒,後演化為酒的代稱。《漢書·爰盎傳》“乃悉以其裝赉,買二石醇醪。”
13、醳yì,酒或醇酒的代稱。“觞醳泛波。”左思《魏都賦》:“肴醳順時,腠理則治。”
14、醑xǔ,美酒。南朝 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芳塵凝瑤席,清醑滿金尊。” 楊萬裡:“餐菊為糧露為醑。”宋 葉清臣《賀聖朝》“滿斟綠醑留君住。莫匆匆歸去。”
15、醠àng,清酒。《淮南子·說林訓》:“清醠之美始于耒稆。”宋梅堯臣《送渭州劉太保》詩:"千蹄使椎牛,百甕令設醠。"
17、屠蘇,即“酴酥”tú sū,酒名。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明 沈受先《三元記·辭親》:"夜雨燈前蒙訓育,春風堂上飲酴蘇。"清 趙翼《己未元旦》詩:"飲罷酴酥最後觞,履端複此慶農祥。"
18、清酌zhuó,古代祭祀所用的清酒。鄒智《吊劉忠定公文》:“折寒梅以為羞兮,灑飛泉以為酌。” 宋 蘇轼《送張龍公祝文》:“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于昭靈侯張公之神。”
19、清尊,亦作“ 清樽 ”、“ 清罇 ”,酒器,借指清酒。王勃《寒夜思》:“復此遙相思,清尊湛芳渌。”曾鞏《戲呈休文屯田》:“縱無供帳出郊野,尚有清樽就閒燕。”
20、壺觞shāng,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陶潛《歸去來辭》:“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清 顧炎武《陶彭澤歸裡》詩:“甕盎連朝濁,壺觞永日酣。”
21、曲蘖qǔ niè,本意指酒母。據《尚書·說命》記載:“著作酒醴,爾惟曲蘖”;又據《禮記·月令》記載:“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蘖必時”,後來也作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歸來》詩中寫道:“憑誰給曲蘖,細酌老江幹”。蘇拭在《濁醪有妙理賦》中寫道:“曲蘖有毒,安能發性”。
22、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
23、秬鬯jù chànɡ,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據《詩經·大雅·江漢》記載:“釐爾圭瓒,秬鬯一卣”。卣(yǒu):帶柄的酒壺。
24、昔酒,無事而飲之酒。《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 事酒,有事而飲也;昔酒,無事而飲也;清酒,祭祀之酒。所謂周代三酒是也。
25、甕頭春,是指初熟酒。唐 岑參《喜韓樽相過》詩:“甕頭春酒黃花脂,祿米隻充沽酒資。”
26、臘酒,臘月釀制的酒。指臘月裡自釀的米酒。臘酒在開春後飲用,外表顯得有點渾濁,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唐 岑參《送張獻心充副使歸河西雜句》:“玉缾素蟻臘酒香,金鞍白馬紫遊韁。”
27、燒酒,用蒸餾法制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一為唐時酒名。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28、椒漿,為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漿。古代多用以祭神。《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最後來說說酒的雅号和别稱。
依據酒的某些個性化、形象化特征或傳說典故、轶聞逸事的演繹賦予酒的雅号或别稱,五花八門,饒有風趣。
1、醍醐:本義是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常用來比喻美酒。唐 白居易《将歸一絕》:"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明 徐複祚《投梭記·救女》:"但願杯行無數,開懷暢飲醍醐。"
2、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元 張養浩在《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寫道:“杯斟的金波滟滟,詩吟的青霄慘慘,人驚的白鳥喈喈”。明 王九思《駐馬聽·四時行樂》:“滿飲金波,琵琶一曲把閑愁彈破”。
3、浮蟻:酒的别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唐 鄭谷《自适》詩:“浮蟻滿杯難暫舍,貫珠一曲莫辭聽。”元 仇遠《題溧陽市》詩:“欲是旗亭浮蟻美,杖頭能費幾青蚨。”
4、杜康:古人以傳說中發明釀酒的杜康之名來暗指酒。陸遊《醉賦》:“我疾多自愈,初非遇奇方。我生固多難,欲慮忽已忘。頹然亂書中,不知歲月忙。有時或得意,炙冷不暇嘗。乃今又大悟,萬事付一觞。書中友王績,堂上祠杜康。” 三國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5、歡伯: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帶來歡樂,故被稱為歡伯。最早漢代焦延壽《易林》載:“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後來,許多文人就以歡伯這個名字來稱呼酒。宋代人楊萬裡《和仲良春晚即事》寫道:“貧難聘歡伯,病敢跨連錢。”金 元好問在《留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複得歡伯。”
6、釣詩鈎、掃愁帚:酒之别稱。古時詩人借酒激起創作靈感,勾起詩興,掃除憂愁,故稱。宋蘇轼 《洞庭春色》詩:“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鬥。應呼釣詩鈎,亦号掃愁帚。” 元 喬吉《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也這掃愁帚,釣詩鈎。”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八大王》:“厥名為'酒’,其名最多……或以為'釣詩鈎’,又以為'掃愁帚’。”
7、般若湯:般若(bō rě),梵語的譯音,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般若湯,佛教徒用的隐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蘇轼在 《東坡志林·卷二·僧文葷食名》中笑言:“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竟無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 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對甘肅皇台酒的題詞“香醇般若湯”,可知其意。
8、黃封:酒名。宋代官釀,因用黃羅帕或黃紙封口,故名。後泛指酒。蘇轼《岐亭之三》:"為我取黃封,親拆官泥赤。" 王文诰 輯注:"京師官法酒以黃紙或黃羅絹羃瓶口,名黃封酒。"明 張四維《雙烈記·策勳》:"榮紫诰,醉黃封。希帝寵,重軍功。"清 黃遵憲《新嘉坡雜詩·之九》:"紅熟桃花飯,黃封椰酒漿。"
9、曲生,曲秀才:酒的拟稱。唐人小說中有秀才曲生變化為酒的故事。據鄭棨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唐代道士葉法善,居玄真觀。有朝客十餘人來訪,解帶淹留,滿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稱曲秀才,吭聲談論,一座皆驚。良久暫起,如風旋轉。法善以為是妖魅,俟曲生複至,密以小劍擊之,随手墜于階下,化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飲之,其味甚佳”。後來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為酒的别稱。陸遊《初春懷成都》: “病來幾與曲生絕,禅榻茶煙雙鬓絲。”明代清雪居士的詩曰: “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清代北軒主人的詩曰: “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館難忘曲秀才。”蒲松齡《聊齋志異·八大王》的詞曰: “故曲生頻來,則騷客之金蘭友。”
10、天祿:語出《漢書·食貨志》:“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
11、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隐語,“平原督郵”是壞酒的隐語。據南朝宋國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術解》記載:“桓公(桓溫)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從事”、“督郵”,原為官名。因為青州境内有齊郡,齊與臍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臍部的,從事又是美職;而劣酒則不下肚,至橫膈膜為止,平原有鬲縣,與膈同音,督郵又是賤職,故以此為美酒、壞酒的隐喻。蘇轼有“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詩句,因烏台詩案貶黃州時,詩人窮困潦倒,無酒可飲。老朋友章質夫遣人送了一封信和六壺酒,不料來人卻在路上把酒打破了,隻把信送到。樂天幽默的蘇轼雖然痛心惋惜,卻并不沮喪。他寫了首詩,題為《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
12、清聖、濁賢: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有一次尚書郎徐邈違令在家狂飲,喝得酩酊大醉。适逢曹操派人傳喚上朝議事,徐邈躲避不及,便仗着酒興對來人說:“請回丞相話,臣正與聖人議事,不得功夫。”來人一聽是“聖人”不再追問便回命了。徐邈由此躲過了懲處。後世因稱白酒或濁酒為“賢人”,稱清酒為“聖人”。把飲酒而醉稱之為“中聖人”或“中聖”,如李白《贈孟潔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禦覽》引《魏略》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唐代季适在《罷相作》中寫有“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的詩句。宋代陸遊在《溯溪》詩中寫有“閑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的詩句。
13、壺中物、杯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壺中或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唐 張祜 《題上饒亭》詩:“早霜紅葉靜,新雨碧潭深。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 陶潛《責子》:“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14、白堕:相傳劉白堕為南北朝時善釀酒之人,其釀制之酒放在烈日下暴曬,十天以後,罐中的酒味不變,喝起來醇美非常。永熙年間,南青州刺史毛鴻賓攜帶這種酒上路,遇到盜賊,盜賊喝了這種酒,立即醉倒,後被擒拿歸案,因此此酒被稱做"擒奸酒"。遊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後因之用作美酒别稱。蘇轍《次韻子瞻病中大雪》:“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堕”。
15、茅柴:對劣質酒的貶稱,後亦成為市沽薄酒的特稱,亦作"茆柴"。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琉璃盞内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馮時化《酒史·酒品》:“惡酒曰茅柴。”吳聿《觀林詩話》:“東坡'幾思壓茅柴,禁綱日夜急’,蓋世号市沽為茅柴,以其易著易過。”
16、忘憂物:酒能使人忘掉憂愁煩惱,故以“忘憂物”稱之。 晉 陶潛《飲酒》詩之七:“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唐 白居易《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五酘酒相次寄到無因同飲聊詠所懷》:“勞将箬下忘憂物,寄與江城愛酒翁。”
17、紅友 :酒的别稱。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 常州宜興縣黃土村,東坡南遷北歸,嘗與單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攜酒來饷曰:'此紅友也。’”後有:明·王世貞《與兒子小酌紅酒》詩:“偶然兒子緻紅友,聊為桃花飛白波。清·朱彜尊《邁陂塘·答沉融谷即送其遊皖口》詞:“留君且住,喚紅友傳杯,青猨翦燭,伴我夜深語。”
18、春:《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春”為歲之首,又喻大地生機勃勃,萬物更新,從而引發人們的希望與向往。唐人好以“春”為酒的代稱。《國史補》雲:酒有郢之富春,烏程之若下春,萦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李白有《月下獨酌》“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杜甫有《撥悶》“聞道雲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蘇轼有《洞庭春色》 “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19、黃醅:白居易《嘗黃醣新酌憶微之》:“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閑人白侍郎。”陸遊《山園雜賦之二》:“賴有黃醅法,終年任醉醒。”此以“黃醅”為酒的代稱。
20、流霞、霞液:王充《論衡·道虛》引一則傳說:“斥仙人”項曼都好學仙道,後随仙人上天,飲流霞一杯,數日不饑。後以“流霞”、“霞液”指美酒。庾信《衛王贈桑落酒答奉》:“愁人坐狹邪,喜得送流霞。”唐道士吳筠《遊仙詩》:“霞液朝可飲,虹藝晚堪食。”
21、曲道士、曲居士:這是對酒的戲稱。宋代陸遊在《初夏幽居》詩中寫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黃庭堅在《雜詩之五》中寫道:“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22、狂藥:這個稱呼在某種程度上符合酒的特點。酒能使某些人過飲後表現出狂放與狂傲,甚至口出狂言。《晉書·裴秀傳》附:“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石)祟酣宴,慢傲過度,祟欲表免之。(裴)楷聞之,謂祟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祟乃止。”酒這個狂藥差一點使孫季舒因酒後發狂而丢掉官帽子,但又是這個狂藥之名使他得到原諒。唐 李群玉《索曲送酒》詩中寫有“簾外春風正落梅,須求狂藥解愁回” ”宋 範質《戒子》詩雲:"戒爾勿嗜酒,狂藥非佳味。"《說嶽全傳》第七三回說:"飲三杯之狂藥,賦八句之鄙吟。"
23、 綠蟻、碧蟻:由于新釀成的酒泛起的泡沫,色微綠,細如蟻,所以就用“綠蟻”來形容新釀造的酒。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南宋 吳文英《催雪》:"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鈎。"
24、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敵一樣而得名。《南史·陳暄傳》:“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後因謂酒為“酒兵”。唐 唐彥謙《無題》詩:"憶别悠悠歲月長,酒兵無計敵愁腸。"金 元好問《追錄洛中舊作》詩:"酒兵易壓愁城破,花影長随日腳流。"清戲曲家遁廬 《童子軍》第十二出:"久拚恨海填精衛,忍把愁城付酒兵。"
縱觀中國曆史,在古代文人那裡,有酒必有詩,有詩酒助醉,無詩酒不雅,無酒詩不神,詩和酒常常相提并論。綜上觀之,酒的每一稱謂和雅号幾乎都與詩結伴而行,相得益彰。其實,酒是酒,又不是酒,至少不僅僅是酒,中國酒文化的精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不僅是健康的補益,是助興的神力,酒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歡樂的象征,是不易輕彈的淚水。自古道: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曹操“對酒當歌”的慷慨,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的悲壯,李白“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豪氣,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的狂喜,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風雅,範仲淹“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憂憤,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後”的銷魂,王維“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情深,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情,楊慎“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豪情……種種寓意,句句寄情,造就了中國獨特的詩酒文化。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說過,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緒的發洩,是抛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态的生存體驗”,但願“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号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反過來還是要說,酒是酒,又不是酒,至少不僅僅是酒,世間萬物,一劍雙刃,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說文解字》曰:“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一曰造也,吉兇所造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酒,是遷就滿足的意思,用來遷就滿足人性中的善惡、激情的刺激性飲料。另一種說法認為,“酒”是成就的意思,是導緻或吉或兇之事的原因。古昔時代儀狄發明了酒,大禹嘗酒後大加贊美,但因儀狄的造酒天才而疏遠了他。可見,酒又是健康的大敵,情緒的魔鬼,行為的小人,思維的癡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的“詩仙”兼“酒仙”李白,“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據考最後竟殁于“腐脅疾”,即“慢性酒精中毒症”(唐 皮日休《七愛詩·李翰林》:“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詩歌“渾涵汪茫,千彙萬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百罰深杯亦不辭”,公元770年,避難到湖南耒陽,縣令慕其詩名,送酒慰問。結果,饑腸辘辘的他,據說此一醉竟成千古不醒。嗚呼,哀哉!
至于現實生活中,因飲酒過頻、縱酒過量、酗酒貪杯釀成多少人間悲劇就更令人嗟歎惋惜了!
作于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二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