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口氣,再來,盡量不要發聲音,輕輕吐氣,放輕松……”助産士吳靜站在産床旁,為一名宮口全開的孕産婦加油打氣,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
1998年出生的吳靜,畢業于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學本科專業。畢業後,她順利進入位于浦東新區的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東院工作,在這家三甲産科專科醫院裡,總共有100多名助産士,有人畢業于護理專業,也有人畢業于專門的助産班。
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助産士身穿紫色衣服,在服務台工作,監控胎心是他們的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
自1992年起,國際助産士聯盟(ICM)将每年的5月5日定為“國際助産士日”,2023年5月5日,是第32個國際助産士日。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人生的起點從産房開始,助産士則是托起新生命的第一人。他們要陪伴産婦面對分娩時的恐懼和擔憂,也在不斷學習滿足高品質的助産需求。他們的工作,有關接生,卻又不僅僅是接生。
助産士如何“煉成”?
在臨床上,助産士上崗并不是隻要考一本證書那麼簡單,每家醫院對于“助産士”的培養模式也不盡相同,吳靜花了近3年時間,拿到了這本證書。
“入職後我通過科室輪轉學習,曆經2年規範化培訓,最終于2021年定科,到了産房工作,一開始從導樂開始學起,導樂的工作主要是陪伴産婦分娩。起初跟着有經驗的護理人員一起,我們會給準媽媽介紹分娩可能會面對什麼情況,幫助她們消除對分娩的恐懼,還會教産婦如何通過有節奏的呼吸來止痛;在正式分娩時,導樂也會指導産婦如何用力,從心理和生理上給予全方面的支持。”吳靜說,熟悉了導樂工作後,接着她去了待産室工作,重點掌握産程情況,密切關注産婦的生命體征,此後又開始學習如何接生。
有着20多年“助産士”工作經曆的“80後”單珊珊,是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東院産房護士長,在她眼裡,并非所有護理人員都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助産士,“助産士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有愛心、耐心和貼心,對體力的要求也很高,還有對動手能力。”
單珊珊是一名“80後”助産士,如今已經是産房護士長,她有過20多年的助産士工作經驗。
單珊珊回憶,2001年她以護理專業畢業參加工作,那時的“助産士”上崗前都要學“側切”(即會陰切開術,這是一種在分娩過程中為擴大陰道開口所行的外科切開術),如今完全不同,“随着助産理念的不斷提升,通過體位調整、非藥物治療,可以讓孕産婦降低側切的比例,基本控制在15%。以前産婦都躺着分娩,而現在側卧、趴卧、水中分娩,哪種舒服就選哪種。”
單珊珊坦言,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助産士就是個“接生婆”,能幫産婦平安順産是一大目标,但在現代化護理環境下,助産士需要完成的有很多。不僅僅是接生,她們還要幫助産婦減輕整個産程中的痛苦,高年資的助産士還要走出産房,開設助産士門診服務。
在産婦的整個懷孕期間,助産士需要全方面管理好她們的健康,包括控制體重、維持營養、從而減少妊娠期并發症的發生,甚至還參與分娩過程中的會陰傷口縫合。為了這項工作,助産士需要經過無數次練習,以确保最大可能減輕順産時的疼痛,讓傷口美觀且愈合得更快。
陪伴産婦面對分娩時的擔憂和恐懼
第一次以助産士的身份上崗,吳靜坦言自己“淚目”了,“雖然我沒有經曆過分娩,但當人生第一次看到寶寶從媽媽的身體裡出來,一聲啼哭,寶爸在一旁哽咽,我也跟着一起哽咽了。這種感受太美好了,新的生命總是孕育着新的希望。”吳靜說。
或許是被這樣的環境感染到了,吳靜每每被人追問“你結婚了會生寶寶嗎”,她的答案永遠是“肯定生啊”。
但剛進入産房工作時,吳靜對“生娃”懷着巨大的恐懼,“分娩時,女性不可避免會有疼痛感,這種疼痛時不時被周圍的同齡人提起。”這也是助産士的意義所在。吳靜說,在分娩過程中,助産士需要陪伴準媽媽們面對分娩時的種種擔憂和恐懼。助産士是非常有職業成就感的一項工作,每一位媽媽都很偉大。
相比一般的護士,助産士多了一份辛苦。在吳靜所在的産房裡,一名助産士每隔12小時輪一班,一天的班要從早上8點持續到晚上8點,一天裡她需要長時間站立或走動,穿梭在産房、待産室之間,午飯和晚飯是由醫院工作人員送進産房,平日裡,她們經常忙碌得喝不上一口水,很難按時吃上一頓飯。
在待産室裡,準媽媽們一陣陣的宮縮需要吳靜密切關注,并及時給予營養指導,一些孕産婦為了減輕疼痛,願意下床運動會兒,吳靜就拿來瑜伽球,讓她們嘗試着在宮縮到來時,在球上彈坐,“這樣一方面是為了減輕宮縮時的疼痛,一方面是為了幫助準媽媽們形成更易順産的胎位。”
助産士吳靜正幫助一名出現宮縮的孕産婦再瑜伽球上運動。
遇事冷靜、沉着是吳靜在工作中練就的,“一些孕婦由于初次分娩,情緒會特别緊張,一些人甚至一痛就喊,也有些人會反複問‘還要多久生’‘我會不會順轉剖’‘我有可能會被側切嗎’……這時候需要我們安撫她們的情緒,不光光是語言上的安撫,還有很多非藥物的治療辦法,呼吸、換位、按摩等,環境的調節也離不開。
在每個産房,還有不同的燈光調節來緩解孕産婦的緊張情緒,一些人喜歡白色燈光,一些人則喜歡黃色燈光,有人喜歡暗色調,有人喜歡亮色調,我們會根據孕産婦本身的喜好和習慣進行調節,盡可能去滿足她們的要求。”
産婦在分娩過程中,助産士的肺活量顯得尤為重要,在上台接生的時候,她們會鼓勵産婦屏氣,持續大喊:再來,再來,再來,再來……,一口氣喊幾十個“再來”不需要換氣。分娩的過程中,室内由于不能開設空調,到了炎熱的夏天,助産士時常汗流浃背。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裡的助産士門診。
高品質的助産需求正在不斷提升
助産士的重要性時常會被忽略。“如果孕産婦是單胎分娩,也沒有什麼高危因素的話,整個分娩過程主要是由助産士參與,隻有在面對高危孕産婦、雙胎或多胎分娩的情況下,醫生才會占據主導。”單珊珊表示。
“作為一名助産士,也時常遭遇分娩時的尴尬,如被羊水、胎糞濺得一身,但這些都是小事,看着寶寶順利降生才是最重要的,大家都會很開心!”吳靜說。
單珊珊還表示,随着醫學的不斷進步發展,助産士的工作也在不斷變化,要關注的細節還有很多,“在胎兒順利娩出後,往往要等待1-3分鐘,臍帶搏動消失後開始剪臍帶,延時斷臍是為了讓更多的血液能供給寶寶,這樣能預防寶寶成年後出現貧血。”
寶寶在出生後的2小時内,會和媽媽來個“親密接觸”,擦幹淨身體的寶寶裸趴,緊緊貼着媽媽的身體,這在醫學上被稱之為“早期母嬰皮膚接觸”,有研究表明,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可以顯著縮短第1次母乳喂養的開始時間,并延長吸吮持續時間。
早期母嬰皮膚接觸
“這樣的動作,可以防止寶寶出生後的低體溫,因為産房的室内溫度很難達到産婦子宮環境的溫度,隻有媽媽的體溫才是寶寶最适宜的溫度,出生後赤身貼着媽媽的身體,這樣一來避免低體溫帶來的不利影響,也能刺激媽媽更早泌乳,讓寶寶主動發揮自己尋找食物的本能。”單珊珊說,一般情況下,産婦分娩後需要在産房呆滿2小時左右,才會讓寶寶暫時離開媽媽的懷抱,随後助産士會帶着寶寶,在一張紙質的寶貝紀念卡上,敲下一隻腳印贈予産婦留念。
和很多工作一樣,助産士也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吳靜為此也收獲很多滿足感和喜悅感。
“助産士的一大任務就是還要指導産後媽媽如何母乳喂養,這需要自己不斷在實踐中學習觀察,去不斷發現和糾正生活中的一些誤區,譬如生完寶寶不能馬上喝大補湯催奶,應該在産後一周左右根據乳量情況再進行湯品補充。過早喝湯可能會引起乳汁分泌過多,加重生理性乳脹帶來的不舒适,加之剛出生的寶寶喝奶量小,反而會導緻喝不掉的乳汁發生淤積。”
單珊珊同時表示,當前國内不少地區生育率呈下降趨勢,産婦對高品質助産的需求卻在不斷提升,這也要求助産士要走出産房,服務從線下轉為線上線下同步開展,除了助産士門診的普及外,産科醫務人員也通過微信組群等方式,更好地為孕産婦服務。
“目前,大多數産科醫院都已經普及了助産士門診,讓高年資的助産士坐診,一方面讓有順産意願的産婦能在孕晚期進行健康管理,包括合理控制體重、适度運動等,一方面也方便讓産婦在分娩前提前了解分娩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科學應對,減少不必要的恐懼和焦慮,而即使在産後,助産士門診依舊可以幫助女性做好傷口護理和健康教育等。”單珊珊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