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度量衡現代應用考究
——呂志傑《〈傷寒雜病論〉研究大成》說:
1.重量: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折算法:漢制1兩折今約13.9克。
柯氏(柯雪帆)經過考證得出的折算法:漢制1兩折今約15.6克。
傅延齡:“我十多年的研究結果是,經方本原劑量的一兩約等于今天的13.8。”又說:“15.6g與13.8g兩個數字的差别倒是不大,這是東漢标準和兩漢标準的差别。”
張山雷:漢唐藥制,分量皆重,而大要以“古之三當今之一”為近是。
徐大椿:“自三代至漢、晉,升鬥權衡,雖有異同,以今較之,不過十分之二。”
李時珍:“古今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
《傷寒論》2版教材折算法:漢制1兩折今約3g。
日本大塚敬節《藥物的權量》折算法:漢制1兩折今約1.3g。
說明:經方中多數方劑以斤、兩、铢稱藥量。上“八種”折算法表明,我國學者的考證結果,懸殊相當大,以桂枝湯為例:其最大折合量,現代可取漢制的1/2強,即漢代用桂枝三兩,現代可用45g;最小折合量,現代隻取漢代的1/10,即漢代用桂枝三兩,現代用9g。
此外,日本學者取漢制的1/26,劑量似乎太小了,這與日本傳統的用藥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
那麼,臨證處方用多大劑量合适呢?筆者認為,首先是要根據考證的量制折算,但更重要的是依據病情而定。若用漢制的1/2折合量确實偏大,若用1/10又顯然偏小,臨證時可酌情選擇考證結果的1/2、1/3、1/5、1/10之某種劑量,以中病為宜。自古名醫,有的善用重劑,有的善用輕劑,其中妙理,所當深究。
總之,應明确的要點是:“臨證時應因人、因地、因時以及因方酌情選擇劑量……”
金棟按:柯雪帆等根據大量出土的秦漢銅鐵權及現存于中國曆史博物館的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權”,實測結果,東漢1兩為15.625g,1斤為250g。(《上海中醫藥雜志》1983;(13):36)——柯雪帆主編《傷寒論選讀》
今日頭條有位經方大家說:“《傷寒論》方中一兩,就是一錢,亦即3克。”輿論一片嘩然。
上說采用了傳統說法——全國高校教材、教參的說法。以柯氏考證為據,此等乃傳統誤讀之甚者也!
自漢至今,以中醫臨證而言,《傷寒論》經方之劑量(看看今日頭條之有關帖子),就是一筆糊塗賬!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