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月經病“調沖十法”及經驗方(上)

何子淮 今天

導讀:今天學習何子淮先生治療月經病的十法十方。

近年來為便于臨床、教學和科硏,特将臨床上較多見的月經病的治療方法,歸納為“調沖十法”現附錄于後。

月經病“調沖十法”及經驗方(上) 一、疏郁調沖法

适應證:經行尚正常,經前5~7天(嚴重者十天或半月),胸肋間脹滿,乳脹作痛,乳頭癢痛,或有結塊,經轉緩解,亦有經後硬塊不消散者。

本證多見現代醫學的經前緊張症,乳房小葉增生;個别患者服避孕藥産生的不适應等。

藥方:八月紮、青皮、川芎、柴胡、生麥芽、桔葉、桔絡、郁金、老鹳草,香附、當歸。

經前乳脹時間長,口幹,胸悶,酌加蒲公英、忍冬藤、羊乳;乳房脹塊不消,可選用昆布、浙貝、皂角刺、海藻、夏枯草、留行子、炙山甲;乳頭作痛明顯,酌加合歡皮、娑羅子、佛手片。

經前乳脹不舒開始即服藥,連服5~10劑,根據病情于每次月經前服藥連續2~3個月。

案例:程XX,31歲,經前10天,兩乳脹痛,且有硬塊,經行脹減,塊仍不消,經來時準,色澤正常,量少,腹痛,左側為顯。

病起年餘,患者平素情懷抑郁,經前煩躁易怒,夜寐不甯。舌紅,脈弦,治宜疏肝理氣,解郁調沖。

處方:八月劄、娑羅子、絲瓜絡、浙貝、芋艿丸包各9克,橘葉15克,桔絡4.5克,昆布、海藻、老鹳草各12克,路路通7個。

經前半月起連服10劑,藥後乳塊消失,乳脹時間縮短,僅3~4天。繼服疏理藥物,症狀全消。

乳房屬胃,乳頭屬肝,胸肋乳房為厥陰肝經所隸,經前乳脹多屬肝胃之氣橫逆。

本法摹學丹溪疏解六郁立論,臨床化裁,選用清芬流動之品,疏郁舒洩,遂其曲直之性,使肝木得以條達,橫逆之氣暢清,脹痛之症自除。

如經前胸乳稍有脹痛,也屬正常現象,不需服藥。經前乳脹伴有經行異常,或先或後,或腹痛難忍,又需辨證選用他法論治。

月經病“調沖十法”及經驗方(上) 二、理氣調沖法

适應症:經前下腹脹痛,脹甚于痛,經來不暢。

方藥:烏藥、香附、廣木香、枳殼、川芎、大腹皮、白蔻花、虎杖、雞血藤、丹參、川楝子、月季花、陳香橼,酌情選用。

下腹脹甚,經來量多,去川芎、虎杖,加用藕節炭、益母草炭。

該症屬一般性月經不調,調治1~2期即可痊愈。但經期應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緒悅樂。

月經病“調沖十法”及經驗方(上) 三、平肝調沖法

适應症:經前頭痛,夜寐不安,口幹,煩躁易怒,月經時多時少,經期超前,舌紅,脈弦。多見于更年期綜合症。

方藥:生白芍、杞子、炒玉竹、決明子、白蒺藜、生地、首烏、桑葉、藁本、鈎藤。

加減法:木郁火熾,血熱氣逆,損傷陽絡,引起口鼻出血倒經,應以平肝引血下行,去藁本、鈎藤、白蒺藜、合歡皮,酌加牛膝、丹皮、白茅根、夏枯草、槐米。

案例:王XX,女,48歲,工人。

大産三胎,人流一次,既往月經正常,近年來經前失眠,口幹,頭痛,心煩易怒,血壓偏高,經後降為正常,月經量多色紅。

舌質紅,脈弦數,治宜育陰平肝調沖。

藥方:生白芍、生地、桑葉、鈎藤、墨旱蓮、夏枯草各15克,白蒺藜、合歡皮、藁本各9克,炒玉竹、夜交藤各30克。

經前服七劑,藥後頭痛減,寐稍甯,經來量仍多,上方去夏枯草、鈎藤,加丹皮9克,炒槐米15克,生白芍改炒白芍30克。

服七劑,諸症消,經量減,精神爽。下月來潮前續服初診方調理。

參照劉河間、王肯堂關于婦人天癸既行,當究厥陰立論。

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若平日操持多勞,煩躁,寐少,精血衰耗,木少滋榮,引起浮陽上越,治法宜潤宜靜,故用滋水涵木、調養肝腎之品。

方中白芍生用養血平肝,經量過多改大量炒用,取其斂肝藏血。

月經病“調沖十法”及經驗方(上) 四、涼血調沖法

适應症:月經超前,量多色鮮,質稠夾塊,伴頭昏,口幹,煩悶易怒,大便幹結,舌紅,苔微黃燥,脈弦數或洪。多見于初潮期和産後失養的月經過多或月經先期。

方藥:桑葉、地骨皮、丹皮、生荷葉、槐米、元參、生地、紫草根、生白芍、墨旱蓮、竹茹、炒玉竹。

案例:唐XX,女,43歲,工人。

胎産多次,近來月經逐月超前,量多如崩,色鮮,口幹,寐不安,舌紅、脈弦數。

适值經行第二天,治宜涼血調沖,引血歸經。

桑葉、墨旱蓮各15克,炒白芍、藕節炭、仙鶴草各30克,生地炭24克,地骨皮12克,丹皮炭9克,服3劑,經量減,四天淨。

但舌質仍紅,脈弦細,續投養陰滋水清熱之品,以求鞏固。經後10天,再改服涼血養陰方藥,如槐米、丹皮、生荷葉、地骨皮、生白芍、生地、青蒿等調治。

下屆月經準時來潮。

本法仿《傅青主女科》清海丸,“補陰而無浮動之虞,縮血而無寒涼之苦”,“子宮清涼而血海自固”。

臨床治療血熱型經來超前量多,一般服3~4劑,即能獲得标本雙收之效。

月經病“調沖十法”及經驗方(上) 五、溫理調沖法

适應症:經前腹痛劇烈,經行量少難下,色如黑豆汁,手足不溫,痛劇自汗,或泛嘔,便溏,面晄白,唇青紫,苔薄白,脈沉緊。本證多由經期受寒淋雨涉水而緻。

方藥:附子、肉桂、幹姜、艾葉、淡吳萸、制沒藥、延胡,香附、廣木香、炒當歸、炒川芎。

體形壯實、劇痛者,加用制川草烏;廣木香改紅木香;經行量多,色褐,艾葉改用艾炭,幹姜改炮姜。

案例:鮑XX,女,19歲,未婚,職工。

月經初潮15歲,經期規則;經行下腹脹痛,但不影響日常生活。

二年前适值經行,淋雨受寒,當天經水驟停,腹痛較甚。

以後逐月加重,近月經行痛劇,上吐下洩,時伴昏厥,本屆經行第一天,痛厥又作,面色蒼白,手足厥冷,頭額冷汗滾流,言語支吾不答,經量極少。

舌淡白,脈弦緊,治宜溫經散寒,行血調沖。

附子、淡吳萸、艾葉、幹姜、炙甘草各4.5克,肉桂3克,紅花、制沒藥、延胡各9克,炒當歸12克,川芎15克。服2劑,痛緩而血塊下,量轉多。下月來潮前,即服上方,連服三月,痛經未見複發。

寒濕之邪搏于沖任,血海為之凝滞,不通則痛,久而陰寒内盛,陽氣更微。

故主方偏用辛溫大熱之品,用回陽救厥法,破陰寒,振陽氣,附子配幹姜,溫中驅寒散邪,加淡吳萸、肉桂、艾葉溫經暖宮,散寒水之氣;配木香行氣溫中;摻元胡行瘀止痛。重用川芎,促使氣血運行,胞宮内寒轉溫,脈絡得通,瘀露得化,經暢痛消,嘔吐自止,符合“通則不痛”之理。

治寒郁痛經的方藥,均屬辛熱之品,辨證明确,即在炎夏用也無妨,辨證不确,慎防火上加油。

該型治療時機,一般在經行前3~4天服藥,療效較好,藥後症狀改善,需再服1~2周期為之鞏固。此外,少吃生冷瓜果,更應避免受寒着涼、淋雨涉水。

月經病“調沖十法”及經驗方(上) 六、化濕調沖法

未完待續......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各家女科述評》,何子淮著,浙江省科學技術研究所出版,1982。本公衆号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