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月經病“調沖十法”及經驗方(下)

導讀:今天繼續學習何子淮先生治療月經病的十法十方。

06 化濕調沖法

适應症:月經愆期,量少色不鮮,形體肥胖,胸悶,肢倦懶言,晨起有痰,帶多色黃,舌苔薄膩,脈象弦滑。

本證多見于内分泌失調所緻的月經稀少,閉經及無排卵型月經。

方藥:生山楂、米仁、姜半夏、茯苓、青皮、陳皮、椒目、官桂、赤小豆、澤瀉、澤蘭、蒼術、白術、大腹皮、生姜皮。

痰稠咯不暢,加用浮海石、蛤殼;帶下多,加扁豆花、白槿皮、川萆薢、雞冠花。

案例:劉XX,學生。

初潮17歲,經量不多,近幾年來,形體漸胖,月經2~3月一行,色淡黃,量少,下腹脹滿,痰稠粘不易咯出(胸透無肺部疾患),舌苔膩滑,痰濕壅阻,胞絡閉塞。

治宜燥濕利水、化痰調沖。

生山楂、米仁、赤小豆各30克,澤瀉、澤蘭、大腹皮、川芎、小胡麻各9克,官桂、椒目各3克,青皮、陳皮、生姜皮各4.5克。

濕阻血海,營衛不得宣通,經來稀少,甚則經閉,證由過食肥甘,水谷精氣,氣化失常而緻。

本法根據家傳經驗,采取化濕利水,重用山楂消滞導積,促進水谷氣化,通利胞絡,使經水按時而下。

本證治療較為棘手,非短期所能轉愈。

所用方藥,2~3月中不必更換,滋膩食物及寒冷甜澀之品也宜避免。

平日着重化濕調沖,行經期輔以養血活血通利之品,一般經過4~6月治療後,可望體重減輕,月經周期縮短,經量色澤也趨正常。

0 7 益氣調沖法

适應症:經行先後不定,經量或多或少,色淡,淋漓拖日難淨,甚至斷後3~5天複見少許,或量多如崩。面色不華,氣短,自汗,下腹作墜,胃納不振,舌淡,脈細軟。

方藥:炒黨參、炙黃芪、炙甘草、升麻炭、焦冬術、遠志炭、淮山藥、肉果炭、赤石脂、補骨脂。

案例:王XX,40歲,工人。

胎産多次,元氣虛陷,平日小腹重墜,且有脫肛,經期先後不定,量多拖日,經中西醫藥物治療,經量有所減少,但仍拖延十餘日,倦怠無力,面色少華,納食不香,大便溏薄,勞累時經來轉多,陰挺下墜明顯,脈細,舌胖有齒痕。

治宜益氣調沖,攝血歸經。

炙黃芪24克,炒黨參、炒白芍、焦白術、補骨脂各15克,升麻炭、肉果炭各9克,赤石脂12克,仙鶴草30克,遠志炭4.5克,炙甘草6克。

巢氏《諸病源候論》有勞傷沖任之說。出血量多而時久,則氣血衰象明顯,故以補益氣血為治則,仿李東垣補中益氣湯意,重用參芪炙草直補氣血,升麻助諸藥提升陽氣,遠志引血歸經,加用補脾固澀之品,使已損之氣血得以補複。

本法應用每多獲效,但停藥後易複發,故見效後還應細問病史,詳審病情,顧求根本,以堵後患。

0 8 補養調沖法

适應症:禀賦不足,氣血虧損,形體瘦弱,面色少華,少氣懶言,頭昏腰酸,倦怠無力,月經稀少,腹無脹痛,舌胖大,脈虛細,重按無力。

多見于卵巢功能不足或暴崩、多産、産後出血過多引起的貧血、腦垂體後葉機能減退症等。

方藥:巴戟天、苁蓉、仙靈脾、菟絲子、紫河車、覆盆子、熟地、補骨脂、枸杞子、當歸、白芍、黃精、炙甘草。

案例:陳XX,34歲,工人。

三年前月經逐漸延期,量少色淡,二天即淨,大便溏薄,服營養之品,便次增多,消瘦,易倦,病起于四年前,産後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舌胖苔薄,脈沉細。

元陽已虛,脾胃生化無源,先拟健脾和胃,以充化源。

炒黨參、焦冬術、茯苓各15克,炒扁豆、炒谷麥芽各12克,淮山藥24克,砂仁3克,陳皮4.5克,炙甘草6克,紅棗七枚。

服五劑,便轉幹,納食增,原法續進5劑,月經準期來潮,量仍不多,原方加養血藥輔助,經三個月調理,胃腸功能恢複,體重增加,但月經量仍少,再投補養調沖。

巴戟天、補骨脂各9克,菟絲子30克,仙靈脾15克,黨參、當歸、炒白芍、炒白術各12克,炙甘草5克。經過半年治療,諸症痊愈,體形轉健。

婦科補法應用,範圍頗廣,諸如補心脾,補肝腎,補氣血等皆是,臨床當仔細辨證,妥切用方,方能恰到好處。

本法以強調滋腎水、補元陽為主,補腎生精以化氣血,适用于先天不足或病後失調、元氣虧損之月經病症。

巴戟天、覆盆子、仙靈脾等補腎陽藥,據現代藥理分析,有類似性激素的作用,配合熟地、當歸、白芍等養血補血藥物,以鼓舞經水按時而下。

該病例體質較虛,元陽不能溫煦髒腑,治宜補腎為主,但脾胃運化難以稱職,投厚味之品,如入陷阱。

宗李東垣“土旺以生萬物”之說,胃氣旺、元氣有依能振。故先從調理脾胃着手,俾脾健能運,後天有本,氣血自能振作,再投滋補厚味,自無凝膈之弊。

此外,由心脾不足的月經稀少,屬單純性貧血(無器質性病變者),臨床采用黑歸脾湯加重熟地、當歸用量,以運中土而生血,效果亦頗滿意。

0 9 化瘀調沖法

适應症:經來腹痛,量時少時多,淋漓不斷,色紫黯夾塊,塊下痛緩,舌邊紫黯,脈沉弦或弦澀。

多見于崩漏,痛經之有瘀阻者,如膜樣月經,子宮内膜異位症,功血等。

方藥:

痛經,用失笑散、制沒藥、當歸、川芎、廣木香、制香附、赤白芍、血竭、五靈脂、艾葉;

崩漏,用血竭、制軍、大小薊、血餘炭、馬齒苋、檵木花、藕節。

案例一:顔XX,33歲,工人。

經行小腹劇痛,經量增多已七、八年。診斷為:慢性盆腔炎、子宮内膜異位症。經用丙酸睾丸酮、胎盤組織液及中藥治療未見好轉。

經行前夕,下腹部先感脹痛,經期痛甚,持續2~3天,注射杜冷丁方能緩解,經量多,色紫黯,伴有血塊,舌邊有紫點,苔薄,脈弦數。适值行經前夕,收入住院觀察。

先拟化瘀行滞:血竭末(吞)1.5克,制軍炭6克,制沒藥、赤白芍各9克,延胡、當歸各12克,蒲公英30克,廣木香、艾葉、月季花、生甘草各4.5克。

服5劑,經水來潮,上方去月季花,加炒川芎4.5克,續服4劑,經痛明顯減輕,僅在經行第1天少腹疼痛20分鐘,能忍受,量也減少。

淨後出院,帶回清熱解郁、佐扶正藥物5劑調理,次月經行,再住院觀察治療,原方服6劑,僅有輕微痛感,經量正常。

淨後出院,帶回補養藥5劑,以調理善後。停藥後半年,随訪痛經未複發,月經正常。

案例二:陶xx,17歲,學生。

轉經已20餘日,量時多時少,色鮮紅伴血塊,無腹痛、腰酸,便秘、舌紅,脈細弦。

血熱挾瘀,治宜清涼血熱,佐以化瘀生新。

處方:炒白芍、桑葉、墨旱蓮,鐵苋菜各15克,藕節炭、仙鶴草各30克,生地炭24克,茜草炭、小薊炭、丹皮炭各9克,服4劑,經量未減,小腹隐痛。

脈舌如前,改方重用血竭化瘀生新,配合清熱解郁為治,血竭末4.5克,赤白芍、蓮房;

小薊炭,地榆炭、制軍炭、貫衆炭各9克,馬齒苋、仙鶴草各30克,生甘草8克,服5劑,血塊陣下,經量随減而淨,腰酸倦怠無力,再配合扶正佐清熱解郁藥調理,以資鞏固。

活血化瘀為中醫治則中攻法之一,以血竭為主,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多用于外傷科疾病,應用于婦科臨床,古籍也有記載。

如《醫宗金鑒》的奪命散,用血竭配沒藥為末,吞服治療胞衣不下;《丹溪心法》以血竭配滑石、沒藥,醋糊為丸吞服,或血竭配五靈脂為末,“消産後血塊極好”。

臨床實踐,血竭配合活血化瘀藥治療血熱瘀阻型婦科疾患,對炎症性的療效較高。

可用于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流産或人流”後感染,子宮内膜炎引起的腹痛及月經過多,淋漓不斷等。

10 清邪調沖法

适應症:經期雜感,或畏寒身熱,或泛惡嘔吐、腹瀉,或腰酸腹脹,尿頻急刺痛,月經或少或多。

方藥:

感冒風寒,月經量少,宜溫散疏解調沖:桂枝、荊芥、羌活、川樸、川芎、蘇葉、生姜、通草等;

感冒偏熱者,月經量多,以解毒清熱調沖:銀花炭、桑葉、甘菊炭、黃芩炭、丹皮、連翹、竹茹、荷葉炭等;

伴腸胃炎:藿香、佩蘭、保和丸、廣木香、白芍、蔻仁、川樸、甘草等;

伴尿路感染:蒲公英、車前草、川柏、瞿麥、澤蘭、澤瀉、鳳尾草、通天草、淡竹葉、通草、甘草等。

案例一:葉XX,28歲,工人。

既往月經正常,本屆經轉第二天外出洗澡感冒,畏寒發熱,頭痛,鼻塞,月經随停,舌苔薄白,脈象浮緊。

治宜溫散疏解。

桂枝、荊芥、蔓荊子、川芎、蘇葉、通草各4.5克,當歸9克,小茴香2.4克,炮姜1.5克。上方服2劑得微汗,身熱畏寒除,經水随下。

案例二:張XX,33歲。

經轉第三天量多色紅,伴小血塊,小便刺痛頻數,尿量極少,腰酸墜,口幹,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宜清利,佐以涼血調沖。

蒲公英、車前草、玉米須各30克,生地、丹皮、生甘草各9克,淡竹葉16克,瞿麥12克,荷葉、川柏、黃芩炭各4.5克。

服2劑。尿頻尿痛已除,月經淨,續拟原方出入,以求鞏固。

經期外感緻月經不調,治宜去邪調沖兩顧。臨床根據月經量多量少随證加減,以去邪而不妨礙經水流暢為原則,靈活論治。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各家女科述評》,何子淮著,浙江省科學技術研究所出版,1982。本公衆号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