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葉天士創制的脾病新方

葉天士,醫學史上一個響當當的名字,他為清代著名醫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治療中,葉天士擅用化裁成方,除此之外,他還創制了不少新方。這些新方,按法立方,結構嚴謹,頗有創新,療效卓著。葉天士創制的脾病新方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文的總結。

脾病方

1

脾氣虛弱

葉氏常用四君子湯、小建中湯、異功散、戊己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六神湯、歸脾湯等。新方有: 1.谷芽半夏曲方(健脾益胃) 谷芽、半夏曲、橘白、茯苓、木瓜、煨姜。治脾氣虛弱、知饑少納(不食)。 2.人參羌活方(補中升陽,祛風勝濕) 人參、茯苓、澤瀉、炙甘草、防風、羌活、獨活、細辛、生姜、大棗。治濕熱久痢、脾腎受傷、下痢肛墜,為升陽益胃湯的變方(痢)。 3.人參石脂湯(溫澀止瀉防脫) 人參、粳米、炮姜、赤石脂。為桃花湯變方,治久痢陽明不阖(痢)。 4.健中運濕方(健中運濕) 人參、半夏、新會皮、茯苓、枳實、地栗粉、金石斛。治脾虛生痰濕、哮喘。

2

脾陽不足 葉氏常用黃芪建中湯、大建中湯、理中湯、治中湯、苓姜術桂湯、苓桂術甘湯、縮脾飲、益黃散、桃花湯、禹餘糧丸、黃土湯等。新方有:
1.加減建中湯(辛甘化陽) 人參、桂心、歸身、白芍、炙甘草、茯神、南棗、川椒、饴糖。治勞傷陽氣、脘中痞痛、脈濡澀(虛勞)。 2.溫通脾陽方(溫通脾陽) 白術、茯苓、益智、附子、幹姜、荜茇。治能食少運、便溏(洩瀉)。 3.幹姜荜茇方(溫通脾陽) 半夏、茯苓、陳皮、幹姜、厚樸、荜茇。治脾陽式微、不運氣機、脘痹不饑、便溏(不食)。 4.治中法方(溫運脾胃) 於術、茅術、益智、幹姜、胡蘆巴、茯苓、木瓜、荜茇。治中陽傷而濕聚、腹痛洩瀉(洩瀉)。 5.人參幹姜方(溫運中陽) 人參、幹姜、半夏、熟附、茯苓、草果。治中陽不運、脘痞肢冷(痞滿)。 6.白術厚樸方(溫中除脹) 生白術、茯苓、厚樸、肉桂、姜汁。治胸腹脹滿、痰多(腫脹)。 7.溫中化濕升陽方(溫中化濕升陽) 茅術、厚樸、升麻炭、炙甘草、附子炭、炮姜炭、當歸、煨葛根、新會皮、黃土。治脾胃陽弱、洩瀉腹痛、便血(便血)。 8.草果茯苓皮方(溫通脾陽,調氣利濕) 草果、茯苓皮、大腹皮、廣皮、青皮、厚樸、豬苓、椒目。治脾陽不運、水濕泛濫、脹滿便瀉(腫脹)。 清代名醫葉天士診治心法——

3

濕熱蘊脾 葉氏常用豬肚丸、清暑益氣湯、绛礬丸、肥兒丸、幹蟾丸等。新方有:
1.茅術廣皮方(脾胃雙調) 茅術、廣皮、丁香、黃柏、草豆蔻、川連、厚樸、茯苓、澤瀉。治濕熱傷及中焦、食入脹滿(腫脹)。 2.於術雞肫方(運脾消積開痞) 於術、内金、川連、厚樸、陳皮、姜渣。治脾胃氣傷、積聚内起(積聚)。 3.疏脾降胃方(疏脾降胃祛濕) 金斛、厚樸、枳殼、廣皮白、苦參、神曲、苓皮、麥芽。治脾不運、胃不降、食下腹脹、大便不爽(腫脹)。

4

寒濕困脾 葉氏常用平胃散、醉鄉玉屑、實脾飲、和中丸、防己茯苓湯、術附湯、甘姜苓術湯、苓姜術桂湯等。新方有:
1.良姜姜黃丸(溫脾化濕開通) 良姜、姜黃、茅術、丁香、草果、厚樸。治脾寒夾濕、心痛引背(胸痹)。 2.茅術烏頭方(散寒祛濕止痛) 茅術、川烏、姜汁、白芥子、厚樸、廣皮、荜茇、茯苓。治寒濕郁阻肢節痹痛、胃痛、便溏(濕溫)。 3.溫脾湯(溫脾燥濕截瘧) 草果、桂枝、生姜、厚樸、蜀漆、茯苓。治寒濕犯脾胃、三日瘧(瘧)。 從名醫經驗中汲取臨床知識——

5

脾營陰不足 葉氏常用參苓白術散、當歸補血湯、八珍湯、養營湯、四獸飲等。新方有: 1.當歸肉桂方(溫養營血) 當歸、炙甘草、肉桂、茯苓、炮姜、南棗。治營分虛寒、臍腹痛(腹痛)。 2.歸身柏子仁方(補營潤燥) 桃仁、歸身、柏子仁、桂圓、黑芝麻。治營虛脘痛、得食得按則緩(胃痛)。 3.人參烏梅湯(斂養脾陰) 人參、山藥、炙甘草、烏梅、木瓜、湖蓮。治痢久陰傷、口渴微渴(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