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抑郁症不隻是簡單的心理病變,同時還是一組功能性病變。
我一直認為,“抑郁症”這個名字不科學。“抑郁”是對心境的描述,是心理名詞。很多人望文生義,就認為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包括有些患者,也甯願接受這個判斷,不去看病,幻想着換換環境,調整一下,病就好了。
有這樣的幸運?有。抑郁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有時靠患者自身的生命力量也能自動中止病程。據經驗統計,約有三分之一患者不治療,耗個一年半載,也會逐漸痊愈。但是,這樣做非常危險。因為這一年半載日子難熬,生存質量低,自殺風險大;而所謂“好了”,隻是不發作而已。它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不知道哪天還會落下。
時至今日,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抑郁症不僅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種功能性疾病。
在人類早期,古希臘人認為,抑郁症是人體内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不平衡導緻的。這個說法當然不科學,但它把抑郁症和生理因素聯系起來,是一個天才的猜測。
到了公元前3世紀,對大腦的研究出現突破,發現大腦掌管思考,小腦掌管肌肉運動,神經系統理論由此建立。後來,更進一步的研究認為,“精神障礙即為腦疾病”,如果大腦有個風吹草動,精神障礙可能因之而生。
20世紀中葉,是人類曆史上一個科學進步時代。抑郁症的研究出現了革命性變化:研究人員收集并解剖了一些抑郁症自殺者的腦部标本,通過顯微鏡看到大腦内三種神經遞質(血清素即5-HT、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濃度低于常人。由此确定了一個研究方向:尋找抑郁症和這三種神經遞質濃度之間的對應關系。
先介紹一下什麼是神經遞質。我們知道,人腦中有幾億個腦細胞,稱為神經元。兩個腦細胞之間,有一個間隙。人腦傳遞信息時,前一個腦細胞的神經末梢就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其使命是載着信息,跨越間隙,像郵差一樣把信息傳遞下去。這個化學物質,就叫神經遞質。
大腦的神經遞質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上述三種: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這三種神經遞質,其功能不完全一樣。比如,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傳遞快樂;去甲腎上腺素提供生命動力。如果這三種神經遞質失去平衡,神經元接收到的信号減弱或改變,人體就會出現失眠、焦慮、強迫、抑郁、恐懼等症狀,表現為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腦疾病。
抗抑郁藥物就是在上述理論指導下,針對這三種神經遞質研制出來的。比如,現在最常見的SSRIs系列,全名“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其功能便是專門抑制大腦對血清素的回收,從而保持血液中血清素濃度的平衡。
最早抗抑郁症藥物異煙肼的發現,純屬偶然。那時異煙肼是抗結核病藥物,在做藥物實驗時,意外發現結核病患者服用異煙肼後會出現欣快情緒。順着這個路徑,第一代抗抑郁症藥物被研制出來。如今,抗抑郁藥物已經進化到第三代、第四代。這些抗抑郁藥物的有效性,充分證明抑郁症和這三種神經遞質存在着确切的對應關系。
近年來,中國對抑郁症病理的研究,也偶有進展。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雲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等腦區的特征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郁症自殺行為有關。
這些專家還募招16例自殺未遂者和36例無自殺行為的抑郁症患者,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術,對他們的大腦灰白質體積和白質纖維的完整性進行研究。通過大腦影像對比,發現這些自殺未遂者大腦内左側内囊前肢部分各項異性值明顯降低,提示該區域白質破壞導緻額葉紋狀體通路受損。
不過,這仍然隻是對現象的描述。相關性确實存在,但為什麼相關?機理尚不清楚。抑郁症的發病機制很複雜,目前僅有一些假說,這些假說都有一些研究結果來支持,但這些假說有時互相矛盾,甚至互相否定。
現在傾向于認為,抑郁症是一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同的異質性疾病,而不是一種疾病。它們各有其發病原因和機制,無法用一種病因和機制做出解釋。
至此,結論很清楚了:抑郁症不隻是簡單的心理病變,同時還是一組功能性病變。最初,尚無法觀察到大腦是否受到損傷,但如果病程太長,造成患者大腦海馬區體積縮小,這時功能性病變就會轉化為不可逆的器質性病變。此時救治,為時晚矣。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認為,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夠堅強所緻。現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許永遠也不能體會患者内心的挫敗、孤獨和蒼涼。由于大腦發生功能性病變或器質性病變,他遭遇意志無法控制的精神障礙和痛苦。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居高臨下甚至帶有一絲優越感地同情、開導或者指責他們,是不科學、也是不公平的。
和身體其他疾病相比,抑郁症還不易被自我察覺。如果得了疾病,如感冒,因有外來病原體入侵,身體産生免疫反應會發燒、流涕;如果受了外傷,傷口會發炎、腫脹,從而發出警訊。而大腦病變是悄無聲息的,患者直到情緒嚴重低落,認知發生偏差,才覺得不對勁。這時,還經常自以為隻是心理問題。
寫到這裡,你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認為“抑郁症”這個名字不科學。也許應該稱它為“腦功能失調症”。不過,既已約定俗成,名字不改也罷。但我們不能受這個名字的誤導,把抑郁症簡單等同于心理問題,從而錯失藥物幹預的最佳時機。
附:
哪些人易患抑郁症,你中槍了嗎?
抑郁症是一種心境上的障礙症狀,在當今社會常見于各年齡人群。抑郁症患者經常情緒低沉、消極,且心理自卑,悲觀厭世,嚴重者會出現明顯焦慮、産生幻覺和妄想症狀等。遠離抑郁,人人有責,我們今天要了解的就是哪些人易患抑郁。隻有深入了解,才能防患于未然,讓我們身邊的人遠離抑郁症的陰影。
過于認真、固執的人易得抑郁症。這種性格類型的人往往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程度的完美主義。無論是自己做事還是對他人,都有着一套嚴格的标準和要求。在現實達不到預期高度時,會産生巨大的落差心理和負面情緒。過多的心理壓力,極大的促成了抑郁症的發生。
過于内向、孤僻的人易得抑郁症。性格過于内向和孤僻的人,往往在生活中不善于表達自己,将很多想法和情緒都壓抑在心裡。大量的負面情緒長期壓抑,久而久之就會産生絕望、焦慮、狂躁等嚴重的表現症狀。
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得抑郁症。女性在一生中需要面對更多的生理過程,比如月經、懷孕和生育等等,這些和激素有關的生理過程也會潛在影響人的情緒變化。另外目前社會上很多女性在家庭中處于弱勢地位,這也是促成已婚女性抑郁症多發的最主要原因。
過于敏感、多疑的人易得抑郁症。此類人群無論男女都屬于心思細膩,做事也細膩的類型。過度敏感的後果即是常常對于旁人的言語行為想得過多,每天都經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多變的情緒狀态。在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抑郁症很容易就發生在其身上。
老年人相比于其他年齡段更易得抑郁症。老年人作為社會最大的弱勢群體之一,心理健康不容忽視。身體衰弱、病痛增多、親人逝世等,會給老年人脆弱的身心帶來嚴重的打擊,如果不能及時的疏導,老年人抑郁症發生的概率極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