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時事 > 正文

海拔最高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的“活态傳承”|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封面新聞記者 苟春 宋潇 李佳雨

西藏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

申遺成功時間:2021年11月

工程檔案:

西藏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本波山下,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體現了藏族先民在高寒地區适應自然,戰勝自然客觀條件的智慧,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5月下旬,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境内的沖曲河畔,一個個蓄水池猶如嵌在高原上的寶石,閃耀着耀眼的光芒。 這些蓄水池有數百個之多,大體采用敞口形式,由引水渠、池體和出水管網等組成,共同組成了西藏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

據統計,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至今仍然在使用的蓄水池還有400多座,惠及人口達30多萬;它們仍然沿用着古代的工程形式和管理方式,其背後蘊含的科技、曆史與文化價值依舊在推動着當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活态傳承”。

沿河築建的開敞式引流蓄水池

地處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境内土多水少,水格外珍貴。因此,修建蓄水池灌溉似乎成了當地的必然選擇。

為了充分利用水源灌溉農田,從宋末元初開始,當地先民逐步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統,主要覆蓋了薩迦縣、拉孜縣等區域。

地勢高差大、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加之氣候幹旱、水源稀少……薩迦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給水利工程建設也帶來難度。為降低建造成本、節約運輸損耗、提高灌溉效率,當地先民順勢而為,把一個個蓄水池建在了薩迦沖曲的沿線。

海拔最高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的“活态傳承”|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的蓄水池。 圖據新華社

按照傳統習慣,當地把薩迦蓄水灌溉技術惠及的地方統稱為“薩迦灌區”。在結構形式上,薩迦沖曲在薩迦寺北面分成三道支流,由一座三門水閘控制,三道支流通向三汪蓄水池,其間亦各有一水閘控制,而這套灌溉系統周圍也就成了水澆地。

據了解,蓄水池大多為矩形,采用敞口形式,由引水渠、池體和出水管網等幾部分組成。而蓄水池外形則是根據不同地形的條件而決定的,大小不一。

當地水利專家表示,相較于築壩引水灌溉,開敞式引流蓄水池在相同蓄水量條件下所用建築材料較省,投資較少。同時也便于水源的彙集與分配,方便沿岸居民取水灌溉;利于雨季彙集水源,有效分洪洩洪,減少災害發生等。

此外,蓄水池敞口曬水,可以使原本由融雪冰水彙集成的冰涼的池水,溫度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青稞在高寒環境下茁壯成長。

因地制宜的獨特三級管理模式

河湖長制的雛形,也能在舊時的薩迦灌區見到。

相關史料記載,薩迦古代蓄水池灌溉系統安排了兩名專任官員協同負責,類似如今大家所熟知的“河湖長制”。專任官員主要負責上遊水土保持、定期清理沉澱池及其至進水口的通道裡的淤泥與雜物,每年定期對蓄水池進行安全檢查,還要經常巡視該灌溉系統,解決用水糾紛等。

此外,不同水閘的開關由水女(類似于現在的巡河員)操作,擅自開關水閘的人會受到嚴懲;水閘開關時,所涉每戶會出一代表,蓄水池閘一開,等在各自小水閘前的戶民會打開通往自家小水渠的石闆或木門。從專任官員到水女再到戶民,這個灌溉系統形成了的獨特三級管理模式。明清時期,灌溉系統的利用和管理體系已趨完善。

薩迦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其治水思路、結構形式、管理方式是最契合本地實際的,部分工程也還在使用。在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的滋養下,日喀則已經發展成了“世界青稞之鄉”;薩迦也早已變了樣,道路寬闊通暢,高樓拔地而起……

700多年前,在這高海拔、高寒地區,當地先民巧妙地建造了這一灌溉系統,不僅能夠灌溉、抗旱,還能夠防洪,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時至今日,在這個高海拔地區的智慧水利工程,其科學技術、文化價值和管理經驗仍然值得後世挖掘和借鑒。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