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裝有沒有「活」的感覺,源于人們對材料質地、工藝效果及穿着心理的全方位感受。
把定制的西裝放在工廠,用流水線的生産方式縫制而成已是業内常态,有人認為這樣做出來的西裝沒有「活」的感覺。
究其根源,主要是比對了用手工作坊單獨縫制的手工西裝,與工業化批量流水線作業生産的機縫西裝。
下面從西裝的用料、工藝及成品效果引發的心理感受這三點,論述手工西裝那「活」的感覺是怎麼來的,緣何流水線生産的西裝不容易有「活」的感覺。 01
手工西裝的面輔料——筋骨活絡
手工西裝的文案中常有此論調:手工縫制的西裝就像人的第二次皮膚。讓人産生這種感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面料質感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始風貌和特征。
西裝面料多選用精紡毛料,按其風格和用途可大緻分為:秋冬用的克重高面料和春夏用的克重低的面料。兩類面料的手感不盡相同:秋冬面料手感以滑糯、挺括、豐滿柔軟為主;春夏面料則比較重視輕、薄、挺爽和挺括。
手工縫制西裝時會盡可能不用或少量使用粘合襯,讓面料保持挺括,用手工縫綴的麻襯、毛襯、布襯等做成「骨架」。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面料最原始的質感,由于有襯布支撐,即使面料是平的,也貌似有筋骨支撐一般,随着人的活動,面料仿佛也「活」了過來,顯得輕盈而飄逸。
反觀工廠以流水線的生産方式縫制的西裝,為了作業的便宜性,一般都會在西裝面料裡面粘覆一層粘合襯。這樣即使在溫度差異較大的生産環境下,在不同的機器設備間來回流轉,西裝面料會相對比較穩定,不易變形。但這也造成了西裝面料失去自己的個性,變的僵硬、死闆、沒有筋骨、缺乏生命力。
02
手工西裝的工藝——結構活泛
從工藝的角度上看,手工縫制的西裝,在細節上并沒有機器縫制的那樣規整,但恰恰是這種不規整,讓人感覺手工西裝顯得更加靈動、飄逸、轉折自然。當主流産品是以手工縫制為主時,規整的造型和結構更容易赢得人們的青睐,而當市場上充斥着大量規矩死闆的西裝産品時,人們又會開始追求手工帶來的活泛感。
若單純從手藝的角度上看,手工縫制的西裝并沒有什麼稀奇的,除了裁剪,無非是對西裝裁片的組合過程中,需要的熨燙與縫合而已。使用熨鬥對面料進行歸拔整燙,可以将一塊平面的面料,按照人體的造型,凹凸有緻,這一點機器也能做到,隻是需要借助模具。
手工西裝的縫合則是根據西裝各部位的要求,運用各種針法,如:藏針法、撩針法、納針法、三角針法等将裁片縫合在一起。這一點大多數機器也能做到,隻是機器在弧型的表現力上略顯不足。
比如在手工納駁頭時,一開始就考慮到要讓駁頭處翻折的更加自然,因此在縫制時,就會手動的讓駁頭襯與衣身面料直接形成一定程度的弧度,從而讓駁頭做好後就是翻折的狀态,并且幾乎無法靠手扳平。
而機器縫制西裝的操作台大都是平面的,仍以駁頭為例,即便有納駁頭機輔助,縫好後仍需要通過适度熨燙塑型,才能使駁頭産生弧度。遇到經驗有些欠缺的工人,還會把駁頭的翻折線壓成死褶,這些細微的變化,消費者多半說不出具體的原因,但卻會感覺到其中的差異。
03
手工西裝的感覺——慢工細活
抛開手縫西裝與機縫西裝因材料和工藝不同而産生的視覺上「活」與「不活」之外,客戶在面對兩類西裝時的心情也不一樣。機縫西裝給人一種快節奏、快時尚的感覺,而手縫西裝讓這一過程慢了下來。
手工縫的西裝會比機器縫制的更細嗎?答案是不一定。機器可以将針碼調小到0.1毫米,并且勻速縫制,這在手工藝人看來,顯然是有難度的。手工縫合的線迹一定比機器縫制的線迹更美觀嗎?答案也不一定,至少機器縫直線就比手工顯得更有優勢。
西裝無論是手縫還是機縫都需要人的介入,其中的差異并不僅限于生産工具的不同,更體現為兩種不同的作業狀态。手工一針一針的縫制體現了一種慢節奏的人情味兒,而機器生産則給人一種快節奏的工作狀态。
手工縫制的西裝,會讓客戶感覺到衣服上溫存着人的氣息,是一件有溫度的西裝,而機器縫制的西裝,會讓客戶感覺衣服和人的關系比較疏遠,這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了高壓工作環境下的人們,對快節奏工作的抵觸,和對慢節奏生活的向往。
雖然手縫西裝有「活」的感覺,但這并不意味着機縫西裝不好,隻能說二者表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全手工西裝也要借助機器完成部分操作。
這兩種風格都有各自的消費群體,有些客戶就喜歡機縫西裝的闆正有型,有些客戶則喜歡手縫西裝的活泛自然,說到底隻是各自的追求不同罷了。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