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1979年的一天,從事外事旅遊工作的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經理劉祿曾赴美國訪問。那時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去美國的中國人還不是很多。51歲的劉祿曾和同事來到紐約一家很有名的餐館就餐時,戲劇性場面發生了。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憑着女性特有的敏感,她發現有一名美國中年男子總是偷偷打量自己。突然,這名男子好像鼓足了勇氣沖着劉祿曾說,“請問這位女士,你應該來自中國吧?”

劉碌曾看到這個男人後覺得有點眼熟,但是心想自己在美國又沒有親戚,于是就如實地回答了男人的問題。誰知男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後,竟然激動地握住她的手說:"我記得你姓劉,還當過兵,更是一名優秀的翻譯官!您不記得我,可我還記得您?在你們志願軍的戰俘營裡,您以戰勝者的身份審訊過我,我當過您的俘虜呀?"

劉碌曾想了好一會才想了起來,沒想到這個當年的戰俘居然還記得那些特殊的日子。

這個男人是誰呢?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呢?故事要從頭說起。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1928年12月劉祿曾出生在上海的名門望族,祖籍安徽。她的曾祖父是晚清淮軍名将劉秉章,當過四川總督,外祖母也是當地名門望族,家世顯赫,家庭生活優越,在長輩的教育下,她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後,考入東吳大學法律系,當時東吳大學用的是全英語教學,所以劉祿曾的英語非常流利。

由于祖父的成份問題,劉祿曾想加入解放軍文工團的念頭被打消了。

劉祿曾隻好在東吳大學工作,但是内心想當兵的願望從未忘懷。1950年,朝鮮戰争爆發,為了方便翻譯敵軍的各種情報和文件,更好地和敵軍俘虜溝通,當時各大高校緊急号召在讀的英語系大學生赴朝鮮參戰。

或許是天賦和興趣使然,劉祿曾雖然不是英語系,卻能講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而且當兵也是自己一直的理想,于是主動報名參軍,投筆從戎。成為了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的一名女翻譯。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行軍的路上除了危險,幾乎談不上任何生活條件,凍土豆,壓縮餅幹硬的幾乎崩掉大牙,還要随時改變前進路線和隊形。但劉祿曾等人都克服了下來,就這樣在最快時間内到達了預定陣地。

踏上朝鮮戰場時,劉祿曾等人就聞到陣陣硝煙的氣味,目之所及都是耀眼的火光。

她與其他從上海來的夥伴一起在防空洞内睡過幾天,洞裡一根稻草也沒有,他們隻能席地而躺,夜裡很容易被凍醒。

劉祿曾初到戰場時,便見到飛機狂轟亂炸,四處血肉橫飛的場景,吓得全身發抖。

劉祿曾抵達朝鮮後,随部隊駐紮在裡朝鮮中部一個叫做“球場”的山區村鎮裡面,這裡是我軍俘虜管理團收容所所在的地方。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劉祿曾抵達朝鮮後還沒來得及休息,就接到命令,要她閱讀我軍繳獲的大量美軍的軍事文件和宣傳品,并将之翻譯成中文。不久之後,一批又一批的美軍俘虜被押了過來,劉祿曾的工作變得更加繁忙了。

她的主要工作是翻譯文件和情報、監聽敵台并審訊俘虜。在這些工作中,最難的就數審訊俘虜了。一些美軍士兵雖然被俘,但一看到審訊他們的竟然是這麼年輕的姑娘,都變得傲慢起來,有的人甚至對着劉祿曾吹起了口哨。

劉祿曾不卑不亢,用熟練的英語和美軍戰俘聊起了家常。她熟知法律和西方社會的實情,常常在聊天的過程中加入“靈魂拷問”,經她審訊過的俘虜許多到後來都痛哭流涕,為自己參加了這樣一場非正義的戰争感到後悔。

在一次審訊中,她詢問一位美國士兵,為什麼自己的家那麼溫暖,不在家裡享受幸福,一定要跨越大洋來這裡破壞别人的家呢?經過交談得知這位俘虜參軍也不是自願,是為了抵掉刑期,劉祿曾嚴肅地說道,“你在自己國家犯的是小罪,來這裡屠殺别人的人民,犯得則是大罪,人民的法庭是要重判你的”。

劉祿曾的話讓這位俘虜第一次感到人生大義,開始深思這場戰争是否真的和自己國家宣傳的那樣正義。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在這個時期,劉祿曾與美國下士詹姆斯·伯特納相見了,此時的詹姆斯·伯特納心裡面還有許多的情緒,還是很看不起志願軍的将士。在被俘後,總是擔心自己被處決,平時審訊時也不積極交代。

劉祿曾的出現,仿佛讓詹姆斯·伯特納看到了黑夜裡的一盞明燈,劉祿曾主動找到詹姆斯,用英語與之交流,讓其更好地了解到了志願軍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向他普及了志願軍優待戰俘的政策,打消了詹姆斯心中的疑慮,讓其更好地認識到了這場戰争的性質。

有一次,詹姆斯生病發燒,不想吃飯,看守他的戰士以為他開始抵觸戰俘生活,因此對他态度不好,劉祿曾得知後主動找到詹姆斯,得知他真的在生病發燒,于是主動為詹姆斯找來藥品,幫他治療。也因為劉祿曾的舉動,使得她在詹姆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樣拯救生命的恩情,讓這位美國士兵銘記了一輩子!這是如何深切的感激之情以至于讓26年後的詹姆斯·柏特納能立刻認出劉祿曾!

自從做了審訊員後,劉祿曾便經常對工作進行總結和梳理,并不斷的總結經驗,提出新的工作重點,并定期向上級做彙報,她認為瓦解敵人心理防線,使其産生厭戰情緒的宣傳十分必要,并主動申請進入坑道最前線,每天宣傳反戰信息,在心理和精神上與敵人作鬥争。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1952年11月,上甘嶺戰役打響。此時,24軍守在三八線前沿,急需一名能在前線對敵人喊話的宣傳員,以此來在聖誕節前對敵人發動一次政治攻勢,從心理上瓦解他們。

此時的劉祿曾,已經是一個有兩年軍旅生涯的老兵了,她主動提出要上前線,領導批準了她的請求。穿過層層封鎖,劉祿曾終于來到了前線。就這樣,劉祿曾作為上甘嶺前線坑道唯一的一名女兵!

劉祿曾的任務:前往24軍的敵工部門,利用麥克風和無線電,打消敵人志氣,宣傳我軍的俘虜政策和動員士兵,争取我軍的主動權。

白天,劉祿曾拿着一個長柄喇叭,透過坑道的洞眼,用英語向着距離不足100米的美軍喊話:“不要在美國侵略朝鮮的非正義戰争中送死!”

而晚上八點,則是固定的電台播送時間。劉祿曾充當音樂節目主持人,向敵軍播放美國歌曲,播送美軍士兵的家信和家屬來信,以此瓦解敵人士氣。

劉祿曾洪亮圓潤的聲音,優雅的談吐,被美軍稱之為"夜莺"。戰鬥結束後,很多敵軍俘虜竟提出想要見一見每天都要收聽的播音員小姐。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劉祿曾也有一次險些喪命,那是她在陣地待了20天後下山休整,可是在路上正巧碰上了美軍的突然轟炸,劉祿曾穿得很多不怎麼跑得動。

一直艱難地跑了20分鐘,感覺到一顆炮彈在附近爆炸,其中一塊彈片從她身旁擦了過去,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

好不容易找到一處火箭炮掩體,劉祿曾連忙沖了過去,進了洞後整個人都癱軟在地,這時才發現裡面已經隐蔽了不少人。當這些人看到劉祿曾時都很吃驚,“好多人說‘小鬼沒死,萬幸、萬幸’。”

當時除了要防禦敵人的偷襲,自然環境也非常惡劣。大雪紛飛,最低甚至到了零下四十攝氏度。有一次,雪大的都把防空洞洞口封住了,差點出不去。幸虧一位前來聯絡的朝鮮小戰士奮力挖開雪,這才得救。

還有一次,百年難遇的山洪引發了泥石流。當時劉碌曾正與戰友在一條小河對岸山坡的草棚工作。敵工科長發現情況不對後,立馬扛了兩根樹幹橫在小河上,讓她們快點過河。誰知她們才剛過完河,對面那個草棚一下子就被大水沖走了,村莊也全被淹沒了。

就這樣苦熬了幾個月之後,上甘嶺戰役取得了勝利。從此之後,戰場上的态勢徹底扭轉了,美軍也終于認清了現實,我國在談判桌上占據了更大的優勢。

在朝鮮戰場上,劉祿曾除了經受殘酷的戰争和紛飛的戰火,還有意外的收獲,那就是在戰争中找到了真正的“另一半”。

劉祿曾的愛人名叫艾奇,兩人在戰火中凝結和升華出了真正的愛情。艾奇來到朝鮮後,在九兵團政治部青年部工作,劉祿曾是團小組文娛委員。

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們接觸越發頻繁,從友誼升華成愛情。

在朝鮮戰争打完以後,1953年10月,劉祿曾回到了闊别三年的祖國,開始在南京軍區工作,靠着娴熟的英語水平和不懈的努力,她後來被任命為了中國國際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經理。

她和艾奇在戰火中播下的愛情之花終于開花結果。同年11月,兩人正式結為夫婦。

劉祿曾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劉祿曾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多年,随着國家發展的需要,中美關系也由之前的敵對變為了友好,兩國進入了一段“蜜月期”。

由于當時時代的原因,她的工作環境一直不太理想,但她沒有任何怨言。直到後來國家開始重視國外旅遊行業,她才得以運用自己出色的英語能力以得到重新工作的機會。

1979年,在中國著名教育家吳贻芳博士的帶隊下,劉祿曾一起前往美國出差。

在參觀過白羅克倉博物館之後的冷餐晚會上,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士時不時向他們投來注視的目光。就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劉祿曾這才把這一位穿着體面、文質彬彬的男士,和26年前那個暴躁固執的美國大兵聯系起來。

原來博納特返回美國後痛定思痛,摒棄了原來小偷小摸的惡習,開始改變自己,最終将賺到的所有錢開了這家餐館,擁有了自己的事業。

詹姆斯回憶起那段曆史,不免有些唏噓,他說自己本來已經對人生沒有了期待,然而在戰俘營裡,看到中國人熱愛生活的模樣,也激發了自己,尤其是在劉祿曾的開導下,他又重新樹立起人生的目标。

詹姆斯對劉祿曾說:“中國人民是真正熱愛和平的,是真正的朋友,人民都是不希望戰争的。”

在臨走時,博納特一直感謝這位中國的人生導師,也讓劉祿曾的心裡受到了極大的感動。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唯一女兵,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經此一見,雙方對那段記憶都有了最終的交代,而從事翻譯工作半生的劉祿曾也在2022年2月16日離開了人世。

而像是劉祿曾與伯特納這樣的戰地情誼,則是那場戰争留下的最好證明,同時,也暗示着和平才是兩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所有發生過的都是曆史,但在中國的祖輩沿襲之中,那段記憶卻永遠鮮活,所有戰士們的形象也是永遠偉岸。

先輩們的浴血奮戰,才換來了今日的太平盛世。有了先輩們的榜樣,年輕一代的我們,才要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