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中國是為了贖罪,為了替日本人還債,日本人欠你們的太多了。”
89歲的伊藤郁子已經在中國生活了71年,她在這裡工作、安家、生子,中國早已成為了她的真正的家。這片土地不僅承載了她的愧疚與熱愛,也見證了她傳奇的一生。
破裂的軍國主義1945年8月的牡丹江上,血流如柱、橫屍遍野。軸心國大勢已去,日軍也已到了窮途末路之時。
這時候的蘇聯開始加入中國東北的戰局,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軍,日本節節敗退,伊藤郁子所在的團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但深受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日軍将領,無法接受日本即将戰敗的事實。面對潰不成軍的部隊,他在牡丹江前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定。
日軍将領直接下令給傷員體内注入空氣和酒精,讓小孩服下毒藥,命護士跳江赴死。他希望在這裡通過自戕的方式為天皇做一次盛大的獻祭。
看着奔流的牡丹江水,20歲的伊藤郁子似乎想起了戰場上血流不止的傷員,她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産生了深深的質疑。
1925年,伊藤郁子出生在日本北海道的岩手縣郊。父親是縣内農林局的一位專員,母親則是一位家庭婦女。
這是一個普通的傳統家庭,但也和當時日本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一樣深受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為保障前線士兵和物資的及時供應,家裡子女衆多,郁子在其中排行老三。
也是為了響應國家全民備戰的号召,1945年,剛從護士學校畢業的郁子便被派到了中國東北的部隊裡,做起了随軍護士。
來到這裡的幾個月,她看到了殘忍的日本同胞們殺害了無辜的中國百姓,作為一位以救治傷病為使命的醫護人員,她無數次在内心中同多年所受到的軍國教育掙紮。而現在自己又正以這樣的方式被迫走進牡丹江裡。
一千多名醫護人員紛紛投入江流之中,心如死灰的伊藤郁子卻幸運地抓住了一根浮木,在江上漂流了三個多小時後,她看到了生的希望。
此時的她似乎已經獲得了新生“我當時就在想,我才20歲,日軍殺死了那麼多中國人,我不能死,我要将功贖罪,替他們還債。”
當時的日軍已不見蹤影,她被路過的解放軍醫療救護隊收留了。
而在中國解放軍部隊這裡,她做起了老本行,但不同的是她從這一刻開始真正問心無愧地救死扶傷了。
日本的女中豪傑在解放軍醫療救護隊裡,伊藤照顧着一個被截去雙腳的年輕士兵,但士兵并未從傷痛裡被拯救出來,臨終前,他将自己身上唯一的蘋果送給了伊藤以感謝她的照顧。
但在伊藤心中,這個蘋果卻喚起了她深深的愧疚“我的眼淚簌簌而下,那不是一隻普通的蘋果,是滾燙的中國心。”
在那個動蕩的中國,日本的侵略讓中國百姓民不聊生,而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還都是如此純樸善良的人民。伊藤郁子心裡最後的防線也被擊破了。
不久後随着日本正式宣告戰敗,抗日戰争也徹底結束了。面對可以返回日本與家人團聚的選擇時,伊藤毅然選擇了留在中國。“我想,我就留下還債吧!”
伊藤郁子選擇了正視日本的錯誤,并且勇于為過去承擔責任,這比那些選擇自戕以殉心中那邪惡信念的日本軍人更像是個英雄。更不用提到現在還在扭曲曆史的日本政府。
此後,留在中國的伊藤郁子成為了解放軍牡丹江野戰醫院的一名醫護人員。
她在醫院裡,憑借合格的醫療技術和對患者的仁心很快成為了骨幹護士。并且捐獻了107次血液,用自己的O型血挽救了17名中國戰士的性命,醫院上下無一不對她多加贊賞。
也因此,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周保平在去醫院探望傷員的同時還接見了伊藤,稱贊她為“日本的女中豪傑!”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終于從戰亂裡走了出來。舉國上下一片歡騰,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中國人民等了半個世紀。
25歲的伊藤郁子也離開了野戰醫院,被調到了解放軍山西康複醫院。
“在這裡遇到了我的愛情。”伊藤郁子回憶道。
她和年輕帥氣的軍官宗序定一見鐘情。當時負傷的宗序定在伊藤的悉心照料下很快便恢複了健康,而他倆也互相許下了一生的承諾。
一年後,伊藤郁子與宗序定順利成婚,而她也正式加入了中國國籍。成為一名中國人。
人的一生有無數次選擇,而每次選擇都決定了你的餘生。伊藤郁子在這片土地上以中國人的身份獲得了新生,這在她的心中更是一份難得的救贖。
婚後,夫妻倆很快便擁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1954年,宗序定帶着家人回到了故鄉如臯縣定居,伊藤便到了縣人民醫院當了外科護士,從此,便一直生活在了這裡,她說着如臯方言,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如臯人。
解放後的新中國,一切都是百廢待興,在自然災害面前顯得非常無力。性格随和善良的伊藤郁子,看到被饑餓和病痛折磨的病人她常是于心不忍,拿出自己的工資給病人買來食物,而她卻因為過度操勞體重一度低至60斤。
當縣長得知這一情況後,帶着食物來到伊藤家裡,還吩咐她要在一周内吃光所有食物,不許分送給别人。
伊藤這種無私為病人奉獻的精神更是響應了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号召,院領導更是以她為榜樣,号召大家“遠學白求恩,近學伊藤郁子。”
伊藤郁子的專業和善良得到了醫院同事和病人的一緻好評,她也因此受到了大家的保護。當有人以“敵國特務”的名義想要揪出伊藤時,醫院上下一起護着她“伊藤是有功之臣,要揪就揪我好了。”
當年在牡丹江前殘暴的日軍把伊藤郁子推向了死亡的邊緣,而在這片土地上,中國人民卻一次又一次給予了她生的希望。
中國是唯一的家1972年,随着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來訪,中日邦交開始恢複正常化。同年11月,伊藤郁子辦了回日本探親的手續,在二戰時期滞留在中國的日本女兵就此重新踏上了闊别27年的故土。
當她出發前,縣内上下領導以及如臯縣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都來為她送行,她回憶道“沒有一點歡聲笑語,很多同事都暗自流淚,他們都以為我不會再回來了……”其實她的丈夫當時也是那麼擔心的。
畢竟在那個國家有她的父母朋友,是她真正的根。而戰敗後的日本在美國的援助下大力發展工業,經濟複蘇,生活在日本明顯會好于在當時的中國。
那時全世界都注視着兩國的建交,在日本國内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關注,諸多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
見到分别多年的母親,郁子泣不成聲。浮雲一别後,流水十年間。當時離家的孩子也已年過半百。跨越數十載的時光溝壑,再多的淚水也無法填滿。
84歲的母親面對失而複得的女兒,也不願再讓她離去。
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首相府接見了伊藤郁子,并對她說隻要她願意回到日本定居,日本政府都會衷心歡迎。日本政府随即開出優厚的條件以挽留伊藤郁子,但面對如此待遇以及家人的不舍,郁子依然選擇了離開,繼續生活在他熱愛的中國。
在中國生活了多年,想起日軍當年在中國的種種暴行,伊藤郁子在難過的同時也進行了深刻反省。
“我為中國人民帶來了什麼?”她回憶道“日本軍國主義的罪孽,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太大了。”伊藤郁子覺得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
況且二十多年的生活,中國有她的朋友、家人、血親,在伊藤郁子心中,這裡早已成為了她唯一的家。中國這片土地見證了她颠簸的半生,也寄托了她所有的熱情。
伊藤郁子在退休後,依然在力所能及的地方發光發熱。她宣傳和平,擔任學校的校外輔導,對孩子們進行愛國教育。
伊藤郁子說:“每當少年兒童給我系上紅領巾,圍坐在我身邊聽我講革命故事時,我是最快樂的。”時至暮年,她仍然不忘在給小孩子們訴說和平的來之不易。
1998年,日本的紅十字會給伊藤郁子寄來了撫慰金,還通知她帶着子女回到日本生活,并且有專人安排住房、提供照料服務。這時,她的丈夫已經離世,子女也都長大成人。但對于伊藤郁子來說,中國已經成為了自己家。
她拒絕了這番提議,并回道“我愛生我養我的母親,我愛櫻花爛漫的日本,但我更愛社會主義中國!我的心永遠在中國!”
她希望自己能在中國的土地上落葉歸根,用泥土掩埋過去的不堪,也讓自己的綿綿情誼以潤萬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樣一位日本女性,用自己的一生來彌補日軍曾為中國帶來的傷害。她是真正的勇士,明是非之人。而再看日本政府,面對戰争曆史一味地去扭曲事實,當曆史的親曆者一一離去之時,是否假相就會成為後人口中的真實。
戰争是世界永恒的議題。沒有哪一個是和平的年代,隻是慶幸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國家。戰争給普通百姓帶來了離别和無盡的傷痛,在性命面前利益本應無足輕重,但面對邪惡的思想以及被踐踏的尊嚴,人們隻能一次又一次飛蛾撲火。
劍已落,炮已毀。随之而來的是毀滅性的武器。當開戰便可能同歸于盡的現在,我們有了更多的底氣。但希望我們的和平不用再以對質來換取,全世界人民的反戰渴望才會帶來真正的希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