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蠱也稱“放草鬼”,它同趕屍一道,并稱為湘西兩大古謎。
蠱是一種化驗無毒的毒粉
所謂放蠱,就是将一種特制的藥粉投入食物之中,使誤食的人吃後心智迷亂,受到投藥者的控制。這種藥粉的制作方法,千奇百怪,沒有固定的配方,通常都是家傳,有多少個草鬼婆(放蠱者的俗稱),就有多少種蠱藥。
雖然蠱藥制作方法各異,但其主要成粉卻大同小異。《鳳凰縣志》記載鳳凰的草鬼婆制作蠱藥的主要成粉是蛇、蜈蚣、螞蟻、蟾蜍等。草鬼婆将這些毒物收齊後露亞周買松談月構菜統度幹,研成粉,用罐子裝了,在山麓之間藏匿一段時間後便成了蠱藥。而多而漸措剛《懷化大辭典》稱靖州、晃州等地的造蠱者,是取蛇、蠍、蜈蚣、蟑螂、蜘蛛等藏于罐内,日曬雨露,使其滑記似振意自相吞食,獨存者曰蠱。造蠱者将蠱曬幹研粉,便成為蠱粉。誤食蠱毒的人,如得不到及時治療,短則數日,長則經年會心腹絞痛而死。雖然蠱的毒性劇烈,但毒性卻難以化驗出來。新中國成立初顯更雲期,廣大湘西群衆要求消滅蠱毒的呼聲很高,各縣、州政當觀陽幹記混鋼肉府為此對民間蠱藥進行過大面積收繳,并将草鬼集中組織學習教育。《泸溪縣志》記載析鎮世護态汽階說1962年,縣公安局将從民間收繳的一些據說是蠱藥的藥品,送到北京有關部飛政士項烈門化驗。化驗結論是:“經化驗無毒,不必訛傳。”雖然國家醫療部門否定了蠱毒,現代醫療設備也無具損缺面附周互回法查出中蠱者身體到底是向蒸白客曆好束系農其哪種功能受到破壞,無法證實蠱毒的存在,但湘西卻不時傳出有人中蠱的事情,大家對蠱毒,甯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知情者外出一般都不須反活皇馬力新紹輕意吃别人的食物,防的就是不小心中了蠱毒。
蠱是苗家婦女捍衛家庭和愛情的特有武器
并不殺括須是所有的湘西人都會放蠱求嚴。放蠱的技術,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婦女手中。放蠱不同于其它傳子不傳女的秘技,相反是隻傳女而不傳子。沅陵縣民委副主任老向的母親,是清水坪苗族鄉有名的婦科草醫,據說對苗家蠱術及用藥,頗有研究。老向後來發表的文章說,1967年,他70歲的母親曾給他透露,苗家女孩,長到十七、八歲時,她們的母親,為了教會女兒懂得一點防身的本領,不受料協燈得構哪離号别人欺負,就會秘傳女兒制蠱、放蠱的知識。學會了放蠱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極為鮮見,主要都是利用蠱毒來捍衛自己的家庭和愛情。
湘西的蠱毒名稱繁多,依制作的主要成份,大緻有蜈蚣蠱、蜥蜴蠱、蟑螂蠱等格獲領降食,但用于實際生活,主要阿短液律種帝會可分為三類,分别是情蠱、怕蠱、恨蠱。這三種蠱,都是湘西女子獨占愛情說觸害,維護家庭穩定的法寶。
情蠱是女子為得到自己喜歡而又難以得到的男人所下的一種蠱,中了情蠱的男人,往往會身不由己地被情所惑,甯肯舍棄已有的幸福,義無反顧地移情于放蠱的人。據說五伯較殖戰願十年代中期,沅陵棋坪鄉有個姓石的小夥子,與一個廠樹起政但叫小妹的苗家姑娘結婚,後來兩人因過不攏就離了婚。沒過多久,小夥子與一個叫翠翠的姑娘結了婚。小妹聽到這個消息後,心裡又悔又恨,決心把小夥子從翠翠手裡奪回來。于是想方設法,找到一個機會,用桐葉舀了一點涼水,暗中下了情蠱,給小夥子喝了。小夥子自打喝了這一葉涼水後,心裡就老是放不下小妹。雖然翠翠對他千般依,百般順,他總是無可奈何地時常偷偷去和小妹幽會。翠翠知道他是中了小妹的情蠱,曾背着他去哭求小妹收蠱,小妹不肯,翠翠無法,隻好離開小夥子,讓他又回到小妹的身邊。
怕蠱又俗稱怕藥。在湘西,丈夫害怕妻子、媳婦害怕婆婆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人解釋說,這都是中了怕蠱的原因。我曾有家鄰居,男的是屠夫,女的是紡織工人,他們有兩個女兒。男的大概是嫌棄老婆不生兒子,經常到外面與别的女人住在一起,有時一連幾天甚至半個月也不回家。即使偶爾回一趟家,對老婆也是非打即罵,還曾逼着老婆簽字離婚。老婆忍無可忍,就将怕藥悄悄放入了男人的茶缸子裡。說來也怪,打那以後,男人雖然還是經常在外過夜,但打老婆的事卻是很少發生了。人也蔫了很多,明顯沒有了往日的剽悍氣。恐怕是因為怕蠱容易使男人陽剛,所以不是萬不得已,湘西女子不對男人下這種蠱。即便萬不得已而下,在藥量上也是微乎其微,隻要使男人對自己有那麼一點懼怕的感覺就夠了,沒有哪個女人願意自己的男人蔫頭土腦,缺乏男子漢氣質。據說這種蠱藥,多是婆婆下給媳婦,妻子下給丈夫。其中種種說法,也不知有幾分可以相信。
三種蠱藥中,數恨蠱最為可怕。這種蠱,一般是在丈夫被别的女人搶去的情況下,妻子萬般無奈而對丈夫放的一種蠱。目的是迫使丈夫回心轉意。湘西老輩人講,中了恨蠱,尚不迷途知返,十有八九難逃一死。恨蠱實際上是一種慢性毒藥,在人體内潛伏期較長,一般都是半年後見效呈現中蠱症狀,長的則要兩三年才有所反映,時間長短,主要由放蠱人決斷。沅陵烏宿鄉的一個村裡,早些年有個張瓦匠,在外做瓦時,與别的女人好上了,過年也不回家。他妻子李氏知道他在外面沾花惹草,很難過。有一年臘月三十,李氏背着娃兒到山外尋到了丈夫,正撞上他與那個女人在瓦棚裡戲鬧,她很傷心,勸丈夫别燒瓦了,随她回村去。男人不肯。她無奈之下,心一狠,就悄悄地在男人的酒裡下了恨蠱。臨别時,她一再暗示男人說:“有病痛就早點回村來,三妹她爹是百病包醫的郎中。”不知張瓦匠是不懂妻子的暗示,還是死了心不願再回到自己那個窮村子。到第三年頭上,終于在莫名其妙的病痛折磨下死了。
草鬼婆不将蠱放出就要禍及自身
會放蠱的婦女,湘西習慣将她們稱為草鬼婆。因為對蠱毒的恐懼,草鬼婆往往遭到人們的歧視,大家對她們又怕又恨,因此都敬而遠之。因為這個緣故,草鬼婆的身份一般都很保秘,輕意不讓别人知道自己會放蠱。
雖然草鬼婆很注意保秘自己的身份,但由于她們練習制蠱、放蠱,會引起某些生理上的變化,人們依據這些特征,有時還是可以将她們辯認出來。
草鬼婆一旦學會了放蠱,那麼每隔一段時間,她就必須找人放一次,否則蠱毒就會在她體内發作,給她造成極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在需要放蠱而又無外人可下手時,自己的親人便成了放蠱的對象。
放蠱的手段千姿百态,令人防不勝防。通常是草鬼婆将蠱藥粉藏于指甲内,趁給人端茶遞水或夾菜敬酒之間,神不知鬼不覺地彈入杯盞之中。
湘西農村有的村幹部,因為自己的母親或外祖母系草鬼婆,鄉幹部到家中後,他們就會主動将母親或外祖母另置一室,不允許她出來幫忙做茶飯,擔心放蠱傷害鄉幹部。而鄉幹部在前往容易中蠱的村寨時,也經常自備飲水,村民對此也不以為怪。
解蠱藥通常暗地來自放蠱人
中了蠱要及時化解,否則對身體會産生意想不到的危害。中蠱的症狀通常是人黃無力,眼神渙散,毛發脫落,然而醫院卻難以查出有病。所以中蠱在醫院是無法治愈的,需要找放蠱的人援手才能相救。
并不是所有的草鬼婆都能解蠱。解蠱藥也與蠱藥一樣,多種多樣,通常是一蠱一解藥,往往一種蠱的解藥,隻有放這種蠱的草鬼婆才掌握。
但是草鬼婆給人放了蠱,她決不敢說這蠱是她放的,而明目張膽地來給你解藥。這時,她往往會暗示你說,你中的蠱,可以去找某某人化解。而在此前,她又會通過串門攀談,将解蠱的法子暗示給某某人。因此當中蠱者求到某某門下,自然就可得到對症的解藥。
蠱毒為什麼如此多種多樣,它又是怎樣躲過現代醫療設備和科技手段檢測的,真是一個難解的謎。但願它僅僅是作為一種傳說存在,而不是真有其事,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我對蠱毒的态度和對鬼神的态度是一樣的敬而遠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