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診源遠流長,技術上相當成熟,是診斷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過感知脈跳的狀态,如浮遲沉數等來判定人體陰陽氣機的運動狀态,分析病位,病機,從而提供調整陰陽的解決方案。
脈診在古代十分重視,其技術水平遠遠超過現代,可能與當時的診斷工具落後有關。在當時,曆害的醫生靠二根指頭就能行醫立萬了。現代中醫愛中西醫結合的影響,脈診在一些中醫門診甚至不用,而使用各種儀器檢查來代替。
脈診的重視程度在傷寒論體現得很充分。其六經辯證的分類标題都是指以"脈證"總括。如"辯太陽病脈證并治",凡論述任六經任意一病,均有脈診。
脈診的實際操作是通過指頭觸摸手腕上的寸關尺三個部位來實施的。寸關尺也叫三部,但中醫講的三部九候,其中的三部不是指寸關尺,這個三部在黃帝内經有明确說明,如下: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而後世将手腕上的寸關尺稱之為三部,使人容易與古中醫三部九候的三部混淆。事實上現代的中醫臨床上所采用的脈診法多是獨取寸口的診脈法,以切壓腕後桡動脈(寸口脈)淺表部位來體察脈象的變化,也即是将桡骨動脈分為寸、關、尺三個部位,撓骨小頭為關部,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左右手合計為六部,每部又細分浮、中、沉三候,合計三部九候,其中左手脈診心、肝、腎,右手脈診肺、脾、命門。此三部九候并非内經所講三部九候,張仲景講三部不參九候不診就是指出時醫把老祖宗的三部九候傳統掉光了。
中醫發展成這樣,表面上看是脈診技術的發展,實際上與社會生活有關。因為黃帝時期的三部九候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制下不大好用,甚至還在坊間傳出懸絲脈診的離奇脈診。以其講獨取寸口是理論發展,不如講是社會科技發展,診斷工具手段增加,古脈診退居二線的體現。
盡管如此,寸關尺的脈診依然十分重要。這一點上一直得到傳承。如華佗遺書中講到,傷寒論中用到,現在依然在用。
寸、關、尺是指三個脈診位置,具體位置是桡骨莖突處為關,關之前(腕端)為寸,關之後(肘端)為尺。寸關尺三部的脈搏,分别稱寸脈、關脈、尺脈。
這個過關尺把出來的脈代表什麼?這個古今是一緻的,比如《華陀遺書》中的五色作絕脈論第十一這一篇講到"面青,無右關脈者,脾絕也;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絕也;面白,無左關脈者,肝絕也;面黃,無左尺脈者,腎絕也;面黑,無左寸脈者,心絕也。五絕者死"。從這裡看出,二千年前,中醫也是認為右手的寸脈是用來診肺的,關脈是用來診脾的;左手的寸脈是用來診心,關脈診肝,尺脈診腎。與現代一緻。
至于如何診的問題,就是中醫的技術問題了,是一個重雜的分析過程,這在以後的篇幅中逐一介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