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黃姚古鎮,是我國現存不多的住、防兩宜的宜居寶地。這座千年曆史古鎮,和很多江南小鎮一樣,有着小橋、流水、人家的秀麗風光,而城門、門樓、閘門及九宮八卦的布局,使古鎮的防禦得到極大的保障。作為一處整體出現的古鎮,古鎮裡的門樓、古街、古井、宗祠、廟宇、古橋、古樹、小亭等,8條青石闆街、10多處亭台樓閣、20多座寺觀廟祠、11座特色橋梁、上百副楹聯匾額,以及600多幢完整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築,獨具匠心的設計,極高的審美藝術價值,是古人留下的寶貴有形遺産,在建築領域也是一筆寶貴的遺産。
東有周莊,西有鳳凰,南有黃姚,北有平遙,這是人們給予我們“四大古鎮”之一的黃姚古鎮的贊譽。黃姚的魅力不言而喻的,這裡不僅有着江南水鄉的風光,還有那獨具嶺南特色的古韻建築。黃姚古鎮的建築風格基本上是圍繞着河流湖泊而建,古鎮的居民房也因遷移到這裡的大家族而建,因此房屋的格局也呈多樣性,但受地理環境和古鎮總體布局的影響,大都以嶺南院落特色的前後兩進,中間設有天井,每一進都有兩間房子,後牆設有神龛,這些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也将是後人最寶貴的财富。
古鎮的民居建築基本都采用青磚青瓦的梁柱式結構,門窗多呈拱形,窗棂構思巧妙;枋頭、基石皆有紋刻,配上雲雀、雲紋等圖案,題材豐富;房頂多為官帽形,象征着黃姚人對功名的渴望和追求。而大戶人家這房屋的裝飾上更下功夫,門檻上的石雕、門框上的木雕以及庭院内的磚雕都十分精美雅緻,屋裡,院内有着雕工精細、富有立體感的石雕石刻,線條流暢,筆法細膩,雕塑逼真靈活,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氣質。
黃姚的郭家大院是古鎮中較著名的大院之一,大院坐西向東,屬平院落式民宅。這座大院的最大特色是:院門前左右兩側分别有一個大圓拱門,左側是65塊磚的太陽門,右側是64塊磚的月亮門,既蘊涵陰陽變化的原理,又寓意“日月同輝”之深意。盡管從郭家大院的規模上來說,它無法和山西、陝西、關東的深宅大院媲美,但這在曆史有着蠻荒之地的之稱的西南,有這麼一座有門樓,有大院,結構清晰的院子,不得不說也算是一個奇葩了。
郭家大院修建于清道光年間,是古鎮郭家六世祖郭際康的長子郭敬璋出資所建。有着家鄉情節的郭敬璋為建這座宅院,還專程回到廣東高明縣老家,考察了家鄉的建築藝術風格,将老家的建築風格結合當地的環境而修建的。大院整體建築講究對稱,外牆和主牆體砌三層磚,每塊磚都精心打磨,灰漿經磨細篩過。房前有長形的小天井,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且光線充足,通風良好。屋檐繪有圖案的瓦當為青色的琉璃瓦,屋檐下有多處石灰彩繪,圖案精美。大院的防匪工事固若金湯,大門有三重的防盜設置,拱門的門頭上安有隐蔽的木質防盜插,門兩邊還安裝了木柱,以防盜賊挖牆而入。
據說屋内還有一塊道光丙辰年(1843),時任廣西學政的鈕福保為郭際康夫婦題寫的鍍金祝壽牌匾:“稀齡舉案”,并封贈郭際康為“登仕郎”,授予登仕郎官服一套,同時還有文人名流用精美的屏風格式題書賀詩一批,這批賀詩保存至今。可惜因情期間屋門關閉,未能看到,有點遺憾。
如果說黃姚古鎮最氣派的建築是哪棟?非“司馬第”莫屬,司馬第,是黃姚古鎮官宦民宅的代表之作,主人莫霭然官居清代直隸分州同知。這是一座三開三進式的建築,建築精美,氣勢磅礴,地基高出地面近一米,是名副其實的“高門大戶”,後座正廳又高于前座将近70厘米,階梯式的台階寓意着官宦人家“步步高升”。門前的拌馬石與旗栓,揭示了至高的權力與地位。
這裡的“司馬”不是姓氏,而是官職,司馬第的主人叫莫鼎原,其六世祖在東漢時期起兵響應漢光武帝劉秀平定“王莽之亂”有功,曾官封司馬(相當于兵部尚書)。後人承襲祖蔭,宅院都懸挂“司馬第”牌匾。南宋末年,莫氏南遷廣東高明縣,明朝時莫家有人當了“司馬”官,即府州通判,清崇德二年(1637),莫鼎原舉家搬遷至黃姚,令木匠複制老宅“司馬第”牌匾帶至黃姚,按祖屋規模修建宅院,屋檐下有蘇式彩畫、镂空的花雕屏風,顯示當年的金碧輝煌。莫家也熱心地方活動事業,每次架橋修路和建廟的捐資捐物數都是最多的。
在古鎮中還有一家門前鑲嵌着一對光滑石鼓,這就是古鎮赫赫有名的“舉人之家”。清乾隆元年(1736),這家的古知翰考中丙辰恩科武舉,門前這對石鼓就是他中武舉的标志性擺設。古知翰考中武舉時,正好他家旁邊的小巷建成,為祝賀考取武舉,巷子也得名大貴巷,意思是大富大貴。同治年間,這家的古士愚被選為貢生,古士愚自稱古人之愚。古士愚之孫古一博又中庚午科歲貢生,後被朝廷任命為柳城、羅城、橫州等縣教谕。古家三人連中文、武科舉在古鎮被傳為佳話。
本文為一點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