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的武俠劇多了,那“義結金蘭”、“結拜”這些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結拜也稱“拜把子”,用來形容雖說不是同胞兄弟姐妹,卻情同手足的朋友結為異姓兄弟姐妹。
這種結拜一直延續到今天,久而久之,這種結拜遂演變成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禮儀習俗。
說起結拜,那就離不開“八拜之交”這個詞,這裡的“八拜”又是指什麼?接下來我們逐一來了解何為八拜之交。
故事出自《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和鮑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生活很拮據。鮑叔牙想幫着管仲,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而做生意的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得比鮑叔牙還多。
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管仲這個人真奇怪,本錢拿少,分錢的時候卻拿得多!”
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要這麼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
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從軍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
鮑叔牙又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
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後來管仲做了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齊襄公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的老師。
不久,齊國發生内亂,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後,都急忙往國内趕,想搶先得到君位。
管仲一面派人護送公子糾回國,一面親自帶人去攔截公子小白,管仲勸公子小白和鮑叔牙退回去,他倆不肯,管仲就取出箭向小白射去。
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返回去,護送着公子糾不慌不忙地向齊國進發。
誰知公子小白并沒有死,看見管仲走了,他抄小路回國,公子小白搶先趕回國都,當上了國君。
公子小白即位後,立即派兵讨伐公子糾,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捉。
公子小白恨管仲差點兒殺了自己,要把管仲處以極刑。
鮑叔牙卻對公子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是!”
公子小白驚訝地說:“管仲曾經想要殺我,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
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才這麼做的呀!我是您的輔臣,國君要加惠于我,使我免于饑寒,就算您的恩賜了。至于治理國家,則非我所能勝任的,那隻有管仲才行。”
公子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便請管仲回來當宰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迅速強大起來。在長期交往中,管仲和鮑叔牙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後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善于将所觀所見所想融入自己的琴音,特别是是大自然中的鳥叫蟲鳴,能把大自然的美妙都融進琴聲,但是讓伯牙苦惱的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因此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出遊,面對清風明月,清澈湖水,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仿佛能聽懂他的琴音,遂即請樵夫上船。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伯牙又彈奏出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啊。這樵夫就是鐘子期。
後來子期早亡,俞伯牙知道後,在鐘子期死後為鐘子期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後破琴絕弦,再也不彈琴了。
伯牙子期的故事流傳千古,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萦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着。
故事出自《史記·廉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戰國時,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着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着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大夫。
後來,秦王與趙王在渑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使趙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趙國。
趙王封蔺相如為上卿,比廉頗将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覺得自己英勇善戰,軍功赫赫,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而蔺相如僅憑着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廉頗很是不服氣,并放出風來一定要好好羞辱蔺相如一番。蔺相如聽到廉頗要羞辱自己的消息,便處處回避與廉頗碰面,即使到了上朝的日子,蔺相如也稱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想盡各種辦法堵住蔺相如的路,蔺相如為避免沖突隻好命令回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蔺相如的門客紛紛不解,詢問蔺相如為何要怕廉頗。
蔺相如說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将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隻是懾于我和廉将軍一文一武保護着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荊條向蔺相如請罪。從此,廉頗和蔺相如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來自于羊左的典故。
戰國時,楚元王崇懦重道,招賢納士。西羌賢士左伯桃學的是安民之道,聽到楚元王招賢的消息,便徑直奔楚國而來 。
路上遇陰雨天氣,便借宿到羊角哀的家中。羊角哀也是讀書之人,當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話胸中學問,足足聊了一個通宵。
左伯桃見羊角哀也是滿腹經綸之才,便邀請羊角哀同往楚國求見楚元王,一展抱負。
羊角哀便收拾行李,帶上幹糧,和左伯桃一塊上路。
哪知道路上遇見了大雪天氣,大雪紛飛,辨不出東西南北,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
雪越下越大,伯桃凍得受不了,就告訴羊角哀說:“我思此去百餘裡,絕無人家;行糧不敷,衣單食缺。若一人獨往,可到楚國;二人懼去,縱然不凍死,亦必餓死于途中,我将身上衣服脫與賢弟穿了,賢弟可獨贅此糧,于途強掙而去。我委的行不動了,甯可死于此地。持賢弟見了楚王,必當重用,那時卻來葬我未遲。”
角哀曰:“那怎麼可以?我二人雖非一父母所生,義氣過于骨肉。我安忍獨去而求進身耶?”羊角哀不同意,扶着伯桃慢慢走。
沒走多遠,遇見一棵枯老的桑樹,能暫時避下風雪,角哀遂扶伯桃坐下。角哀又出去尋枯枝準備生火禦寒
哪知道等到角哀尋了柴火回來,卻看到伯桃把自己的衣服都脫了下來放在一邊。
伯桃說道:“吾尋思無計,賢弟勿自誤了,速穿此衣服,負糧前去,我隻在此守死。”角哀大哭着不肯答應。
伯桃又說道:“若是餓死,白骨誰理?我身體多病,賢弟少壯,比我甚強;更兼胸中之學,我所不及。若見楚君,必登顯宦。”
話說完,就要跳溪水中覓死。角哀抱住痛哭,将衣服包裹着伯桃,再扶至桑樹下。伯桃把衣服推開。角哀再欲上前勸解時,伯桃已經四肢僵硬,口不能言了,揮着手讓角哀快離去。
角哀心想:“我若久戀,亦凍死矣,死後誰葬吾兄?”
于是雪中對伯桃拜了又拜說:“不肖弟此去,望兄陰力相助。但得微名,必當厚葬。”伯桃點頭,角哀便取了衣糧,哭着離去。
角哀後來得到楚元王重用,角哀便将左伯桃脫衣并糧之事奏知楚元王。楚元王聽到後也為之感傷,賜了很多東西準備厚葬伯桃。
角哀辭别楚元王,尋到原來的那棵桑樹下,找到了伯桃的屍體,選了一塊風水極好之地,葬了伯桃。
角哀為伯桃守墓,夢中再見伯桃,伯桃卻告訴角哀希望将他的墓遷往别處。
原因竟然是此墓緊鄰着荊轲墓,荊轲斥伯桃奪了他的風水,每日來騷擾伯桃,讓伯桃的亡魂也不得安甯。
角哀氣憤不已,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淩吾兄!弟當力助以戰之。”
角哀修一道表章,上謝楚王,言:“昔日伯并糧與臣,因此得活,以遇聖主。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後世盡心圖報。”
然後角哀到伯桃墓側,大哭了一場說:“吾兄被荊轲強魂所逼,去往無門,吾所不忍。欲焚廟掘墳,又恐拂土人之意。甯死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戰此強魂。汝等可将吾屍葬于此墓上右,生死共處。”
說完,角哀取出自己的佩劍,自殺而死,化作亡魂幫助伯桃一起戰荊轲。
陳重和雷義兩人為至交密友,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顔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
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舉薦他為孝廉。
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太守張雲都沒有批準。等到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
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債主天天上門索讨,陳重得知後,便私下替他還債,小吏感恩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
雷義初時任郡府功曹,舉薦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備的人,卻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
雷義曾經救助過一個犯了死罪的人,使他減刑得以贍養一家老少。這個人為了感謝雷義的再造之恩,攢了兩斤黃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義堅辭不受。
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為代人受罪,被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一同還鄉。
兩人的感情也讓很多人為之感動,後人稱贊兩人如膠似漆,肝膽相照。
範式,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範式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兩人同時在太學學習。
後來範式回鄉,他對張劭說:“二年後我還回來,将經過你家拜見你父母,見見你的孩子。”
兩人約定下日子,後來約定的日子就要到了,張劭把事情告訴了母親,請母親屆時準備好酒菜款待範式。
張劭的母親卻說:“分别了兩年,雖然約定了日子,但是遠隔千裡,你怎麼就确定範式一定會來呢?”
張劭說:“範式是個守信的人,肯定不會違約。”
到了約定的日子範式果然來拜見張劭的母親,範、張二人對飲許久,盡歡之後才告别而去。
後來張劭得了重病,張劭臨終時,歎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的生死之交。”張劭不久就病死了。
這天範式忽然就夢見了張劭,張劭倉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記得來見我最後一面”
範式急忙收拾東西,騎着馬趕去。
範式還沒有趕到,張劭那邊已經發喪了,到了墳穴,靈柩始終放不進去。
張劭的母親撫摸着棺材說:“張劭啊,難道你還有願望?”
沒一會,就看見張劭白車白馬,哭着趕來。範式到了之後,吊唁說:“走了元伯,死生異路,從此永别。”
範式親自牽引靈柩的繩子,送了張劭最後一程。範式住在墳墓旁便,為他種植了墳樹,然後才離開。
故事出自《後漢書·祢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孔融這個名字大家都知道,孔子後人,喜歡為學,博覽群書。
建安年間,孔融見曹操野心越來越大,到了不能忍的地步,孔融就總寫奏章諷刺他。
曹操忌憚孔融的名聲,也不敢無緣無故的遷怒。但是手底下想讨好曹操的人多呀,山陽郡守郗慮,見風使舵,以一點小錯誤上奏請罷免孔融的官。
曹操就趁機羅織罪名構陷孔融,說:孔融曾經與祢衡大放厥詞,互相吹捧,祢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祢衡是“顔回複生”。犯了大不敬之罪,于是竟然被害。
祢衡也很有文采,自以為有文才善言辯,桀骜不馴,喜歡諷刺時事,诋毀權貴,隻和孔融惺惺相惜,孔融也很喜愛他的才華。
祢衡剛剛二十歲,而孔融已經四十歲,于是結為好友。
随後孔融寫奏疏推薦祢衡,多次在曹操面前誇贊他。
曹操想召見他,但他老是罵曹操。曹操懷恨在心。但祢衡的才華很出名,不想殺他,于是派人把他送給荊州劉表,他又侮慢劉表。
劉表也不能容他,因為江夏太守黃祖性子急,把把他送給了他。最後被黃祖所害,死時候才二十六歲。
生死之交說的就是桃園三結義了。
劉焉出榜招募士兵,劉備、張飛和關羽因此結識,桃園一塊喝了一頓大酒,相談甚歡、惺惺相惜。
于桃園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