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田野間夾帶着微微薄霧,綠草吐露着淡淡的清香,整個保山壩沉浸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
長長的一條巷子裡,古驿商鋪連排成片,寬長石闆鋪成的路面,讓人頓生幾分懷舊的心情,這就是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遊保山時稱之為“闆橋孔道”的闆橋青龍街。
楊榮輝 攝
探“青龍”
青龍街又名闆橋街,長840米,寬7.2米,地處曆代府縣前方的要站。清朝時,為了便于地方官員的迎新送舊,特設五裡一亭、十裡一塘,闆橋就是塘房所在地。
這裡曾是古老驿站商店客棧和居民集中的重要曆史性地段,民國時期這裡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整條街各行“堂”“店”“号”“記”招牌懸挂鋪面,曾有“為迤西一大集市”之稱,“逢甲已五日一街,入市約四萬餘人,繁盛為全縣之冠”之說。
據說,很久以前,有兩個名叫丘梁玉、董胡子的人從内地順“西南絲綢之路”來邊疆做生意,到此後便把“三家村”四周的人們引來闆橋貿易交往,約定每5日貨物交換一次,方圓數十裡的人們都來闆橋“趕街”,再加上來往客商也常停留在此貿易交往,陸續定居,從此闆橋形成了集市。
蔡慶彪 攝
作為南方絲綢古道進入永昌城(保山城)前的最後一個驿站,闆橋街形成集市的曆史至少已有1000年。以驿站為依托,人們在道路兩邊建起了鱗次栉比的店鋪,店鋪一律青瓦灰牆,青石闆鋪地,滇緬公路開通以前一直是古道西渡瀾滄江霁虹橋後的第一大集市。
闆橋古鎮 魯韬 攝
據史書記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遣發江南數十萬大軍臨滇,邊亂戡定後,遣送江南民戶前來實邊,南京應天府、桃花流、柳樹灣等地來闆橋安家落業者多。随着交通和貿易的發展變化,民國時期闆橋集鎮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為當時迤西一大集市。有所謂“萬家的頂子(頂子指官員)、馬家的銀子、趙家的牌子、戈家的餅子、董家的包子、丁家的館子”和“闆橋米線”之說。“芝蘭軒”和“桂香樓”的糕點面對面競争,各有千秋。萬家的麒麟面條和林家的皮鞋聞名遐迩。“三和号”“德興号”“靜昌布莊”等店鋪在昆明、下關、鎮康及緬甸都開有商号。
楊榮輝 攝
青龍街的名稱由來除了形似青龍,還寄托了保山人民祈求生活順利的美好祝願。據傳,這裡曾頻發火災,清朝初年,居民捐資修建“魁星閣”,願以截火源,并紮制了一條青龍,每年正月十五耍龍趕廟會,以龍治水、以水治火,果然沒有了火災。從此,這驿站就有了“青龍街”的稱謂。
遊“青龍”
來到青龍街,就不得不嘗嘗街邊的小吃。簡簡單單的攤位上多的是保山的特色小吃,酸甜的木瓜水是夏天的解暑神器,素糕點是保山的特色甜食,漿餃是兩種不同食物的神奇搭配,豬腳更是有多種烹饪方式,總有一款适合你。
吃膩了,就到百年老茶館坐坐。曆經百年的老茶館依舊保持原來的營業方式,點一壺清茶,細品其中滋味,為來往的中外遊客提供了一處甯靜的歇腳點。茶館裡的張張老照片也向不同的客人們訴說着過往,講述百年來的風雨。如果想感受當年馬幫煮茶曆史,就到闆橋馬幫烤茶來,傳統的馬幫煮茶方式與圍爐煮茶的新中式飲茶相結合,在烤米煮茶的煙霧中可看到曾經的馬幫生活。
走在青龍街上,如果聞到素馨花的清香,就去逍遙藝畫廊看看。店主張立是位畫師,當年為種一束花而回到保山,如今他的後院裡已開滿了素馨花。滿院的素馨花讓青龍街多了不少清香。進入畫廊,看到的都是他的作品,畫裡多為保山的風光,有绮麗的落日,盛放的花朵,秀麗的山河,這些作品裡無一不透露着對自由的追求,映照了畫廊門口的“一畫生天地,自在逍遙藝”。
青龍街的青石闆上來來往往的人為青龍街添了不少煙火氣,他們或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或是悠閑散步的本地人。每當夜幕降臨,青龍街也開始熱鬧起來,吆喝聲、歡笑聲成了青龍街的主旋律。
說“青龍”
如今的闆橋古鎮,在青龍街的基礎上,新增北津街、老320國道、北大街、梅花大街等四條大街,現代花園、通光路正在建設當中,古道花園、古道博物館正在進行規劃……物換星移,滄桑巨變,漫步闆橋街道,但見古樓林立,商店成排,新老大街交相輝映,鎮容店貌煥然一新,商賈雲集,熱鬧非凡。
青龍街在保山人的心中不僅僅是闆橋的地标建築,也承載了一代又一代的保山人的記憶,作為保山文旅融合的一個創新示範點,同時也是保山市對外的一張的名片。
今天,當人們漫步走在青龍街上時,恍惚間似能看到千年前的永昌人的生活……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崔敏 實習生 金健楠 攝影報道
一審 楊茜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郭毅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陳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