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史上,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迹年”,愛因斯坦在這一年橫空出世,連續發表了5篇劃時代的論文,一舉奠定了20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的地位。不過愛因斯坦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還要等到14年後,也就是距今整整一個世紀的1919年。
在這一年,愛因斯坦經曆了三件大事:和大學同學米列娃離婚;與表姐愛爾莎再婚;以及在一夜之間紅遍全球。如果一定要給1919年起個名字,那就叫“愛因斯坦離婚再婚與成名年”吧。
1919年在柏林研究所的愛因斯坦 |
離婚
1919年2月14日,一戰結束後的第一個情人節,愛因斯坦和他的妻子米列娃終于正式離婚了。
他們在4年前就已經分居了,愛因斯坦在德國柏林,擔任一個物理研究所的所長;米列娃在瑞士蘇黎世,帶着他們的兩個兒子。
愛因斯坦對于米列娃的态度轉變,用一句台詞來形容非常合适:“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了,叫人家牛夫人。”
愛因斯坦與第一任妻子米列娃 |
兩人是物理專業同學,米列娃比愛因斯坦大3歲,他們在大二的時候就談起了姐弟戀。米列娃會照顧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也能和他一起讨論數學物理問題——每一個理工男在學生時代都希望遇到這樣的女生。畢業3年後,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結了婚,也在這一年成為了一名專利局職員。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在專利局的日子裡,愛因斯坦連發了幾篇關于量子和相對論的論文,展現出了驚人的物理學天分。但他的婚姻生活并沒有那麼順利:米列娃想在男性統治的學術界闖出一片天地,婚後卻過上了瑣碎的家庭主婦式生活,夢想的破滅讓她情緒越來越低落,另一方面,愛因斯坦把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和交際上,很少關心家庭生活。
過不下去了?離呗。
曾經幸福的愛因斯坦一家 | ETH
孩子的問題很好解決:讓自己都照顧不好的愛因斯坦帶兩個兒子,這輩子都不可能的。如此一來,離婚的問題最後簡化為錢的問題。
為了說服米列娃離婚,愛因斯坦把每年給她的生活費從6000馬克提高到了9000馬克(當時的1馬克能買2打雞蛋),同時做出了驚人的承諾:如果自己以後得了諾貝爾獎,會把高達馬克的獎金轉給米列娃。
愛因斯坦的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證書
他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
米列娃一開始強烈反對離婚,但在談判過程中,她已經被焦慮和抑郁折磨得太久,小兒子還因病住進了療養院。生活困苦的她最後決定接受愛因斯坦的巨額補償。
雙方達成協議後不久,蘇黎世地方法院正式下發了離婚判決書。
判決書上的離婚原因是這樣說的:愛因斯坦“坦陳在柏林與一位表姐保持了4年半的親密關系。因此,原告因對方私通而提出的離婚要求應當被立刻判定為合法。”也因為這個原因,根據瑞士法律,愛因斯坦最終被勒令兩年内禁止再婚——盡管他很快就違反了這條判決。
愛因斯坦和愛爾莎的離婚證書 | 參考資料[1]
愛因斯坦在離婚證書中承認與表姐的私通行為 | 參考資料[1]
再婚
1919年6月2日,離愛因斯坦結束第一段婚姻4個月後,他與判決書中提到的那位表姐愛爾莎喜結連理。
愛因斯坦和這位愛爾莎從小就認識,但直到1912年(離婚7年前)才暗生情愫。那時的愛因斯坦忙着在歐洲各處講演,家中的米列娃越發情緒低落。婚姻生活蒙上了陰影,愛因斯坦決定獨自去柏林度假。好巧不巧,愛因斯坦在那裡遇見了已經離婚4年、帶着2個女兒的愛爾莎。
愛因斯坦與第二任妻子愛爾莎 |
米列娃和愛爾莎的差别太大了:米列娃生于塞爾維亞,愛爾莎是德國本地人;米列娃長得比較憂郁,愛爾莎更好看一些;米列娃精通數學物理,愛爾莎對此一竅不通;米列娃生性沉默寡言,而愛爾莎性格活潑開朗,非常熱衷于社交。
愛爾莎成熟而體貼,她的熱情讓愛因斯坦把家中的妻子忘在了腦後,愛因斯坦很快沉淪了。盡管如此,假期結束後,出于對孩子的愛和愧疚,愛因斯坦主動提出給這段婚外情畫上句号。
愛因斯坦曾給愛爾莎寫過的分手信 | 參考資料[1]
事實證明,沒有人能夠逃過真香定律,愛因斯坦也不例外。
在聲明與愛爾莎分手的信件中,愛因斯坦附上了自己新辦公室的地址。2年後,愛爾莎向這個地址寄了生日賀卡,愛因斯坦立馬回了信。沒多久,愛因斯坦接受了物理學家普朗克的邀請,擔任普魯士科學院的新增院士、一個新研究所的所長和柏林大學的教授,工作地點是愛爾莎所在的城市柏林。
要知道,此時愛因斯坦的标簽有:普魯士最年輕院士(他當時才34歲)、柏林大學教授、與發妻分居、和表姐婚外戀——感謝那時候沒有微博吧。
愛因斯坦(左二)和普朗克(中)在聚會上
這張照片生動證明了物理學家不相信頭發 |
再往後,拼命工作的愛因斯坦患上了嚴重的慢性胃炎,愛爾莎在自己家公寓樓裡找了一間房子,幫他搬了進去,這樣就能更方便的照顧這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天才表弟。兩人近似同居的關系就此開始。
1921年 愛因斯坦與愛爾莎在紐約
兩人的婚姻一直持續到愛爾莎去世 |
愛因斯坦和愛爾莎都經曆過失敗的婚姻,早已失去了激情,他們的結合更像是一種合作。愛爾莎完全不懂相對論,和愛因斯坦也沒有思想交流,但她既當妻子又當媽,既幫他做家務又幫他管錢。愛爾莎願意提供這些服務,一方面是出于對這位天才表弟的崇拜,另一方面也因為她很享受愛因斯坦所帶來的名聲。
在經曆了離婚和再婚後,1919年還有大事兒在等着愛因斯坦。
成名
1919年5月,一次日全食前夕,英國派出了兩支遠征隊,一支來到了西非小島,另一支前往亞馬遜森林。遠征隊要觀測的是太陽邊緣的一個星團——在日全食過程中,星團會變得更外閃亮。當天晚上,他們又拍下了這些星星的照片,在島上開始沖洗和計算。
這兩支遠征隊要通過拍攝的星光檢驗愛因斯坦的理論:引力會使光線彎曲。在愛因斯坦的預測中,遠征隊所拍攝的星團的光線會在太陽附近發生1.7弧秒的偏折,而數百年來統治物理學界的牛頓給出的結果是0.85弧秒。
1919年進行日全食觀測的望遠鏡
遠征隊觀測到的日全食 |
11月6日,倫敦的柏林頓會館人頭攢動,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們齊聚一堂,等待關于日食觀測的最終報告。最終的觀測結果公布了:1.7弧秒多一點。天文學家戴森在會議上宣布:“經過對底片的認真研究,我鄭重宣布,它們無可置疑地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皇家學會主席湯姆孫的總結更簡練有力:“這一結果是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光線會在太陽附近發生偏折 | Sky &
幾天後,待在柏林家裡的愛因斯坦才從電報裡得知了這一消息。為了慶祝理論得到了實驗的驗證,他買了一把新小提琴獎勵自己。
但公衆可沒這麼淡定。報告後第二天,《泰晤士報》就刊登了三行大标題:“科學中的革命、新的宇宙理論、牛頓思想被推翻”。《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中用上了六排大标題:“天堂之光都是歪斜的”“愛因斯坦的理論勝利了”。
1919年《紐約時報》對日全食的六排大标題 | New York Times
在報紙的影響下,普通群衆變得極度興奮,他們被告知牛頓的理論已經被推翻、星球附近的空間是彎曲的、事物都是相對的(雖然他們自己也不太懂這是什麼意思)。
愛因斯坦所寫的通俗讀物《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迅速成為暢銷書而一版再版,與相對論相關的講座演說全部座無虛席,就連最普通的車夫和店員都在争論相對論是否正确。
人類的宇宙觀被這個叫做愛因斯坦的猶太人颠覆了。
1934年為聽衆講解相對論的愛因斯坦
他在成名之後頻繁出席各種場合講解自己的理論
| Image
面對突然爆紅,習慣了低調生活的愛因斯坦經常表露出反感,面對媒體的窮追不舍,他表示“幾乎喘不過氣來,更不要說抽出時間做任何有價值的工作”。不過愛因斯坦嘴上這麼說,實際行動卻非常誠實,他經常接受報紙的采訪,樂于和各種社會名流做交際(例如出席卓别林的電影首映式)。
1931年,愛因斯坦在好萊塢和卓别林合影 |
愛因斯坦一夜走紅,和當時的曆史背景也是有關系的。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人們受到創傷的心靈需要治愈。空間、時間、宇宙,這些抽象的概念讓人們暫時忘記了戰争,把注意力都轉移到颠覆傳統認知的新理論上:一顆葡萄幹蘊藏着摧毀一座城市的能量,一個人接近光速時會變得特别矮……諸如這樣的科學發現太能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了。
但一夜成名,絕非沒有壞處。與現在張揚的社交媒體不同,上個世紀的人們對出名有着本能的排斥,愛因斯坦的朋友和同事大多覺得關于相對論的宣傳過于高調了。愛因斯坦的猶太人身份也被反複提及,他的理論被貼上了“猶太物理學”的标簽,被德國民族主義者嚴加聲讨,認為他的相對論代表了道德的“相對主義”。
19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年
世界人民還沒有從戰争的陰影中恢複過來 | US
無論如何,愛因斯坦的1919年最終在名聲與非議中畫上了句号。這一年不是他的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年:他論文大爆發的1905年,以及提出研究原子彈的1939年,都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了更深的記憶。但在經曆了離婚、再婚與一夜成名後,将1919年稱為他最為光怪陸離的一年,似乎也并不為過。
尾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愛因斯坦,1919年還有一位德國人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就在日全食結果被公布的兩個月前,一位德國軍官宣誓加入了一個名為德國工人黨的政黨,他的演講天賦和民族主義傾向給黨魁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後這人還在一封信上寫下了一行宣言,這是他第一次書面表達類似的觀點:
“德國政府的最終目标,就是将猶太人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抹除。”
這個軍官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幾年之後,愛因斯坦将因為這個惡魔與自己的家鄉德國做最後的告别。
20世紀最臭名昭著的惡魔 阿道夫·希特勒 |
參考資料
[1]
[2]《愛因斯坦傳》[美] 沃爾特·艾薩克斯 著 張蔔天 譯
[3]《愛因斯坦全集》 方在慶、申文斌 主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