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AI科技融媒
最近幾天,生鮮電商又活起來了。
高調宣布開出一筆總目标規模達 50 億元的超大“訂單”,向全行業招募“ 預制菜合夥人”。
幾天前發布了截止2022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的業績報告:
據數據顯示,該季度的實現營收62億元,較之去年同期的54.82億元增長13.1%,較之第三季度增長4%。如果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的淨利潤為1.16億,毛利率高達32.9%,同比增長5.2%。
已經持續虧損近四年年,累計虧損額高達122億元;2019年到2022年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持續呈現淨流出狀态,累計高達92.62億元。
的這次“盈利”其實是具備一定裡程意義的。
回想2020年,一衆老将新秀在生鮮電商賽道中想盡了辦法,例如店倉、前置倉、社區團購、直采等,然而在這個已經投入近千億的市場下,依舊沒有實現可觀的盈利。
的前置倉模式,同樣在其中,激蕩幾載,每日生鮮擺爛離場,抓住了那些機會?前置倉的可能性又在哪些地方?前置倉的未來将走向何處?
争議、艱難與曙光
前置倉模式在整個生鮮電商中是存在争議的,它的設定即在所在城市大倉和用戶之間,增加一層倉儲,該模式的優點在于節省時間、減少城市大倉運輸的運輸損耗,也就能使得配送服務更加高效,但與此同時,運營成本、履約成本、倉儲壓力也會增加許多,集中體現在倉儲庫存壓力、物流成本壓力,這将大大拉低前置倉模式的利潤率。
的創始人梁昌霖曾在2019年提出前置倉盈利的節點,即的客單價達到65元、毛利率在30%左右,前置倉的就有機會實現盈利。
這一節點在2022年Q4的營收數據中得到了“驗證”,這是生鮮電商市場中難得的勝利。
時間倒回2020年年初,疫情來臨,線下買菜場景疲軟,但人們對生鮮商品的需求卻反向增加,于是,線上生鮮電商平台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而此時的前置倉代表,因為距離消費者更近、站點更密集、供應鍊體系更為體系,成為其中的佼佼者,與之共同競争的還有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盒馬等。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8年就實行“春節不打烊”,提前備貨、高額薪資已經成為的運營常态,2020年春節,梁昌霖敏銳的察覺到疫情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于是在當年緊急召回了 75 % 的叮咚員工,并派出員工去各地推動農民采收。
2020年2月,DAU超過每日優鮮,8月,超越盒馬鮮生。
緊接着2022年的上海疫情,又成為很多上海人的“救命稻草”。據媒體報道顯示,在上海疫情期間日供應蔬菜最高時超過1000噸,肉蛋奶、米面糧油等供應量達到上海生鮮食品總需求量的10%,在這期間叮咚上海區域的單量增加了 300%,用戶數增長了 200 %。
現實的是,疫情帶來的上漲隻是一時的在疫情期間的股價一度上漲超過50%,但幾乎同時,頻傳裁員信息、連續虧損、前置倉管理混亂的信息。
理論上的經過疫情期間帶來的數據大漲,且因為供應量大和相對可靠的供給能力,以及逐漸養成的用戶習慣,好似給生鮮電商帶來了“曙光”,但很快,資本加注之下,的狀況再一次陷入了争議。
因為疫情期間的快速反應,叮咚超過每日優鮮和盒馬鮮生,叮咚自這個月開啟大擴張,在此後的一年從 17 城開到了 37 城,700 個倉到 1400 個倉,擴張速度超過此前 3 年總和。
快速擴張之下,更是下沉至三線城市,例如馬鞍山、廊坊等地,但在低線城市,用戶習慣即需求并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使得不得不依靠補貼來維持考核目标。而在此時,的強勢對手每日優鮮卻在不斷收縮,将1500個前置倉收縮至650個,包括每日優鮮和盒馬鮮生在内的玩家認為嗎,當正常的市場經濟恢複之後,前置倉模式依舊會面臨挑戰,“客單價、貨損率、毛利率”三大核心指标依舊是需要直面的難題。
迎來了抉擇時刻。
盈利的本質并不是秘密
天眼查顯示,2021年6月,成功IPO,上市幾天前,每日優鮮搶先上市,但每日優鮮上市即破發,且在之後的幾天裡連續下跌,這也間接影響了在上市前一天将股票發行規模縮減了超7成。
發型規模縮減之後,需要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錢”。
2021年8月,宣布公司戰略從規模優先,兼顧效率” 調整為 “效率優先,兼顧規模”,這已經是在明示了降本提效的開始。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Q2末,的前置倉數量已經從2020年年初的500個擴張至1136個,而在當年,虧損近60億元。
在這之後,“降低成本、追求盈利”成為了隐形指标,首先被降本提效的則是擴張費用即供應鍊費用、獲客廣告成本、訂單補貼等,裁員、降低投放、減少補貼、減少城市擴張成為了叮咚買菜的高頻操作。在盈利的路上,這些僅僅是前奏。
前置倉實現盈利的關鍵點在于提高客單價以及增加複購,進而提升規模,分擔運營成本。
其一,則是在供應鍊上的投入。據數據顯示,目前的供應鍊布局主要分為自建供應鍊、外部采購、産地直采三打雷,也可以看出通過加強對上遊采購、加工環節的掌控,從而減少中間環節壓縮銷售成本、物流成本,進而能夠提高站點的運營效率。
這是一個從上遊市場切入提高市場競争力的策略。例如在2020年推出谷雨供應鍊項目,該項目覆蓋肉業、米面制品、豆制品、烘焙制品以及預制菜等。據數據顯示,來自叮咚谷雨的GMV占總收入比例為11.4%,且這一比例正在逐漸拉高。
其二則是自有品牌的建設,基于自建供應鍊而孵化自有品類和自有特色商品,例如預制菜,以此來提高營收毛利,并在采購SKU之外,培育差異化商品力求品牌溢價,來獲得更充裕的利潤空間。
盈利之後,仍然是低空飛行
盈利之後,仍在不斷嘗試加固營收護城河。
2023年2月23日,在“2023食品生鮮行業供應商生态峰會”上宣布招募“預制菜合夥人”,并給出了近50億規模的預制菜“訂單”,更在同時宣布在2023年全面升級步入“預制菜大健康2.0時代”。
早在2020年6月,就開始在預制菜領域開始布局成立了快手菜部門,2021年1月,成立預制菜研發生産團隊,2022年預制菜業務上升為一級部門,即成立預制菜事業部,主要負責預制菜商品規劃、研發和生産加工等。
2022年4月,推出面向B端客戶的預制菜品牌“朝氣鮮食”;9月,則和望蓉城、左庭右院等一衆品牌合作研發面向C端市場的預制菜。可以看出,在預制菜領域動作頻頻的,已經規模初顯。
據發布的《2021年年度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021年預制菜系列全國銷量超1億份,預制菜的發展也被寫進了的财報中。2021年Q4,預制菜GMV占整體GMV的14.9%達9億元。
從可能性來說,預制菜已經初具規模,但從挑戰性來說,預制菜是一個接近萬億的大市場,盒馬、美團、每日優鮮、京東也紛紛布局,甚至格力、順豐等選手跨界而來。
所以,想要依靠預制菜成為第二增長曲線,競争壓力并不小。
盈利之後,仍然要低空飛行的,能否依靠預制菜起飛,或需時間驗證。
參考資料:數據來源:天眼查、财報
參考文章:
晚點latepost: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案例SHOWCASE:為生鮮算賬:為什麼能夠盈利?|操盤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