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陽和湯”之研究

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寶貴經驗值得借鑒學習,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資料,幾乎沒有功名利祿的水分,醫風純樸,其真實性、實用性、可靠性均很高。“陽和湯”之研究

幹祖望 來曆

打開了謝觀的中國醫學大辭典,内謂陽和湯發明于外科證治全生集。實則未然。可能它的錯誤,基于參考邵子雨之外科輯要而來,因外科輯要曾謂:“……王洪緒立此方……”。

本方最初見于陳實功之外科正宗,之後,禦纂之醫宗金鑒,王洪緒之外科證治全生集、鄒五峰之外科真诠等亦有刊載。

考外科正宗撰于明末,在外科正宗以前,确似沒有見到“陽和湯”一名。但欲知一張具有高超療效的成方,都是從千錘百煉而來,決不是偶然的,陽和湯當然也不例外,自有它的前身或雛型,陳實功不過做了總結了曆代廣大醫工從臨床上積累經驗的成績的工作。因為該型劑方的治療對象為糾正了不“和”的“陰”證而使轉成“陽”證,寄寓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時在中春,陽和方起”之意而命名“陽和”。

我們再研究一下在外科正宗之前,施用于“陰症”的類乎陽和湯的方劑有多少?據筆者所看見過的有以下幾方:

地髓煎千金方,由生地黃、鹿角膠、生姜、酒研蘇子四藥,及蜜、酒煮成,主治劇度的衰弱。

黑芥丸普濟方,由黑芥子、白芥子、桂心、胡椒等六藥組織而成,糊丸梧子大,用姜湯送服,主治冷痰痞滿。

托裡溫經湯證治準繩方,由麻黃、白芷、甘草、當歸等十藥組織而成,主治寒伏皮毛,遏經絡。

和氣散證治準繩方,由肉桂、乾姜、高良姜、蒼術、甘草等七藥組織而成,主治癰疽潰後,氣虛滑洩,四肢逆冷。

以上幾方的主藥,差不多都是陽和湯中的組成藥,故陽和湯的發明,正是接受了它的啟發,加上自己的實踐經驗而作出的總結。

内容

外科正宗:“熟地一兩,白芥子(炒研)二錢,鹿角膠三錢,肉桂一錢,姜炭五分,麻黃五分,生甘草一錢。

如乳岩加土貝五錢”

計七藥,用水加酒一盃同煎。

外科證治全生集,相同,隻肉桂下注:“去毛研粉”。

外科輯要,相同,隻肉桂下注:“桂枝更妙”,并說明,服後更飲酒一盃,以助藥力。

外科真诠,計藥六味,較上方少甘草。

适應症

外科證治全生集:“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

外科真诠:“陰毒血虛者用之”。

外科輯要:“治陰毒白疽,平塌色黯,不腫不痛者,及脫疽、流注、鶴膝、橫痃、骨槽、乳岩、瘰疬、失榮、石疽,一切陰症,兼治寒凝疼痛。紅腫陽症勿服”。

馬培之:“乳岩萬不可用,陰疽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

中國醫學大辭典:“療陰疽白陷”。

根據以上幾家的叙述,它的應用範圍,已鈎劃得十分明白,是各型“陰證”的瘡瘍。結合現在臨床上所遇到的病名病候來說,不外乎以下幾種:

Ⅰ慢性頸淋巴腺炎——包括淋巴結核——

(瘰疬、失榮)

Ⅱ慢性腹股溝淋巴腺炎(橫痃)

Ⅲ慢性化膿性骨髓炎Ⅳ慢性化膿性骨膜炎(貼骨疽、附骨、流注)

V慢性颚骨骨疽或慢性根尖膿炎(骨槽)

Ⅵ慢性關節炎即肥大性關節炎(鶴膝、鶴膝風、鶴膝疽)

Ⅶ慢性萎縮性關節炎即類風濕性關節炎(寒凝疼痛)

Ⅷ乳房良性腫瘤或乳房惡性腫瘤 (乳岩)

Ⅸ乾性壞疽包括老年性壞疽(脫疽)

X不屬于以上幾型的慢性冷膿瘍(陰疽、陰毒、石疽)

總之,我們固然對治療對象的選擇,務求嚴格。但是比這個原則更重要的關鍵,是掌握一個陰證的“陰”字。否則,可能使你獲得一個失望。

中醫之所謂“陰”,是指“慢性的”“虛弱的”“衰落的”“靜止的”“……”,總之是“亢進”的另一面。外科疾患的陰證,一般性是如此:

局部的:

皮膚表面:無燒灼感,蒼白,沒有潮紅,有時發绀。(壞疽例外)

腫脹:彌漫的,不高凸的,不規則的,但也有少數病患是限局的。

硬度:或頑堅如石,或軟如絮(壞疽例外)。

自覺症狀:不甚疼痛,或全不疼痛,或麻木,或痠楚。

全身的:

體溫:一般的降低。

脈搏:細,遲,乏力。

血壓:一般降低,有時也有例外。

心音:大多減弱,或其他異常。

營養:不良。

皮膚:蒼白,松弛。

情緒:淡漠,憂郁。

食欲:不振。

大便:不正常,或便秘,或洩瀉。

小便:肉眼所見,清白。

總之,治療對象選擇嚴格,加以“陰”證辨别不悮,所要求的效果,一定是像馬培之對該方評價的:“此方治陰症,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了。

不過,外科輯要謂可治乳岩,而馬培之則謂乳岩萬不可用,好似起了矛盾,其實外科輯要所謂乳岩,是良性腫瘤,而馬培之所遇到的,一定是惡性腫瘤,更其是後期的惡性腫瘤,毋怪乎陽和湯的“萬不可用”了。

古人的評價及其藥理作用之推測

許辛木謂:“諸疽白陷,乃氣血虛寒滞凝所緻,陽和一轉,則凝結之毒,自能化解。血虛不能化毒者,尤宜溫補化膿,膿雖已潰,毒氣未盡,通其腠理之功,仍不可緩。蓋補而不溫,則血凝氣滞,孰作醞釀之具,猶之造酒不煖,何以成漿,造飯無火,何以得熟。溫補而不開腠理,則寒凝之毒,何以覓路行消。且毒甚反受其助,猶車粟以助盜糧矣。……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為溫補之品,用麻黃以開腠理,用白芥子以消皮裡膜外之痰”。

邵子雨謂:“此方真能從至陰之處,透至陽分,轉重為輕,允稱良劑。……方内麻桂,得熟地則不散,熟地得麻桂則不膩,白芥子者,驅經絡中之寒痰,即向道之意耳”。

馬培之謂:“此方治陰症,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

中國醫學大辭典:“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為溫補之品。用麻黃以開腠理。用白芥子以消皮裡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黃,則補血不膩膈。麻黃得熟地,則通絡而不發表。用治諸疽白陷,如日光一照,使寒沍悉解,故有陽和之名”。

總之,此方創于明末,其曆史當遠不及麻黃承氣等湯的悠久,故古人對它的評論,并不多見。不過雖不多見而以以上幾家之議,确已看出對該方的估價很高了。

至于它的藥理作用,可能是熟地黃具有強心補血作用,鹿角能增強人體各種機能,增進心髒功能,消除心肌疲乏和衰弱。都足以糾正衰弱,促進體力的恢複而對病毒抵抗力的增加。麻黃除了衆所周知的發汗外,因能使心髒搏動加快,血液被迫而轉輸于外,緻分布于皮下的毛細血管擴大,再加上了乾姜的引起血管運動中樞或交感神經的反射性興奮來加強毛細血管的擴張,這樣則使瘀滞于失了正常的組織間的毒素,得能有疎導的機會而排洩。白芥子能吸收組織中不正常的滲出物,正符合了古人所謂“去皮裡膜外之痰”,故有高度的退腫作用。肉桂能解除由寒冷刺激所引起的循環障礙,所以對“寒伏皮毛,鬱遏經絡”的“陰疽”,宜有其獨到之處了。甘草雖無突出的作用,但其緩解組織的功能,不可抹煞。緻于麻桂與熟地黃的颉颃作用,緣乏參考,不敢憶測妄談,有盼于中醫界科技界的先進作進一步的闡明。

病例四則

第一例:患者,胡朱××,女性,43歲,已婚,主婦,住松江龍興橋,于1953年12月26日來本診所門診治療。

〔病曆摘要〕一星期前起,右肩胛酸痛,腫脹,不能轉側,寒熱,食欲不振。以往身體很康健,無一切慢性病,去年曾患一度“風濕性關節 痛”?不治而痊。

〔檢查〕體溫38.2℃,脈搏106次,發育良好,營養良,面部表情苦悶。局部檢查。右肩漫腫,範圍發展,前至胸骨旁線,後超過肩胛骨線,下至第五肋間,鎖骨上大窩外側,鎖骨下窩外側及棘上窩,俱消失,皮膚輕度潮紅,局部溫度微高,硬度中等。右臂不能運動。在前腋窩線外側第三肋間,有隐約的波動感覺。

〔印象〕化膿性肩胛關節炎,(流注)。

〔治療經過〕

十二月二十六日外用,依克度軟膏塗布。内服,給予每日4公分量之磺胺噻唑及等量之重炭酸鈉,注射每日30萬單位之青黴素。

十二月二十八日無變化,惟波動顯著而區域擴大,處理如前。

一月四日腫勢依然。波動區域處切開,放出膿液約200毫升,其他處理如前。

一月九日流膿已少,但頗清稀質薄,腫勢依然。病家要求改用中藥治療。外用,創口插藥線,用九一丹,貼小膏藥,腫處貼砂膏。内服中藥湯劑,内容為土貝、功勞葉、西赤芍、桑枝、白芥子、佛手、絲瓜絡等。

一月十四日服中藥五劑。創口處腫勢已退,膿洩亦少。腫處不增不退,無焮灼,痛減而痠增,體溫正常,精神倦怠,食欲更不振。外用,創口除去藥線,用丹盆散,貼膏藥。腫處改貼陽和解凝膏。内服湯藥,内容為獨活、秦、佛手、當歸、白芍、白芥子、土貝、功勞葉、宣木瓜、威靈仙、絲瓜絡等,囑服三劑。

一月十六日服二劑,症狀毫無進步。體溫36.5℃,脈搏68次,細軟乏力,精神憊怠。創口無愈合現象,腫勢依然不退,反形堅硬,痠楚甚至不能安眠。外用,如前處理。内服湯藥,改投陽和湯,原方加佛手,肉桂研末,飯丸另吞,鹿角膠用蛤粉同炒使松。

一月十九日連服三劑,經過良好。處理如前。

一月二十二日連服又三劑,症狀大有進步,創口呈愈合徵象,腫退,堅柔,痠痛俱減。照原方,除佛手,加當歸。

一月二十七日創口迫近愈合階段,腫勢所存無幾,硬度柔軟,右臂已能運動,疼痛消失,輕度痠楚,飲食正常。外用藥如前。内服陽和湯原方,囑間日進服三劑。

二月一日創口已愈合,痛俱消失,尚有輕微腫勢殘留,肩胛關節運動如意。内服八珍湯,囑間日服五劑後覆診。

二月十五日最後一次門診,痊愈。

第二例:患者蔣文雲,男性,17歲,學生,未婚,住松江花園村,于1954年4月17日來本診所門診治療。

〔病曆摘要〕在半月前,跌了一跤,右腿跌痛,于是晚上痠痛,起初還好,現在一天一天的腫大,很不舒服,步履不便,食欲銳減。

〔檢查〕體溫36.8℃,脈搏90次,發育中等,營養尚佳。局部檢查,右大腿漫腫,石硬,色白,有壓痛,無焮灼。

〔印象〕骨膜炎?——陰疽、貼骨疽——。

〔治療經過〕

四月十七日外敷三福消腫膏。内服陽和湯,除乾薑肉桂,加土貝、川獨活、秦艽、桑寄生、功勞葉、炮山甲。

四月二十日連服三劑,腫微退,硬微柔,處理如前。

四月二十三日連服又三劑,腫退四分之三,步履方便,飲食正常,睡眠舒适。處方用陽和湯,除肉桂,加當歸、白芍、絲瓜絡,囑再服三劑覆診。後未來覆診,勢必痊愈。

第三例:患者,徐××,女性,45歲,已婚,家庭婦女,松江白漾灘。于1954年10月20日來本診所門診治療。

〔病曆摘要〕十多天來,食欲減退,精神倦乏,無寒熱,左頰腫脹痛。以往身體不太健康,無一切慢性傳染病。

〔檢查〕體溫37.2℃,脈搏92次,左頰漫腫,色白,無灼熱,硬度中等,下颌關節運動障礙,不能咀嚼。

〔印象〕①慢性颚骨骨疽?②慢性根尖膿炎?(骨槽)。

〔治療經過〕

十月二十日外用依克度軟膏塗布。内服中藥湯劑,内容桑葉、牛蒡、荊芥、杏仁、象貝、歸尾、赤芍、蘇子、薄荷、佛手。

十月二十二日連服二劑,無效,腫脹有增無減,硬度增堅,口腔呈鎖閉現象,體溫脈搏如前。外用改貼硇砂膏加麝桂,内服陽和湯,加桑葉。

十月二十六日連服三劑,腫退三分之一,堅硬柔軟,恢複原來第一次門診時狀态,已能勉強作咀嚼運動,言語方便。原方照服。

十月二十九日又服三劑,腫勢退三分之二, 飲食言語與平常相差無幾。内服用陽和湯原方,囑再間日進服。

十一月四日隔日進服陽和湯,計又三劑,痊愈。

第四例:患者,馬關泉,男性,54歲,已婚,農民,松江城西區姚庫濱,于1954年12月14日來本診所門診治療。

〔病曆摘要〕三十多天前,在右腹股溝起一疙瘩,像蓮子大,可移動,不痛不熱,惟同側股關節酸痛,日間輕夜間重,步履如常,不以為苦,故未予治療。不料一個月來,一天大一天,步履維艱,食欲減退,精神倦怠。以往身體一向尚健康,無一切慢性傳染病,無旅行或居住于外地的曆史。

〔檢查〕體溫36.8℃,脈搏78次,發育中等,營養差,臉色蒼白,兩手在按脈時有輕度震顫。局部檢查,在右腹股溝有硬腫一塊,長七厘米,闊五厘米,不能移動,堅硬如石卵,有壓痛,表皮毫無焮灼潮紅。

〔印象〕慢性腹股溝淋巴腺炎,(石疽)。

〔治療經過〕

十二月十四日外用,貼陽和解凝膏,加麝桂。内服湯藥,内容台烏藥、當歸、大川芎、佛手、土貝、白芥子,另人參再造丸,每天一粒吞服。

十二月十七日連服湯劑三劑,人參再造丸三粒,無效,精神更形憊怠,體溫36℃,脈搏70次。改用陽和湯原方,加土貝、佛手、鹿角膠同蛤粉炒成珠狀,肉桂研末吞服。

十二月二十二日連服五劑,大有進步,腫塊縮小,中央柔輭,呈波動,囑原方再服。

十二月二十五日又服三劑,腫塊殘存原有的四分之一,波動處切開,囑原方間日進服。

十二月三十一日又間日服三劑,步履如常,精神飽滿,飲食正常,腫塊消失,創口膿腔縮小,膿液分泌亦少,外用丹盆散,貼膏藥,内服藥停止。

一月五日創口将近愈合。估計即可痊愈。

結語

此方為中醫外科内服藥中最具準确療效之湯劑,在過去有它的價值,到現在還是有價值,還沒有因抗生素等新藥出現而遜色。蓋如仙方活命飲之用于一般癰疽,普濟消毒飲之用于丹毒,七星劔湯之用于疔瘡,犀角地黃湯之用于敗血症,雖同樣的具有特效,但俱有磺胺制劑及抗生素可以代替。而陽和湯則到今天止,還沒有一種新的藥物,足以颉颃,遑論代替了。

此方雖初刊于外科正宗,但陳實功喜于清涼,擅于“切開”“腐蝕”的局部治療,故對此方,未能重用。至王洪緒而重用發揮,盡量的發掘它潛在的優點。可惜外科證治全生集的流傳,沒有外科正宗的廣泛,這也是使此方招到了多少的“不遇”。

“水能載舟,更能覆舟”,陽和湯未嘗不如是,用之得當,可應手而愈,否則,禍即随之。筆者的使用它,一貫抱着“與其錯投,甯毋使用”的主張。

本文引用參考書: 李梴醫學入門王肯堂證治準繩李時珍本草綱目陳實功外科正宗張介賓景嶽全書錢保鬥等醫宗金鑒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鄒五峰外科真诠邵子雨外科輯要謝觀中國醫學大辭典朱顔中藥的藥理與應用張昌紹現代的中藥研究王筠默中藥藥理學于達望國藥提要朱中德科學的民間藥草陳朝政簡明口腔外科學張光炎口腔外科學吉井醜三郎近世耳鼻咽喉科學湯本求真皇漢醫學茂木藏之助外科學

(本文發表在1955年9期第28頁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