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
野菊(嫩頭)3錢,蒼耳頭3錢,豨莶草3錢,半枝蓮3錢,地丁草3錢,麻黃1錢,草河車2錢。
處方來源
《正宗》卷二。
主治
十三種疔瘡初起,憎寒作熱,惡心嘔吐,肢體麻木,癢痛非常,心煩作躁,甚者昏愦,疔毒走黃。
應用 疔瘡:用七星劍湯疔瘡六例,體溫38℃以上,加連翹、銀花;心煩口渴加黃連、山栀;局部炎腫劇烈,加丹皮、赤芍;惡寒,以薄荷代麻黃。平均4-5天體溫恢複正常,5-6天局部炎症消失。
病原
疔瘡是化膿性細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周圍皮下組織急性的化膿炎症。在祖國醫學文獻裡所描述的一些疔瘡症狀,是包括着癤、癰或癰的一部份,以及急性網狀淋巴管炎在内的。七星劍湯在應用範圍上,有治十三種疔瘡的記載,因此對上述的一般炎症,是适宜的;在療效上外科正宗裡說:“治疔瘡初起,憎寒作熱,惡心嘔吐,肢體麻木,痛癢非常,心煩作嘔,甚者昏愦。”醫宗金鑒說:“疔瘡走黃者,令人心煩昏愦,急用七星劍湯以救之。”因為在這些炎性過程中,有時會引起全身的敗血症,疔瘡走黃,心煩作嘔,昏愦,都是敗血症應有的症狀,于此可見,七星劍湯在治療疔瘡方面是有價值的。
效果觀察
我們過去治療疔瘡,都采用抗生素注射,配合七星劍湯内服,自從政府号召發掘祖國醫學遺産以來,為了進一步證實七星劍湯的療效起見,特于1956年7月份,單獨使用七星劍湯治療了六例疔瘡,療效是很好的,茲列表如下: 療效分析
(1)服藥劑量:一般平均4-5劑。
(2)體溫恢複正常,全身症狀消失,平均是4-5天。
(3)局部炎症消失的日期,平均是5-6天。
根據上表六例疔瘡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最高者39.2℃,最低者37.6℃,服七星劍湯後四天熱度降至正常者二例,二天三天五天八天降至正常者各一例,平均為4.4天,局部炎症消失四天二例,三天五天七天九天各一例,平均5.3天,服藥二劑三劑五劑六劑各一例,四劑二例,平均四劑,自行消散的三例,切開排膿的二例。
病例介紹
病例一王××性别女29歲1956.7.13 日初診。
主訴及症狀兩日前右手腕起一白籽,麻癢微腫,因自加擠壓後即腫勢加劇,全身發熱,口渴欲嘔,檢溫39.2℃。
治療七星劍湯去麻黃加川連黃芩山梔連翹銀花。
14日二診熱度未減,心煩口渴,檢溫39.2℃,局部腫勢更劇,仍與昨方加丹皮赤芍,外用硼酸水冷敷。
15日三診體溫38.7℃。局部炎腫停止發展,内服外敷同上。
16日四診熱減渴止,心煩亦安,體溫38.2℃。局部炎症漸見機轉,仍以上法續進。
17日五診檢溫37.8℃,局部炎症漸消,呈蜂窩狀高腫,切開排膿,上方去川連黃芩丹皮赤芍。
18日六診全身症狀漸退,檢溫37.3℃,膿洩頗暢,上方囑服一劑停藥,嗣後每日局部換藥一次,共計十五天全部愈合。
病例二趙××性别男42歲1956.7.18 日初診。
主訴及症狀四天前左手大指螺紋起一白點,隐于皮下,微覺癢痛,自以為内部有膿,用縫衣針亂挖,當夜即劇痛,通宵未得安眠,同時沿大指向手背漫腫,麻癢,口渴且粘膩,心煩,檢溫39℃。
治療七星劍湯去麻黃加川連山梔丹皮赤芍,三福消炎羔外敷。
19日二診劇痛依然,局部腫脹,發熱口渴,檢 溫39℃。上方加銀花連翹。
20日三診病況如昨,治療同上。
21日四診體溫直線下降37.5℃,局部漸消腫,有波動,上方去川連山梔銀花連翹。
22日五診腫勢漸消,熱度漸趨正常37.2℃。切開排膿,仍與上方續進,以善其後。
此後每日換藥一次,至第十三日完全愈合。
體會與結語
(1)我們用七星劍湯治療六例疔瘡時,主要的還根據患者全身及局部的症狀,酌情加減,如熱度在38以上,便加入連翹銀花,心煩口渴,加入黃連山梔(黃連解毒湯),局部炎腫劇烈,則加入丹皮赤芍,有惡寒感覺的,均以辛涼性的薄荷代替麻黃,基本上仍以七星劍湯為主。
(2)六例疔瘡中有兩例熱度在38度以下,且屬初起,局部炎症并不厲害,我們純用七星劍湯去麻黃,治療結果,完全消散,足證七星劍湯對消散疔瘡,是有效的,如果熱度在38度以上,炎症劇烈,加入銀花連翹黃連山梔丹皮赤芍等,同樣能收到消炎退腫退熱的效果。
(3)根據我們臨床體驗,一般外科炎症的過程中,雖有高燒口渴,但不感到口腔粘膩,而疔瘡患者,熱度雖不太高,口腔必粘膩不堪,這對我們在鑒别診斷上是有幫助的。
(4)從六例疔瘡可以看出,疔瘡是切忌妄加擠壓的,由于癤腫因炎性反應而形成很好的防禦圈,若将其擠壓,這種防禦圈就被破壞,膿毒物乘機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發熱的膿毒症,和促使局部化膿的形成。陽和湯主治陽虛血弱,寒凝痰滞之陰疽。适用于陽虛寒凝,營血虛滞,痰濕凝滞于骨節、腠理、經絡之陰疽。本方具有溫血補陽,散寒通滞之功效。
陽和湯 - 組成熟地黃30克 麻黃2克 鹿角膠9克 白芥子6克(炒,研) 肉桂3克(去皮,研粉) 生甘草3克 炮姜炭2克
陽和湯 - 方論方中重用熟地大補營血為君;鹿角膠生精補髓,養血溫陽為臣;姜炭破陰和陽,肉桂溫經通脈,白芥子消痰散結,麻黃調血脈,通腠理,均以為佐;生甘草解膿毒而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陽回陰消,血脈宣通,用于陰寒之證,猶如離照當空,陰霾四散,故名"陽和湯"。
陽和湯 - 醫案舉例1 軟骨炎
患者,男,40歲,1999年10月15日初診。患者因不慎雨淋後,漸感右側胸部第二肋骨處有一痛點,範圍如紅棗大小,皮厚質地硬,拒按,按之痛甚,但無灼熱感,伴畏寒。胸片檢查提示:軟骨炎,經用青黴素抗感染治療10天後無效。來診時見諸症如上述,舌苔白潤,脈沉弦。證屬寒濕凝滞,氣血不通。治宜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化瘀行氣。方用陽和湯加味。處方:熟地15g,鹿膠10g,肉桂10g,麻黃10g,白芥子20g,炮姜10g,甘草8g,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香附15g,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5劑後,疼痛減輕,效不更方,繼服15劑後,局部觸之無痛感,硬結消失,諸證悉平,随訪一年無複發。
按:本例患者因外感寒濕,寒凝血滞,氣與血互結皮膚腠理之間,氣血不通,形成硬結,不通則痛,故見疼痛,局部拒按,陽氣不能溫養皮膚,調和營衛,故見畏寒怕冷。《濟生方痹》雲:“皆同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此為寒濕凝滞所緻。陽和湯溫補氣血,散寒通滞,加桃仁、紅花、當歸、香附活血化瘀,行氣散結,氣行則血行,故諸證消除。
2 淋病
患者,女,26歲,已婚,1997年3月6日初診。患者一年前南下打工,因不潔性交,出現小便澀痛,陰部奇癢、流白濁伴灼熱感。西醫診斷:淋病,陰道滴蟲病。經用菌必治輸液治療、甲硝唑陰道塞藥、内服金雞膠囊後,症狀減輕,但因其不繼續治療,延診月餘,症狀加重後前來就診。診見:表情淡漠,痛苦病容,帶下腥臭、如絲狀綿綿,外陰及大陰唇腫脹,舌苔白潤厚膩質淡,脈沉濡而滑。屬中醫淋病、帶下、陰癢範疇。證屬素體陽虛,沖任虛寒,寒濕下注。治宜溫陽散寒,調理沖任,殺蟲止癢。方用陽和湯加減,處方:熟地15g,鹿膠10g,肉桂10g,炮姜10g,麻黃10g,白芥子20g,甘草10g,茯苓15g,地膚子20g,五倍子15g,苦參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外用蛇床子20g,地膚子20g,白鮮皮20g,五倍子10g,苦參10g,水煎洗外陰,每日2次,以服外洗5劑後。帶濁變稀,陰癢減輕,守方繼服10劑,外洗15劑,諸證皆除。為鞏固療效,囑服完帶湯改丸調理善後。
按:淋病為性傳染病,本例患者因發病日久,腎陽虛衰,沖任失調,陰霾籠罩,寒濕内停,外陰失去陽氣精血的濡養,故腫脹而硬厚,外陰營血不榮,陰濁下注,故奇癢難忍;腎陽不振,濕性重濁,故帶下腥臭。方以陽和湯溫陽補血、散寒通滞,使陽氣升,濁氣降,精氣盛則沖任充,加太子參、淮山、茯苓健脾祛濕,地膚子、五倍子、苦參殺蟲止癢。内服外洗,雙管齊下,藥證相符,故獲病瘥。
3 指硬腫症
患者,男,38歲,2003年11月21日初診。患者右上肢食指腫脹,麻木不仁,關節失去靈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徹夜難眠,鄉村醫生注射安乃近、青黴素,内服消炎痛無效,疼痛不減,遂來院就診,診見: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顯腫脹,關節運動受限,觸之皮膚堅硬,無灼熱感,證屬寒濕凝滞,氣血郁阻,血絡阻塞。治宜溫陽通脈,活血化瘀,利濕削堅,方用陽和湯加味,處方:熟地15g,鹿膠10g,桂枝10g,炮姜10g,麻黃10g,白芥子20g,甘草8g,桃仁10g,紅花10g,細辛10g,當歸15g,川芎15g,澤瀉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進服5劑後,腫脹變軟縮小,關節運動好轉,疼痛減輕,能安靜入睡。切中病機,守方繼服15劑,疼痛消失,指軟腫消,活動自如,諸證悉除。
按:指硬腫症是西醫診斷名稱,屬中醫學痹症、陰疽範疇。此病寒冬臘月多見,三九嚴寒當沖,寒邪侵襲身體肌膚。本例患者素來陽虛體弱,寒邪侵襲食指,以緻寒凝血滞,血絡受阻,形成閉阻,不通則痛。陽和湯中熟地、鹿膠、桂枝、細辛、炮姜、麻黃溫陽通脈,散寒通滞;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活血化瘀;澤瀉、白芥子利濕軟堅。諸藥合用,痛止病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