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針刺“語泉穴”治療中風後吞咽障礙療效觀察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後常見并發症之一,其急 性期發病率達 35% ~60% [1- 2 ] ,可導緻患者心理障 礙、脫水、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嚴重者甚至 因窒息而危及生命。經研究發現,伴有吞咽障礙 的中風病死亡率是吞咽功能正常、中風病程度相 似組的 3 倍 [3 ] 。因此,吞咽障礙作為臨床難題己 成為當今國内外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得到了全 世界的重視。導師侯書偉教授從醫 40 餘年,拟定 “語泉穴”主要用于治療中風後吞咽障礙、流涎、 失語等症狀 [4 ] ,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60 例患者均來自 2015 年 9 月—2016 年 2 月泰 安市中心醫院康複科、神經内科病房。其中男 27 例,女 33 例; 年齡 48 ~ 81 歲,平均( 67 ± 7) 歲; 病程 15 ~72 天,平均( 41 ± 7) 天。采用随機數字 表法将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30 例。治療組 中男 14 例,女 16 例; 年齡( 61 ± 9) 歲; 病程( 35 ±16) 年。對照組中男 13 例,女 17 例; 年齡( 61 ±8) 歲; 病程( 38 ±15) 年。2 組性别、年齡、病程 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具有 可比性。

1. 2 診斷标準

中風診斷标準參照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 點》 [5 ] ,并經頭顱 CT 或 MRI 檢查證實。吞咽障礙 的診斷标準: 吞咽困難,飲水反嗆,聲音嘶啞, 構音障礙,咽反射減弱或消失 [6 ] 。

1. 3 納入标準

符合中風和吞咽障礙的診斷标準; 年齡 48 ~ 81 歲; 經常規治療後生命指征平穩,能配合檢查 和針刺治療。

1. 4 排除标準

有意識障礙; 合并嚴重的糖尿病、惡性腫瘤 或心、肝、腎和造血系統原發性疾病; 老年精神 病; 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

2 治療與觀察方法

2. 1 治療方法

2. 1. 1 治療組: 取穴: 以語泉穴為主,加之天突。 語泉穴定位: 在舌下阜上緣,舌系帶旁開 2. 0 mm, 左右各 1 點( 本穴為導師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自拟 的經驗效穴。導師認可穴位立體構築學 [7 ] ,認為 此二點位置十分相近,功能相同,故同屬一穴, 臨床上可二點交替使用) 。操作: 語泉穴操作,囑 患者取仰卧位,張口,舌尖抵住上腭,常規消毒 後用單手進針法持 0. 30 mm ×40 mm 毫針與口腔底 成 70°向舌根部斜刺,進針約 20 mm( 對病情較重、 感覺遲緩、耐受力較強的患者可針刺至 30 mm) ,不 行針,針刺後囑患者閉合口腔,上下齒、唇夾住 針柄。左右兩側交替使用,留針20 min。天突常規 針刺。

2. 1. 2 對照組: 電刺激治療: 采用美國 5900 吞咽障礙治療儀,将電極( 蝴蝶電極片) 貼于 皮膚上,沿正中垂直放置 2 對電極,沿正中線垂直 放置時,其下方電極不能放置于環狀軟骨以下位 置; 不可貼近胸鎖乳突肌,以免刺激該肌群; 同 時增加 2 個通道的振幅,振幅的固定頻率範圍 30 ~80 Hz; 雙向方波,波寬 700 ms,電荷 1 000 Ω, 波幅 25 mA,逐漸增加強度直至出現預期的感覺和 運動肌反應刺激,電流強度因人而異,以患者适 應并能見到有吞咽動作為最佳,治療 20 min。 以上 2 種方法每日 1 次,連續 6 次為 1 個療 程,每個療程結束後休息 1 天。共治療 4 個療程。

2. 2 觀察指标

2. 2. 1 窪田飲水試驗判斷吞咽障礙程度 [8- 9 ] : 1 級,能順利地一口咽 30 mL 溫水( 5 s) ,記 1 分; 2 級,能 1 次飲完,但超過 5 s,或分 2 次以上,能 不嗆咽下,記 2 分; 3 級,能一次咽下,偶有嗆 咳,記 3 分; 4 級: 分 2 次以上咽下,也有嗆咳, 記 4 分; 5 級: 屢屢嗆咳,全量咽下困難,記 5 分。

2. 2. 2 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标準中 的吞咽困難亞量表評估吞咽能力 [ 10 ] : 不适合任何吞 咽訓練,仍不能經口進食,記 1 分; 僅适合基礎吞 咽訓練,仍不能經口進食,記 2 分; 可進行攝食訓 練,但仍不能經口進食,記 3 分; 在安慰中可能少 量進食,但需靜脈營養,記4 分; 1 或2 種食物經口 進食,需部分靜脈營養,記 5 分; 3 種食物可經口 進食,需部分靜脈營養,記 6 分; 3 種食物可經口 進食,不需靜脈營養,記 7 分; 除特别難咽的食物 外,均可經口進食,記 8 分; 可經口進食,但需臨 床觀察指導,記9 分; 正常攝食吞咽能力,記10 分。

2.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7. 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 料用均數 ± 标準差( 珋 x ± s) 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 資料采用 χ 2 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療效觀察

3. 1 療效判定标準

根據窪田飲水試驗結果評定療效 [11 ] 。痊愈: 吞咽障礙消失,飲水試驗 1 級; 顯效: 吞咽障礙 消失,飲水試驗 2 級; 有效: 吞咽障礙改善,飲 水試驗 3 級; 無效: 吞咽障礙改善不顯著,飲水 試驗 3 級以上。

3. 2 結果

3. 2. 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3. 33%,對照組為 83. 33%,2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 學意義( P <0. 05) 。見表 1。

表 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組别 例數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

治療組 30 12 9 7 2 93. 33 △

對照組 30 9 13 3 5 83. 33

與對照組比較,△P <0. 05

3. 2. 2 2 組治療前後窪田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治 療前 2 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治療 後治療組分級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 統計學意義( P <0. 01) 。見表 2。

表 2 2 組治療前後窪田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例)

組别 例數 時間 1 級 2 級 3 級 4 級 5 級

治療組 30 治療前 0 4 13 9 4

治療後 14 6 7 1 2

對照組 30

治療前 0 5 13 8 4

治療後 7 5 9 6 3

3. 2. 3 2 組治療前後吞咽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 2 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 治療後 2 組吞咽 能力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P < 0. 05) 。見 表 3。

表 3

2 組治療前後吞咽能力評分比較( 分,珋 x ± s)

組别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後

治療組 30 3. 60 ±2. 24 7. 32 ±2. 16 * △

對照組 30 3. 52 ±2. 06 5. 08 ±2. 26 *

與治療前比較,* P <0. 05; 與對照組比較,△P <0. 05

4 讨論

中風病是世界上三大常見疾病之一,也是造 成吞咽障礙的主要病因 [12- 13 ] ,約占 96%。現代醫 學在治療方面以康複訓練為主,但研究發現急性 中風病并發吞咽障礙的患者,經康複訓練 1 個月左 右仍有近 10% 不能經口進食,慢性期訓練有效者 僅占 2/3,在代償治療中長期鼻飼給患者帶來巨大 的心理負擔及不便,并可造成胃黏膜潰瘍及出血, 常導緻肢體運動等功能無法正常恢複,使患者最 終回歸社會的康複目标不能實現 [14 ] 。 中醫學将中風後吞咽障礙歸屬于 “中風舌本 病 ” “喑痱 ” “喉痹”等範疇,病症在咽喉,病位 在腦,其病機多為本虛标實,正氣不足,導緻氣 機逆亂,内風旋動,風痰流竄,經絡痹阻,使舌 本失濡而發病,故又稱中風舌本病。針灸在中風 後吞咽障礙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傳統針 刺療法是針灸治療中風後吞咽障礙的基本方法, 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應用普遍,療效确切。

侯書偉教授拟定的 “語泉穴”為治療中風失 語、流涎、吞咽困難等症狀的重要穴位。在口腔 内的位置上,本穴位于舌下阜上緣,舌系帶旁。 在組織結構上,本穴由淺入深,依次為舌黏膜、 黏膜下組織、颏舌肌; 神經方面分布有舌下神經、 舌咽神經、下颌神經的舌神經和面神經鼓索的神 經纖維; 血管方面分布有舌動脈的分支舌深動脈、 舌靜脈的分支舌深靜脈; 而舌下阜是下颌下腺導 管和舌下腺大管的開口處,這兩對大唾液腺同屬 于人體三大唾液腺。因此,針刺本穴可調節舌神 經支配的舌骨下肌群運動及内含副交感纖維,舌 下神經支配的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達到 與吞咽有關肌群活動協調從而治療吞咽障礙; 另 針刺此穴可調節面神經支配的面肌運動及舌下腺、 下颌下腺的涎液分泌進而治療中風後流涎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 組( P <0. 05) ,窪田飲水試驗評分分級改善程度明 顯優于對照組( P <0. 01) ,吞咽障礙程度評分改善 優于對照組( P <0. 05) ,提示 “語泉穴”在改善中 風後吞咽困難方面确有顯著療效。本研究所取語 泉穴為治療吞咽障礙的主穴,中風患者肢體活動 障礙仍舊常規針刺。鑒于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 等問題,本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