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走路快慢影響壽命 這是真的嗎?

進入春季,氣溫回暖,越來越多人走出家門享受春天清新的空氣。走路作為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深受大家的喜愛。

而在行走過程中,速度快慢對身體的利弊一直是大家讨論的重點。《美國醫學會雜志》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走路慢的人,肺部、牙齒以及免疫系功能都更差一些,自身的手眼協調性也不如走路快的。甚至有研究報道,根據走路快慢還可預測壽命長短。

走路快慢是否與長壽有關?如何從走路姿勢看身體健康?一起來聽聽浙江省中醫院骨傷科主治醫生楊萬雷怎麼說。

走路快慢并不直接影響壽命長短

運動要量力而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楊萬雷介紹,走路确實有強身健體、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但走路快慢和壽命長短并沒有絕對的關系,還是需要以辯證的思維看問題。

“從醫生的角度來說,壽命的長短與很多因素有關,例如生活習慣、基因、環境、是否有重大慢性疾病等。而走路快慢隻是衆多生活習慣的其中之一,不能盲目以此因素來衡量一個人是否長壽,大家對此結論無需過度解讀。”

都說“日行萬步,健康永駐”,不少人都認為走得多、走得快才能達到運動的效果,更能增強身體的各項機能。楊萬雷介紹,所謂的“快”“慢”,是根據自身的主觀感受來評估的,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标準。因為個體結構和主觀感受差異較大,以行走頻率來判斷行走快慢并不嚴謹。

那如何評定走路“快”還是“慢”?楊萬雷認為,從客觀方面講,可以從心率來判斷。每個人在運動後心率都會普遍增快,但最快不應該超過自己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齡。劇烈的運動會損傷心肌細胞,一般運動後的心率在“最大心率”的50%—70%之間最佳。從主觀方面講,以心率明顯加快、身體微微出汗、呼吸略微有點喘但還能流暢說話,身體無明顯不适為佳;但若在運動過程中出現氣急、胸悶心慌、關節疼痛等不适症狀或心肺功能較差的人群,還是需量力而行,切不可一味追求“大汗淋漓”。

“門診中常有因走路過多、過快的老年人來尋求治療,甚至有一位80多歲的老大爺為鍛煉身體每天暴走1萬多步,其實這都是不可取的運動方式。運動要根據自身條件進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楊萬雷建議。

從走路姿勢看身體健康

出現這幾類走姿需及時就醫

雖說從走路速度并不能判斷人是否長壽,但走路姿勢卻可以判斷人的身體是否健康。楊萬雷向大家介紹了以下幾種走路姿勢,若您的走路姿勢出現了異常,建議及時就醫。

·醉酒步:出現“醉酒步”,說明大腦出現疾病,身體不受大腦所控制。要警惕腦腫瘤、小腦病變、腦出血以及腦梗等疾病。

·走路發“飄”:頸椎病患者因為脊髓神經受到壓迫,走路時腿腳會覺得沒有力氣,發軟、發飄,像踩在棉花或者海水上。出現此類情況切莫大意,需要及時至醫院對症檢查進行治療。

·走路搖擺:雙下肢不等長,在走路時因為肢體一高一低,從而出現搖擺的步态。這種情況要格外注意髋關節問題,因為髋關節問題會影響臀部、腰椎和骨盆周圍肌肉拉力不平衡,股骨過度前傾或後傾會影響兩肢受力不均,出現我們俗稱的“長短腿”。

·跛行:當出現跛行影響正常走路時,需注意膝關節的問題。例如,膝關節内的半月闆若損傷,會在走路時被擠壓引發疼痛,此時人們會潛意識地将重力調整到正常行走的腿上,容易出現一瘸一拐的跛行。另外,若行走距逐漸縮短,行走後腰部及肢體疼痛麻木,坐下或蹲下休息後緩解,需警惕腰椎管狹窄或腰椎滑脫引發的間歇性波形。

走路鍛煉好處多

但這些方式不可取

走路是很多人日常會選擇的鍛煉方式,也能給全身的各個系統帶來好處。例如改善心肺功能、改善骨質疏松、促進消化吸收、調控血糖、調節情緒等。但楊萬雷建議,行走有益,仍需謹慎。“老年人群在日常活動行走中,最需注意的就是'防摔’,摔倒是65歲以上老人因傷緻死的首因。同時,有基礎疾病或腰部、關節有病症的老人也需适量,切勿因過度行走導緻病情加重。”

對于日常喜歡倒走或邊走邊拍身體各個部位的老人,楊萬雷提醒此類運動方式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倒走雖有鍛煉腰大肌,改善腰肌勞損、腰椎突出等病症,但因為視線無法注視前方,協調能力下降,會有安全隐患;邊走邊拍手則會分散注意力。建議選擇空曠、安全地帶,在有他人的陪伴下進行走路運動。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