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一切都是有定數的。
我接觸過很多老人,我發現老人普遍有三大特點:
1、吃飯少,飯量小;
2、睡眠少,而且覺淺,稍有動靜就會醒;
3、戀舊,喜歡跟熟悉人的在一起,哪怕不怎麼說話,也會很高興。
當我人到中年後,才真正理解這都是為什麼。
客觀來說,是因為老人的身體機能發生了變化,大魚大肉是不能吃了,腸胃受不了,最好是吃點清淡的食物,有助于消化。
而且由于老年人普遍活動量很小,消耗也少,自然也不需要吃得太多。
簡單來說,少吃有助于健康。
但我喜歡從更深入的角度來看這個事,如果一輩子就三萬多天,那人這一生也不是想吃多少飯就吃多少的。
“玻璃大王”曹德旺說人應該自律,做人不要太貪,“如果不限制自己,你把上天給你的财富指标用完了,你也就完了。我認為冥冥之中有人在給我們定調,你這輩子吃多少斤豬肉,吃多少斤大米是有定數的。”他這個意見确實發人深省,值得人們反思。
這可以從“命運”的層面來理解。
按照我自己的思考,我認為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她)要吃多少飯,睡多少覺,包括遇到什麼人,跟什麼人做朋友,跟什麼人談戀愛,跟什麼人結婚,跟什麼人有矛盾,等等一切,都是限定在一個大緻的範圍内的。
我們确實是自由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我們也要知道叔本華的一句話,“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愛因斯坦就數次提到過這句話,他想告訴人們,“想做”背後的動機往往不是你可以選擇和控制的,也許“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在哲學意義上,人類根本沒有任何自由可言。”
所以,自由即枷鎖,每個人都背負着自己的命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無可奈何的部分。
不見得,一個人的命運,既要看客觀環境和所謂的“定數”,也要看人的個人主動性。不然的話,每個人都随波逐流就好了,反正什麼都是“上天注定”。
比如一個人如果習慣性暴飲暴食,那他的健康肯定就會受影響,本來可以活到一百歲的身體狀況,結果自己縮短了壽命。
而如果一個人飲食有節,作息有規律,心情也能保持舒暢,那他就算本來身體有些病患,也能夠做到長壽。
所以,一個人的命運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善的。
這方面有很多案例,國外就有一些富豪每年都要耗費巨額資金來保養身體,在四五十歲的時候還能保持20歲左右的狀态。
所以,人要在老年之前多種善因,這樣在老年的時候才能得到“善果”。道理很簡單,但很多人都是“當下快活”的心态,從而導緻了“悔之晚矣”的結果。
一個人隻有具備一定的悟性,還要有适當的幸運,才會在中年階段就深刻理解到人生的真谛。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不能避免,但這個過程的具體發生,我們是可以自我調整的,比如說你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那為什麼還要自尋煩惱呢?
金庸說他性子很慢,樂觀豁達養天年。就是這個道理,人生在世,我們不妨安靜一些,少說話,飯也少吃一點,以儉為寶,不貪心,不多言,能夠知足常樂,那人生的質量就會很好。
少就是多。我們本來都是赤條條來,又都是赤條條去,在這個世界上,又有什麼值得我們用戕害性命來去貪求呢?
有話要說...